江南的雨,连绵不绝,带着一股浸入骨髓的阴冷。钱账房“失足落水”的消息像这潮湿的空气一样,无声地渗透进海州城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一种无形的压抑和恐惧。丰隆号及其背后势力用最直接的方式宣告了他们的规则——越界者,死。
阿青和阿黄藏身于运河支流旁一间废弃的渔寮内,听着雨点敲打芭蕉叶的啪嗒声,心情沉重。钱账房的死,不仅切断了一条重要的线索,更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他们。对手绝非寻常商贾或地方贪官,其警觉性、反应速度以及下手之狠辣,远超预期。
“哥,现在怎么办?姓钱的没了,咱们是不是暴露了?”阿黄擦拭着随身携带的匕首,低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阿青靠在潮湿的土墙上,目光锐利如鹰,扫视着雨幕笼罩的河面:“暴露未必,但肯定被盯上了。那日酒馆里的衙役,出现得太巧。对方可能只是怀疑,还没确定我们的身份和目的,否则来的就不是衙役,而是更狠的角色了。”
“那账本……”阿黄不甘心,“钱老头临死前说过,有两本账,真账在东家心腹手里。这可是铁证!”
“正因为是铁证,才更难拿到。”阿青沉声道,“经过钱老头这事,丰隆号内部必然风声鹤唳,对账本的保护只会更严。硬闯是找死,收买……连钱老头这种不得志的都不敢多说,何况核心人物?”
两人陷入沉默,只有雨声淅沥。石虎大哥的命令是拿到确凿证据,可眼下线索中断,对手戒备,他们仿佛陷入了泥沼,寸步难行。
就在这时,渔寮外传来三声短促的布谷鸟叫声——是他们与本地一个线人约定的暗号。阿黄立刻警觉地起身,凑到门缝边,回了两声蛙鸣。片刻后,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瘦小身影敏捷地钻了进来,是他们在码头发展的一个眼线,名叫“小泥鳅”,是个机灵的孤儿。
“青爷,黄爷,”小泥鳅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兴奋,“有发现!”
“什么发现?”阿青精神一振。
“丰隆号那个管仓库的刘三,好赌!前几天在‘快活林’输红了眼,欠了一屁股债,被赌坊的人扣下了,放话说三天内不还钱就剁手剁脚。”小泥鳅语速很快,“他老婆今天到处哭求借钱,可谁都知道他沾上赌就没救,没人肯借。”
阿青和阿黄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亮光。管仓库的刘三!虽然接触不到核心账目,但仓库的进出记录、货物流向,同样能反映出问题!而且,一个被逼到绝路的赌徒,可比一个心有顾虑的老账房容易突破得多。
“知道他欠多少吗?”阿黄急问。
“连本带利,听说要这个数。”小泥鳅伸出两根手指。
“二百两?”阿黄皱眉。
“两千两!”小泥鳅咂舌。
阿青深吸一口气。两千两,不是小数目,但若是能换来关键证据,值得一搏。他迅速权衡利弊:刘三身处险境,急需救命钱,此时出手,成功率最高。但风险在于,刘三是否知道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这是否又是对方设下的一个圈套?
“小泥鳅,你再仔细说说这个刘三,他在丰隆号干了多久?为人如何?管的是哪里的仓库?”
京城,东宫。
林夙收到了石虎转来的江南密报,眉头深锁。钱账房的死,印证了他之前的担忧——三皇子一党在江南的经营根深蒂固,且手段酷烈。他立即将情况禀报给景琰。
“狗急跳墙了。”景琰听完,冷笑一声,手中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玉璜,那是林夙前些时日寻来给他安神用的,“看来这盐税亏空,比杜衡账面上算出来的还要惊人,否则不至于如此敏感,动辄杀人灭口。”
“殿下所言极是。”林夙躬身道,“石虎的人暂时潜伏,并未暴露。他们最新汇报,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丰隆号一个管仓库的赌徒,名叫刘三,欠下巨债,或可利用。”
“赌徒……”景琰指尖摩挲着玉璜,“人心不足,易反噬。告诉他们,谨慎行事,宁可慢,不可错。银子可以给,但要确保拿到的东西,值这个价码。”
“奴才明白。已令他们见机行事,首要目标是仓库的原始记录,若能借此推断出私盐流向和规模,亦是铁证。”
景琰点点头,走到窗前。窗外天色阴沉,似有山雨欲来之势。“太后冥诞的各项筹备,进行得如何了?”
“回殿下,三皇子那边极力主张奢华,清单所列用度远超往年,内廷司有些为难。按制,部分用度需从户部支取,杜衡大人那边,正好可以借此由头,卡一卡他们的脖子。”林夙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准。”景琰嘴角勾起一抹冷峻的弧度,“他不是要彰显孝心和能力吗?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填这个窟窿。户部,现在要‘严格遵守’制度。你让杜衡把握好分寸,既要让他们感到掣肘,又不要过早暴露我们的意图。”
“是。”林夙心领神会。这是在给三皇子制造压力,逼他动用那些不干净的钱,或者在其他方面露出马脚。太子的策略,正一步步奏效。
“另外,”景琰转过身,看着林夙,“选妃之事,朝中议论颇多。首辅、李阁老,甚至一些宗室,都递了话,推荐了人选。你觉得,何人堪为太子妃?”
林夙心头一紧,垂下眼帘,掩去眸中复杂的神色:“此乃国本大事,奴才……不敢妄议。”
景琰凝视着他,目光深邃:“孤想听你的实话。”
林夙沉默片刻,终是开口,声音平稳得不带一丝波澜:“家世不宜过高,以免外戚坐大;性情宜温婉贤淑,能安守本分,不参与政斗;最好……其家族在军中有一定影响力,但并非核心权臣,可为助力,却不易生乱。镇北侯庶女苏静瑶,似可考量。侯爷常年镇守北疆,忠心可鉴,家族在京势力不显,其女听闻性情柔顺。”
他将个人情感死死压在心底,完全从政治利益角度分析,为景琰挑选着最合适的“盟友”。每一个字说出,都像是在心尖上划过一刀。
景琰静静听着,眼中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痛楚,随即化为帝王的冷静:“苏静瑶……孤知道了。你且退下吧,江南若有新消息,即刻来报。”
“奴才告退。”林夙躬身,退出书房。在转身的刹那,他脸上的平静终于出现一丝裂痕,袖中的手微微握紧。他知道,有些路,一旦踏上,便再无法回头。个人的些许情愫,在皇权斗争的洪流中,渺小得不堪一击。
江南,海州城,“快活林”赌坊后院一间阴暗的柴房里。
刘三被捆得像只粽子,扔在潮湿的草堆上,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眼中充满了绝望和恐惧。赌坊的打手刚刚“提醒”过他,明天就是最后期限。
就在这时,柴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两个黑影闪了进来,正是扮作豪商随从的阿青和阿黄。打头的一个赌坊管事点头哈腰地跟在后面,随即识趣地关上门离开。
“刘三?”阿黄蹲下身,用匕首拍了拍他的脸。
刘三吓得一哆嗦,连连点头:“是是是,小人就是刘三,好汉饶命,好汉饶命啊!”
“听说你欠了快活林两千两银子?”阿青冷冷开口,声音低沉。
刘三哭丧着脸:“小人……小人一时糊涂啊!好汉若能救小人一命,小人做牛做马报答您!”
“做牛做马倒不必。”阿黄哼了一声,“我们兄弟做生意,讲究个诚信。听说你在丰隆号管仓库?”
“是是是,小人管着城西三号仓,那是丰隆号最大的盐仓之一!”
“哦?”阿青语气似乎提起了一点兴趣,“账目也都归你管?”
“账目……账目是小人记,但最终要交给上面的账房核对。小人这里只有出入库的草册……”刘三小心翼翼地回答,眼珠转动,似乎在权衡什么。
阿青和阿黄交换了一个眼神。有草册也行!原始的出入库记录,往往比精心修饰过的正式账本更能反映问题。
“我们对你那点草册没兴趣。”阿黄故意嗤笑一声,“我们想知道的是,丰隆号……除了明面上的生意,还有没有别的‘财路’?比如,有些‘货’,是不是没走明账?”
刘三脸色瞬间煞白,嘴唇哆嗦着,不敢接话。
阿青掏出一张银票,在他眼前晃了晃:“这是五百两。告诉我们想知道的,这钱就是你的定金。事成之后,另外一千五百两,足够你还债,还能带着老婆孩子远走高飞,离开这是非之地。”
银票的诱惑和“远走高飞”的许诺,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刘三的心理防线。他看了看阿青手中的银票,又想起赌坊打手的狞笑和钱账房“意外”落水的传闻,把心一横,压低了声音,颤抖着说:“有……有!每个月……都有十几船‘特殊’的盐,不入官仓,直接……直接从我们三号仓后面的小码头装船,夜里走……账目上……记的是‘损耗’或者‘陈盐折价处理’……”
“船去哪了?收货的是谁?”阿青紧追不舍。
“船……船往北,具体去哪小人不知,但……但每次来接货的船,都挂着‘漕运稽查’的灯笼!至于收货的……小人隐约听押运的护卫醉后提起过,好像是……是京里一位姓李的大人物的门人……”
李!李阁老!
阿青强压住心中的激动:“你说的这些,空口无凭。”
“有凭!有凭!”刘三急忙道,“小人……小人怕日后说不清,每次这种‘特殊’出库,小人都在草册上偷偷做了记号!而且……而且有一次,小人偷偷藏了一页他们让我销毁的临时调度单,上面有仓促间没抹干净的印鉴痕迹,像是……像是京城某个衙门的……”
“东西在哪?”阿黄急问。
“藏在……藏在小人家中灶台下的砖缝里……”
阿青立刻将五百两银票塞进刘三怀里,对阿黄使了个眼色。阿黄会意,抽出匕首,割断了刘三身上的绳索。
“听着,刘三,”阿青盯着他的眼睛,语气森然,“我们现在去取东西。若是真的,自会有人帮你还清债务,送你离开。若是假的,或者你敢耍花样……”他手中匕首寒光一闪,“快活林剁不了你的手脚,我们兄弟可以代劳。”
刘三瘫软在地,连连磕头:“不敢不敢!小人说的句句属实!只求好汉救小人性命!”
夜色深沉,雨势稍歇。阿青和阿黄如同鬼魅,跟着刘三潜回他位于城西贫民区的家。果然,在灶台下一块松动的砖石后,找到了一个油布包。
油布包里,是几本厚厚的仓库出入草册,以及一张皱巴巴的纸张。草册上,在某些记录旁,用极淡的墨点做了标记,时间、数量与刘三口中所说的“特殊”出库完全吻合。而那张临时调度单,虽然大部分字迹和印鉴被人为刮擦模糊,但在边缘处,仍能隐约辨认出一个残缺的印记,阿青仔细辨认,心头狂震——那印记的轮廓,竟与三皇子萧景哲开府时皇帝特赐的私印有七八分相似!而背面的一个副署签名,虽只剩半个,却依稀可辨是李阁老一位心腹门生的姓氏!
这就是铁证!虽然并非那本传说中的“真账本”,但这些草册标记和这张残破的调度单,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证据链,将私盐盗卖、漕运勾结、乃至最终受益指向三皇子一党!
“东西我们拿走了。”阿青将油布包小心收好,又丢给刘三一张一千五百两的银票,“明天会有人帮你处理赌债,送你上离开海州的船。记住,今晚之事,若有半句泄露,天涯海角,必取你性命!”
刘三接过银票,如同捧着救命符,涕泪横流,连连保证。
离开刘三家,阿青和阿黄没有丝毫停留,趁着夜色,直奔城外与石虎约定的秘密联络点。他们必须尽快将这烫手的山芋送回京城!
数日后,深夜。东宫书房灯火通明。
林夙亲自将一个密封的铜管呈到景琰案前。“殿下,江南急件,石虎派人八百里加星夜送回的。”
景琰放下手中的奏折,接过铜管,验看火漆无误后,用力拧开,倒出了里面的东西——几张薄如蝉翼的抄录纸(关键草册记录的抄录),以及那张残破的原始调度单。
他仔细地看着,目光掠过那些标记的时间、数量,最终定格在那模糊的印鉴和签名上。书房内寂静无声,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良久,景琰缓缓抬起头,眼中已是一片冰封的寒意,嘴角却勾起一抹近乎残酷的笑意。
“好,很好。”他轻轻吐出几个字,将那张调度单在灯下又照了照,“印鉴虽残,形制无误。签名虽半,笔锋可辨。再加上这些出入记录……人证(刘三)虽微,物证却已形成闭环。”
林夙看着景琰的神色,知道殿下心中已是怒极。他轻声道:“殿下,证据确凿。是否……可以动手了?”
景琰没有立刻回答,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大胤疆域图前,目光落在江南和京城之间。“刘三安置好了吗?”
“按殿下吩咐,已秘密送走,确保他无法再被三皇子的人找到。”
景琰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地图上的漕运线路。“证据是拿到了,但如何用,何时用,还需斟酌。直接抛出,萧景哲必然故技重施,断尾求生,推出几个替罪羊。李阁老那只老狐狸,更会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他转过身,看着林夙,眼神锐利:“我们要的,不是砍掉他几根手指,而是要让他伤筋动骨,最好……能一击毙命。太后冥诞在即,他为了挽回声望,必然极力表现。等他站在高处,风光无限之时,我们再把这证据,化作最锋利的箭,当着父皇和满朝文武的面,射出去!”
林夙心中凛然,殿下这是要蓄势,追求一击必杀的效果。
“奴才明白了。这些证据,会秘密保管,绝不泄露分毫。”
“嗯。”景琰走回案前,重新拿起那几张纸,眼神复杂,“只是没想到,他们竟如此胆大妄为,连漕运稽查的船只都敢私用,这蚀国之蠹虫……!”他猛地将纸拍在案上,发出“啪”的一声响,显示出内心极大的震动与愤怒。
“殿下息怒。”林夙劝道,“蛀虫既已找出,拔除便是。”
景琰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江南那边,让石虎的人全部撤回来。目的已经达到,不必再做无谓的牺牲。”
“是。”
“另外,”景琰沉吟片刻,“让杜衡开始准备。一旦我们发动,户部那边需要有足够的人手和账目,迅速接管、清算相关盐场和漕运节点,不能给对手销毁证据、转移财产的机会。”
“奴才这就去安排。”
林夙领命,正要退出,景琰忽然又叫住他:“林夙。”
“奴才在。”
“你说,”景琰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张残破的调度单上,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讥诮,“这万里江山,锦绣河山,下面究竟埋藏着多少这样的肮脏和背叛?”
林夙沉默了一下,缓缓道:“殿下,阳光之下,必有阴影。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明君在位,涤荡污浊。”
景琰闻言,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抹苦涩而坚定的笑:“是啊……明君。这条路,注定要踏着荆棘和污秽前行。”他挥了挥手,“去吧,按计划行事。”
“奴才告退。”
林夙退出书房,轻轻关上门。他知道,最后的决战,已经因为这份来自江南的铁证,拉开了序幕。而殿下肩上的担子,以及内心将要承受的煎熬,也必将更重。
书房内,景琰独自一人,对着跳跃的灯火和那薄薄的几页纸,久久伫立。证据确凿的胜利感并未带来多少喜悦,反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冰冷的决意。他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缓缓写下一个“杀”字,笔力千钧,透纸背。
窗外,夜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无数窃窃私语,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
阿青和阿黄藏身于运河支流旁一间废弃的渔寮内,听着雨点敲打芭蕉叶的啪嗒声,心情沉重。钱账房的死,不仅切断了一条重要的线索,更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他们。对手绝非寻常商贾或地方贪官,其警觉性、反应速度以及下手之狠辣,远超预期。
“哥,现在怎么办?姓钱的没了,咱们是不是暴露了?”阿黄擦拭着随身携带的匕首,低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阿青靠在潮湿的土墙上,目光锐利如鹰,扫视着雨幕笼罩的河面:“暴露未必,但肯定被盯上了。那日酒馆里的衙役,出现得太巧。对方可能只是怀疑,还没确定我们的身份和目的,否则来的就不是衙役,而是更狠的角色了。”
“那账本……”阿黄不甘心,“钱老头临死前说过,有两本账,真账在东家心腹手里。这可是铁证!”
“正因为是铁证,才更难拿到。”阿青沉声道,“经过钱老头这事,丰隆号内部必然风声鹤唳,对账本的保护只会更严。硬闯是找死,收买……连钱老头这种不得志的都不敢多说,何况核心人物?”
两人陷入沉默,只有雨声淅沥。石虎大哥的命令是拿到确凿证据,可眼下线索中断,对手戒备,他们仿佛陷入了泥沼,寸步难行。
就在这时,渔寮外传来三声短促的布谷鸟叫声——是他们与本地一个线人约定的暗号。阿黄立刻警觉地起身,凑到门缝边,回了两声蛙鸣。片刻后,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瘦小身影敏捷地钻了进来,是他们在码头发展的一个眼线,名叫“小泥鳅”,是个机灵的孤儿。
“青爷,黄爷,”小泥鳅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兴奋,“有发现!”
“什么发现?”阿青精神一振。
“丰隆号那个管仓库的刘三,好赌!前几天在‘快活林’输红了眼,欠了一屁股债,被赌坊的人扣下了,放话说三天内不还钱就剁手剁脚。”小泥鳅语速很快,“他老婆今天到处哭求借钱,可谁都知道他沾上赌就没救,没人肯借。”
阿青和阿黄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亮光。管仓库的刘三!虽然接触不到核心账目,但仓库的进出记录、货物流向,同样能反映出问题!而且,一个被逼到绝路的赌徒,可比一个心有顾虑的老账房容易突破得多。
“知道他欠多少吗?”阿黄急问。
“连本带利,听说要这个数。”小泥鳅伸出两根手指。
“二百两?”阿黄皱眉。
“两千两!”小泥鳅咂舌。
阿青深吸一口气。两千两,不是小数目,但若是能换来关键证据,值得一搏。他迅速权衡利弊:刘三身处险境,急需救命钱,此时出手,成功率最高。但风险在于,刘三是否知道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这是否又是对方设下的一个圈套?
“小泥鳅,你再仔细说说这个刘三,他在丰隆号干了多久?为人如何?管的是哪里的仓库?”
京城,东宫。
林夙收到了石虎转来的江南密报,眉头深锁。钱账房的死,印证了他之前的担忧——三皇子一党在江南的经营根深蒂固,且手段酷烈。他立即将情况禀报给景琰。
“狗急跳墙了。”景琰听完,冷笑一声,手中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玉璜,那是林夙前些时日寻来给他安神用的,“看来这盐税亏空,比杜衡账面上算出来的还要惊人,否则不至于如此敏感,动辄杀人灭口。”
“殿下所言极是。”林夙躬身道,“石虎的人暂时潜伏,并未暴露。他们最新汇报,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丰隆号一个管仓库的赌徒,名叫刘三,欠下巨债,或可利用。”
“赌徒……”景琰指尖摩挲着玉璜,“人心不足,易反噬。告诉他们,谨慎行事,宁可慢,不可错。银子可以给,但要确保拿到的东西,值这个价码。”
“奴才明白。已令他们见机行事,首要目标是仓库的原始记录,若能借此推断出私盐流向和规模,亦是铁证。”
景琰点点头,走到窗前。窗外天色阴沉,似有山雨欲来之势。“太后冥诞的各项筹备,进行得如何了?”
“回殿下,三皇子那边极力主张奢华,清单所列用度远超往年,内廷司有些为难。按制,部分用度需从户部支取,杜衡大人那边,正好可以借此由头,卡一卡他们的脖子。”林夙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准。”景琰嘴角勾起一抹冷峻的弧度,“他不是要彰显孝心和能力吗?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填这个窟窿。户部,现在要‘严格遵守’制度。你让杜衡把握好分寸,既要让他们感到掣肘,又不要过早暴露我们的意图。”
“是。”林夙心领神会。这是在给三皇子制造压力,逼他动用那些不干净的钱,或者在其他方面露出马脚。太子的策略,正一步步奏效。
“另外,”景琰转过身,看着林夙,“选妃之事,朝中议论颇多。首辅、李阁老,甚至一些宗室,都递了话,推荐了人选。你觉得,何人堪为太子妃?”
林夙心头一紧,垂下眼帘,掩去眸中复杂的神色:“此乃国本大事,奴才……不敢妄议。”
景琰凝视着他,目光深邃:“孤想听你的实话。”
林夙沉默片刻,终是开口,声音平稳得不带一丝波澜:“家世不宜过高,以免外戚坐大;性情宜温婉贤淑,能安守本分,不参与政斗;最好……其家族在军中有一定影响力,但并非核心权臣,可为助力,却不易生乱。镇北侯庶女苏静瑶,似可考量。侯爷常年镇守北疆,忠心可鉴,家族在京势力不显,其女听闻性情柔顺。”
他将个人情感死死压在心底,完全从政治利益角度分析,为景琰挑选着最合适的“盟友”。每一个字说出,都像是在心尖上划过一刀。
景琰静静听着,眼中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痛楚,随即化为帝王的冷静:“苏静瑶……孤知道了。你且退下吧,江南若有新消息,即刻来报。”
“奴才告退。”林夙躬身,退出书房。在转身的刹那,他脸上的平静终于出现一丝裂痕,袖中的手微微握紧。他知道,有些路,一旦踏上,便再无法回头。个人的些许情愫,在皇权斗争的洪流中,渺小得不堪一击。
江南,海州城,“快活林”赌坊后院一间阴暗的柴房里。
刘三被捆得像只粽子,扔在潮湿的草堆上,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眼中充满了绝望和恐惧。赌坊的打手刚刚“提醒”过他,明天就是最后期限。
就在这时,柴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两个黑影闪了进来,正是扮作豪商随从的阿青和阿黄。打头的一个赌坊管事点头哈腰地跟在后面,随即识趣地关上门离开。
“刘三?”阿黄蹲下身,用匕首拍了拍他的脸。
刘三吓得一哆嗦,连连点头:“是是是,小人就是刘三,好汉饶命,好汉饶命啊!”
“听说你欠了快活林两千两银子?”阿青冷冷开口,声音低沉。
刘三哭丧着脸:“小人……小人一时糊涂啊!好汉若能救小人一命,小人做牛做马报答您!”
“做牛做马倒不必。”阿黄哼了一声,“我们兄弟做生意,讲究个诚信。听说你在丰隆号管仓库?”
“是是是,小人管着城西三号仓,那是丰隆号最大的盐仓之一!”
“哦?”阿青语气似乎提起了一点兴趣,“账目也都归你管?”
“账目……账目是小人记,但最终要交给上面的账房核对。小人这里只有出入库的草册……”刘三小心翼翼地回答,眼珠转动,似乎在权衡什么。
阿青和阿黄交换了一个眼神。有草册也行!原始的出入库记录,往往比精心修饰过的正式账本更能反映问题。
“我们对你那点草册没兴趣。”阿黄故意嗤笑一声,“我们想知道的是,丰隆号……除了明面上的生意,还有没有别的‘财路’?比如,有些‘货’,是不是没走明账?”
刘三脸色瞬间煞白,嘴唇哆嗦着,不敢接话。
阿青掏出一张银票,在他眼前晃了晃:“这是五百两。告诉我们想知道的,这钱就是你的定金。事成之后,另外一千五百两,足够你还债,还能带着老婆孩子远走高飞,离开这是非之地。”
银票的诱惑和“远走高飞”的许诺,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刘三的心理防线。他看了看阿青手中的银票,又想起赌坊打手的狞笑和钱账房“意外”落水的传闻,把心一横,压低了声音,颤抖着说:“有……有!每个月……都有十几船‘特殊’的盐,不入官仓,直接……直接从我们三号仓后面的小码头装船,夜里走……账目上……记的是‘损耗’或者‘陈盐折价处理’……”
“船去哪了?收货的是谁?”阿青紧追不舍。
“船……船往北,具体去哪小人不知,但……但每次来接货的船,都挂着‘漕运稽查’的灯笼!至于收货的……小人隐约听押运的护卫醉后提起过,好像是……是京里一位姓李的大人物的门人……”
李!李阁老!
阿青强压住心中的激动:“你说的这些,空口无凭。”
“有凭!有凭!”刘三急忙道,“小人……小人怕日后说不清,每次这种‘特殊’出库,小人都在草册上偷偷做了记号!而且……而且有一次,小人偷偷藏了一页他们让我销毁的临时调度单,上面有仓促间没抹干净的印鉴痕迹,像是……像是京城某个衙门的……”
“东西在哪?”阿黄急问。
“藏在……藏在小人家中灶台下的砖缝里……”
阿青立刻将五百两银票塞进刘三怀里,对阿黄使了个眼色。阿黄会意,抽出匕首,割断了刘三身上的绳索。
“听着,刘三,”阿青盯着他的眼睛,语气森然,“我们现在去取东西。若是真的,自会有人帮你还清债务,送你离开。若是假的,或者你敢耍花样……”他手中匕首寒光一闪,“快活林剁不了你的手脚,我们兄弟可以代劳。”
刘三瘫软在地,连连磕头:“不敢不敢!小人说的句句属实!只求好汉救小人性命!”
夜色深沉,雨势稍歇。阿青和阿黄如同鬼魅,跟着刘三潜回他位于城西贫民区的家。果然,在灶台下一块松动的砖石后,找到了一个油布包。
油布包里,是几本厚厚的仓库出入草册,以及一张皱巴巴的纸张。草册上,在某些记录旁,用极淡的墨点做了标记,时间、数量与刘三口中所说的“特殊”出库完全吻合。而那张临时调度单,虽然大部分字迹和印鉴被人为刮擦模糊,但在边缘处,仍能隐约辨认出一个残缺的印记,阿青仔细辨认,心头狂震——那印记的轮廓,竟与三皇子萧景哲开府时皇帝特赐的私印有七八分相似!而背面的一个副署签名,虽只剩半个,却依稀可辨是李阁老一位心腹门生的姓氏!
这就是铁证!虽然并非那本传说中的“真账本”,但这些草册标记和这张残破的调度单,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证据链,将私盐盗卖、漕运勾结、乃至最终受益指向三皇子一党!
“东西我们拿走了。”阿青将油布包小心收好,又丢给刘三一张一千五百两的银票,“明天会有人帮你处理赌债,送你上离开海州的船。记住,今晚之事,若有半句泄露,天涯海角,必取你性命!”
刘三接过银票,如同捧着救命符,涕泪横流,连连保证。
离开刘三家,阿青和阿黄没有丝毫停留,趁着夜色,直奔城外与石虎约定的秘密联络点。他们必须尽快将这烫手的山芋送回京城!
数日后,深夜。东宫书房灯火通明。
林夙亲自将一个密封的铜管呈到景琰案前。“殿下,江南急件,石虎派人八百里加星夜送回的。”
景琰放下手中的奏折,接过铜管,验看火漆无误后,用力拧开,倒出了里面的东西——几张薄如蝉翼的抄录纸(关键草册记录的抄录),以及那张残破的原始调度单。
他仔细地看着,目光掠过那些标记的时间、数量,最终定格在那模糊的印鉴和签名上。书房内寂静无声,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良久,景琰缓缓抬起头,眼中已是一片冰封的寒意,嘴角却勾起一抹近乎残酷的笑意。
“好,很好。”他轻轻吐出几个字,将那张调度单在灯下又照了照,“印鉴虽残,形制无误。签名虽半,笔锋可辨。再加上这些出入记录……人证(刘三)虽微,物证却已形成闭环。”
林夙看着景琰的神色,知道殿下心中已是怒极。他轻声道:“殿下,证据确凿。是否……可以动手了?”
景琰没有立刻回答,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大胤疆域图前,目光落在江南和京城之间。“刘三安置好了吗?”
“按殿下吩咐,已秘密送走,确保他无法再被三皇子的人找到。”
景琰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地图上的漕运线路。“证据是拿到了,但如何用,何时用,还需斟酌。直接抛出,萧景哲必然故技重施,断尾求生,推出几个替罪羊。李阁老那只老狐狸,更会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他转过身,看着林夙,眼神锐利:“我们要的,不是砍掉他几根手指,而是要让他伤筋动骨,最好……能一击毙命。太后冥诞在即,他为了挽回声望,必然极力表现。等他站在高处,风光无限之时,我们再把这证据,化作最锋利的箭,当着父皇和满朝文武的面,射出去!”
林夙心中凛然,殿下这是要蓄势,追求一击必杀的效果。
“奴才明白了。这些证据,会秘密保管,绝不泄露分毫。”
“嗯。”景琰走回案前,重新拿起那几张纸,眼神复杂,“只是没想到,他们竟如此胆大妄为,连漕运稽查的船只都敢私用,这蚀国之蠹虫……!”他猛地将纸拍在案上,发出“啪”的一声响,显示出内心极大的震动与愤怒。
“殿下息怒。”林夙劝道,“蛀虫既已找出,拔除便是。”
景琰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江南那边,让石虎的人全部撤回来。目的已经达到,不必再做无谓的牺牲。”
“是。”
“另外,”景琰沉吟片刻,“让杜衡开始准备。一旦我们发动,户部那边需要有足够的人手和账目,迅速接管、清算相关盐场和漕运节点,不能给对手销毁证据、转移财产的机会。”
“奴才这就去安排。”
林夙领命,正要退出,景琰忽然又叫住他:“林夙。”
“奴才在。”
“你说,”景琰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张残破的调度单上,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讥诮,“这万里江山,锦绣河山,下面究竟埋藏着多少这样的肮脏和背叛?”
林夙沉默了一下,缓缓道:“殿下,阳光之下,必有阴影。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明君在位,涤荡污浊。”
景琰闻言,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抹苦涩而坚定的笑:“是啊……明君。这条路,注定要踏着荆棘和污秽前行。”他挥了挥手,“去吧,按计划行事。”
“奴才告退。”
林夙退出书房,轻轻关上门。他知道,最后的决战,已经因为这份来自江南的铁证,拉开了序幕。而殿下肩上的担子,以及内心将要承受的煎熬,也必将更重。
书房内,景琰独自一人,对着跳跃的灯火和那薄薄的几页纸,久久伫立。证据确凿的胜利感并未带来多少喜悦,反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冰冷的决意。他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缓缓写下一个“杀”字,笔力千钧,透纸背。
窗外,夜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无数窃窃私语,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