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清晨飘着细雨,叶尘刚把院角的竹椅搬到屋檐下,就见一个背着画板的年轻姑娘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座青瓦白墙的古村,村口有棵老槐树,槐树下立着一块模糊的石碑。
“您知道这地方在哪儿吗?”姑娘叫林溪,是个插画师,“这是我太爷爷留下的照片,他说我们家祖籍在这儿,可我找了好几个月,都没找到。村里的老人说,古村早就拆了,可我总觉得,它还在。”
叶尘接过照片,指尖刚碰到画面里的老槐树,石桌上的凡尘镜突然泛起深褐色的光,像老木的纹理,厚重却带着一丝迷茫。镜中浮现出一幕幕画面:
南方的群山里,一座古村藏在云雾中——青瓦上长着青苔,白墙爬着藤蔓,可村口的老槐树倒了,石碑被杂草埋了一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几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老房子,他们记得村里的老规矩、老故事,却没人听;
北方的黄土坡上,一座窑洞古村静静卧着——窑洞的窗棂雕着花纹,院里的石磨积着灰尘,村里的老戏台塌了一角,老人说以前逢年过节都在这儿唱戏,可现在,戏台前的空地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没人再提当年的热闹;
东部的沿海边,一座渔村古村靠在礁石旁——渔船停在岸边锈迹斑斑,渔家的老渔网挂在墙上褪色发白,村里的“渔歌号子”没人会唱了,老人坐在礁石上哼着调子,身边的孩子只觉得“不好听”。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比以往更沉厚,像古村的石板路:
【检测到凡间“古村文化记忆断层”危机。山地古村、黄土窑洞村、沿海渔村三类古村,因“年轻人外流、传统失传、遗迹荒废”,导致“文化断代、乡愁难寻、根脉模糊”。需宿主们解决9起典型案例(每类场景3起),完成“遗迹唤醒”“记忆传承”“乡愁落地”三重目标——以仙力解古村密码,以凡人筑寻根之路,让沉睡的古村重新“说话”,让漂泊的人找到乡愁,方可开启“古村寻根仙纹”。】
“原来不是古村‘消失’了,是它的‘密码’没人能读懂了。”郑蓉指着照片里的石碑,“这石碑上的字、老槐树的年轮、村里的老房子,都是古村的密码,藏着它的历史和故事。只是现在没人能解开,它就成了‘被遗忘的地方’。”
叶尘点头,把照片还给林溪:“古村的根从来没断,只是埋在了岁月里。比如这张照片里的老槐树,是古村的‘坐标’;石碑上的字,是古村的‘名字’;村里的老规矩,是古村的‘脾气’。我们的仙力要当‘钥匙’,解开这些密码;要当‘画笔’,把古村的故事画出来;更要当‘桥梁’,让年轻人回来看看,让在外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柳若雪望着镜中山地古村空荡的街巷,轻声说:“古村不是一堆老房子,是乡愁的根。以前总觉得‘往前跑’才是好的,却忘了回头看看‘从哪儿来’。这次,我们要让大家知道,古村的岁月里,藏着最珍贵的根脉。”
传送阵的莹光变成了深褐色,像古村的青瓦。九人分成三组,带着“解读古村密码”的目标,奔赴凡间的山地古村、黄土窑洞村与沿海渔村。
一、山地古村:倒下的槐树,醒来的故事
负责“山地古村”组的叶尘、郑蓉和玲玲,跟着林溪的老照片,在南方的群山里找到了第一个目标——云栖村。云栖村藏在云雾深处,青瓦白墙的老房子依山而建,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可村口的老槐树确实倒了,树干枯黑,树根处缠着杂草,旁边的石碑只露出“云栖”两个模糊的字,剩下的都埋在土里。
“真的是这儿!”林溪看着照片,又看了看眼前的古村,眼睛红了,“太爷爷没骗我,古村还在!”
村里的老支书王爷爷拄着拐杖走过来,看到林溪手里的照片,叹了口气:“这是我们云栖村,以前可热闹了。老槐树是村里的‘魂’,逢年过节大家都在树下祭拜,可三年前一场台风,树倒了,年轻人觉得不吉利,大多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
叶尘蹲在老槐树的树干旁,指尖碰了碰枯黑的树皮。柳若璃悄悄在树干和石碑上注入了一道仙力——没过多久,老槐树的树干上泛起淡淡的褐色光,光顺着树干往上蔓延,渐渐组成了一棵虚拟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上面挂着红绸带;石碑旁的杂草慢慢退去,埋在土里的部分露了出来,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云栖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因村旁云雾常栖而得名”,下面还刻着村里的老规矩:“逢初一十五祭槐树,遇红白事聚祠堂,邻里互助不推诿”。
“这、这是……”王爷爷瞪大了眼睛,伸手去摸虚拟的老槐树,指尖却穿过了光影,“是老槐树!和我小时候见的一模一样!”
“王爷爷,这是老槐树的‘记忆光影’,它在告诉我们,它以前是什么样子,村里以前有什么规矩。”叶尘笑着说,“我们可以帮村里把老槐树的树根保护起来,在旁边立一块新的纪念牌,刻上它的故事;再把石碑清理干净,让大家都能看到村里的历史。另外,林溪是插画师,她可以把村里的老房子、老故事画成插画,做成文创产品,让年轻人知道云栖村的美。”
林溪用力点头:“我愿意!我要把太爷爷说的古村故事,都画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叶尘和郑蓉忙着组织村民清理石碑、保护老槐树树根——他们找来石板围在树根周围,上面刻着“古槐记忆”四个字;又把石碑上的字描红,让“云栖村”的历史清晰可见。柳若璃用仙力完善“记忆光影”,不仅有老槐树的样子,还有村里以前祭槐树、聚祠堂的场景,光影里的村民穿着旧衣裳,有说有笑,像在重现当年的热闹。
林溪每天都背着画板在村里转,画青瓦上的青苔,画白墙上的藤蔓,画祠堂里的旧牌匾。她还坐在王爷爷身边,听他讲村里的老故事:“以前祭槐树的时候,村里的妇女会做槐花粉糕,孩子拿着红绸带系在树上,求平安;祠堂里的牌匾是清朝传下来的,上面写着‘和睦邻里’,以前谁家有矛盾,都来祠堂里评理,评完理就和好,从不记仇。”林溪把这些故事都画进插画里,画里的老槐树挂着红绸带,村民们围着槐树吃糕,祠堂里的牌匾闪着光。
一周后,云栖村的“古槐记忆广场”建成了——老槐树的树根被保护起来,旁边立着纪念牌和发光的石碑,虚拟的老槐树光影在广场上飘着,循环播放着村里的老场景。林溪把画好的插画做成了明信片、笔记本和帆布包,摆在村口的小屋里,取名“云栖记忆文创店”。
开业那天,在外打工的几个年轻人听说村里变了样,特意回来看看。他们站在古槐记忆广场上,看着虚拟的老槐树和光影里的场景,其中一个年轻人说:“我小时候也在槐树下系过红绸带,都快忘了。没想到村里还有这么多故事。”
林溪把一张画着老槐树的明信片递给年轻人:“这是村里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根。以后常回来看看,村里需要你们。”
年轻人接过明信片,点了点头。那天下午,村里的老人们做了槐花粉糕,年轻人帮着摆桌子、招呼人,广场上又恢复了当年的热闹。
王爷爷拉着叶尘的手,递给他一块槐花粉糕:“谢谢你,孩子。以前我总担心云栖村会慢慢消失,现在有了记忆广场和文创店,村里的故事能传下去了。这糕你尝尝,是以前祭槐树时的味道。”
叶尘接过糕,咬了一口,清甜里带着槐花香——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一个古村记忆案例,也是山地古村重新“说话”的开始。
二、黄土窑洞村:塌角的戏台,重响的调子
负责“黄土窑洞村”组的柳若雪、沈清薇和苏瑶,在北方的黄土坡上找到了第二个目标——窑上村。窑上村的窑洞顺着黄土坡修建,窗棂上的雕花虽然褪色,却依然能看出精致的纹样,院里的石磨磨盘上刻着花纹,只是村里的老戏台塌了一角,台面上堆着干草和破旧的农具,旁边的老槐树也只剩光秃秃的树干。
“以前这戏台可热闹了!”村里的老艺人张奶奶坐在戏台旁的石头上,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皮影,“逢年过节,我爹就带着戏班子在这儿唱戏,皮影戏、秦腔,啥都有。村里的人都搬着小板凳来听,孩子们在戏台前跑着玩,比过年还热闹。可现在,戏台塌了,没人唱戏了,孩子们也不爱听了。”
沈清薇走到戏台前,摸了摸塌角的木梁,上面还留着当年画的彩绘——红色的牡丹,蓝色的云纹,虽然掉了色,却依然鲜艳。“张奶奶,这戏台还能修吗?我们帮您把戏台修好,再让您的皮影戏唱起来,好不好?”
张奶奶摇了摇头:“修好了也没用,年轻人都出去了,没人听戏了。我那几个徒弟,也都改行了,没人学皮影戏了。”
苏瑶悄悄在戏台和张奶奶的皮影上注入了一道仙力。很快,塌角的戏台上泛起淡淡的褐色光,光慢慢补全了塌掉的一角,戏台恢复了当年的样子——彩绘鲜艳,台幔整齐,台下摆着一排排小板凳;张奶奶手里的皮影也活了过来,在光的映照下,皮影在戏台的虚拟幕布上动了起来,随着张奶奶轻轻哼的调子,演起了《牛郎织女》的片段。
“这、这是……”张奶奶瞪大了眼睛,手里的皮影差点掉在地上,“是我的皮影!是我爹教我演的《牛郎织女》!”
“张奶奶,这是戏台和皮影的‘记忆光影’,它们在说,想让您的戏再唱起来。”柳若雪笑着说,“我们帮您修戏台,再找几个
“您知道这地方在哪儿吗?”姑娘叫林溪,是个插画师,“这是我太爷爷留下的照片,他说我们家祖籍在这儿,可我找了好几个月,都没找到。村里的老人说,古村早就拆了,可我总觉得,它还在。”
叶尘接过照片,指尖刚碰到画面里的老槐树,石桌上的凡尘镜突然泛起深褐色的光,像老木的纹理,厚重却带着一丝迷茫。镜中浮现出一幕幕画面:
南方的群山里,一座古村藏在云雾中——青瓦上长着青苔,白墙爬着藤蔓,可村口的老槐树倒了,石碑被杂草埋了一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几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老房子,他们记得村里的老规矩、老故事,却没人听;
北方的黄土坡上,一座窑洞古村静静卧着——窑洞的窗棂雕着花纹,院里的石磨积着灰尘,村里的老戏台塌了一角,老人说以前逢年过节都在这儿唱戏,可现在,戏台前的空地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没人再提当年的热闹;
东部的沿海边,一座渔村古村靠在礁石旁——渔船停在岸边锈迹斑斑,渔家的老渔网挂在墙上褪色发白,村里的“渔歌号子”没人会唱了,老人坐在礁石上哼着调子,身边的孩子只觉得“不好听”。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比以往更沉厚,像古村的石板路:
【检测到凡间“古村文化记忆断层”危机。山地古村、黄土窑洞村、沿海渔村三类古村,因“年轻人外流、传统失传、遗迹荒废”,导致“文化断代、乡愁难寻、根脉模糊”。需宿主们解决9起典型案例(每类场景3起),完成“遗迹唤醒”“记忆传承”“乡愁落地”三重目标——以仙力解古村密码,以凡人筑寻根之路,让沉睡的古村重新“说话”,让漂泊的人找到乡愁,方可开启“古村寻根仙纹”。】
“原来不是古村‘消失’了,是它的‘密码’没人能读懂了。”郑蓉指着照片里的石碑,“这石碑上的字、老槐树的年轮、村里的老房子,都是古村的密码,藏着它的历史和故事。只是现在没人能解开,它就成了‘被遗忘的地方’。”
叶尘点头,把照片还给林溪:“古村的根从来没断,只是埋在了岁月里。比如这张照片里的老槐树,是古村的‘坐标’;石碑上的字,是古村的‘名字’;村里的老规矩,是古村的‘脾气’。我们的仙力要当‘钥匙’,解开这些密码;要当‘画笔’,把古村的故事画出来;更要当‘桥梁’,让年轻人回来看看,让在外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柳若雪望着镜中山地古村空荡的街巷,轻声说:“古村不是一堆老房子,是乡愁的根。以前总觉得‘往前跑’才是好的,却忘了回头看看‘从哪儿来’。这次,我们要让大家知道,古村的岁月里,藏着最珍贵的根脉。”
传送阵的莹光变成了深褐色,像古村的青瓦。九人分成三组,带着“解读古村密码”的目标,奔赴凡间的山地古村、黄土窑洞村与沿海渔村。
一、山地古村:倒下的槐树,醒来的故事
负责“山地古村”组的叶尘、郑蓉和玲玲,跟着林溪的老照片,在南方的群山里找到了第一个目标——云栖村。云栖村藏在云雾深处,青瓦白墙的老房子依山而建,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可村口的老槐树确实倒了,树干枯黑,树根处缠着杂草,旁边的石碑只露出“云栖”两个模糊的字,剩下的都埋在土里。
“真的是这儿!”林溪看着照片,又看了看眼前的古村,眼睛红了,“太爷爷没骗我,古村还在!”
村里的老支书王爷爷拄着拐杖走过来,看到林溪手里的照片,叹了口气:“这是我们云栖村,以前可热闹了。老槐树是村里的‘魂’,逢年过节大家都在树下祭拜,可三年前一场台风,树倒了,年轻人觉得不吉利,大多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
叶尘蹲在老槐树的树干旁,指尖碰了碰枯黑的树皮。柳若璃悄悄在树干和石碑上注入了一道仙力——没过多久,老槐树的树干上泛起淡淡的褐色光,光顺着树干往上蔓延,渐渐组成了一棵虚拟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上面挂着红绸带;石碑旁的杂草慢慢退去,埋在土里的部分露了出来,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云栖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因村旁云雾常栖而得名”,下面还刻着村里的老规矩:“逢初一十五祭槐树,遇红白事聚祠堂,邻里互助不推诿”。
“这、这是……”王爷爷瞪大了眼睛,伸手去摸虚拟的老槐树,指尖却穿过了光影,“是老槐树!和我小时候见的一模一样!”
“王爷爷,这是老槐树的‘记忆光影’,它在告诉我们,它以前是什么样子,村里以前有什么规矩。”叶尘笑着说,“我们可以帮村里把老槐树的树根保护起来,在旁边立一块新的纪念牌,刻上它的故事;再把石碑清理干净,让大家都能看到村里的历史。另外,林溪是插画师,她可以把村里的老房子、老故事画成插画,做成文创产品,让年轻人知道云栖村的美。”
林溪用力点头:“我愿意!我要把太爷爷说的古村故事,都画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叶尘和郑蓉忙着组织村民清理石碑、保护老槐树树根——他们找来石板围在树根周围,上面刻着“古槐记忆”四个字;又把石碑上的字描红,让“云栖村”的历史清晰可见。柳若璃用仙力完善“记忆光影”,不仅有老槐树的样子,还有村里以前祭槐树、聚祠堂的场景,光影里的村民穿着旧衣裳,有说有笑,像在重现当年的热闹。
林溪每天都背着画板在村里转,画青瓦上的青苔,画白墙上的藤蔓,画祠堂里的旧牌匾。她还坐在王爷爷身边,听他讲村里的老故事:“以前祭槐树的时候,村里的妇女会做槐花粉糕,孩子拿着红绸带系在树上,求平安;祠堂里的牌匾是清朝传下来的,上面写着‘和睦邻里’,以前谁家有矛盾,都来祠堂里评理,评完理就和好,从不记仇。”林溪把这些故事都画进插画里,画里的老槐树挂着红绸带,村民们围着槐树吃糕,祠堂里的牌匾闪着光。
一周后,云栖村的“古槐记忆广场”建成了——老槐树的树根被保护起来,旁边立着纪念牌和发光的石碑,虚拟的老槐树光影在广场上飘着,循环播放着村里的老场景。林溪把画好的插画做成了明信片、笔记本和帆布包,摆在村口的小屋里,取名“云栖记忆文创店”。
开业那天,在外打工的几个年轻人听说村里变了样,特意回来看看。他们站在古槐记忆广场上,看着虚拟的老槐树和光影里的场景,其中一个年轻人说:“我小时候也在槐树下系过红绸带,都快忘了。没想到村里还有这么多故事。”
林溪把一张画着老槐树的明信片递给年轻人:“这是村里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根。以后常回来看看,村里需要你们。”
年轻人接过明信片,点了点头。那天下午,村里的老人们做了槐花粉糕,年轻人帮着摆桌子、招呼人,广场上又恢复了当年的热闹。
王爷爷拉着叶尘的手,递给他一块槐花粉糕:“谢谢你,孩子。以前我总担心云栖村会慢慢消失,现在有了记忆广场和文创店,村里的故事能传下去了。这糕你尝尝,是以前祭槐树时的味道。”
叶尘接过糕,咬了一口,清甜里带着槐花香——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一个古村记忆案例,也是山地古村重新“说话”的开始。
二、黄土窑洞村:塌角的戏台,重响的调子
负责“黄土窑洞村”组的柳若雪、沈清薇和苏瑶,在北方的黄土坡上找到了第二个目标——窑上村。窑上村的窑洞顺着黄土坡修建,窗棂上的雕花虽然褪色,却依然能看出精致的纹样,院里的石磨磨盘上刻着花纹,只是村里的老戏台塌了一角,台面上堆着干草和破旧的农具,旁边的老槐树也只剩光秃秃的树干。
“以前这戏台可热闹了!”村里的老艺人张奶奶坐在戏台旁的石头上,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皮影,“逢年过节,我爹就带着戏班子在这儿唱戏,皮影戏、秦腔,啥都有。村里的人都搬着小板凳来听,孩子们在戏台前跑着玩,比过年还热闹。可现在,戏台塌了,没人唱戏了,孩子们也不爱听了。”
沈清薇走到戏台前,摸了摸塌角的木梁,上面还留着当年画的彩绘——红色的牡丹,蓝色的云纹,虽然掉了色,却依然鲜艳。“张奶奶,这戏台还能修吗?我们帮您把戏台修好,再让您的皮影戏唱起来,好不好?”
张奶奶摇了摇头:“修好了也没用,年轻人都出去了,没人听戏了。我那几个徒弟,也都改行了,没人学皮影戏了。”
苏瑶悄悄在戏台和张奶奶的皮影上注入了一道仙力。很快,塌角的戏台上泛起淡淡的褐色光,光慢慢补全了塌掉的一角,戏台恢复了当年的样子——彩绘鲜艳,台幔整齐,台下摆着一排排小板凳;张奶奶手里的皮影也活了过来,在光的映照下,皮影在戏台的虚拟幕布上动了起来,随着张奶奶轻轻哼的调子,演起了《牛郎织女》的片段。
“这、这是……”张奶奶瞪大了眼睛,手里的皮影差点掉在地上,“是我的皮影!是我爹教我演的《牛郎织女》!”
“张奶奶,这是戏台和皮影的‘记忆光影’,它们在说,想让您的戏再唱起来。”柳若雪笑着说,“我们帮您修戏台,再找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