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春风起东部,产业互助织网-《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晨雾里,飘着淡淡的草莓香——那是李家庄合作社特意送来的新摘草莓,装在竹溪村编的竹篮里,摆放在石桌最显眼的位置。

  叶尘拿起一颗草莓,果肉饱满多汁,甜中带着微酸,正是城里商超最受欢迎的口感。“试点的果子能卖到这个水准,说明技术和管理都跟上了。”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李明亮,这个曾经因种草莓失败而沮丧的年轻人,如今穿着整洁的合作社工装,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明亮,这次带你去东部片区推广,你可是‘主力’,得多给老乡们讲讲你踩过的坑、趟出的路。”

  李明亮用力点头,手里紧紧攥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他种草莓的经验:

  “叶哥放心,我把育苗、疏花、防病虫害的要点都记下来了,还有之前赔本的教训,一定跟老乡们说清楚,让他们少走弯路。”

  一旁的周明辉也晃了晃手里的竹篾,竹篾薄而均匀,是他凌晨三点就起来破好的:“我也准备了竹编的‘入门教程’,从选竹到编织,每一步都写得明明白白,保证老乡们能看懂、学得会。”

  柳若璃将“东部片区推广地图”铺在石桌上,地图上以李家庄和竹溪村为中心,用虚线勾勒出12个待推广村庄的位置,每个村庄旁都标注着资源禀赋:

  “王塘村离李家庄最近,土壤和气候相似,适合先推草莓种植;溪头村有竹林,和竹溪村的情况匹配,优先上竹编产业。

  咱们分两组,我带明亮去李家庄周边的6个村庄,你带明辉去竹溪村周边的6个村庄,用‘乡业推广令’实时共享进度,遇到问题随时商量。”

  当天上午,两支推广小队便踩着“巡乡云路”出发了。没有敲锣打鼓的迎接,只有村民们站在村口,好奇地看着这两个“带着成功经验回来的老乡”——

  李家庄的草莓、竹溪村的竹编,早就在周边村庄传开了,大家既期待又忐忑,期待能跟着赚到钱,又怕自己学不会、做不好。

  这场从“老乡帮老乡”开始的推广,就像一阵温润的春风,悄悄吹进了东部平原的各个村落。

  一、王塘村的“草莓梦”:从犹豫到行动

  柳若璃与李明亮的第一站,是苏南县的王塘村。

  车子刚到村口,就看到村支书王长贵带着几个村民在路边等候,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闲置的农田,地里长满了杂草。

  “柳同志,李兄弟,你们可来了!”王长贵快步迎上来,握住柳若璃的手,语气里满是急切,“我们村和李家庄就隔一条河,看着你们种草莓赚了钱,我们也眼热,可就是没人懂技术,也没销路,不敢动。”

  李明亮跟着王长贵走进村委会,刚坐下,就有村民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

  “李兄弟,种草莓真能赚钱吗?”“我们之前种过西瓜,赔了不少,现在怕了。”

  “种草莓要多少本钱?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

  李明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包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到记录失败经历的那一页:

  “老乡们,我刚开始种草莓的时候,和你们一样,啥也不懂,买了劣质苗,没防住病虫害,最后赔了两万多。

  后来叶哥帮我们找了专家,成立了合作社,才有了现在的收成。”他又拿出手机,点开合作社的销售记录:

  “你们看,这是我们上个月的销售单,卖给苏州商超的草莓,每斤15元保底,好的时候能卖到20元,我家两亩地,一个月赚了三万多。”

  村民们凑过来看手机,眼里的犹豫渐渐少了些。王长贵趁热打铁:

  “柳同志说了,咱们村可以和李家庄合作社签‘订单共享协议’,草莓成熟后,他们帮咱们卖,价格和李家庄一样。

  技术方面,李兄弟和专家会来教我们,还有‘智能种植监测棚’,能自动提醒浇水施肥,比老经验靠谱。”

  “我家有一亩地,我想试试!”村民王强第一个举手,他之前在城里的工地打工,一年回不了一次家,早就想回村找点事做。接着,又有几个村民陆续报名。

  柳若璃见状,拿出合作社章程草案:“那我们现在就商量成立合作社的事,大家以土地入股,收益按土地占比和劳动贡献分配,账目公开透明,大家都能监督。”

  当天下午,柳若璃帮着王塘村村民起草合作社章程,李明亮则带着大家去李家庄的草莓大棚参观。

  站在郁郁葱葱的大棚里,看着鲜红的草莓挂满枝头,听着李明亮讲解“智能种植监测棚”的使用方法,村民们的信心更足了。

  “这棚里的温度、湿度都能在手机上看,太方便了!”

  王强拿着李明亮的手机,看着上面的实时数据,激动地说,

  “我回家就把地里的杂草除了,等着种草莓!”

  一周后,王塘村果蔬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李家庄合作社送来的草莓苗被整齐地栽进了地里,“智能种植监测棚”也搭建完成。

  李明亮每周都来王塘村,带着村民们育苗、疏花、防病虫害,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通过视频连线苏南农业科学院的专家。

  “之前我疏花都是凭感觉,现在听李兄弟的,每根枝条只留3-5个花,草莓果然长得又大又甜。”村民王老汉笑着说。

  二、溪头村的“竹篾香”:老手艺的新活力

  叶尘与周明辉的第一站,是浙北县的溪头村。

  车子刚进村,就看到成片的竹林,翠绿的竹子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村支书周福来迎上来,叹了口气:

  “我们村有这么多竹子,可除了砍了卖原料,啥也做不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老人也编不动竹篮了。”

  周明辉跟着周福来走进村里的老作坊,里面堆满了破旧的竹篮,几位老人正坐在门口晒太阳,手里拿着竹篾,却没力气编织。

  “大爷,我来教你们编新样式的竹篮!”周明辉拿起一根竹篾,熟练地破成细条,开始编织起来。

  不一会儿,一个带着波浪纹的竹篮就编好了,比传统的竹篮更精致、更时尚。

  老人们凑过来看,眼里满是惊讶:“小伙子,你这竹篮编得真好看,现在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