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晨雾被第一缕阳光驱散时,庭院里已热闹起来。
柳若璃正指挥着众人将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好物”往长木桌上摆放:
苏南的草莓礼盒码得整整齐齐,盒盖印着带露珠的草莓图案和“苏南果蔬”的烫金logo;
豫西的苹果箱堆叠成小山,每个箱子侧面都贴着“豫西脆果”的红色标签,标签上印着果园的航拍图;
陇东的小米袋用粗布缝制,袋口绣着“高原杂粮”四个青绿色的字,针脚里还沾着些许黄土;
旁边的竹编台灯灯罩上绕着细竹丝,透出暖黄的光;
侗族刺绣披肩上的靛蓝图腾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连丝线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叶尘走过去,拿起一个红富士苹果,用衣角擦了擦表皮,递给身旁的李明亮:
“尝尝,这是桃园村今年挂果的第一批苹果,据说是按你当初总结的‘疏花三步法’种的,比你们红石村头一年的果子甜。”
李明亮接过苹果,咬下一大口,甜美的汁水瞬间在舌尖散开,他眯起眼睛笑了:
“确实甜!当初我在果园里蹲了半个月才摸透疏花的时机,
现在这技术能让这么多村受益,值了!”
王小龙正捧着手机翻看侗寨村的直播后台,手指在屏幕上划动着,突然兴奋地喊起来:
“你们看!侗寨村今天的刺绣直播卖了586件,比我们苗寨村刚开始直播时的销量翻了三倍!
杨晓燕说,现在直播间里还有不少回头客,专门等着上新样式。”
他把手机递给吴莲,屏幕上,杨晓燕穿着侗族服饰,正拿着一件绣着鼓楼图案的披肩讲解:
“家人们看这个细节,每一针都是我们村里的阿姨手工绣的,鼓楼是我们侗族的象征,把它绣在披肩上,既好看又有意义……”
柳若璃将一卷巨大的“全国乡村就业振兴成效图谱”铺在石桌上,
图谱用蚕丝织成,边缘缀着细小的珍珠,阳光下,图谱上的金色线条熠熠生辉。
“大家来看,这是最新的成效图。”
她用手指着图谱上的三大片区,“东部片区形成了‘果蔬种植 手工编织’的产业带,覆盖了苏、浙、沪周边的600多个村庄;
中部片区是‘多元农业 乡村旅游’产业带,豫、皖、鄂的800多个村庄都加入了;
西部片区则是‘基础保障 民族特色’产业带,陇、黔、滇的700多个村庄通过补短板、挖特色实现了增收。”
图谱上的每个村庄符号旁,都闪烁着淡蓝色的光点,光点旁标注着“增收35%”
“返乡青年62人”“产业规模扩大2倍”等数据。
“这些光点是村庄的活力指数,现在全国2100多个推广村的活力指数都达到了‘旺盛’级别,
这意味着乡村青壮年留乡率提升了42%,产业营收较去年同期平均增长了58%。”
柳若璃的声音里满是欣慰,“从去年春天试点,到今年夏天全域覆盖,
我们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终于实现了‘乡村青壮年留乡有业、增收有望’的目标。
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果,绝不能让产业反弹,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扎得更稳。”
一、建强“三级保障网”:让产业运营“稳如磐石”
“要防止产业反弹,首先得解决‘谁来管、怎么管、出问题怎么办’这三个核心问题。”
柳若雪拿着一份厚厚的《乡村产业长效运营实施方案》,在长桌主位坐下,
“经过半年的摸索,我们在全国推广区域建立了‘县级乡业服务中心—乡镇产业互助站—村级合作社联络点’的三级保障网,
从技术、市场、资金三个维度为产业兜底。”
1. 县级乡业服务中心:专业力量“驻点护航”
在苏南县的“乡业服务中心”,门口的电子屏上滚动着当天的工作安排:
“上午9:00 李家庄草莓大棚病虫害巡查;
下午2:00 竹溪村竹编产品设计对接会;
下午4:30 全县合作社销售数据汇总分析”。
技术专员赵磊正背着一个黑色的背包,里面装着“智能种植监测仪”
“病虫害快速检测卡”等工具,准备出发去李家庄。
“最近气温连续超过30℃,草莓容易得白粉病,必须每天巡查。”
赵磊一边检查工具,一边对身边的助手说,“上次去吴家村,发现几株草莓叶子上有白色霉层,幸好及时处理了,不然可能会传染整片大棚。”
半小时后,赵磊抵达李家庄的草莓大棚,他蹲下身,用镊子取下一片带斑点的叶子,
放在检测卡上,几分钟后,检测卡显示“轻度白粉病风险”。
“明亮,最近要注意大棚通风,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把棚膜掀开30厘米,让空气流通。”
赵磊对着正在摘草莓的李明亮喊道,“我这里有生物农药,按1:500的比例兑水喷洒,
连续喷三天就能控制住,对草莓没有污染,不影响销售。”
李明亮放下手里的篮子,快步走过来:
“太感谢了!昨天我就觉得叶子不对劲,正想给你打电话呢。
有你们在,我们种草莓心里踏实多了。”
在服务中心的市场部,市场专员王芳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全县23个果蔬合作社的库存和销售数据。
“李家庄这周成熟草莓5000斤,已经对接了苏州的三家商超,明天早上8点货车会到村口;
张庄村的小番茄还有3000斤库存,我联系了上海的社区团购平台,下午就能出单。”
王芳一边敲击键盘,一边说,“我们还建立了‘产品溯源系统’,每个合作社的产品都有专属二维码,
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种植、采摘、检测、运输的全过程,现在‘苏南果蔬’的复购率已经达到了65%。”
这样的“乡业服务中心”,每个推广县都有一个,
中心工作人员由农业技术专家、市场运营人才、电商从业者组成,
其中30%是从试点村成长起来的“土专家”,比如豫西县服务中心的技术专员就是张强,
他现在负责指导周边15个村庄的果树种植;
皖中县服务中心的市场专员是陈婷婷,她牵头策划的“皖中茶文化节”,让茶岭村的茶叶销量翻了两番。
2. 乡镇产业互助站:资源共享“抱团取暖”
在浙北县的递铺镇,“产业互助站”的院子里停着两辆满载竹编原料的货车,站长周明辉正拿着单子核对数量:
“这是青山村合作社订的500根毛竹,这是绿水村要的200斤竹篾,都是从安吉统一采购的,比他们自己去买便宜15%。”
周明辉介绍,互助站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集中调配”,包括原料采购、设备共享、技术互助三个方面。
“之前每个村的合作社都自己买原料,量小价高,还容易买到劣质货。
现在我们12个竹编合作社联合起来,统一从原料产地采购,不仅价格低,质量还有保障。”
他指着院子角落里的几台大型竹编机器,
“这些机器是互助站统一购买的,每个合作社可以轮流使用,不用每个村都花十几万买设备,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豫西县的蔡店镇,互助站正在组织“果树修剪技术比武”,来自周边8个村庄的“技术能手”齐聚一堂,现场比拼修剪技巧。
“之前村里的老人们都是凭经验修剪,有的剪得太狠,有的剪得太轻,影响果子产量。”
互助站站长张大山说,“现在我们每月组织一次技术比武,让大家互相学习,
还邀请农业大学的专家当评委,指出问题,这样大家的技术进步很快。”
比赛现场,桃园村的村民王强正在修剪一棵苹果树,他的动作熟练,剪口平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我之前在城里打工,去年回来种苹果,刚开始啥也不会,多亏了互助站的培训和比武,
现在我的修剪技术在村里能排前三。”王强笑着说,
“今年我家的苹果树挂果比去年多了20%,而且果子个大味甜,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3. 村级合作社联络点:问题响应“快速直达”
在陇东县的黄土村,合作社联络点就设在村支书马建国的家里,
墙上挂着“合作社运营台账”“村民意见簿”“技术指导时间表”。
马建国正坐在桌前,翻看村民们的意见:
“李大叔说他家的谷子长得有点矮,想让技术人员来看一下;
王大姐问今年的糜子收购价能不能再提高一点……”
“联络点就是合作社和村民之间的‘桥梁’,
也是和上级服务中心、互助站的‘纽带’。”马建国说,
“村民有问题可以随时来反映,我每天下午5点汇总,
晚上8点前通过‘乡业推广令’把问题反馈给县服务中心,一般第二天就能得到回复。”
前几天,村民李大叔发现自家的谷子叶片发黄,长势比别人家的矮,赶紧来联络点反映。
马建国当天就把情况反馈给了县服务中心,
第二天一早,技术专员就来到了李大叔的地里,经过检测,发现是土壤缺氮导致的。
“技术专员给我推荐了有机肥,还教我怎么施肥,现在谷子已经开始长个子了。”
李大叔笑着说,“有联络点在,我们遇到问题不用跑远路,很快就能解决。”
除了问题响应,联络点还负责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管理,比如记录社员的劳动情况、核算分红、组织社员开会等。
“每个月的1号,我们都会在联络点开社员大会,
公布上个月的销售情况和分红方案,账目公开透明,大家都放心。”
马建国说,“现在合作社的社员越来越多,从刚开始的15户发展到了现在的58户,大家都愿意跟着合作社干。”
二、培育“乡土人才库”:让手艺技能“代代相传”
“产业要持久,人才是根本。如果没有年轻人接手,再好的产业也会慢慢衰落。”
叶婉清拿着一份《乡村人才培育三年计划》,走到图谱前,
“我们通过‘学校培育 师徒传承 项目实践’的模式,在全国推广区域建立了‘乡土人才库’,
目前已经培育各类人才1.2万名,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达到了72%。”
1. 乡村手艺学校:传统技艺“焕新颜”
在浙北县的“乡村竹编手艺学校”,一栋白墙黛瓦的小楼里,传来了竹篾碰撞的清脆声响。
教室里,72岁的周福海正坐在讲台前,手里拿着一根毛竹,演示如何破篾:
“破篾要先找对竹节的方向,用刀轻轻划开一个小口,然后顺着纹路慢慢分开,力道要均匀,不然竹篾会断……”
他的身后,20多个年轻人正跟着他的动作,小心翼翼地破篾,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眼神里满是专注。
这所学校是由周明辉牵头创办的,学校的师资既有像周福海这样的老艺人,也有从设计学院聘请的年轻设计师。
“我们学校不仅教传统竹编技艺,还教现代设计理念和电商运营知识,让学生既能掌握手艺,又能把产品卖出去。”
周明辉说,“之前很多年轻人觉得竹编是‘老古董’,赚不了钱,不愿意学。
现在我们通过设计创新,把竹编做成台灯、背包、装饰品等,产品深受年轻人
柳若璃正指挥着众人将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好物”往长木桌上摆放:
苏南的草莓礼盒码得整整齐齐,盒盖印着带露珠的草莓图案和“苏南果蔬”的烫金logo;
豫西的苹果箱堆叠成小山,每个箱子侧面都贴着“豫西脆果”的红色标签,标签上印着果园的航拍图;
陇东的小米袋用粗布缝制,袋口绣着“高原杂粮”四个青绿色的字,针脚里还沾着些许黄土;
旁边的竹编台灯灯罩上绕着细竹丝,透出暖黄的光;
侗族刺绣披肩上的靛蓝图腾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连丝线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叶尘走过去,拿起一个红富士苹果,用衣角擦了擦表皮,递给身旁的李明亮:
“尝尝,这是桃园村今年挂果的第一批苹果,据说是按你当初总结的‘疏花三步法’种的,比你们红石村头一年的果子甜。”
李明亮接过苹果,咬下一大口,甜美的汁水瞬间在舌尖散开,他眯起眼睛笑了:
“确实甜!当初我在果园里蹲了半个月才摸透疏花的时机,
现在这技术能让这么多村受益,值了!”
王小龙正捧着手机翻看侗寨村的直播后台,手指在屏幕上划动着,突然兴奋地喊起来:
“你们看!侗寨村今天的刺绣直播卖了586件,比我们苗寨村刚开始直播时的销量翻了三倍!
杨晓燕说,现在直播间里还有不少回头客,专门等着上新样式。”
他把手机递给吴莲,屏幕上,杨晓燕穿着侗族服饰,正拿着一件绣着鼓楼图案的披肩讲解:
“家人们看这个细节,每一针都是我们村里的阿姨手工绣的,鼓楼是我们侗族的象征,把它绣在披肩上,既好看又有意义……”
柳若璃将一卷巨大的“全国乡村就业振兴成效图谱”铺在石桌上,
图谱用蚕丝织成,边缘缀着细小的珍珠,阳光下,图谱上的金色线条熠熠生辉。
“大家来看,这是最新的成效图。”
她用手指着图谱上的三大片区,“东部片区形成了‘果蔬种植 手工编织’的产业带,覆盖了苏、浙、沪周边的600多个村庄;
中部片区是‘多元农业 乡村旅游’产业带,豫、皖、鄂的800多个村庄都加入了;
西部片区则是‘基础保障 民族特色’产业带,陇、黔、滇的700多个村庄通过补短板、挖特色实现了增收。”
图谱上的每个村庄符号旁,都闪烁着淡蓝色的光点,光点旁标注着“增收35%”
“返乡青年62人”“产业规模扩大2倍”等数据。
“这些光点是村庄的活力指数,现在全国2100多个推广村的活力指数都达到了‘旺盛’级别,
这意味着乡村青壮年留乡率提升了42%,产业营收较去年同期平均增长了58%。”
柳若璃的声音里满是欣慰,“从去年春天试点,到今年夏天全域覆盖,
我们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终于实现了‘乡村青壮年留乡有业、增收有望’的目标。
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果,绝不能让产业反弹,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扎得更稳。”
一、建强“三级保障网”:让产业运营“稳如磐石”
“要防止产业反弹,首先得解决‘谁来管、怎么管、出问题怎么办’这三个核心问题。”
柳若雪拿着一份厚厚的《乡村产业长效运营实施方案》,在长桌主位坐下,
“经过半年的摸索,我们在全国推广区域建立了‘县级乡业服务中心—乡镇产业互助站—村级合作社联络点’的三级保障网,
从技术、市场、资金三个维度为产业兜底。”
1. 县级乡业服务中心:专业力量“驻点护航”
在苏南县的“乡业服务中心”,门口的电子屏上滚动着当天的工作安排:
“上午9:00 李家庄草莓大棚病虫害巡查;
下午2:00 竹溪村竹编产品设计对接会;
下午4:30 全县合作社销售数据汇总分析”。
技术专员赵磊正背着一个黑色的背包,里面装着“智能种植监测仪”
“病虫害快速检测卡”等工具,准备出发去李家庄。
“最近气温连续超过30℃,草莓容易得白粉病,必须每天巡查。”
赵磊一边检查工具,一边对身边的助手说,“上次去吴家村,发现几株草莓叶子上有白色霉层,幸好及时处理了,不然可能会传染整片大棚。”
半小时后,赵磊抵达李家庄的草莓大棚,他蹲下身,用镊子取下一片带斑点的叶子,
放在检测卡上,几分钟后,检测卡显示“轻度白粉病风险”。
“明亮,最近要注意大棚通风,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把棚膜掀开30厘米,让空气流通。”
赵磊对着正在摘草莓的李明亮喊道,“我这里有生物农药,按1:500的比例兑水喷洒,
连续喷三天就能控制住,对草莓没有污染,不影响销售。”
李明亮放下手里的篮子,快步走过来:
“太感谢了!昨天我就觉得叶子不对劲,正想给你打电话呢。
有你们在,我们种草莓心里踏实多了。”
在服务中心的市场部,市场专员王芳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全县23个果蔬合作社的库存和销售数据。
“李家庄这周成熟草莓5000斤,已经对接了苏州的三家商超,明天早上8点货车会到村口;
张庄村的小番茄还有3000斤库存,我联系了上海的社区团购平台,下午就能出单。”
王芳一边敲击键盘,一边说,“我们还建立了‘产品溯源系统’,每个合作社的产品都有专属二维码,
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种植、采摘、检测、运输的全过程,现在‘苏南果蔬’的复购率已经达到了65%。”
这样的“乡业服务中心”,每个推广县都有一个,
中心工作人员由农业技术专家、市场运营人才、电商从业者组成,
其中30%是从试点村成长起来的“土专家”,比如豫西县服务中心的技术专员就是张强,
他现在负责指导周边15个村庄的果树种植;
皖中县服务中心的市场专员是陈婷婷,她牵头策划的“皖中茶文化节”,让茶岭村的茶叶销量翻了两番。
2. 乡镇产业互助站:资源共享“抱团取暖”
在浙北县的递铺镇,“产业互助站”的院子里停着两辆满载竹编原料的货车,站长周明辉正拿着单子核对数量:
“这是青山村合作社订的500根毛竹,这是绿水村要的200斤竹篾,都是从安吉统一采购的,比他们自己去买便宜15%。”
周明辉介绍,互助站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集中调配”,包括原料采购、设备共享、技术互助三个方面。
“之前每个村的合作社都自己买原料,量小价高,还容易买到劣质货。
现在我们12个竹编合作社联合起来,统一从原料产地采购,不仅价格低,质量还有保障。”
他指着院子角落里的几台大型竹编机器,
“这些机器是互助站统一购买的,每个合作社可以轮流使用,不用每个村都花十几万买设备,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豫西县的蔡店镇,互助站正在组织“果树修剪技术比武”,来自周边8个村庄的“技术能手”齐聚一堂,现场比拼修剪技巧。
“之前村里的老人们都是凭经验修剪,有的剪得太狠,有的剪得太轻,影响果子产量。”
互助站站长张大山说,“现在我们每月组织一次技术比武,让大家互相学习,
还邀请农业大学的专家当评委,指出问题,这样大家的技术进步很快。”
比赛现场,桃园村的村民王强正在修剪一棵苹果树,他的动作熟练,剪口平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我之前在城里打工,去年回来种苹果,刚开始啥也不会,多亏了互助站的培训和比武,
现在我的修剪技术在村里能排前三。”王强笑着说,
“今年我家的苹果树挂果比去年多了20%,而且果子个大味甜,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3. 村级合作社联络点:问题响应“快速直达”
在陇东县的黄土村,合作社联络点就设在村支书马建国的家里,
墙上挂着“合作社运营台账”“村民意见簿”“技术指导时间表”。
马建国正坐在桌前,翻看村民们的意见:
“李大叔说他家的谷子长得有点矮,想让技术人员来看一下;
王大姐问今年的糜子收购价能不能再提高一点……”
“联络点就是合作社和村民之间的‘桥梁’,
也是和上级服务中心、互助站的‘纽带’。”马建国说,
“村民有问题可以随时来反映,我每天下午5点汇总,
晚上8点前通过‘乡业推广令’把问题反馈给县服务中心,一般第二天就能得到回复。”
前几天,村民李大叔发现自家的谷子叶片发黄,长势比别人家的矮,赶紧来联络点反映。
马建国当天就把情况反馈给了县服务中心,
第二天一早,技术专员就来到了李大叔的地里,经过检测,发现是土壤缺氮导致的。
“技术专员给我推荐了有机肥,还教我怎么施肥,现在谷子已经开始长个子了。”
李大叔笑着说,“有联络点在,我们遇到问题不用跑远路,很快就能解决。”
除了问题响应,联络点还负责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管理,比如记录社员的劳动情况、核算分红、组织社员开会等。
“每个月的1号,我们都会在联络点开社员大会,
公布上个月的销售情况和分红方案,账目公开透明,大家都放心。”
马建国说,“现在合作社的社员越来越多,从刚开始的15户发展到了现在的58户,大家都愿意跟着合作社干。”
二、培育“乡土人才库”:让手艺技能“代代相传”
“产业要持久,人才是根本。如果没有年轻人接手,再好的产业也会慢慢衰落。”
叶婉清拿着一份《乡村人才培育三年计划》,走到图谱前,
“我们通过‘学校培育 师徒传承 项目实践’的模式,在全国推广区域建立了‘乡土人才库’,
目前已经培育各类人才1.2万名,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达到了72%。”
1. 乡村手艺学校:传统技艺“焕新颜”
在浙北县的“乡村竹编手艺学校”,一栋白墙黛瓦的小楼里,传来了竹篾碰撞的清脆声响。
教室里,72岁的周福海正坐在讲台前,手里拿着一根毛竹,演示如何破篾:
“破篾要先找对竹节的方向,用刀轻轻划开一个小口,然后顺着纹路慢慢分开,力道要均匀,不然竹篾会断……”
他的身后,20多个年轻人正跟着他的动作,小心翼翼地破篾,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眼神里满是专注。
这所学校是由周明辉牵头创办的,学校的师资既有像周福海这样的老艺人,也有从设计学院聘请的年轻设计师。
“我们学校不仅教传统竹编技艺,还教现代设计理念和电商运营知识,让学生既能掌握手艺,又能把产品卖出去。”
周明辉说,“之前很多年轻人觉得竹编是‘老古董’,赚不了钱,不愿意学。
现在我们通过设计创新,把竹编做成台灯、背包、装饰品等,产品深受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