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秋那番斩钉截铁的拒绝,像一堵冰冷的墙,彻底堵死了程老爹和程立夏短期内“借光”发财的捷径。小院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程老爹彻底蔫了,整日唉声叹气,仿佛天塌了一般。程立夏则像是座压抑的火山,阴沉着脸,眼神里时常闪过怨毒的光,干活时更是磨洋工到了极致,几乎成了船上的透明人,连马老四都懒得再说他。
唯有程立冬,似乎完全不受影响,依旧沉默地干活,沉默地吃饭,沉默地睡觉。程立秋暗中观察,发现这个老三虽然寡言,但心里有杆秤,谁对他好,谁瞧不起他,他门儿清。而且,他骨子里有种庄稼汉的倔强和韧性,认定的事,就会一根筋做到底。这种品质,在海上讨生活,未必是坏事。
又过了几天风平浪静(仅指海上)的日子。这天下午,渔船返航较早,程立秋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让其他船员先走,自己则叫住了正准备去冲洗甲板的程立冬。
“老三,别忙了,跟我去个地方。”程立秋说道。
程立冬愣了一下,放下水桶,老实地跟上:“二哥,去哪?”
“到了你就知道了。”程立秋没多说,领着他在码头上七拐八绕,走向一个相对偏僻的、堆满废旧网具和破木船的废弃小码头。
这里停泊的,大多是一些濒临报废或者闲置已久的旧船,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铁锈、腐烂木头和死鱼烂虾的混合气味。在一堆破船中间,拴着一条看起来格外破旧的木壳渔船。它比程立秋现在的船要稍大一些,但船体油漆斑驳脱落,露出里面灰黑色的木头,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裂缝用木板粗糙地打着补丁。驾驶室的玻璃碎了两块,用塑料布蒙着,桅杆也歪斜着,整条船散发着一股垂死挣扎的衰败气息。
“就是这条。”程立秋停下脚步,指着那条破船。
程立冬看着那条几乎要散架的船,黝黑的脸上露出困惑:“二哥,这是……?”
“这条船,原来的船主是老陈头,去年冬天出海遇上风浪,人没回来,船也被撞得不成样子,拖回来就扔这儿了。他家里人急着用钱,托我找买主,价格很低。”程立秋语气平淡地介绍着,像是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程立冬还是没明白二哥带他来看这条破船的意思。
程立秋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他:“老三,我记得你前几天问过我,要是让你自己管条船,你敢不敢。现在,我再问你一次,如果把这条船交给你,你敢不敢要?有没有信心把它收拾出来,靠它下海吃饭?”
程立冬彻底惊呆了,张大了嘴巴,看着二哥,又看看那条破败不堪的船,一时说不出话来。巨大的冲击让他脑子一片空白。他之前问那句话,更多是带着一种憧憬和试探,从未想过机会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如此突然、如此……寒酸地摆在他面前。
“二……二哥……这船……这能行吗?”程立冬的声音带着颤抖,不是害怕,而是难以置信。
“船是死的,人是活的。”程立秋走到船边,用手拍了拍粗糙的船帮,发出沉闷的响声,“它现在是不成样子,但龙骨没大问题,机器是老型号,费油,但皮实,修修还能用。关键是,你敢不敢接下这个摊子,愿不愿意下死力气把它弄好。”
他顿了顿,目光更加深沉:“我不会白给你。船钱,我可以先替你垫上,但算我借给你的,你得打欠条,按信用社的利息还。修船的钱、买新网具的钱、油钱,都得你自己想办法,或者,也算我借给你的。以后挣了钱,先还债。也就是说,你接下这条船,就等于背上了一身的债。干得好,船是你的,债也能还清。干不好,可能船也毁了,债也背定了。风险,你自己担。”
程立秋把条件说得清清楚楚,没有任何温情,只有冷冰冰的现实。这不是馈赠,这是一场考验,一场用债务和汗水做赌注的考验。
程立冬看着那条在夕阳余晖中更显破败的旧船,心脏怦怦直跳。他能闻到刺鼻的铁锈味,能看到船板上深深的裂纹,能想象到修复它需要付出何等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风险。二哥的话像锤子一样砸在他心上:欠债、利息、风险……
但是,与此同时,一股从未有过的热流,也从他的心底涌起。一条船!哪怕再破,也是一条船!是他程立冬自己的船!不用再看人脸色,不用再被大哥对比,不用再一天只挣一块五!他可以自己决定去哪片海,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撒网,自己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自己承担风浪的风险!
这种独立自主的诱惑,对于一直处于边缘、习惯了被忽视的程立冬来说,是致命的。
他沉默了足足有一支烟的功夫。海风吹拂着他汗湿的头发,远处传来归港渔船的汽笛声。他的目光从船头看到船尾,从歪斜的桅杆看到破烂的驾驶室,像是在审视一个遍体鳞伤但仍有心跳的战友。
终于,他抬起头,看向程立秋,那双平日里有些木然的眼睛里,此刻燃烧着一种坚定的、近乎决绝的光芒。
“二哥!”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但却异常有力,“我敢!我要!债我背!力气我有!这条船,我接了!”
程立秋看着老三眼中那簇火苗,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几不可查的缓和。他点了点头:“想好了?不后悔?”
“不后悔!”程立冬斩钉截铁。
“好。”程立秋从怀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纸笔,就着旁边一个废弃的缆桩,唰唰写下了一张借款协议,内容和他刚才说的一模一样。“签字,按手印。”
程立冬接过笔,他的手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但他还是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程立冬。然后,他毫不犹豫地咬破了自己的大拇指,在名字上摁下了一个鲜红的手印。动作带着一种庄稼汉式的质朴和决绝。
程立秋收起欠条,小心折好放进口袋。“明天,我带你去见老陈头的家人,办手续。以后,这条船就是你的了。怎么修,怎么弄,你自己琢磨,有问题可以问我,但主要靠你自己。”
“嗯!”程立冬重重地点头,他再次看向那条破船时,眼神已经完全不同,那不再是看一堆破烂,而是在看一个需要他拯救、也即将承载他未来的伙伴。
兄弟俩一前一后离开废弃码头,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程立冬的脚步前所未有的轻快有力,而程立秋的背影,则依旧沉稳如山。
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小院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当程立秋轻描淡写地宣布,他已经买下了老陈头那条破船,并且借给老三程立冬,让他自己独立经营时,程老爹和程立夏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什么?你……你把船给老三了?!”程立夏第一个跳起来,眼睛瞪得像铜铃,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惊和嫉妒而尖锐变形,“那条破船?!你宁可把一条破船给老三,都不肯帮衬我一把?!老二!你安的什么心?!”
程老爹也懵了,哆嗦着嘴唇:“立秋啊……这……这……老大他……你怎么能给老三呢?他……他哪行啊?”
就连魏红和程立春都感到意外,不解地看着程立秋。
程立秋平静地坐在炕沿上,看着状若疯狂的程立夏和一脸无法接受的父亲,缓缓说道:“船,不是白给。是借,打了欠条的,要还钱,要算利息。老三敢接,愿意背债,愿意下力气去修、去干。大哥,你要是也敢,现在那条船还在那儿,我同样可以借钱给你,条件一样,你敢不敢要?”
程立夏一下子噎住了。借钱?背债?修那条眼看就要散架的破船?他光是想想,就觉得头皮发麻!那得投入多少?得流多少汗?万一修不好,或者出海翻了船,那不是要赔得倾家荡产?他想要的是现成的、能立刻赚钱的好船,可不是这种烫手山芋!
“我……我……”程立夏“我”了半天,脸憋得通红,最终也没敢说出那个“敢”字。他贪图享受,畏惧风险的本性,在此刻暴露无遗。
程立秋冷笑一声,不再看他,转向程立冬:“老三,路给你了,能不能走通,看你自己。从明天起,你不用跟我船了,专心弄你的船去。”
程立冬挺直了腰板,重重地“嗯”了一声。
这一夜,小院里的几人,注定无眠。程立冬在炕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那条破船的各个部件,盘算着先修哪里,钱从哪里省。程立夏则妒火中烧,咬牙切齿,觉得程立秋是故意羞辱他。程老爹唉声叹气,既觉得老三不靠谱,又恼恨老大不争气。
而程立秋,则平静地呼吸着。他知道,这步棋走对了。一条破船,不仅试出了老三的胆量和决心,也彻底照出了大哥自私懦弱的真面目。接下来,就看程立冬如何把这手烂牌,打出生路了。这对他来说,是一场豪赌;对程立秋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次对人心和能力的深度试探?海上的风浪,可不仅仅只在海里。
唯有程立冬,似乎完全不受影响,依旧沉默地干活,沉默地吃饭,沉默地睡觉。程立秋暗中观察,发现这个老三虽然寡言,但心里有杆秤,谁对他好,谁瞧不起他,他门儿清。而且,他骨子里有种庄稼汉的倔强和韧性,认定的事,就会一根筋做到底。这种品质,在海上讨生活,未必是坏事。
又过了几天风平浪静(仅指海上)的日子。这天下午,渔船返航较早,程立秋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让其他船员先走,自己则叫住了正准备去冲洗甲板的程立冬。
“老三,别忙了,跟我去个地方。”程立秋说道。
程立冬愣了一下,放下水桶,老实地跟上:“二哥,去哪?”
“到了你就知道了。”程立秋没多说,领着他在码头上七拐八绕,走向一个相对偏僻的、堆满废旧网具和破木船的废弃小码头。
这里停泊的,大多是一些濒临报废或者闲置已久的旧船,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铁锈、腐烂木头和死鱼烂虾的混合气味。在一堆破船中间,拴着一条看起来格外破旧的木壳渔船。它比程立秋现在的船要稍大一些,但船体油漆斑驳脱落,露出里面灰黑色的木头,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裂缝用木板粗糙地打着补丁。驾驶室的玻璃碎了两块,用塑料布蒙着,桅杆也歪斜着,整条船散发着一股垂死挣扎的衰败气息。
“就是这条。”程立秋停下脚步,指着那条破船。
程立冬看着那条几乎要散架的船,黝黑的脸上露出困惑:“二哥,这是……?”
“这条船,原来的船主是老陈头,去年冬天出海遇上风浪,人没回来,船也被撞得不成样子,拖回来就扔这儿了。他家里人急着用钱,托我找买主,价格很低。”程立秋语气平淡地介绍着,像是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程立冬还是没明白二哥带他来看这条破船的意思。
程立秋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他:“老三,我记得你前几天问过我,要是让你自己管条船,你敢不敢。现在,我再问你一次,如果把这条船交给你,你敢不敢要?有没有信心把它收拾出来,靠它下海吃饭?”
程立冬彻底惊呆了,张大了嘴巴,看着二哥,又看看那条破败不堪的船,一时说不出话来。巨大的冲击让他脑子一片空白。他之前问那句话,更多是带着一种憧憬和试探,从未想过机会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如此突然、如此……寒酸地摆在他面前。
“二……二哥……这船……这能行吗?”程立冬的声音带着颤抖,不是害怕,而是难以置信。
“船是死的,人是活的。”程立秋走到船边,用手拍了拍粗糙的船帮,发出沉闷的响声,“它现在是不成样子,但龙骨没大问题,机器是老型号,费油,但皮实,修修还能用。关键是,你敢不敢接下这个摊子,愿不愿意下死力气把它弄好。”
他顿了顿,目光更加深沉:“我不会白给你。船钱,我可以先替你垫上,但算我借给你的,你得打欠条,按信用社的利息还。修船的钱、买新网具的钱、油钱,都得你自己想办法,或者,也算我借给你的。以后挣了钱,先还债。也就是说,你接下这条船,就等于背上了一身的债。干得好,船是你的,债也能还清。干不好,可能船也毁了,债也背定了。风险,你自己担。”
程立秋把条件说得清清楚楚,没有任何温情,只有冷冰冰的现实。这不是馈赠,这是一场考验,一场用债务和汗水做赌注的考验。
程立冬看着那条在夕阳余晖中更显破败的旧船,心脏怦怦直跳。他能闻到刺鼻的铁锈味,能看到船板上深深的裂纹,能想象到修复它需要付出何等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风险。二哥的话像锤子一样砸在他心上:欠债、利息、风险……
但是,与此同时,一股从未有过的热流,也从他的心底涌起。一条船!哪怕再破,也是一条船!是他程立冬自己的船!不用再看人脸色,不用再被大哥对比,不用再一天只挣一块五!他可以自己决定去哪片海,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撒网,自己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自己承担风浪的风险!
这种独立自主的诱惑,对于一直处于边缘、习惯了被忽视的程立冬来说,是致命的。
他沉默了足足有一支烟的功夫。海风吹拂着他汗湿的头发,远处传来归港渔船的汽笛声。他的目光从船头看到船尾,从歪斜的桅杆看到破烂的驾驶室,像是在审视一个遍体鳞伤但仍有心跳的战友。
终于,他抬起头,看向程立秋,那双平日里有些木然的眼睛里,此刻燃烧着一种坚定的、近乎决绝的光芒。
“二哥!”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但却异常有力,“我敢!我要!债我背!力气我有!这条船,我接了!”
程立秋看着老三眼中那簇火苗,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几不可查的缓和。他点了点头:“想好了?不后悔?”
“不后悔!”程立冬斩钉截铁。
“好。”程立秋从怀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纸笔,就着旁边一个废弃的缆桩,唰唰写下了一张借款协议,内容和他刚才说的一模一样。“签字,按手印。”
程立冬接过笔,他的手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但他还是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程立冬。然后,他毫不犹豫地咬破了自己的大拇指,在名字上摁下了一个鲜红的手印。动作带着一种庄稼汉式的质朴和决绝。
程立秋收起欠条,小心折好放进口袋。“明天,我带你去见老陈头的家人,办手续。以后,这条船就是你的了。怎么修,怎么弄,你自己琢磨,有问题可以问我,但主要靠你自己。”
“嗯!”程立冬重重地点头,他再次看向那条破船时,眼神已经完全不同,那不再是看一堆破烂,而是在看一个需要他拯救、也即将承载他未来的伙伴。
兄弟俩一前一后离开废弃码头,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程立冬的脚步前所未有的轻快有力,而程立秋的背影,则依旧沉稳如山。
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小院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当程立秋轻描淡写地宣布,他已经买下了老陈头那条破船,并且借给老三程立冬,让他自己独立经营时,程老爹和程立夏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什么?你……你把船给老三了?!”程立夏第一个跳起来,眼睛瞪得像铜铃,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惊和嫉妒而尖锐变形,“那条破船?!你宁可把一条破船给老三,都不肯帮衬我一把?!老二!你安的什么心?!”
程老爹也懵了,哆嗦着嘴唇:“立秋啊……这……这……老大他……你怎么能给老三呢?他……他哪行啊?”
就连魏红和程立春都感到意外,不解地看着程立秋。
程立秋平静地坐在炕沿上,看着状若疯狂的程立夏和一脸无法接受的父亲,缓缓说道:“船,不是白给。是借,打了欠条的,要还钱,要算利息。老三敢接,愿意背债,愿意下力气去修、去干。大哥,你要是也敢,现在那条船还在那儿,我同样可以借钱给你,条件一样,你敢不敢要?”
程立夏一下子噎住了。借钱?背债?修那条眼看就要散架的破船?他光是想想,就觉得头皮发麻!那得投入多少?得流多少汗?万一修不好,或者出海翻了船,那不是要赔得倾家荡产?他想要的是现成的、能立刻赚钱的好船,可不是这种烫手山芋!
“我……我……”程立夏“我”了半天,脸憋得通红,最终也没敢说出那个“敢”字。他贪图享受,畏惧风险的本性,在此刻暴露无遗。
程立秋冷笑一声,不再看他,转向程立冬:“老三,路给你了,能不能走通,看你自己。从明天起,你不用跟我船了,专心弄你的船去。”
程立冬挺直了腰板,重重地“嗯”了一声。
这一夜,小院里的几人,注定无眠。程立冬在炕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那条破船的各个部件,盘算着先修哪里,钱从哪里省。程立夏则妒火中烧,咬牙切齿,觉得程立秋是故意羞辱他。程老爹唉声叹气,既觉得老三不靠谱,又恼恨老大不争气。
而程立秋,则平静地呼吸着。他知道,这步棋走对了。一条破船,不仅试出了老三的胆量和决心,也彻底照出了大哥自私懦弱的真面目。接下来,就看程立冬如何把这手烂牌,打出生路了。这对他来说,是一场豪赌;对程立秋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次对人心和能力的深度试探?海上的风浪,可不仅仅只在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