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沟戏台-《小时候即想听又怕听的鬼故事集》

  在长白山深处的老黑沟,有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荒村。村里最显眼的,就是那座破败的古戏台。戏台是前清光绪年间修的,飞檐翘角,虽然朱漆剥落,雕花残破,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气派。

  老辈人说,这戏台最后一次唱戏,是民国二十七年。那时有个很有名的河北梆子戏班永盛班路过,在台上唱了一出全本的《锁五龙》。谁知唱到单雄信被斩那段,班主赵天鹏一个高腔没上去,竟当场吐血昏倒,没过三天就咽了气。戏班散了,这戏台也就再没响过锣鼓。

  奇怪的是,每逢月圆之夜,村里老人总能听见戏台上传来隐约的锣鼓声,有时还能看见台上有人影晃动。更邪门的是,前些年有两个外地来的驴友,不信邪在戏台过夜,第二天都变得痴痴傻傻,只会咿咿呀呀地学唱戏。

  今年开春,省里来了个民俗考察队,带队的是个年轻教授叫李哲。他是个戏迷,听说古戏台的传说后,执意要去考察。

  李教授,那地方去不得啊!向导老马连连摆手,去年有个拍纪录片的小伙子,在戏台架了台摄像机,回去就疯了,整天嚷嚷着他要上台

  李哲不以为然:老马,咱们要相信科学。那些传说,多半是村民的臆想。

  考察队到达荒村时,已是黄昏。残阳如血,给破败的戏台镀上一层诡异的金光。戏台前的空地上荒草萋萋,几只乌鸦立在檐角,的叫声在空寂的山谷里回荡。

  李哲绕着戏台仔细勘察。台柱上的楹联还依稀可辨: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孔演尽忠奸情。他伸手抚摸斑驳的台板,忽然感到一阵心悸,仿佛听见了若有若无的锣鼓声。

  你们听见了吗?他问队员。

  众人都摇头。只有老马脸色发白,喃喃道:是赵班主...他又在排戏了...

  当晚,考察队在戏台旁的破屋里宿营。李哲独自整理着白天的资料,直到深夜。就在他准备休息时,窗外忽然传来一阵缥缈的唱腔:

  大吼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笑开怀...

  是《锁五龙》里单雄信的唱段!声音苍凉悲壮,在寂静的深山里格外清晰。

  李哲猛地起身,抓起手电就往外跑。戏台上空无一人,只有月光如水银般泻在台板上。但他分明听见,那唱腔还在继续,而且越来越清晰:

  某单人独骑把唐营踹,只杀得儿郎们痛悲哀...

  就在这时,他看见戏台正中,隐约出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那人身穿戏服,背对着他,正在做着戏曲的身段。随着唱腔,他的身影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谁在那里?李哲厉声喝道。

  那身影缓缓转身——是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脸上画着戏曲脸谱,嘴角还挂着一丝血迹。

  在下赵天鹏,那人躬身施礼,永盛班班主。

  李哲倒吸一口凉气:你...你不是已经...

  死了?赵天鹏苦笑,是啊,死在台上了。可这出戏还没唱完,我走不了啊。

  原来,赵天鹏一生最重戏德,那日唱《锁五龙》,他抱病登台,本想坚持唱完,谁知体力不支,竟倒在了台上。这成了他最大的遗憾,魂魄一直困在戏台上,夜夜重温那未唱完的戏。

  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戏班的弟兄们,赵天鹏叹息,班主死在台上,戏班就这么散了...

  李哲这才注意到,戏台两侧不知何时出现了更多模糊的身影,都在默默地做着上场前的准备——整理行头的,勾脸的,练嗓的...他们都是永盛班的成员。

  他们...也都留在这里?

  赵天鹏点头:戏班散了,大家无处可去,就都留在这儿陪我了。

  这时,一个穿着旦角戏服的女子飘然而至:班主,时辰到了,该上场了。

  赵天鹏对李哲拱手:先生既然能看见我们,就是有缘人。可否赏光,看我们唱完这出《锁五龙》?

  李哲还没来得及回答,锣鼓声已经响起。戏台上顿时热闹起来,生旦净末丑各就各位,一场跨越阴阳的大戏开演了。

  他看见赵天鹏扮演的单雄信被押上刑场,唱到那段着名的大吼一声绑帐外时,声音高亢入云,再没有当年的力不从心。其他演员也都全情投入,唱念做打,一丝不苟。

  就在单雄信即将被斩时,异变突生。戏台四周突然阴风大作,那些演员的身影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不好!赵天鹏惊呼,天快亮了!

  李哲这才发现,东方已经泛白。戏台上的身影越来越淡,锣鼓声也渐渐远去。

  先生,赵天鹏的身影已经开始透明,帮我们个忙...把我们的骨灰...撒在戏台上...让我们...真正唱完这场戏...

  第一缕阳光照进山谷时,戏台上已经空无一人。只有李哲还站在原地,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小小的骨灰坛。

  回城后,李哲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找到了永盛班后代的下落。原来戏班解散后,班众将赵天鹏和几个主要演员的骨灰收殓,一直存放在一个旧戏箱里。

  经过多方奔走,李哲说服了他们的后人,在一个月圆之夜,带着骨灰回到了古戏台。

  当他把骨灰轻轻撒在台板上时,夜风中又响起了那熟悉的锣鼓声。这一次,他看见赵天鹏带领着整个戏班,在月光下完美地唱完了整出《锁五龙》。

  唱罢,赵天鹏对着李哲深深一揖,身影渐渐化作点点流光,消散在夜空中。其他演员也依次行礼,随之而去。

  从此,古戏台再没有传出过诡异的唱戏声。李哲将这段经历写进论文,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戏台进行了修缮。

  如今,这里成了戏曲爱好者的圣地。每年赵天鹏的忌日,都会有戏迷来此唱上一段《锁五龙》。老人们说,这时总能感觉到,好像有一整个戏班在暗中帮腔。

  古戏台幽幽,唱不尽人间悲欢。那些执着的身影,不是冤魂不散,而是对艺术的最后坚守。 每当月圆之夜,细心的人还能在戏台上看见一些模糊的脚印,仿佛永盛班刚刚谢幕,转身走进了历史的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