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康德十年的清明,关外的风还带着寒气。乱葬岗上的野草刚冒绿芽,却被一层薄薄的白霜裹着,看着像蒙了层纸钱。守墓人老耿头蹲在那棵歪脖子老榆树下,往火堆里添着纸,火苗舔着灰黑色的纸灰,腾起一股呛人的烟。
“都起来拾掇拾掇吧,今儿有人来烧纸了。”他对着漫山遍野的坟包嘟囔,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老耿头在这乱葬岗守了二十多年,从民国初年就在这儿搭了间土坯房。这地方埋的都是些没主的孤魂——饿死的乞丐、战死的兵痞、病死的流民,坟包大多是土堆,连块像样的碑都没有,只有几座新坟,还插着褪色的纸幡。
“耿大爷,借个火。”一个穿蓝布褂子的年轻人站在土坯房门口,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香烛纸钱。
老耿头抬头看了看,这后生面生,不像附近屯子的。“来给谁烧纸?”
“俺哥,”年轻人眼圈发红,“前几年在这儿打仗没的,尸首没找着,就立了个衣冠冢。”
老耿头“哦”了一声,递过火折子。这乱葬岗每年都来几个寻亲的,大多是来找当年闯关东没了音讯的亲人,能找到确切位置的没几个。
年轻人走到乱葬岗深处,在一个不起眼的土堆前跪下,点燃香烛,一边烧纸一边念叨:“哥,俺来看你了,家里都好,爹娘让你在那边别惦记……”
老耿头没在意,蹲回老榆树下,继续往火堆里添纸。这是他的规矩,清明这天,得给那些没主的孤魂烧点纸,免得它们在夜里作祟。
日头爬到头顶时,年轻人烧完纸准备走,路过老榆树下,忽然问:“耿大爷,这岗上……夜里是不是有小孩哭?”
老耿头手一顿:“你听见了?”
“昨儿俺在附近借宿,后半夜听见岗上有小孩唱歌,咿咿呀呀的,怪瘆人的。”年轻人搓了搓胳膊,“屯子里的人说,这岗上不干净,让俺天亮再过来。”
老耿头没说话,只是狠狠抽了口旱烟。这乱葬岗夜里是不太平,可他守了二十多年,从没听过小孩唱歌。
年轻人走后,老耿头心里犯了嘀咕。他绕着乱葬岗转了一圈,没发现啥异常,只是在西北角那片新坟附近,看见几串小小的脚印,像是小孩光着脚踩出来的,在湿软的泥土上特别显眼。
“邪门了。”老耿头皱起眉。这乱葬岗除了他,平时连狗都不来,哪来的小孩?
当天夜里,老耿头睡得不安稳。土坯房的窗户没糊纸,月光直愣愣地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树影,风一吹,影影绰绰的像有人在晃。
约莫三更天,他忽然听见外面传来歌声。不是哭腔,是实打实的童谣,调子简单,却透着股说不出的诡异:“月光光,照坟场,娃娃哭,找爹娘……”
老耿头猛地坐起来,抄起枕边的扁担就冲出屋。月光下,乱葬岗上空荡荡的,只有风吹过野草的“沙沙”声,哪有什么小孩?
可那歌声还在响,像是从地底钻出来的,忽远忽近,听得人心里发毛。他循着声音往西北角走,越靠近那片新坟,歌声越清晰。
在一座插着白幡的新坟前,歌声停了。老耿头举着扁担,壮着胆子往前走了几步,借着月光一看,坟头的土是新翻的,上面还放着个破布娃娃,缺了条胳膊,脸上用红墨水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谁家的娃娃扔在这儿?”老耿头心里咯噔一下。他认得这座坟,是上个月埋的一个女娃,据说才五岁,跟着爹娘逃荒到这儿,染了风寒没了,爹娘没钱买棺材,就用草席裹着埋了。
他捡起那个破布娃娃,刚想扔进火堆,忽然听见坟里传来“咚咚”的响声,像是有个小孩在里面敲门。
老耿头吓得手一哆嗦,布娃娃掉在地上。他转身就想跑,可脚像被钉住了似的,挪不动半步。
“爷爷,我冷……”坟里传来个细细的声音,带着哭腔。
老耿头浑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他年轻时听老人们说,夭折的孩子怨气重,要是埋得不安稳,就会夜里出来闹。可这女娃才埋了一个月,咋就……
“你爹娘呢?”他壮着胆子问,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走了……不要我了……”坟里的声音更委屈了,“他们说,等有了钱就来接我,可我等了好久……”
老耿头心里一酸。这年月,逃荒的人丢儿弃女是常事,怕是那对爹娘早就走远了,哪还会回来?
他蹲下身,对着坟头说:“娃,别闹了,爷爷给你烧点纸,你在那边好好待着。”
说着,他掏出火折子,想在坟前烧点纸。可刚点燃,火苗就被一阵怪风吹灭了。连续点了三次,都是这样。
“我不要纸,我要回家……”坟里的声音带着哭腔,敲打的声音更响了,“这草席扎得我疼……”
老耿头这才想起,这女娃是用草席裹着埋的,连口薄皮棺材都没有。他心里不是滋味,叹了口气:“娃,你等着,爷爷明天就给你换口棺材。”
话音刚落,坟里的敲打的声音停了,那细细的声音也消失了。周围恢复了平静,只有风吹过白幡的“哗啦”声。
老耿头一夜没睡。天刚亮,他就揣着自己攒的几块银元,去了镇上的棺材铺,买了口最小的棺材。又请了两个后生,跟着他去乱葬岗,把那座新坟挖开。
草席早就烂了,露出里面小小的尸骨。两个后生吓得脸都白了,老耿头却没含糊,亲手把尸骨放进新棺材里,又在棺材里铺了层棉花,才重新埋好,还在坟头立了块木牌,写上“小女娃之墓”。
做完这一切,他又把那个破布娃娃洗干净,缝好了胳膊,放在坟头。
“娃,这下不冷了。”他对着坟头说,“以后要是想说话,就来爷爷的土坯房外唱唱歌,爷爷不害怕。”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乱葬岗夜里再也没传出过童谣。只是老耿头发现,每天早上,他土坯房的窗台上,总会多几朵不知名的小野花,黄灿灿的,在荒岗上特别显眼。
有一次,他夜里起夜,看见坟头那边有个小小的白影,像是个穿白衣服的女娃,正蹲在那里看星星。他没敢惊动,悄悄回了屋。
过了半年,那个来找哥哥的年轻人又来烧纸,看见坟头的木牌和窗台上的野花,好奇地问:“耿大爷,这岗上真有娃娃?”
老耿头笑了笑:“有个好娃娃,不害人,就喜欢在夜里看看星星。”
年轻人似懂非懂,烧完纸就走了。
又过了几年,老耿头得了重病,躺倒在土坯房里。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让路过的货郎捎信,把自己攒的钱都捐给了镇上的孤儿院。
“娃啊,爷爷要走了,以后没人给你送花了。”他躺在床上,对着窗外说,“你要是想找人说话,就去孤儿院看看,那儿有好多跟你一样的娃娃……”
说完,他慢慢闭上了眼睛。
老耿头死后,没人再来守这乱葬岗。土坯房渐渐塌了,只有那棵歪脖子老榆树下,还堆着没烧完的纸钱。
可附近屯子的人说,每到清明夜里,乱葬岗上还是会传出童谣,调子比以前欢快了些。有人还看见,有个穿白衣服的小女娃,提着个篮子,往孤儿院的方向走,篮子里装着黄灿灿的小野花。
后来,孤儿院的老师说,每年清明,孤儿院里总会多出些野花,像是有人特意放在门口的。而那些没人领养的孩子,夜里再也不做噩梦了,都说梦见个小姐姐,带着他们在草地上唱歌。
乱葬岗的野草一年比一年茂盛,掩盖了那些孤坟,也掩盖了老耿头和小女娃的故事。只有那首童谣,还在黑土地的风里流传着,带着点委屈,也带着点温暖,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上,哪怕是孤魂,也渴望着一丝善意与牵挂。
“都起来拾掇拾掇吧,今儿有人来烧纸了。”他对着漫山遍野的坟包嘟囔,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老耿头在这乱葬岗守了二十多年,从民国初年就在这儿搭了间土坯房。这地方埋的都是些没主的孤魂——饿死的乞丐、战死的兵痞、病死的流民,坟包大多是土堆,连块像样的碑都没有,只有几座新坟,还插着褪色的纸幡。
“耿大爷,借个火。”一个穿蓝布褂子的年轻人站在土坯房门口,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香烛纸钱。
老耿头抬头看了看,这后生面生,不像附近屯子的。“来给谁烧纸?”
“俺哥,”年轻人眼圈发红,“前几年在这儿打仗没的,尸首没找着,就立了个衣冠冢。”
老耿头“哦”了一声,递过火折子。这乱葬岗每年都来几个寻亲的,大多是来找当年闯关东没了音讯的亲人,能找到确切位置的没几个。
年轻人走到乱葬岗深处,在一个不起眼的土堆前跪下,点燃香烛,一边烧纸一边念叨:“哥,俺来看你了,家里都好,爹娘让你在那边别惦记……”
老耿头没在意,蹲回老榆树下,继续往火堆里添纸。这是他的规矩,清明这天,得给那些没主的孤魂烧点纸,免得它们在夜里作祟。
日头爬到头顶时,年轻人烧完纸准备走,路过老榆树下,忽然问:“耿大爷,这岗上……夜里是不是有小孩哭?”
老耿头手一顿:“你听见了?”
“昨儿俺在附近借宿,后半夜听见岗上有小孩唱歌,咿咿呀呀的,怪瘆人的。”年轻人搓了搓胳膊,“屯子里的人说,这岗上不干净,让俺天亮再过来。”
老耿头没说话,只是狠狠抽了口旱烟。这乱葬岗夜里是不太平,可他守了二十多年,从没听过小孩唱歌。
年轻人走后,老耿头心里犯了嘀咕。他绕着乱葬岗转了一圈,没发现啥异常,只是在西北角那片新坟附近,看见几串小小的脚印,像是小孩光着脚踩出来的,在湿软的泥土上特别显眼。
“邪门了。”老耿头皱起眉。这乱葬岗除了他,平时连狗都不来,哪来的小孩?
当天夜里,老耿头睡得不安稳。土坯房的窗户没糊纸,月光直愣愣地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树影,风一吹,影影绰绰的像有人在晃。
约莫三更天,他忽然听见外面传来歌声。不是哭腔,是实打实的童谣,调子简单,却透着股说不出的诡异:“月光光,照坟场,娃娃哭,找爹娘……”
老耿头猛地坐起来,抄起枕边的扁担就冲出屋。月光下,乱葬岗上空荡荡的,只有风吹过野草的“沙沙”声,哪有什么小孩?
可那歌声还在响,像是从地底钻出来的,忽远忽近,听得人心里发毛。他循着声音往西北角走,越靠近那片新坟,歌声越清晰。
在一座插着白幡的新坟前,歌声停了。老耿头举着扁担,壮着胆子往前走了几步,借着月光一看,坟头的土是新翻的,上面还放着个破布娃娃,缺了条胳膊,脸上用红墨水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谁家的娃娃扔在这儿?”老耿头心里咯噔一下。他认得这座坟,是上个月埋的一个女娃,据说才五岁,跟着爹娘逃荒到这儿,染了风寒没了,爹娘没钱买棺材,就用草席裹着埋了。
他捡起那个破布娃娃,刚想扔进火堆,忽然听见坟里传来“咚咚”的响声,像是有个小孩在里面敲门。
老耿头吓得手一哆嗦,布娃娃掉在地上。他转身就想跑,可脚像被钉住了似的,挪不动半步。
“爷爷,我冷……”坟里传来个细细的声音,带着哭腔。
老耿头浑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他年轻时听老人们说,夭折的孩子怨气重,要是埋得不安稳,就会夜里出来闹。可这女娃才埋了一个月,咋就……
“你爹娘呢?”他壮着胆子问,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走了……不要我了……”坟里的声音更委屈了,“他们说,等有了钱就来接我,可我等了好久……”
老耿头心里一酸。这年月,逃荒的人丢儿弃女是常事,怕是那对爹娘早就走远了,哪还会回来?
他蹲下身,对着坟头说:“娃,别闹了,爷爷给你烧点纸,你在那边好好待着。”
说着,他掏出火折子,想在坟前烧点纸。可刚点燃,火苗就被一阵怪风吹灭了。连续点了三次,都是这样。
“我不要纸,我要回家……”坟里的声音带着哭腔,敲打的声音更响了,“这草席扎得我疼……”
老耿头这才想起,这女娃是用草席裹着埋的,连口薄皮棺材都没有。他心里不是滋味,叹了口气:“娃,你等着,爷爷明天就给你换口棺材。”
话音刚落,坟里的敲打的声音停了,那细细的声音也消失了。周围恢复了平静,只有风吹过白幡的“哗啦”声。
老耿头一夜没睡。天刚亮,他就揣着自己攒的几块银元,去了镇上的棺材铺,买了口最小的棺材。又请了两个后生,跟着他去乱葬岗,把那座新坟挖开。
草席早就烂了,露出里面小小的尸骨。两个后生吓得脸都白了,老耿头却没含糊,亲手把尸骨放进新棺材里,又在棺材里铺了层棉花,才重新埋好,还在坟头立了块木牌,写上“小女娃之墓”。
做完这一切,他又把那个破布娃娃洗干净,缝好了胳膊,放在坟头。
“娃,这下不冷了。”他对着坟头说,“以后要是想说话,就来爷爷的土坯房外唱唱歌,爷爷不害怕。”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乱葬岗夜里再也没传出过童谣。只是老耿头发现,每天早上,他土坯房的窗台上,总会多几朵不知名的小野花,黄灿灿的,在荒岗上特别显眼。
有一次,他夜里起夜,看见坟头那边有个小小的白影,像是个穿白衣服的女娃,正蹲在那里看星星。他没敢惊动,悄悄回了屋。
过了半年,那个来找哥哥的年轻人又来烧纸,看见坟头的木牌和窗台上的野花,好奇地问:“耿大爷,这岗上真有娃娃?”
老耿头笑了笑:“有个好娃娃,不害人,就喜欢在夜里看看星星。”
年轻人似懂非懂,烧完纸就走了。
又过了几年,老耿头得了重病,躺倒在土坯房里。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让路过的货郎捎信,把自己攒的钱都捐给了镇上的孤儿院。
“娃啊,爷爷要走了,以后没人给你送花了。”他躺在床上,对着窗外说,“你要是想找人说话,就去孤儿院看看,那儿有好多跟你一样的娃娃……”
说完,他慢慢闭上了眼睛。
老耿头死后,没人再来守这乱葬岗。土坯房渐渐塌了,只有那棵歪脖子老榆树下,还堆着没烧完的纸钱。
可附近屯子的人说,每到清明夜里,乱葬岗上还是会传出童谣,调子比以前欢快了些。有人还看见,有个穿白衣服的小女娃,提着个篮子,往孤儿院的方向走,篮子里装着黄灿灿的小野花。
后来,孤儿院的老师说,每年清明,孤儿院里总会多出些野花,像是有人特意放在门口的。而那些没人领养的孩子,夜里再也不做噩梦了,都说梦见个小姐姐,带着他们在草地上唱歌。
乱葬岗的野草一年比一年茂盛,掩盖了那些孤坟,也掩盖了老耿头和小女娃的故事。只有那首童谣,还在黑土地的风里流传着,带着点委屈,也带着点温暖,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上,哪怕是孤魂,也渴望着一丝善意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