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北风卷着雪沫子抽打在老邮电局的木牌上,“邮政代办”四个漆字掉了大半,露出底下的木头纹路。李邮差裹紧棉袄,往手心里哈着白气,盯着柜台上那个积了灰的绿皮邮包——这包搁在这儿快二十年了,地址磨得看不清,收件人写着“赵守义收”,寄件人一栏只有个模糊的“林”字。
“李叔,还留着这破包啊?”进来躲雪的货郎踢了踢邮包的角,“早该扔了,谁还会来领?”
李邮差把邮包往里面挪了挪,眉头皱成个疙瘩:“别碰,说不定人家人还等着呢。”
这邮包是他刚当邮差那年收的,寄件人是个穿旗袍的女人,说话带着江南口音,把包往柜台上一放,眼圈红着说:“麻烦您一定送到,我男人在关外挖煤,这是给他捎的冬衣。”当时局里的老邮差说,那女人走时一步三回头,像是知道这包未必能到收件人手里。
可没过半年,就听说煤矿塌了,死了不少人,赵守义的名字就在遇难名单上。这邮包就成了无主的,搁在柜台角落,从绿皮搁成了灰皮,边角磨出了棉絮。
雪下得紧了,李邮差关上门,正想烤烤火,忽然听见“咔哒”一声——那邮包的锁扣自己开了。他吓了一跳,油灯的火苗抖了抖,照亮邮包里面露出的半件蓝布棉袄,针脚细密,袖口还绣着朵歪歪扭扭的梅花。
“邪门了……”李邮差嘀咕着,伸手想把锁扣按回去,指尖刚碰到邮包,就听见里面传来“窸窣”声,像是有人在翻东西。他猛地缩回手,后退半步,盯着邮包看——棉袄被慢慢推了出来,接着是双棉鞋,鞋底纳得厚厚的,最后滚出个油纸包,打开一看,是几块已经硬得像石头的桂花糕。
这时候,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掀帘进来,身上落满雪,咳嗽着问:“请问……有赵守义的邮包吗?”
李邮差愣住了——这老头的眉眼,跟当年煤矿遇难名单上的赵守义画像有七分像。
“您是……”
“我是赵守义的弟弟,赵守礼。”老头抹了把脸,雪水混着泪往下淌,“我哥当年没走,被人救了,腿坏了没能回来,去年刚咽气,临终前让我来看看,有没有个林姓女子给他寄过包。”
李邮差指着那个开了锁的邮包,嗓子有点堵:“是不是这个?”
赵守礼颤巍巍走过去,拿起那件棉袄,手指摸着袖口的梅花,忽然老泪纵横:“是我嫂子绣的!她总把梅花绣歪……”他又拿起棉鞋,鞋底的针脚里还嵌着点江南的泥,“我哥说,嫂子纳鞋底时爱哼《茉莉花》,针脚跟着调子走,密得能站住蚂蚁。”
油纸包里的桂花糕硬邦邦的,赵守礼却掰了一小块,就着雪水慢慢嚼,说:“是这味儿,嫂子总说,桂花要采清晨带露的,蒸出来才不苦……”
李邮差看着他,忽然想起那穿旗袍的女人——她站在柜台前时,鬓角别着朵干桂花,身上也带着这股清苦的香。
雪停时,赵守礼把邮包背在身上,说要带回江南,埋在嫂子坟前。李邮差送他到门口,看见邮包的锁扣不知啥时候自己扣上了,绿皮在阳光下泛着点光。
“对了,”赵守礼忽然回头,“我哥说,当年在矿下听见有人喊他名字,像是嫂子的声音,他才撑着爬了出来。”
李邮差愣在原地,看着老头的背影消失在雪地里。回头收拾柜台时,发现邮包搁过的地方,留着一小撮桂花,香得像刚采的。
后来,老邮电局拆了,李邮差退休后总爱去旧址溜达。有人说,雪天路过那儿,能听见有人哼《茉莉花》,还能看见个绿皮影子,在风里慢慢晃,像是在等谁来领。
“李叔,还留着这破包啊?”进来躲雪的货郎踢了踢邮包的角,“早该扔了,谁还会来领?”
李邮差把邮包往里面挪了挪,眉头皱成个疙瘩:“别碰,说不定人家人还等着呢。”
这邮包是他刚当邮差那年收的,寄件人是个穿旗袍的女人,说话带着江南口音,把包往柜台上一放,眼圈红着说:“麻烦您一定送到,我男人在关外挖煤,这是给他捎的冬衣。”当时局里的老邮差说,那女人走时一步三回头,像是知道这包未必能到收件人手里。
可没过半年,就听说煤矿塌了,死了不少人,赵守义的名字就在遇难名单上。这邮包就成了无主的,搁在柜台角落,从绿皮搁成了灰皮,边角磨出了棉絮。
雪下得紧了,李邮差关上门,正想烤烤火,忽然听见“咔哒”一声——那邮包的锁扣自己开了。他吓了一跳,油灯的火苗抖了抖,照亮邮包里面露出的半件蓝布棉袄,针脚细密,袖口还绣着朵歪歪扭扭的梅花。
“邪门了……”李邮差嘀咕着,伸手想把锁扣按回去,指尖刚碰到邮包,就听见里面传来“窸窣”声,像是有人在翻东西。他猛地缩回手,后退半步,盯着邮包看——棉袄被慢慢推了出来,接着是双棉鞋,鞋底纳得厚厚的,最后滚出个油纸包,打开一看,是几块已经硬得像石头的桂花糕。
这时候,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掀帘进来,身上落满雪,咳嗽着问:“请问……有赵守义的邮包吗?”
李邮差愣住了——这老头的眉眼,跟当年煤矿遇难名单上的赵守义画像有七分像。
“您是……”
“我是赵守义的弟弟,赵守礼。”老头抹了把脸,雪水混着泪往下淌,“我哥当年没走,被人救了,腿坏了没能回来,去年刚咽气,临终前让我来看看,有没有个林姓女子给他寄过包。”
李邮差指着那个开了锁的邮包,嗓子有点堵:“是不是这个?”
赵守礼颤巍巍走过去,拿起那件棉袄,手指摸着袖口的梅花,忽然老泪纵横:“是我嫂子绣的!她总把梅花绣歪……”他又拿起棉鞋,鞋底的针脚里还嵌着点江南的泥,“我哥说,嫂子纳鞋底时爱哼《茉莉花》,针脚跟着调子走,密得能站住蚂蚁。”
油纸包里的桂花糕硬邦邦的,赵守礼却掰了一小块,就着雪水慢慢嚼,说:“是这味儿,嫂子总说,桂花要采清晨带露的,蒸出来才不苦……”
李邮差看着他,忽然想起那穿旗袍的女人——她站在柜台前时,鬓角别着朵干桂花,身上也带着这股清苦的香。
雪停时,赵守礼把邮包背在身上,说要带回江南,埋在嫂子坟前。李邮差送他到门口,看见邮包的锁扣不知啥时候自己扣上了,绿皮在阳光下泛着点光。
“对了,”赵守礼忽然回头,“我哥说,当年在矿下听见有人喊他名字,像是嫂子的声音,他才撑着爬了出来。”
李邮差愣在原地,看着老头的背影消失在雪地里。回头收拾柜台时,发现邮包搁过的地方,留着一小撮桂花,香得像刚采的。
后来,老邮电局拆了,李邮差退休后总爱去旧址溜达。有人说,雪天路过那儿,能听见有人哼《茉莉花》,还能看见个绿皮影子,在风里慢慢晃,像是在等谁来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