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二年的清明,江南的雨下得绵密,把青石镇的渡口洗得发亮。撑船的老周蹲在船头,用抹布擦着那根磨得包浆的竹篙,竹篙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浅痕,那是他记的日子——每接送一个客人,每趟来回,他都刻一道。
船是祖上传下来的乌篷船,舱里铺着块蓝印花布,是他媳妇秀莲亲手织的。秀莲是镇上绣坊的姑娘,当年就是被老周撑船时的模样勾了魂——他赤着脚站在船头,竹篙一点,船就像水鸟似的滑出老远,水珠顺着他古铜色的脊梁往下淌,比绣坊里的丝线还灵动。秀莲说:“周大哥,你撑船的样子,比戏文里的好汉还俊。”
老周听了,脸比夕阳还红,第二天就托媒人去提亲。迎亲那天,他特意把船擦得锃亮,在船头摆了两盆秀莲最爱的栀子花,撑船时故意放慢了速度,好让秀莲能多看看两岸的桃花。秀莲坐在舱里,手里绞着帕子,听见老周在船头哼起不成调的山歌,忍不住掀起帘子偷看,正好对上他望过来的眼,两人都笑了,笑声惊飞了芦苇丛里的水鸟。
婚后,秀莲就在船上绣活,老周撑船,客人多的时候,她就帮着递茶倒水。有回,镇上的教书先生带着学生来写生,画下了这一幕:乌篷船在绿水间漂,船头的汉子撑着篙,舱里的女子低头绣着花,阳光透过柳叶洒在他们身上,像幅会动的水墨画。先生说,这画该叫《舟上春》。
可好日子没过几年,民国二十六年,日军的炮声打破了江南的宁静。那天,老周刚把最后一批逃难的乡亲送到对岸,回头就看见镇上起了火。秀莲还在舱里收拾绣品,他疯了似的撑船往回赶,却被一颗炮弹炸翻了船。
等老周从水里挣扎着游上岸,镇子已经成了火海。他在废墟里找了三天三夜,只找到秀莲常绣的那枚银针,针上还缠着半截丝线,是他最爱的靛蓝色。
从此,老周的船就成了渡口唯一的渡船,免费接送往来的人。他还是每天撑船,竹篙上的刻痕越来越密,只是不再哼山歌,船头也再没摆过栀子花。有人说,老周傻了,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偏要守着这破船;也有人说,他是在等什么人。
每年清明,雨都下得跟那年一样。老周会把船停在当年画《舟上春》的地方,从舱底摸出个布包,里面是那枚银针,还有半块烧焦的蓝印花布。他就坐在船头,一坐就是一天,竹篙插在水里,纹丝不动,像尊石像。
有年清明,来了个背着画板的小姑娘,说是教书先生的孙女,特意来看看画里的渡口。她对着老周的船画了半晌,忽然问:“爷爷,画里的阿姨呢?”
老周没回头,声音哑得像磨过砂纸:“她在水里,撑着船呢。”
小姑娘不解:“水里怎么撑船?”
“你看那水波,”老周指着船边的涟漪,“她在底下推呢,不然这船咋能走得这么稳?”
小姑娘似懂非懂,低头继续画。画着画着,她忽然指着舱里:“爷爷,那是不是阿姨的绣篮?”
老周猛地回头,舱里果然放着个竹篮,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丝线,最上面摆着朵刚绣好的栀子花,针脚细密,跟秀莲绣的一模一样。篮边还压着张纸条,是秀莲的字迹:“当家的,篙别撑太急,岸上的桃花开了,等等我。”
老周的眼泪“啪嗒”掉在舱板上,他这才发现,船尾不知何时系了串蓝印花布做的风铃,风一吹,“叮铃”作响,像秀莲当年在舱里绣花时,他撑船溅起的水声。
那天之后,老周的船头又摆上了栀子花,只是换成了绢布做的,不会凋谢。他依旧免费摆渡,只是偶尔会对着水面哼起那不成调的山歌,哼到一半,自己先笑了,眼角的皱纹里,像是盛着江南的雨,也盛着雨过天晴的暖。
后来,小姑娘把新画的《渡口春》送给老周,画里的乌篷船上,船头的汉子撑着篙,舱里的女子探出头,手里举着朵栀子花,两人的笑脸上都沾着水珠,分不清是雨还是泪。老周把画贴在舱壁上,每天擦船时都要摸一摸,像是在摸秀莲的脸。
民国三十八年,老周撑不动船了,就把船交给了镇上的年轻人。交接那天,他指着竹篙上的刻痕说:“这道是秀莲上船的日子,这道是她绣完第一幅船帆的日子,这道……是她没来得及看的桃花开得最盛的日子……”
年轻人问:“周大爷,您守着这船这么多年,值吗?”
老周望着远处的芦苇荡,那里水鸟正成双成对地飞,他笑了,眼角的皱纹里闪着光:“你看这水,看着软,其实最有记性。你欠它的,它记着;你念着的,它也记着。我这船,就是水里的念想,只要船还在,她就还在,陪着我撑每一趟船呢。”
如今,那艘乌篷船还在渡口漂着,成了镇上的老物件。清明下雨的时候,有人说看见舱里亮着灯,像是有人在绣活;还有人说,听见船头传来山歌,咿咿呀呀的,跟当年老周哼的一个调。撑船的年轻人说,每次过弯的时候,总觉得有股力在帮着推船,竹篙都省了不少劲——那是秀莲在水里,还像当年一样,陪着她的周大哥呢。
船是祖上传下来的乌篷船,舱里铺着块蓝印花布,是他媳妇秀莲亲手织的。秀莲是镇上绣坊的姑娘,当年就是被老周撑船时的模样勾了魂——他赤着脚站在船头,竹篙一点,船就像水鸟似的滑出老远,水珠顺着他古铜色的脊梁往下淌,比绣坊里的丝线还灵动。秀莲说:“周大哥,你撑船的样子,比戏文里的好汉还俊。”
老周听了,脸比夕阳还红,第二天就托媒人去提亲。迎亲那天,他特意把船擦得锃亮,在船头摆了两盆秀莲最爱的栀子花,撑船时故意放慢了速度,好让秀莲能多看看两岸的桃花。秀莲坐在舱里,手里绞着帕子,听见老周在船头哼起不成调的山歌,忍不住掀起帘子偷看,正好对上他望过来的眼,两人都笑了,笑声惊飞了芦苇丛里的水鸟。
婚后,秀莲就在船上绣活,老周撑船,客人多的时候,她就帮着递茶倒水。有回,镇上的教书先生带着学生来写生,画下了这一幕:乌篷船在绿水间漂,船头的汉子撑着篙,舱里的女子低头绣着花,阳光透过柳叶洒在他们身上,像幅会动的水墨画。先生说,这画该叫《舟上春》。
可好日子没过几年,民国二十六年,日军的炮声打破了江南的宁静。那天,老周刚把最后一批逃难的乡亲送到对岸,回头就看见镇上起了火。秀莲还在舱里收拾绣品,他疯了似的撑船往回赶,却被一颗炮弹炸翻了船。
等老周从水里挣扎着游上岸,镇子已经成了火海。他在废墟里找了三天三夜,只找到秀莲常绣的那枚银针,针上还缠着半截丝线,是他最爱的靛蓝色。
从此,老周的船就成了渡口唯一的渡船,免费接送往来的人。他还是每天撑船,竹篙上的刻痕越来越密,只是不再哼山歌,船头也再没摆过栀子花。有人说,老周傻了,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偏要守着这破船;也有人说,他是在等什么人。
每年清明,雨都下得跟那年一样。老周会把船停在当年画《舟上春》的地方,从舱底摸出个布包,里面是那枚银针,还有半块烧焦的蓝印花布。他就坐在船头,一坐就是一天,竹篙插在水里,纹丝不动,像尊石像。
有年清明,来了个背着画板的小姑娘,说是教书先生的孙女,特意来看看画里的渡口。她对着老周的船画了半晌,忽然问:“爷爷,画里的阿姨呢?”
老周没回头,声音哑得像磨过砂纸:“她在水里,撑着船呢。”
小姑娘不解:“水里怎么撑船?”
“你看那水波,”老周指着船边的涟漪,“她在底下推呢,不然这船咋能走得这么稳?”
小姑娘似懂非懂,低头继续画。画着画着,她忽然指着舱里:“爷爷,那是不是阿姨的绣篮?”
老周猛地回头,舱里果然放着个竹篮,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丝线,最上面摆着朵刚绣好的栀子花,针脚细密,跟秀莲绣的一模一样。篮边还压着张纸条,是秀莲的字迹:“当家的,篙别撑太急,岸上的桃花开了,等等我。”
老周的眼泪“啪嗒”掉在舱板上,他这才发现,船尾不知何时系了串蓝印花布做的风铃,风一吹,“叮铃”作响,像秀莲当年在舱里绣花时,他撑船溅起的水声。
那天之后,老周的船头又摆上了栀子花,只是换成了绢布做的,不会凋谢。他依旧免费摆渡,只是偶尔会对着水面哼起那不成调的山歌,哼到一半,自己先笑了,眼角的皱纹里,像是盛着江南的雨,也盛着雨过天晴的暖。
后来,小姑娘把新画的《渡口春》送给老周,画里的乌篷船上,船头的汉子撑着篙,舱里的女子探出头,手里举着朵栀子花,两人的笑脸上都沾着水珠,分不清是雨还是泪。老周把画贴在舱壁上,每天擦船时都要摸一摸,像是在摸秀莲的脸。
民国三十八年,老周撑不动船了,就把船交给了镇上的年轻人。交接那天,他指着竹篙上的刻痕说:“这道是秀莲上船的日子,这道是她绣完第一幅船帆的日子,这道……是她没来得及看的桃花开得最盛的日子……”
年轻人问:“周大爷,您守着这船这么多年,值吗?”
老周望着远处的芦苇荡,那里水鸟正成双成对地飞,他笑了,眼角的皱纹里闪着光:“你看这水,看着软,其实最有记性。你欠它的,它记着;你念着的,它也记着。我这船,就是水里的念想,只要船还在,她就还在,陪着我撑每一趟船呢。”
如今,那艘乌篷船还在渡口漂着,成了镇上的老物件。清明下雨的时候,有人说看见舱里亮着灯,像是有人在绣活;还有人说,听见船头传来山歌,咿咿呀呀的,跟当年老周哼的一个调。撑船的年轻人说,每次过弯的时候,总觉得有股力在帮着推船,竹篙都省了不少劲——那是秀莲在水里,还像当年一样,陪着她的周大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