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塘的“蛙仙”-《小时候即想听又怕听的鬼故事集》

  蛤蟆塘不是真的全是蛤蟆,是辽南乡下一个小屯子,屯子中间有片常年水汪汪的洼地,一到夏天就蛙鸣成海,因此得名。屯里的老人们说,那塘里住着个“蛙仙”,不是青面獠牙的怪东西,是个穿绿布衫的姑娘,专管着塘里的青蛙,也管着屯子的水脉。

  这话得从民国那阵说起。那会儿屯里有个叫翠丫的姑娘,爹娘死得早,跟着哥嫂过活,一手种藕的好本事。她侍弄的藕塘,藕又白又胖,连叶梗子都比别家的挺括。可那年大旱,河沟见底,地里的庄稼卷了叶,唯独翠丫的藕塘还水汪汪的——她每天天不亮就去塘边的老槐树下打水,那树根下有个泉眼,细水长流,刚好够她的藕塘续命。

  有天夜里,翠丫又去泉眼打水,听见塘里“扑通”一声,像有啥东西跳进去了。她举着马灯一照,只见水面上漂着个绿莹莹的东西,细看是只巴掌大的金蛤蟆,背上还顶着片荷叶,眼睛亮得像沾了露水。“是你在偷喝我的泉水?”翠丫蹲下身笑,伸手想捞,金蛤蟆“呱”地叫了一声,竟开口说话了:“我是塘里的老仙,看你心善,给你指条路。”

  它说泉眼的水快干了,要想救藕塘,得往塘心扔三枚铜钱,念三遍“水来水来”。翠丫半信半疑,回家翻出陪嫁的铜钱,照做了。第二天一早,藕塘里的水竟涨了半尺,清凌凌的,连水底的藕芽都看得清清楚楚。更奇的是,塘边凭空冒出片新荷叶,叶梗上坐着那只金蛤蟆,正鼓着腮帮子“呱呱”笑。

  打那以后,翠丫的藕塘再也没缺过水。屯里人眼热,也学着往塘里扔铜钱,可啥用没有。金蛤蟆只认翠丫,她说往东,它绝不往西,她说要多少水,塘里的水位就乖乖涨到那个数。

  后来有年暴雨,山洪快漫进屯子了,翠丫站在塘边急得直转。金蛤蟆突然从水里蹦出来,变大了好几圈,背上的荷叶像把伞。“快!让屯里人往塘里扔石头!越多越好!”它呱呱喊。翠丫立刻招呼乡亲们搬石头,扔下去的石头一落水,就像被啥东西托着,在塘底铺成了道坝,山洪一到塘边就拐了弯,顺着坝根流进了大河。

  雨停后,金蛤蟆缩成巴掌大,跳上翠丫的肩头:“我本是塘里的蛙仙,看你护着这方水土,以后就跟你守着蛤蟆塘。”翠丫笑了,解下头上的绿布帕子,给金蛤蟆当了个小窝。

  如今翠丫早不在了,可蛤蟆塘的怪事没断过。去年屯里想填塘盖房,推土机刚开过去,就听见塘里蛙鸣炸了锅,密密麻麻的青蛙往上蹦,有的还往推土机履带里钻,司机吓得赶紧倒车。夜里,带头盖房的王老五梦见个穿绿布衫的姑娘,指着他鼻子骂:“这塘是屯子的肾,填了它,来年水涝旱灾全找你!”第二天,王老五就撤了推土机,还买了些鱼苗倒进塘里,说给蛙仙当点心。

  前阵子我去蛤蟆塘,正赶上暴雨,看见塘中央的荷叶上坐着只金蛤蟆,有碗口大,背上的荷叶沾着水珠,亮闪闪的。旁边蹲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掰着馒头喂青蛙,嘴里念叨:“翠丫奶奶说的,青蛙是塘里的哨兵,喂饱了它们,就会帮咱看着水脉呢。”

  雨一停,蛙鸣齐刷刷歇了,小姑娘兜里的馒头也光了,金蛤蟆“呱”地叫了一声,跳进水里,水面上荡开圈绿盈盈的光,像谁撒了把绿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