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四九城的初雪尚未落下,深秋的寒意却已浸透水木园的一草一木。系馆顶楼的藏书阁内,暖气管散发着微弱的热度,混合着松木、陈墨与林墨指尖淡淡的桐油气味,形成一片独立于外界的静谧空间。
书架旁,第十七座依照梁先生手稿制作的缩比木质建筑——一座精巧的“重檐十字脊抱厦复合式楼阁”——已然落成。它结构繁复,气势内敛,斗拱层叠,翼角轻灵,静立于台面之上。
与前十六座模型相比,这一座从最初的读图、选料,到中间的推敲、制作,直至最后的调整、抛光,林墨几乎未曾遇到需要向外求教的滞涩。心念所至,刀笔随之,那种人与图纸、与材料、与古老营造法则之间的隔阂,已然消弭于无形。
梁先生悄然立于一旁,已观看了许久。他目光沉静地扫过模型的每一处细节——从柱础的收分到脊饰的形态,从铺作的逻辑到屋面的举折。
良久,他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有欣慰,有赞赏,更有一丝“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慨然。
“林墨,”先生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郑重的意味,“至此,在大木作一途,依循古法、解读图纸、把握结构神韵与尺度精髓,你已可称‘出师’。”
林墨放下手中的软布,恭敬垂手而立。
梁先生踱步上前,苍老而温暖的手掌轻轻拂过那座微缩楼阁的飞檐,继续道:“匠者,循法度,精技艺,可达‘工’之极致。你已经离那个境界不远。
然‘师’者,需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乃至开宗立派。此路无涯,非仅靠模仿与积累可达。我所能引导你的方向,你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往后,需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于实践中自行体悟、印证、乃至超越。”
他转身,从随身携带的旧牛皮公文包中,取出厚厚一叠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手稿,郑重地递到林墨面前。
“这是我数十年来实地测绘、研究的部分心得与未及深入整理的构思,涉及各类官式、民居、乃至一些仅存于文献的想象复原图。
你拿回去,仔细临摹,用心体味其中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匠意与智慧。临摹完毕后,原稿需完好归还。”先生目光深邃。
“这些,或许能为你将来融合古今、自出机杼,提供些许土壤与养分。”
林墨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手稿,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的脆硬与岁月沉淀的重量。他深深一揖:“学生谨记先生教诲,定不负先生厚望!”
他知道,这叠手稿,不仅是知识与技艺的传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他的大木作之路,在此刻,真正进入了一个依靠自身探索与积累的新阶段。
几乎就在林墨沉浸于临摹梁先生手稿、并开始尝试依据自身理解对某些局部进行微调推演的同时,王副司长正被一场“甜蜜的负担”裹挟着,忙得脚不沾地。
“逸云”与“磐石”系列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远超预期,尤其是打开了美洲和东欧的销路后,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几乎要将国营木器一厂那刚刚扩产完毕的生产线再次撑爆。
王副司长奔波于部里、木器一厂以及数个被纳入外协体系的其他家具厂之间,开会、协调、解决争端、督促质量,人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圈,眼下的青黑几乎成了半永久状态,但眼神里却燃烧着近乎亢奋的火焰。
产能!产能!还是产能!
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产能再提升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国家换取更多宝贵的外汇?这个问题日夜萦绕在他心头。
在一次关于协调三家外协厂统一板材含水率标准的扯皮会议后,王副司长疲惫地靠在吉普车后座上,揉着刺痛的太阳穴。
窗外掠过的街景模糊不清,脑海中却猛地电光石火般闪过了数月前,在那个雨后初霁的傍晚,林墨对他说的那番关于“整合家具厂,统一生产”的话。
当时只觉得那想法太大、太超前,牵涉太多,只能作为长远构想埋在心里。但此刻,面对眼前这纷繁复杂、捉襟见肘的协调局面,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更加庞大的订单压力,那个构想的吸引力变得无比真切和迫切。
“不能再这样小打小闹了!”王副司长猛地坐直身体,对司机道:“掉头,去水木大学!”
他需要再见一次林墨。不是作为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顾问,而是作为那个曾提出设想的年轻人。他需要一份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方案,哪怕只是一个雏形,一个方向!
初冬的傍晚,天色暗得早。林墨刚结束下午的课程,正准备去图书馆继续临摹手稿,就被一位匆匆赶来的系办公室干事叫住了,告知王副司长在校门口等他。
林墨有些诧异,但还是立刻收拾东西赶了过去。只见王副司长裹着件半旧的军大衣,站在吉普车旁,呵出的白气在昏黄的路灯下清晰可见,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王司长,您怎么来了?”林墨快步上前。
“找你救急!”王副司长也不绕弯子,拉开车门示意他上车,“车上说,外面冷。”
吉普车缓缓行驶在暮色中的街道上。王副司长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目前的困境和压力,然后目光灼灼地看向林墨:“小林,上次你跟我提的那个,把几家厂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的想法,我当时觉得难,现在看,是不得不考虑了!”
“你再仔细跟我说说,具体该怎么弄?能不能尽快给我弄个初步的方案出来,不用太复杂,就把核心思路、大概的框架和可能的好处、难处写清楚,让我拿去跟部里领导汇报讨论?”
林墨看着王副司长急切而真诚的眼神,心知此事关系重大,也预感到了这可能是推动行业走向集约化、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他沉吟片刻,并未因突然被委以重任而慌乱,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王司长,我明白了。我需要一些时间整理思路。一周之内,我把一份关于组建‘家具生产联合体’的初步构想方案交给您。”
“好!一言为定!”王副司长用力拍了拍林墨的肩膀,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块大石,又像是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攻坚充满了期待,“小林,国家需要外汇,我们的产业也需要升级!你这脑袋瓜子,可不能只用在木头上了!”
送走王副司长,林墨站在渐浓的夜色中,寒风拂面,内心却一片火热。梁先生的手稿指引他向历史与传统深处溯洄,而王副司长的托付,则将他推向了时代浪潮的前沿。
古与今,技与道,微观与宏观,在这一刻,似乎找到了一个奇妙的交汇点。
他知道,接下来的一周,他将无比忙碌。但这种忙碌,蕴含着创造与改变的可能,让他充满了力量。他转身,大步走向图书馆,走向那片属于他的、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书海与图纸世界。
接下王副司长的重托,林墨并未立刻动笔。他先是进入“鲁班工坊”,在双倍时间的空间里,结合前世对大厂生产管理的模糊记忆、在“虚实建造场”中模拟现代工厂运行的经验,以及近期研读基建档案所获得的项目统筹视野,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构思与推演。
他摒弃了这个时代常见的、依功能区分散布局的“大院式”厂区规划,转而构思一个集约化、流水线式的现代生产联合体。核心思路是:以产品系列和零件工序为线索,重组生产资源,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无缝衔接与高效流转。
一周后,他将自己的初步构想与规划方案的文稿,连同数张绘有详细标注的图纸,被林墨交到了王副司长手中。
方案的核心,首先是一个颠覆性的厂房布局。林墨建议,将各个参与联合的工厂完全打散搬迁,选取地理位置相对居中、且有扩建空间的木器一厂作为核心基地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改造,其他厂根据其技术特长,转型为专注于某类部件或专业化“卫星车间”行成一条生产线。而像龙成厂这种也可以跟它的外协厂组成第二条生产线。
图纸上,核心生产基地的厂房被设计成巨大的“U”型联合车间。原料库位于“U”型底部,木材经过初检、分区仓储后。
根据生产指令,通过轨道或平板车,依次流向“U”型一翼的“板材预处理与开料区”,再到“板式构件加工线”,另一翼则是“实木框架制备区”和“曲木压制定型区”。
加工完成的各类构件,最终汇集到“U”型顶部的“总装与精加工车间”,完成组装、打磨、涂装等最后工序,然后进入紧邻的“成品检验与包装区”,最终入库待发。
人员流动路线与物料流严格区分,设有专门的员工通道和休息区,避免交叉干扰。
图纸上,每一个区域都清晰标注了主要设备类型,如大型烘干窑、裁板锯、铣床、多轴榫卯机、喷涂线等,林墨用了这个时代可能实现或接近的最高标准进行描述、预估的人员配置以及关键的质量控制节点如“含水率检测点”、“尺寸首检台”、“榫卯配合度抽查位”、“漆膜厚度检验处”。
产品生产流程被分解为清晰的模块,并用箭头在图纸上标示出来,如同一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最终汇入成品库这片“海洋”。
方案还特别强调了建立“中央技术研发与质量控制中心”的重要性,负责统一技术标准、研发新工艺新材料、并对所有“卫星车间”和核心基地的产品进行抽检和督导。
王副司长拿着这份图文并茂、思路缜密的方案。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庞大而有序的现代化工厂在眼前拔地而起,听到了机器轰鸣、看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家具以惊人的效率和一致性被生产出来。
“你这方案给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正是将我们的现在的家具生产跟国外在推动的流水线结合的新选择!”王副司长很是开心,“我回去组织人研讨一下,这事没准真有有搞头!”
书架旁,第十七座依照梁先生手稿制作的缩比木质建筑——一座精巧的“重檐十字脊抱厦复合式楼阁”——已然落成。它结构繁复,气势内敛,斗拱层叠,翼角轻灵,静立于台面之上。
与前十六座模型相比,这一座从最初的读图、选料,到中间的推敲、制作,直至最后的调整、抛光,林墨几乎未曾遇到需要向外求教的滞涩。心念所至,刀笔随之,那种人与图纸、与材料、与古老营造法则之间的隔阂,已然消弭于无形。
梁先生悄然立于一旁,已观看了许久。他目光沉静地扫过模型的每一处细节——从柱础的收分到脊饰的形态,从铺作的逻辑到屋面的举折。
良久,他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有欣慰,有赞赏,更有一丝“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慨然。
“林墨,”先生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郑重的意味,“至此,在大木作一途,依循古法、解读图纸、把握结构神韵与尺度精髓,你已可称‘出师’。”
林墨放下手中的软布,恭敬垂手而立。
梁先生踱步上前,苍老而温暖的手掌轻轻拂过那座微缩楼阁的飞檐,继续道:“匠者,循法度,精技艺,可达‘工’之极致。你已经离那个境界不远。
然‘师’者,需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乃至开宗立派。此路无涯,非仅靠模仿与积累可达。我所能引导你的方向,你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往后,需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于实践中自行体悟、印证、乃至超越。”
他转身,从随身携带的旧牛皮公文包中,取出厚厚一叠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手稿,郑重地递到林墨面前。
“这是我数十年来实地测绘、研究的部分心得与未及深入整理的构思,涉及各类官式、民居、乃至一些仅存于文献的想象复原图。
你拿回去,仔细临摹,用心体味其中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匠意与智慧。临摹完毕后,原稿需完好归还。”先生目光深邃。
“这些,或许能为你将来融合古今、自出机杼,提供些许土壤与养分。”
林墨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手稿,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的脆硬与岁月沉淀的重量。他深深一揖:“学生谨记先生教诲,定不负先生厚望!”
他知道,这叠手稿,不仅是知识与技艺的传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他的大木作之路,在此刻,真正进入了一个依靠自身探索与积累的新阶段。
几乎就在林墨沉浸于临摹梁先生手稿、并开始尝试依据自身理解对某些局部进行微调推演的同时,王副司长正被一场“甜蜜的负担”裹挟着,忙得脚不沾地。
“逸云”与“磐石”系列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远超预期,尤其是打开了美洲和东欧的销路后,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几乎要将国营木器一厂那刚刚扩产完毕的生产线再次撑爆。
王副司长奔波于部里、木器一厂以及数个被纳入外协体系的其他家具厂之间,开会、协调、解决争端、督促质量,人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圈,眼下的青黑几乎成了半永久状态,但眼神里却燃烧着近乎亢奋的火焰。
产能!产能!还是产能!
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产能再提升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国家换取更多宝贵的外汇?这个问题日夜萦绕在他心头。
在一次关于协调三家外协厂统一板材含水率标准的扯皮会议后,王副司长疲惫地靠在吉普车后座上,揉着刺痛的太阳穴。
窗外掠过的街景模糊不清,脑海中却猛地电光石火般闪过了数月前,在那个雨后初霁的傍晚,林墨对他说的那番关于“整合家具厂,统一生产”的话。
当时只觉得那想法太大、太超前,牵涉太多,只能作为长远构想埋在心里。但此刻,面对眼前这纷繁复杂、捉襟见肘的协调局面,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更加庞大的订单压力,那个构想的吸引力变得无比真切和迫切。
“不能再这样小打小闹了!”王副司长猛地坐直身体,对司机道:“掉头,去水木大学!”
他需要再见一次林墨。不是作为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顾问,而是作为那个曾提出设想的年轻人。他需要一份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方案,哪怕只是一个雏形,一个方向!
初冬的傍晚,天色暗得早。林墨刚结束下午的课程,正准备去图书馆继续临摹手稿,就被一位匆匆赶来的系办公室干事叫住了,告知王副司长在校门口等他。
林墨有些诧异,但还是立刻收拾东西赶了过去。只见王副司长裹着件半旧的军大衣,站在吉普车旁,呵出的白气在昏黄的路灯下清晰可见,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王司长,您怎么来了?”林墨快步上前。
“找你救急!”王副司长也不绕弯子,拉开车门示意他上车,“车上说,外面冷。”
吉普车缓缓行驶在暮色中的街道上。王副司长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目前的困境和压力,然后目光灼灼地看向林墨:“小林,上次你跟我提的那个,把几家厂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的想法,我当时觉得难,现在看,是不得不考虑了!”
“你再仔细跟我说说,具体该怎么弄?能不能尽快给我弄个初步的方案出来,不用太复杂,就把核心思路、大概的框架和可能的好处、难处写清楚,让我拿去跟部里领导汇报讨论?”
林墨看着王副司长急切而真诚的眼神,心知此事关系重大,也预感到了这可能是推动行业走向集约化、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他沉吟片刻,并未因突然被委以重任而慌乱,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王司长,我明白了。我需要一些时间整理思路。一周之内,我把一份关于组建‘家具生产联合体’的初步构想方案交给您。”
“好!一言为定!”王副司长用力拍了拍林墨的肩膀,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块大石,又像是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攻坚充满了期待,“小林,国家需要外汇,我们的产业也需要升级!你这脑袋瓜子,可不能只用在木头上了!”
送走王副司长,林墨站在渐浓的夜色中,寒风拂面,内心却一片火热。梁先生的手稿指引他向历史与传统深处溯洄,而王副司长的托付,则将他推向了时代浪潮的前沿。
古与今,技与道,微观与宏观,在这一刻,似乎找到了一个奇妙的交汇点。
他知道,接下来的一周,他将无比忙碌。但这种忙碌,蕴含着创造与改变的可能,让他充满了力量。他转身,大步走向图书馆,走向那片属于他的、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书海与图纸世界。
接下王副司长的重托,林墨并未立刻动笔。他先是进入“鲁班工坊”,在双倍时间的空间里,结合前世对大厂生产管理的模糊记忆、在“虚实建造场”中模拟现代工厂运行的经验,以及近期研读基建档案所获得的项目统筹视野,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构思与推演。
他摒弃了这个时代常见的、依功能区分散布局的“大院式”厂区规划,转而构思一个集约化、流水线式的现代生产联合体。核心思路是:以产品系列和零件工序为线索,重组生产资源,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无缝衔接与高效流转。
一周后,他将自己的初步构想与规划方案的文稿,连同数张绘有详细标注的图纸,被林墨交到了王副司长手中。
方案的核心,首先是一个颠覆性的厂房布局。林墨建议,将各个参与联合的工厂完全打散搬迁,选取地理位置相对居中、且有扩建空间的木器一厂作为核心基地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改造,其他厂根据其技术特长,转型为专注于某类部件或专业化“卫星车间”行成一条生产线。而像龙成厂这种也可以跟它的外协厂组成第二条生产线。
图纸上,核心生产基地的厂房被设计成巨大的“U”型联合车间。原料库位于“U”型底部,木材经过初检、分区仓储后。
根据生产指令,通过轨道或平板车,依次流向“U”型一翼的“板材预处理与开料区”,再到“板式构件加工线”,另一翼则是“实木框架制备区”和“曲木压制定型区”。
加工完成的各类构件,最终汇集到“U”型顶部的“总装与精加工车间”,完成组装、打磨、涂装等最后工序,然后进入紧邻的“成品检验与包装区”,最终入库待发。
人员流动路线与物料流严格区分,设有专门的员工通道和休息区,避免交叉干扰。
图纸上,每一个区域都清晰标注了主要设备类型,如大型烘干窑、裁板锯、铣床、多轴榫卯机、喷涂线等,林墨用了这个时代可能实现或接近的最高标准进行描述、预估的人员配置以及关键的质量控制节点如“含水率检测点”、“尺寸首检台”、“榫卯配合度抽查位”、“漆膜厚度检验处”。
产品生产流程被分解为清晰的模块,并用箭头在图纸上标示出来,如同一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最终汇入成品库这片“海洋”。
方案还特别强调了建立“中央技术研发与质量控制中心”的重要性,负责统一技术标准、研发新工艺新材料、并对所有“卫星车间”和核心基地的产品进行抽检和督导。
王副司长拿着这份图文并茂、思路缜密的方案。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庞大而有序的现代化工厂在眼前拔地而起,听到了机器轰鸣、看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家具以惊人的效率和一致性被生产出来。
“你这方案给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正是将我们的现在的家具生产跟国外在推动的流水线结合的新选择!”王副司长很是开心,“我回去组织人研讨一下,这事没准真有有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