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赐婚-《搬空库房:侯门弃女娇养了摄政王》

  宋时愿纤指轻启木盒。

  盒中,一串古朴沉静的佛珠静静躺卧,看似平凡无奇。

  “噗——”

  嗤笑声刚起。

  宋时愿道:“此乃了空大师以百年佛心温养,亲持诵经,融入毕生修为的传世圣物——‘菩提心’。一百零八颗佛珠,颗颗皆蕴佛骨真意。”

  “菩提心?”

  这三个字一出,整个永乐宫死寂一片。

  了空大师供奉佛前、受万家香火浸润的无上圣物。

  传说中能沟通佛国、护佑苍生的传世之宝!

  竟然落在了宋时愿手中?!

  太后呼吸骤然急促,声音都变了调:“快,快呈上来。”

  素锦小心翼翼捧上木盒。

  太后几乎是抢过佛珠,指尖颤抖地摩挲着每一颗温润的珠子。

  果然,每一颗上都以微雕绝技镌刻着玄奥梵文,笔触间流淌着浩瀚佛力,正是真品无疑。

  “好,好,好。”

  太后激动得连道三声,脸上的欣喜几乎要溢出来。

  看向宋时愿的眼神,更是满意极了。

  “皇帝,哀家太喜欢这份寿礼了。如此孝心,必须重赏,重重地赏。”

  皇帝眼底划过一丝晦暗。

  面上却含笑点头:“母后所言极是。永安郡主,确有大功。”

  太后趁热打铁:“永安才貌双全,品性贵重,哀家看,与翎王正是天作之合。”

  扫视全场,言语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今日哀家便做主,为翎王与永安郡主赐婚。皇帝以为如何?”

  轰——

  如平地惊雷,众人皆愣了神。

  “翎王妃?”

  “什么,她要嫁给翎王殿下?”

  震惊,嫉妒,难以置信……

  各种目光看向宋时愿。

  那可是高岭之花,翎王。

  众人惊诧极了。

  翎王妃的位置是多少京中贵女想要坐上去的,居然要落到宋时愿的头上?

  皇上看向坐在一旁的萧凛,“翎王觉得,这门亲事如何?”

  藏起自己的心思,萧凛站起来,声音冷冷,“臣,但凭皇上和太后做主。”

  皇帝点头,随即朗声笑道:“若要朕来说,母后眼光自然是极好的。只是,朕看永安郡主之才德,莫说翎王妃,便是太子妃之位,也当之无愧。”

  “太子妃?”

  皇上这一句话,让整个大殿再次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大脑都停止了运转。

  从翎王妃到太子妃,这简直是一步登天,直上九霄。

  皇帝目光转向脸色微变的皇后:“皇后,你以为呢?”

  皇后心中惊涛骇浪,面上却强作镇定,雍容一笑:“陛下圣明。永安郡主确是人中龙凤。只是姻缘大事,终究讲究两情相悦。太子尚在养伤,不若待他伤愈,问过其心意,陛下再行圣裁更为妥当。”

  皇帝“嗯”了一声,目光沉沉地看向脸色已彻底阴沉的太后。

  “母后爱重永安之心,朕深以为然。正因如此,亲事更需慎重。翎王虽好,然‘一家有女百家求’,何况太子妃之位空悬,母后觉得,是否该给太子一个机会?”

  太后压下心头的怒气。

  保养得宜的脸上第一次出现难以掩饰的怒意和阴鸷,指甲深深掐进凤座扶手。

  好,好一个皇帝,竟敢在寿宴上当众截胡,打她的脸。

  她算是看出来了,皇上是想将宋时愿收为己用。

  若宋时愿真成了太子妃,那自己就再也没法掌控她了。

  太子,终归是皇上的亲儿子。

  奈何,皇帝搬出太子妃之位,以及“要问太子心意”的托辞,她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能将这口怒气生生咽下。

  虽未最终定论,翎王妃,太子妃,不管是哪个,那都是万人之上的位置。

  在场所有贵女都心生嫉妒和羡慕。

  这哪里是飞上枝头,这分明是要一步登顶了。

  接下来的献礼环节彻底沦为走过场。

  有菩提心珠玉在前,各国使臣献上的奇珍异宝,显得黯淡无光,索然无味。

  太后全程冷着脸,只心不在焉地把玩着手中那串佛珠。

  轮到蒙古国献礼。

  太子巴厉昂首阔步出列,献上一颗光华流转、足有婴儿拳头大小的稀世夜明珠。

  “此乃我蒙古世代相传的镇国之宝,月魄灵珠,特献太后,祝您福寿永昌。”

  宝珠璀璨,太后眼中也掠过一丝满意,颔首道:“太子有心了,可有所求?”

  巴厉目光灼灼:“小王仰慕大宁风华,恳请陛下与太后赐婚,迎娶一位大宁贵女,永结两国秦晋之好。”

  此言一出,女眷席中不少贵女心跳加速。

  虽要远嫁,但巴厉是蒙古太子,嫁给他,荣华富贵肯定是少不了,且家里人也会因此得到宣庆帝的照拂。

  这门亲事,同样令人心动。

  宣庆帝笑容和煦:“今日适龄贵女皆在,太子可有心仪之人?”

  巴厉锐利的目光扫过女眷席,最终,定格在秦绥宁身上。

  “小王对秦绥宁姑娘,一见倾心,求陛下赐婚。”

  秦绥宁脑中“嗡”的一声,瞬间空白。

  远嫁蒙古?

  还要与人共侍一夫?

  不,她死也不要啊!

  宣庆帝刚要开口,秦绥宁已猛地站起,声音因急切而微颤:“陛下,臣女,臣女已有婚约在身。”

  宣庆帝眼神骤然转冷,威压压向秦征:“护国公,此话当真?”

  秦征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

  他知道女儿在撒谎,但更知女儿宁死不愿远嫁的决心。

  他硬着头皮,斩钉截铁道:“回陛下,小女所言属实。”

  “哦?”

  宣庆帝语气玩味,带着浓重的不信与警告。

  女眷席中一个尖利的女声突兀响起:“我怎么记得秦姑娘之前已与姜家退亲,哪来的夫婿?”

  这话不知是谁所说,但在瞬间,殿内气氛降至冰点。

  欺君之罪,足以抄家灭族。

  宣庆帝冷冷道,“定的是哪家?”

  秦征下意识看向对面。

  宋时愿对着秦征,几不可察地微微颔首,眼神坚定。

  秦征如同吃了定心丸。

  想起之前秦绥宁一直嚷嚷着也要招婿,便道:“陛下明鉴,姜家亲事早已作古,小女新定之婿,婚约乃月前所定,对方,乃一寒门学子,自愿入赘我秦家。虽出身寒微,但人品贵重,与小女情投意合。”

  宣庆帝死死盯了秦征几息,最终冷哼一声,转向巴厉:“太子也听到了,秦姑娘已有良配,不若另择佳人。”

  巴厉眼神锐利,目光扫过秦绥宁的脸,嘴角勾起一抹势在必得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