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阿里·汗的战术思想,依然没有摆脱阵地战的窠臼。他错误地判断,德普士军队在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奔袭后,必然已经是强弩之末。他决定,收缩兵力,以萨马尔罕为中心,构筑一个坚固的防御集团,利用城市和周边的有利地形,与德普士军队进行一场决定性的会战,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他将部队层层配置,挖掘了更深的反坦克壕,部署了更多的炮兵。他相信,只要能在这里挡住德普士的攻势,甚至歼灭其一部分力量,战局就有可能逆转。但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正在主动地,将自己的主力部队,送进一个由德普士精心设计的、巨大的陷阱之中。
“他居然在萨马尔罕停下来了!”古里安的指挥部里,一名参谋看着最新的航空侦察照片,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呼。
古里安也露出了笑容。“这是愚蠢,还是勇敢?或许两者都有。但他为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他把鸡蛋都放进了一个篮子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篮子,连同里面的鸡蛋,一起捏碎。”
他立刻与美隆尔取得了联系。两位装甲战大师,通过无线电,进行了一次简短但高效的协同。“埃尔温,我在你的正北方,距离一百八十公里。我的前锋,将在四十八小时内,抵达萨马尔罕城北的阿姆河畔。”古里安说道。
“海因茨,我听到了。我的‘魔鬼’们已经迫不及待了。”隆美尔的声音从电波中传来,带着一丝兴奋,“我将在四十八小时内,抵达萨马尔罕城南的铁门关。我们就在那里,为阿里·汗将军,系上这条绞索的最后一个结。”
历史性的会师,开始了。
古里安的装甲集群,如同黑色的潮水,从北方滚滚而来。隆美尔的“魔鬼之师”,则像一把锋利的剃刀,从南方悄然逼近。突厥斯坦的侦察部队,终于发现了这两股正向他们夹击而来的钢铁洪流,惊恐地向阿里·汗报告。
直到此刻,阿里·汗才如梦初醒。他惊恐地在地图上看着那两个正在迅速合拢的红色箭头,终于明白了德普士人的真正意图。他想要下令部队立刻向东突围,但已经太迟了。
两天后,古里安的第三装甲师的前锋,与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的侦察营,在萨马尔罕东南方的一座小镇外的桥梁上,胜利会师。两名年轻的装甲兵中尉,在桥中央紧紧握手,这一幕,被随军记者用相机永远地记录了下来。
一个周长超过六百公里的巨大包围圈,正式形成。超过八十万的突厥斯坦中央军主力,连同他们的总司令阿里·汗,被死死地困在了这片以萨马尔罕为中心的区域里。
被围的突厥斯坦军队,瞬间陷入了绝境。
天空中,是德普士空军无休止的轰炸和扫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如同盘旋的秃鹫,对包围圈内的任何军事目标,进行着精准的打击。炮兵阵地、补给车队、集结的部队,都在刺耳的尖啸声中化为一片火海。
地面上,是德普士的坦克、反坦克炮和步兵构成的、水泄不通的钢铁壁垒。古里安和隆美尔指挥他们的部队,迅速地由外向内,建立起了数道坚固的封锁线。
补给被完全切断。包围圈内的突厥斯坦军队,很快就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士兵们开始宰杀战马充饥,伤员因为缺少药品而大量死亡。恐慌和绝望,如同瘟疫般,在部队中蔓延。
阿里·汗,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将军,此刻须发皆白,仿佛瞬间苍老了二十岁。他不甘心就这样坐以待毙,在被围困的第一个星期,他集中了自己手中最精锐的几个师,选择了包围圈东侧一个他认为最薄弱的环节,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突围。
数万名突厥斯坦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发起了决死的冲锋。但他们面对的,是德普士军队早已准备好的、纵深梯次配置的交叉火力网。反坦克炮、重机枪、迫击炮和坦克的火力,构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死亡之墙。突围的部队,如同撞上礁石的巨浪,在付出尸积如山的惨重代价后,被彻底击溃。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阿里·汗又组织了几次突围,但每一次,都以同样的惨败告终。包围圈,如同一个巨大的、不断收缩的胃袋,慢慢地消化着里面的一切。
最终,在被围困了整整一个月后,包围圈内的抵抗,基本停止了。阿里·汗看着自己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眼神空洞的士兵,终于流下了绝望的泪水。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他派出了一位举着白旗的使者,穿过尸横遍野的战场,向德普士军队的指挥部,递交了投降书。
古里安和美隆尔,共同接受了阿里·汗的投降。超过六十万名还活着的突厥斯坦士兵,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成为了德普士的战俘。这是自一战以来,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围歼战。
萨马尔罕战役的惨败,敲响了突厥斯坦国的丧钟。他们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被全歼,西部的工业和资源基地全部丧失。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失去了所有能够组织起有效抵抗的力量。通往首都塔干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
萨马尔罕围歼战的辉煌胜利,消息如同闪电般传遍了整个世界,也彻底击碎了突厥斯坦国内所有主战派的最后幻想。八十万中央军主力被全歼,这个数字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每一个突厥斯坦人的心上。恐慌、绝望和失败主义情绪,迅速在整个国家蔓延。
对于古里安和美隆尔的装甲军团来说,接下来的三个月,已经不能称之为战争,而更像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武装追击和接收。在广袤的突厥斯坦大地上,德普士的装甲部队,兵分多路,纵横驰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
残存的突厥斯坦部队,大多是地方军阀的私人武装,他们在得知中央军覆灭的消息后,早已失去了斗志。面对滚滚而来的德普士坦克,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明智的投降。一些部落首领,甚至会派出使者,带着牛羊和地毯,到几十公里外去“欢迎”德普士军队的到来,以换取对他们私人财产和领地的保全。
他将部队层层配置,挖掘了更深的反坦克壕,部署了更多的炮兵。他相信,只要能在这里挡住德普士的攻势,甚至歼灭其一部分力量,战局就有可能逆转。但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正在主动地,将自己的主力部队,送进一个由德普士精心设计的、巨大的陷阱之中。
“他居然在萨马尔罕停下来了!”古里安的指挥部里,一名参谋看着最新的航空侦察照片,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呼。
古里安也露出了笑容。“这是愚蠢,还是勇敢?或许两者都有。但他为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他把鸡蛋都放进了一个篮子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篮子,连同里面的鸡蛋,一起捏碎。”
他立刻与美隆尔取得了联系。两位装甲战大师,通过无线电,进行了一次简短但高效的协同。“埃尔温,我在你的正北方,距离一百八十公里。我的前锋,将在四十八小时内,抵达萨马尔罕城北的阿姆河畔。”古里安说道。
“海因茨,我听到了。我的‘魔鬼’们已经迫不及待了。”隆美尔的声音从电波中传来,带着一丝兴奋,“我将在四十八小时内,抵达萨马尔罕城南的铁门关。我们就在那里,为阿里·汗将军,系上这条绞索的最后一个结。”
历史性的会师,开始了。
古里安的装甲集群,如同黑色的潮水,从北方滚滚而来。隆美尔的“魔鬼之师”,则像一把锋利的剃刀,从南方悄然逼近。突厥斯坦的侦察部队,终于发现了这两股正向他们夹击而来的钢铁洪流,惊恐地向阿里·汗报告。
直到此刻,阿里·汗才如梦初醒。他惊恐地在地图上看着那两个正在迅速合拢的红色箭头,终于明白了德普士人的真正意图。他想要下令部队立刻向东突围,但已经太迟了。
两天后,古里安的第三装甲师的前锋,与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的侦察营,在萨马尔罕东南方的一座小镇外的桥梁上,胜利会师。两名年轻的装甲兵中尉,在桥中央紧紧握手,这一幕,被随军记者用相机永远地记录了下来。
一个周长超过六百公里的巨大包围圈,正式形成。超过八十万的突厥斯坦中央军主力,连同他们的总司令阿里·汗,被死死地困在了这片以萨马尔罕为中心的区域里。
被围的突厥斯坦军队,瞬间陷入了绝境。
天空中,是德普士空军无休止的轰炸和扫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如同盘旋的秃鹫,对包围圈内的任何军事目标,进行着精准的打击。炮兵阵地、补给车队、集结的部队,都在刺耳的尖啸声中化为一片火海。
地面上,是德普士的坦克、反坦克炮和步兵构成的、水泄不通的钢铁壁垒。古里安和隆美尔指挥他们的部队,迅速地由外向内,建立起了数道坚固的封锁线。
补给被完全切断。包围圈内的突厥斯坦军队,很快就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士兵们开始宰杀战马充饥,伤员因为缺少药品而大量死亡。恐慌和绝望,如同瘟疫般,在部队中蔓延。
阿里·汗,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将军,此刻须发皆白,仿佛瞬间苍老了二十岁。他不甘心就这样坐以待毙,在被围困的第一个星期,他集中了自己手中最精锐的几个师,选择了包围圈东侧一个他认为最薄弱的环节,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突围。
数万名突厥斯坦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发起了决死的冲锋。但他们面对的,是德普士军队早已准备好的、纵深梯次配置的交叉火力网。反坦克炮、重机枪、迫击炮和坦克的火力,构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死亡之墙。突围的部队,如同撞上礁石的巨浪,在付出尸积如山的惨重代价后,被彻底击溃。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阿里·汗又组织了几次突围,但每一次,都以同样的惨败告终。包围圈,如同一个巨大的、不断收缩的胃袋,慢慢地消化着里面的一切。
最终,在被围困了整整一个月后,包围圈内的抵抗,基本停止了。阿里·汗看着自己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眼神空洞的士兵,终于流下了绝望的泪水。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他派出了一位举着白旗的使者,穿过尸横遍野的战场,向德普士军队的指挥部,递交了投降书。
古里安和美隆尔,共同接受了阿里·汗的投降。超过六十万名还活着的突厥斯坦士兵,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成为了德普士的战俘。这是自一战以来,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围歼战。
萨马尔罕战役的惨败,敲响了突厥斯坦国的丧钟。他们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被全歼,西部的工业和资源基地全部丧失。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失去了所有能够组织起有效抵抗的力量。通往首都塔干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
萨马尔罕围歼战的辉煌胜利,消息如同闪电般传遍了整个世界,也彻底击碎了突厥斯坦国内所有主战派的最后幻想。八十万中央军主力被全歼,这个数字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每一个突厥斯坦人的心上。恐慌、绝望和失败主义情绪,迅速在整个国家蔓延。
对于古里安和美隆尔的装甲军团来说,接下来的三个月,已经不能称之为战争,而更像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武装追击和接收。在广袤的突厥斯坦大地上,德普士的装甲部队,兵分多路,纵横驰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
残存的突厥斯坦部队,大多是地方军阀的私人武装,他们在得知中央军覆灭的消息后,早已失去了斗志。面对滚滚而来的德普士坦克,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明智的投降。一些部落首领,甚至会派出使者,带着牛羊和地毯,到几十公里外去“欢迎”德普士军队的到来,以换取对他们私人财产和领地的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