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突然失去了它原有的清晰轮廓。战线、前后方、进攻与防守,这些经典的军事概念,在乌班吉-沙里这片广袤的战场上,变得模糊不清。这里,变成了一个巨大而血腥的漩涡,一个将数十万士兵、数千辆坦克和数不清的战争物资,一同卷入其中的,钢铁的磨坊。
古德里安,接到了莱希纳的命令。这位装甲战大师,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挫败感。班吉城,那座近在咫尺的战略目标,此刻却变得遥不可及。他不得不放弃那个能为他带来巨大荣耀的目标,调转他那已经疲惫不堪的装甲矛头,去对付侧后方那些“讨厌的苍蝇”。
“将军,我们只剩下不到一半的燃料了!航空队的空投,被盟军的飓风战斗机严重干扰,只有不到四成的物资,能准确落到我们手中!”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后勤部长,焦急地报告。
“那就用刺刀!”古德里安的回答,简洁而冰冷,“把所有的补给车辆集中起来,优先供给一个装甲团,把它打造成我们的铁拳!其余的坦克,就地建立防御阵地,把它们当做固定的炮台使用!告诉士兵们,现在,我们是在敌人的心脏里作战,我们没有后方,每一寸土地,都需要用鲜血去扞卫!”
曾经风驰电掣的坦克,此刻,很多都趴窝在丛林间的空地上,炮管指向东方,等待着勒克莱尔的法希部队,进入射程。德军的装甲掷弹兵,则在坦克周围,挖掘起了散兵坑,布设诡雷。闪电战的先锋,被迫打起了他们最不擅长的阵地防御战。
勒克莱尔的部队,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们原本的伏击战术,开始变得困难重重。德军不再冒进,而是步步为营,用强大的火力和精准的炮术,一点点地,拔除法希人设立的那些“钉子”。
一场发生在夸河支流的战斗,成为了这场残酷拉锯战的缩影。
法希外籍军团第13半旅,这支由亡命之徒组成的传奇部队,占据了一处重要的渡口。他们利用河岸的峭壁和茂密的植被,构建了巧妙的防御工事。
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党卫军“帝国”师的一个装甲掷弹兵营,在试图强渡时,遭到了迎头痛击。法希军团的75毫米反坦克炮,在近距离开火,击毁了三辆四号坦克。德军的进攻,被暂时遏制了。
然而,德普士军的反应,迅速而致命。他们没有继续进行鲁莽的正面冲击,而是召来了炮火支援。数个150毫米重榴弹炮连,对法希军团的阵地,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毁灭性炮击。炮弹,如同巨犁,将整个河岸,翻了一遍。树木被成片地炸倒,工事被夷为平地。
炮击过后,德普士军的装甲掷弹兵,在残存的豹式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第二次冲击。外籍军团的士兵们,从被炸塌的掩体中爬出,用机枪、手榴弹,甚至是工兵铲,与冲上来的德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河水,被鲜血染红。最终,德军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夺下了这个渡口。而法希外籍军团第13半旅,几乎被打残,幸存者被迫撤入丛林深处,继续进行游击战。
这样的战斗,每天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重复上演。古德里安的集团军,就像一台巨大的推土机,缓慢,但却坚定地,向东碾压,试图清理掉勒克莱尔的部队,打通与后方冯·博克集团军的联系。但每前进一步,他的部队,都要付出鲜血的代价,消耗掉宝贵的燃料和弹药。
西翼,隆美尔的黑洲军,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在漂亮地击溃了西班牙人的先头部队后,隆美尔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比法希人更加顽固的敌人。西牙士兵,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后,迅速利用地形,组织起了坚韧的防御。他们缺乏反坦克炮,就用“莫洛托夫鸡尾酒”和集束手榴弹,在近距离,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每一个村庄,每一处高地,都变成了惨烈的争夺焦点。
隆美尔,这位战术大师,在这里,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棘手。他的对手,虽然装备落后,但战斗意志,却异常坚定。他的装甲部队,在这样复杂的,到处都是反坦克陷阱和伏击小组的地形里,优势被大大削弱。
更糟糕的是,他的补给,同样濒临断绝。从西面,盟军的远程空军,开始从黄金海岸的基地起飞,对他的后方,进行着持续的骚扰性轰炸。隆美尔,被迫将他宝贵的防空部队,用于保护他那小得可怜的临时补给站。
“我们就像被困在糖浆里的蜜蜂,”隆美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们能看到胜利的果实,但我们的翅膀,却被这片该死的土地和这些顽固的敌人,死死地粘住了。每一天,我们都在消耗,纯粹的,毫无意义的消耗。”
而对整个德普士“北方铁砧”集团军群而言,最大的威胁,依旧来自北方。
蒙哥马利,这位以谨慎和稳健着称的英吉帝国将军,此刻,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攻击性。他的部队,在切断了冯·博克集团军与前方装甲矛头的联系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将部队,分成了两个部分。
主力部队,由英吉军第10军组成,他们利用对丛林地形的熟悉,向南穿插,如同无数条致命的毒蛇,缠绕住了冯·博克的步兵集团。双方,在德普士军的后勤线上,展开了犬牙交错的混战。德军的步兵,不得不从进攻转为防守,保护自己的补给车队,清剿渗透进来的英印士兵。原本应该支援前线的他们,现在,自身难保。
而蒙哥马利的另一部分力量,也是他手中的王牌——英吉第七装甲师“沙漠之鼠”,这支在北非与隆美尔鏖战多年的老对手,则沿着沙里河西岸,快速南下。他们的目标,不是冯·博克,而是隆美尔的背后!
蒙哥马利,要用他自己的“镰状切割”,来一个反包围,将隆美尔的整个第七装甲集团军,彻底装进口袋里。
此刻的战场,形成了一个诡异的态势:
古德里an和隆美尔的装甲主力,在南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试图围歼深入过多的法希和西牙部队。
勒克莱尔和巴雷拉的部队,则从两翼,不断攻击德普士军装甲主力的侧翼,像两块砂轮,不断地消磨着德军的实力。
而在北方,蒙哥马利的部队,则从德军的后方,发动了致命一击,反过来,包围了整个德军突出部。
这是一个巨大的,三层结构的包围与反包围圈。谁是猎人,谁是猎物,已经无法分辨。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再是巧妙的战术穿插,而是最原始,最残酷的对决——后勤、意志与消耗。
在这样的绞杀战中,意塔和葡牙的部队,也开始重新扮演他们的角色。
在德普士顾问的严厉监督和整编下,溃散的意塔和葡牙师团,被重新组织了起来。他们虽然已经丧失了进攻的能力,但他们庞大的数量,被德军用来填充战线。
在德普士军装甲部队的身后,他们沿着乌班吉河,建立了一条新的防线。这条防线,脆弱不堪,但它的存在,却像一道堤坝,暂时阻挡了盟军从南方,对德军包围圈的合拢。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前方的德军主力,争取着宝贵的时间。
一位名叫吉奥瓦尼的意塔少尉,在他的阵地上,对着身边的德普士军联络官,苦涩地说道:“在埃塞俄比亚,我们是主人。在利比亚,我们是伙伴。而在这里,我们是沙袋。用来抵挡洪水,直到真正的主人,修好大坝。”
他的话,道出了新兴同盟国内部,权力变化的残酷现实。意塔和葡牙,用一场灾难性的失败,将战争的主导权,彻底拱手相让。他们现在,只是德普士战争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一个可以被随时牺牲的消耗品。
而德普士,虽然赢得了领导权,但他们也发现,自己被绑上了一架无法停下的战车。他们必须为了整个同盟的生存,在这片黑洲的“凡尔登”,流尽自己的鲜血。
在莱希纳的指挥部里,巨大的作战地图上,代表着双方部队的旗帜,密密麻麻,犬牙交错。每一天,都有旗帜倒下,被替换。但战线的整体轮廓,却变化极小。
“将军,我们这个星期的伤亡,已经超过了北黑战役前三个月的总和。”冯·梅林津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恐惧,“我们的坦克,完好率,已经下降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下。士兵们,在酷暑、疟疾和无休止的战斗中,已经达到了极限。”
莱希纳,久久地凝视着地图,没有说话。他那双曾经像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他知道,这已经不是一场他所熟悉的,充满了机动与速度的战争了。这是一场工业与意志的对决,一场名副其实的“钢铁磨坊”。
“传我的命令,”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收缩防线,建立刺猬式防御圈。将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的部队,拉回来,与冯·博克的集团军,靠拢。我们不求歼敌,只求自保。”
“那……‘雷神之锤’行动……”
“‘雷神之锤’,已经断了。”莱希纳打断了他,语气中,带着无尽的疲惫,“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锤头,从铁砧上,拔出来。在我们的力量,被这个该死的磨坊,彻底碾碎之前。”
德军的战略,从全力进攻,被迫转向了全力防御。而对于盟军来说,他们用巨大的牺牲,顶住了德军最致命的一击。现在,轮到他们,开始慢慢地,收紧绞索了。
黑洲中部的雨季,即将来临。泥泞的道路,肆虐的疾病,将成为比子弹和炮弹,更可怕的敌人。这场巨大的消耗战,才刚刚开始它最残酷的篇章。
古德里安,接到了莱希纳的命令。这位装甲战大师,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挫败感。班吉城,那座近在咫尺的战略目标,此刻却变得遥不可及。他不得不放弃那个能为他带来巨大荣耀的目标,调转他那已经疲惫不堪的装甲矛头,去对付侧后方那些“讨厌的苍蝇”。
“将军,我们只剩下不到一半的燃料了!航空队的空投,被盟军的飓风战斗机严重干扰,只有不到四成的物资,能准确落到我们手中!”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后勤部长,焦急地报告。
“那就用刺刀!”古德里安的回答,简洁而冰冷,“把所有的补给车辆集中起来,优先供给一个装甲团,把它打造成我们的铁拳!其余的坦克,就地建立防御阵地,把它们当做固定的炮台使用!告诉士兵们,现在,我们是在敌人的心脏里作战,我们没有后方,每一寸土地,都需要用鲜血去扞卫!”
曾经风驰电掣的坦克,此刻,很多都趴窝在丛林间的空地上,炮管指向东方,等待着勒克莱尔的法希部队,进入射程。德军的装甲掷弹兵,则在坦克周围,挖掘起了散兵坑,布设诡雷。闪电战的先锋,被迫打起了他们最不擅长的阵地防御战。
勒克莱尔的部队,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们原本的伏击战术,开始变得困难重重。德军不再冒进,而是步步为营,用强大的火力和精准的炮术,一点点地,拔除法希人设立的那些“钉子”。
一场发生在夸河支流的战斗,成为了这场残酷拉锯战的缩影。
法希外籍军团第13半旅,这支由亡命之徒组成的传奇部队,占据了一处重要的渡口。他们利用河岸的峭壁和茂密的植被,构建了巧妙的防御工事。
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党卫军“帝国”师的一个装甲掷弹兵营,在试图强渡时,遭到了迎头痛击。法希军团的75毫米反坦克炮,在近距离开火,击毁了三辆四号坦克。德军的进攻,被暂时遏制了。
然而,德普士军的反应,迅速而致命。他们没有继续进行鲁莽的正面冲击,而是召来了炮火支援。数个150毫米重榴弹炮连,对法希军团的阵地,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毁灭性炮击。炮弹,如同巨犁,将整个河岸,翻了一遍。树木被成片地炸倒,工事被夷为平地。
炮击过后,德普士军的装甲掷弹兵,在残存的豹式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第二次冲击。外籍军团的士兵们,从被炸塌的掩体中爬出,用机枪、手榴弹,甚至是工兵铲,与冲上来的德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河水,被鲜血染红。最终,德军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夺下了这个渡口。而法希外籍军团第13半旅,几乎被打残,幸存者被迫撤入丛林深处,继续进行游击战。
这样的战斗,每天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重复上演。古德里安的集团军,就像一台巨大的推土机,缓慢,但却坚定地,向东碾压,试图清理掉勒克莱尔的部队,打通与后方冯·博克集团军的联系。但每前进一步,他的部队,都要付出鲜血的代价,消耗掉宝贵的燃料和弹药。
西翼,隆美尔的黑洲军,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在漂亮地击溃了西班牙人的先头部队后,隆美尔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比法希人更加顽固的敌人。西牙士兵,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后,迅速利用地形,组织起了坚韧的防御。他们缺乏反坦克炮,就用“莫洛托夫鸡尾酒”和集束手榴弹,在近距离,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每一个村庄,每一处高地,都变成了惨烈的争夺焦点。
隆美尔,这位战术大师,在这里,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棘手。他的对手,虽然装备落后,但战斗意志,却异常坚定。他的装甲部队,在这样复杂的,到处都是反坦克陷阱和伏击小组的地形里,优势被大大削弱。
更糟糕的是,他的补给,同样濒临断绝。从西面,盟军的远程空军,开始从黄金海岸的基地起飞,对他的后方,进行着持续的骚扰性轰炸。隆美尔,被迫将他宝贵的防空部队,用于保护他那小得可怜的临时补给站。
“我们就像被困在糖浆里的蜜蜂,”隆美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们能看到胜利的果实,但我们的翅膀,却被这片该死的土地和这些顽固的敌人,死死地粘住了。每一天,我们都在消耗,纯粹的,毫无意义的消耗。”
而对整个德普士“北方铁砧”集团军群而言,最大的威胁,依旧来自北方。
蒙哥马利,这位以谨慎和稳健着称的英吉帝国将军,此刻,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攻击性。他的部队,在切断了冯·博克集团军与前方装甲矛头的联系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将部队,分成了两个部分。
主力部队,由英吉军第10军组成,他们利用对丛林地形的熟悉,向南穿插,如同无数条致命的毒蛇,缠绕住了冯·博克的步兵集团。双方,在德普士军的后勤线上,展开了犬牙交错的混战。德军的步兵,不得不从进攻转为防守,保护自己的补给车队,清剿渗透进来的英印士兵。原本应该支援前线的他们,现在,自身难保。
而蒙哥马利的另一部分力量,也是他手中的王牌——英吉第七装甲师“沙漠之鼠”,这支在北非与隆美尔鏖战多年的老对手,则沿着沙里河西岸,快速南下。他们的目标,不是冯·博克,而是隆美尔的背后!
蒙哥马利,要用他自己的“镰状切割”,来一个反包围,将隆美尔的整个第七装甲集团军,彻底装进口袋里。
此刻的战场,形成了一个诡异的态势:
古德里an和隆美尔的装甲主力,在南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试图围歼深入过多的法希和西牙部队。
勒克莱尔和巴雷拉的部队,则从两翼,不断攻击德普士军装甲主力的侧翼,像两块砂轮,不断地消磨着德军的实力。
而在北方,蒙哥马利的部队,则从德军的后方,发动了致命一击,反过来,包围了整个德军突出部。
这是一个巨大的,三层结构的包围与反包围圈。谁是猎人,谁是猎物,已经无法分辨。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再是巧妙的战术穿插,而是最原始,最残酷的对决——后勤、意志与消耗。
在这样的绞杀战中,意塔和葡牙的部队,也开始重新扮演他们的角色。
在德普士顾问的严厉监督和整编下,溃散的意塔和葡牙师团,被重新组织了起来。他们虽然已经丧失了进攻的能力,但他们庞大的数量,被德军用来填充战线。
在德普士军装甲部队的身后,他们沿着乌班吉河,建立了一条新的防线。这条防线,脆弱不堪,但它的存在,却像一道堤坝,暂时阻挡了盟军从南方,对德军包围圈的合拢。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前方的德军主力,争取着宝贵的时间。
一位名叫吉奥瓦尼的意塔少尉,在他的阵地上,对着身边的德普士军联络官,苦涩地说道:“在埃塞俄比亚,我们是主人。在利比亚,我们是伙伴。而在这里,我们是沙袋。用来抵挡洪水,直到真正的主人,修好大坝。”
他的话,道出了新兴同盟国内部,权力变化的残酷现实。意塔和葡牙,用一场灾难性的失败,将战争的主导权,彻底拱手相让。他们现在,只是德普士战争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一个可以被随时牺牲的消耗品。
而德普士,虽然赢得了领导权,但他们也发现,自己被绑上了一架无法停下的战车。他们必须为了整个同盟的生存,在这片黑洲的“凡尔登”,流尽自己的鲜血。
在莱希纳的指挥部里,巨大的作战地图上,代表着双方部队的旗帜,密密麻麻,犬牙交错。每一天,都有旗帜倒下,被替换。但战线的整体轮廓,却变化极小。
“将军,我们这个星期的伤亡,已经超过了北黑战役前三个月的总和。”冯·梅林津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恐惧,“我们的坦克,完好率,已经下降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下。士兵们,在酷暑、疟疾和无休止的战斗中,已经达到了极限。”
莱希纳,久久地凝视着地图,没有说话。他那双曾经像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他知道,这已经不是一场他所熟悉的,充满了机动与速度的战争了。这是一场工业与意志的对决,一场名副其实的“钢铁磨坊”。
“传我的命令,”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收缩防线,建立刺猬式防御圈。将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的部队,拉回来,与冯·博克的集团军,靠拢。我们不求歼敌,只求自保。”
“那……‘雷神之锤’行动……”
“‘雷神之锤’,已经断了。”莱希纳打断了他,语气中,带着无尽的疲惫,“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锤头,从铁砧上,拔出来。在我们的力量,被这个该死的磨坊,彻底碾碎之前。”
德军的战略,从全力进攻,被迫转向了全力防御。而对于盟军来说,他们用巨大的牺牲,顶住了德军最致命的一击。现在,轮到他们,开始慢慢地,收紧绞索了。
黑洲中部的雨季,即将来临。泥泞的道路,肆虐的疾病,将成为比子弹和炮弹,更可怕的敌人。这场巨大的消耗战,才刚刚开始它最残酷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