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意外的邀约与更广阔的世界-《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

  今日气运:【青铜】。

  林凡对青铜日早已习以为常,正准备按计划去“林氏一号”进行每周的详细监测和数据记录时,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

  “喂,是东源村的林凡吗?”电话那头是一个略带官腔的中年男声。

  “我是,您哪位?”林凡有些疑惑。

  “我是镇渔业办公室的老李啊。是这样,市海洋与渔业局下周末要组织一个针对咱们沿海村镇青年渔民的短期培训交流班,主要讲一些现代养殖技术、渔船安全规范和初级水产加工知识。咱们镇有几个名额,你们村老村长极力推荐了你,说你爱学习、肯钻研,是个好苗子。你想不想去听听看?”

  林凡愣住了。市里的培训?老村长推荐的?

  去?还是不去?

  去的的好处显而易见:能系统学习到更前沿的知识,开阔眼界,结识其他地方的同行,或许还能了解到一些政策和市场信息。

  这完全符合他“知识投资”和“长远发展”的战略。

  但顾虑也有:要离开村子几天,他的渔场日常管理和秘密如何保障?培训期间肯定没法赶海,会影响收入(虽然现在影响不大)。

  而且,和陌生人接触,需要更加谨言慎行,不能泄露任何关于系统的秘密。

  只犹豫了几秒钟,林凡就有了决断。机会难得,利大于弊!

  “李主任,谢谢您通知!我想去!需要办什么手续吗?”林凡语气积极地问道。

  “好!年轻人就该有这个劲头!”李主任似乎很满意他的态度,“手续简单,你带身份证复印件和一寸照片来镇上填个表就行。培训就在市里,包吃住,来回车费自理。”

  挂了电话,林凡心情有些激动。

  这无疑是一个跳出渔村小圈子,接触更广阔世界的机会。老村长的推荐更让他感到温暖和责任,不能辜负老人家的期望。

  他立刻去找了老村长道谢。老村长笑眯眯地抽着烟袋:“去吧去吧,年轻人多出去见见世面没坏处。

  咱们老一套的经验有用,但也得跟上新东西。村里的事你放心,几天不出海饿不死人。”

  解决了后顾之忧,林凡开始为这次出行做准备。

  他提前去“林氏一号”进行了详细的监测,记录了水质数据和生物生长情况,确保一切正常,几天不管也不会出问题。

  他又将冷库里需要及时处理的渔获都清空卖给了赵老板。

  “哟,小林,这次出货这么齐整,要出远门?”赵老板随口一问。

  “嗯,赵叔,去市里参加个培训,学习几天。”林凡如实相告,这没什么可隐瞒的。

  赵老板眼睛一亮:“好事啊!是该去学学!回来有啥新想法,咱们再合计合计!”他现在愈发看好林凡的未来。

  出发前的一天,林凡去镇上办好了手续,还特意去买了身稍微正式点的休闲装,总不能穿着满是鱼腥味的旧衣服去参加市里的培训。

  一切准备就绪。晚上,他检查着简单的行李,心中充满了对未知旅程的期待。

  这不仅仅是一次培训,更是他迈向更广阔天地的第一步。

  他不知道会在那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遇到谁,但他知道,这一定会对他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照例查看系统。

  【当前气运值:8.9】

  青铜日虽然没有物质收获,但“获得并接受重要学习机会”、“为未来发展进行积极准备”(办理手续、安排渔场)、“得到长辈认可与支持”(老村长推荐),这些行为同样带来了气运值的显着增长,距离9.0大关仅一步之遥。

  那个灰暗的【辅助功能】图标依旧静静躺着,但林凡感觉,这次外出学习,或许本身就是通往10.0气运值的重要一环。

  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思考更大的发展格局,这本身就是极具“长远价值”的“正向行为”。

  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培训中心教室里,林凡坐在靠窗的位置,略显新奇地看着讲台上的老师和周围几十张陌生的年轻面孔。

  这些人来自全市各个沿海村镇,大多皮肤黝黑,带着渔民特有的朴实气息,但眼神里都透着对知识的渴望。

  今日气运虽然在异地他乡没有明确显示,但林凡感觉今天思路格外清晰,理解力似乎也不错,或许培训本身就算是一种“正向行为”带来的隐性加成?

  第一天的课程内容扎实而新颖。

  上午是一位老工程师讲解现代渔船的安全规范和维护保养,很多知识正好与林凡最近自学的内燃机原理相互印证,甚至解答了他好几个之前的疑惑,让他听得津津有味,笔记做得飞快。

  下午的课程是关于初级水产加工与保鲜技术。

  老师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海产的预处理、冰鲜、冷冻、甚至初步加工(如宰杀分割、腌制晾晒)的技术要点和卫生标准。

  林凡对自己的冷库管理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到一些小规模添加值加工的可能性,这为他未来处理“林氏一号”可能产出的更多渔获提供了新思路。

  课间休息时,周围的年轻渔民们互相递烟,闲聊起来。大家很快熟悉,话题自然离不开海和鱼。

  “兄弟哪里的?东源村?听说你们那边近海货不错啊?”一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问林凡。

  “还行,主要是运气,加上肯跑远点。”林凡依旧保持低调,将功劳归于运气和勤奋,这是他的保护色。

  “哎,现在近海越来越不好搞了,船多,鱼少。”另一个瘦高个感叹道,“真想搞条大船,跟他们一样去远洋啊!”

  “远洋投入太大,风险也高。我觉得搞搞养殖说不定是条路。”有人提出不同看法。

  “养殖?谈何容易,技术、场地、资金,哪样不缺?而且看天吃饭的劲儿一点没少…”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林凡大多时候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却发现自己的很多想法,比如关于改善局部环境、尝试生态混养等,比一些同龄人似乎要想得更远一些。

  这得益于他不断的看书学习和系统的“暗中”引导。

  他注意到,并非所有人都满足于传统的捕捞

  有几个来自养殖业稍发达地区的年轻人,对海藻栽培、网箱养鱼等技术更感兴趣,问的问题也更专业。

  林凡主动和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觉得以后或许可以交流经验。

  晚上是自由活动时间,很多学员相约去市里逛逛。林凡婉拒了邀请,选择留在宿舍,重新梳理白天的笔记,并将一些灵感记录下来。

  “或许……‘林氏一号’的未来,不能只满足于自然增殖和投放人工鱼礁。

  是否可以尝试小规模的网箱养殖一些高价值鱼类?比如石斑鱼苗?用渔场天然的饵料资源辅助投喂,会不会比纯野生捕捞更可持续、效益更高?”

  “海藻移植看来是对的,或许还可以搭配养殖一些滤食性的贝类,比如扇贝或牡蛎,形成更高效的生态循环?”

  “水产加工……如果以后产量稳定了,是不是可以自己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干货或者腌制品,提升附加值?”

  一个个念头在他脑海中碰撞、发酵。

  这次培训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思维的更多可能性。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狩猎者”或“守护者”,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管理者”和“经营者”。

  他也意识到,单打独斗终有极限。未来若真想扩大规模,无论是养殖还是加工,必然需要可靠的人手。

  如何在不暴露核心秘密的前提下组建团队,将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长期课题。

  临睡前,他下意识地“感受”了一下系统。虽然具体界面没有出现,但他能模糊感觉到,气运值似乎又有了微小的提升。

  获取新知识、思考未来规划、与同行交流,这些行为无疑都被系统认可了。

  躺在陌生的床上,林凡毫无睡意。窗外的城市灯火与记忆中的渔村星空截然不同。

  这里充满了更多的信息和机会,也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未来的方向。

  这次培训,带给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次视野的开拓和思维的升级。他更加确信,埋头赶海固然重要,但抬头看路,拥抱变化,学习新知,同样不可或缺。

  他对剩下的培训课程,充满了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