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板闻言,有些意外地看了林凡一眼:“海藻?你怎么问起这个?那玩意儿利润可比不上你这些硬货。咱们这边好像真没成规模的,听说北边几个镇有人零星种点,主要是自家吃或者喂鲍鱼。怎么,你小子又想搞什么新花样?”
他现在对林凡的“爱折腾”已经有所了解,只觉得这年轻人脑子活络,肯钻研。
林凡早就想好了说辞,笑道:“没啥,就是最近看书,提到有些海藻对改善水质有点好处。我就想着,要是能在经常赶海的那片礁石区移点过去,说不定以后那地方的贝类能长得更肥点呢?纯属瞎琢磨,试试看。”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符合一个“爱琢磨的渔民”的人设。
赵老板听了哈哈一笑:“你们年轻人就是想法多!行,我帮你打听打听。要是找到了,给你弄点种苗应该没问题。”
“那太谢谢赵叔了!”林凡连忙道谢。
离开码头,林凡又去了镇上的新华书店。
他在农业科技和海洋水产的书架前翻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本薄薄的《经济海藻栽培技术初探》,如获至宝地买了下来。
随后,他又去五金杂货店买了些更结实的绳索和工具,为制作更复杂的人工鱼礁组件做准备。
【白银】气运似乎确实带来了便利,他想买的东西都很顺利地买到了,价格也公道。
回村的路上,天气晴朗,海风拂面。
林凡盘算着:如果真能弄到龙须菜或羊栖菜的种苗,选择在“林氏一号”渔场的哪个区域移植比较好?光照、水流、底质都需要考虑。
他又想起了【水质与养分快速测试纸】,到时候正好可以派上大用场,对比移植前后的水质变化。
这一切都让他感觉,自己在做的,不再仅仅是向大海索取,更像是在尝试着与大海进行一种更深入的、良性循环的互动。
这种感觉很奇妙,也让他充满了动力。
船快到东源村码头时,他看到码头边聚着几个人,似乎在看什么热闹。
靠近了些,发现是村里两个比较游手好闲的年轻后生,正围着老王叔,唾沫横飞地说着什么,老王叔皱着眉头,脸色不太好看。
林凡靠岸,拴好船,隐约听到“...发现了好地方...藏着掖着...带大家发财...”之类的话。
他心里微微一动,但面上不动声色,拎着东西走过去,笑着打招呼:“王叔,聊什么呢这么热闹?”
那两个年轻后生看到林凡,声音下意识地低了些,眼神有些闪烁,打了个哈哈:“凡哥回来了?没啥,就跟王叔唠唠嗑。我们先走了啊!”说完就勾肩搭背地溜了。
老王叔看着他们的背影,摇了摇头,叹口气:“这俩小子,不知从哪听风就是雨,非说我肯定知道啥藏着鱼群的秘密宝地,非要我带他们去...净想美事!”
林凡笑了笑,递过去一根在镇上买的好烟:“王叔您别理他们。好地方哪有那么容易找,不得靠经验一点一点试出来?他们吃不了那个苦。”
老王叔接过烟,脸色缓和不少:“还是你小子明白。赶海这碗饭,哪有那么容易吃。”他看了一眼林凡船上和手里买的东西,“又买书又买工具的,你这是真要搞大学问啊?”
“瞎看,瞎琢磨,跟您比差远了。”林凡笑道。
简单聊了几句,林凡便告辞回家。
这个小插曲让他心里稍微提了个醒。
随着他收获越来越好,难免会引起更多的注意和猜测。
虽然目前大家都归结于他的“运气”和“肯钻研”,但以后还是得更谨慎些才行。“林氏一号”渔场的秘密,绝对不能暴露。
回到家中,他先仔细研究了新买的书,对海藻养殖有了个最基础的概念。然后又开始加工那些木料。
今日气运:【黑铁】。
视野中那灰暗的提示,让林凡起床时稍稍停顿了一下。黑铁气运,诸事不宜,这是系统明确警告过的。
若是刚得到系统那会儿,他可能会因此感到焦虑,担心白白浪费一天。
但现在的他,心态已然不同。他深知,运气有起有伏才是常态,低谷期正是做准备、打基础的好时候。
“不宜出海,那就不出。”林凡很快调整好心态。正好,院子里还有一大堆木料等着他处理,昨天买回来的新工具和绳索也需要整理。
整个上午,他都窝在院子里,伴随着锯子、锤子的声音度过。
他将木料进一步加工,与废旧轮胎、石块进行各种组合捆绑,制作成一个个结构怪异却异常结实的人工鱼礁组件。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体力,正好消耗黑铁日无处挥霍的精力。
期间,隔壁邻居家的小孩跑来看热闹,好奇地问:“凡哥,你做的这些是什么呀?好像奇怪的笼子。”
林凡笑着拿出几颗糖递过去:“这是给小鱼小虾做的房子,把它们扔进海里,以后就有更多鱼可以抓了。”
小孩似懂非懂,拿着糖开心地跑了。这种简单的对话,也让林凡感觉到自己正慢慢地、真正地重新融入这个村子。
下午,他干脆把新买的那本《经济海藻栽培技术初探》拿到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仔细阅读。
黑铁日似乎连学习效率都低了些,一些专业术语需要反复看几遍才能理解,但他并不急躁,逐字逐句地啃着。
书中详细介绍了龙须菜和羊栖菜的生长习性、对环境的要求(水温、光照、盐度、流速)、栽培方式(筏式、底播)以及病虫害防治等。
他看得越发投入,不时对照着之前用测试纸记录的数据思考。
“林氏一号渔场东北角那片区域,水流相对平缓,底质是沙砾混合,光照充足...好像挺符合龙须菜底播的要求?”他拿出自己的小本子,开始写写画画,初步圈定了几个可能适合移植实验的小区域。
虽然种苗还没着落,但这些前期的知识储备和规划,让他感觉心里越发有底。
他甚至根据书上的介绍,开始琢磨需要准备哪些简单的工具来进行海藻的固定和日常管理。
偶尔有村民从他家院外路过,看到他不是在敲敲打打就是在看书,都会笑着打声招呼。
“小凡,又搞研究呢?”
“嗯呐,叔,瞎看看。”
如今村民对他的这种“怪异”行为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带着点善意的调侃和不易察觉的佩服。毕竟,他的收获是实打实的,大家都愿意将之归功于他的“肯钻研”。
傍晚,林凡放下书本,看着院子里堆放的十几个制作完成的人工鱼礁组件和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心中充满了充实感。
虽然没有出海,没有收入,但这一天并非虚度。为渔场未来的改善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必要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收获。
他照例查看系统。
【当前气运值:5.9】
数值几乎没动。黑铁日,没有收获,没有交易,没有明显的人际提升,气运值的增长微乎其微,完全符合预期。但林凡并不失望。
他望向窗外逐渐暗下来的海平面,心里想着:明天,气运会轮转成什么呢?无论是青铜、白银,甚至是黄金,他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人工鱼礁组件等待投放,海藻移植计划等待实施,新的工具等待测试...
黑铁日的沉淀,是为了在未来更高气运的日子里,能爆发出更强劲的力量。这种掌控节奏、宠辱不惊的感觉,正是他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夜深人静,他仔细收好笔记本和工具,对明天充满了平稳的期待。
他现在对林凡的“爱折腾”已经有所了解,只觉得这年轻人脑子活络,肯钻研。
林凡早就想好了说辞,笑道:“没啥,就是最近看书,提到有些海藻对改善水质有点好处。我就想着,要是能在经常赶海的那片礁石区移点过去,说不定以后那地方的贝类能长得更肥点呢?纯属瞎琢磨,试试看。”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符合一个“爱琢磨的渔民”的人设。
赵老板听了哈哈一笑:“你们年轻人就是想法多!行,我帮你打听打听。要是找到了,给你弄点种苗应该没问题。”
“那太谢谢赵叔了!”林凡连忙道谢。
离开码头,林凡又去了镇上的新华书店。
他在农业科技和海洋水产的书架前翻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本薄薄的《经济海藻栽培技术初探》,如获至宝地买了下来。
随后,他又去五金杂货店买了些更结实的绳索和工具,为制作更复杂的人工鱼礁组件做准备。
【白银】气运似乎确实带来了便利,他想买的东西都很顺利地买到了,价格也公道。
回村的路上,天气晴朗,海风拂面。
林凡盘算着:如果真能弄到龙须菜或羊栖菜的种苗,选择在“林氏一号”渔场的哪个区域移植比较好?光照、水流、底质都需要考虑。
他又想起了【水质与养分快速测试纸】,到时候正好可以派上大用场,对比移植前后的水质变化。
这一切都让他感觉,自己在做的,不再仅仅是向大海索取,更像是在尝试着与大海进行一种更深入的、良性循环的互动。
这种感觉很奇妙,也让他充满了动力。
船快到东源村码头时,他看到码头边聚着几个人,似乎在看什么热闹。
靠近了些,发现是村里两个比较游手好闲的年轻后生,正围着老王叔,唾沫横飞地说着什么,老王叔皱着眉头,脸色不太好看。
林凡靠岸,拴好船,隐约听到“...发现了好地方...藏着掖着...带大家发财...”之类的话。
他心里微微一动,但面上不动声色,拎着东西走过去,笑着打招呼:“王叔,聊什么呢这么热闹?”
那两个年轻后生看到林凡,声音下意识地低了些,眼神有些闪烁,打了个哈哈:“凡哥回来了?没啥,就跟王叔唠唠嗑。我们先走了啊!”说完就勾肩搭背地溜了。
老王叔看着他们的背影,摇了摇头,叹口气:“这俩小子,不知从哪听风就是雨,非说我肯定知道啥藏着鱼群的秘密宝地,非要我带他们去...净想美事!”
林凡笑了笑,递过去一根在镇上买的好烟:“王叔您别理他们。好地方哪有那么容易找,不得靠经验一点一点试出来?他们吃不了那个苦。”
老王叔接过烟,脸色缓和不少:“还是你小子明白。赶海这碗饭,哪有那么容易吃。”他看了一眼林凡船上和手里买的东西,“又买书又买工具的,你这是真要搞大学问啊?”
“瞎看,瞎琢磨,跟您比差远了。”林凡笑道。
简单聊了几句,林凡便告辞回家。
这个小插曲让他心里稍微提了个醒。
随着他收获越来越好,难免会引起更多的注意和猜测。
虽然目前大家都归结于他的“运气”和“肯钻研”,但以后还是得更谨慎些才行。“林氏一号”渔场的秘密,绝对不能暴露。
回到家中,他先仔细研究了新买的书,对海藻养殖有了个最基础的概念。然后又开始加工那些木料。
今日气运:【黑铁】。
视野中那灰暗的提示,让林凡起床时稍稍停顿了一下。黑铁气运,诸事不宜,这是系统明确警告过的。
若是刚得到系统那会儿,他可能会因此感到焦虑,担心白白浪费一天。
但现在的他,心态已然不同。他深知,运气有起有伏才是常态,低谷期正是做准备、打基础的好时候。
“不宜出海,那就不出。”林凡很快调整好心态。正好,院子里还有一大堆木料等着他处理,昨天买回来的新工具和绳索也需要整理。
整个上午,他都窝在院子里,伴随着锯子、锤子的声音度过。
他将木料进一步加工,与废旧轮胎、石块进行各种组合捆绑,制作成一个个结构怪异却异常结实的人工鱼礁组件。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体力,正好消耗黑铁日无处挥霍的精力。
期间,隔壁邻居家的小孩跑来看热闹,好奇地问:“凡哥,你做的这些是什么呀?好像奇怪的笼子。”
林凡笑着拿出几颗糖递过去:“这是给小鱼小虾做的房子,把它们扔进海里,以后就有更多鱼可以抓了。”
小孩似懂非懂,拿着糖开心地跑了。这种简单的对话,也让林凡感觉到自己正慢慢地、真正地重新融入这个村子。
下午,他干脆把新买的那本《经济海藻栽培技术初探》拿到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仔细阅读。
黑铁日似乎连学习效率都低了些,一些专业术语需要反复看几遍才能理解,但他并不急躁,逐字逐句地啃着。
书中详细介绍了龙须菜和羊栖菜的生长习性、对环境的要求(水温、光照、盐度、流速)、栽培方式(筏式、底播)以及病虫害防治等。
他看得越发投入,不时对照着之前用测试纸记录的数据思考。
“林氏一号渔场东北角那片区域,水流相对平缓,底质是沙砾混合,光照充足...好像挺符合龙须菜底播的要求?”他拿出自己的小本子,开始写写画画,初步圈定了几个可能适合移植实验的小区域。
虽然种苗还没着落,但这些前期的知识储备和规划,让他感觉心里越发有底。
他甚至根据书上的介绍,开始琢磨需要准备哪些简单的工具来进行海藻的固定和日常管理。
偶尔有村民从他家院外路过,看到他不是在敲敲打打就是在看书,都会笑着打声招呼。
“小凡,又搞研究呢?”
“嗯呐,叔,瞎看看。”
如今村民对他的这种“怪异”行为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带着点善意的调侃和不易察觉的佩服。毕竟,他的收获是实打实的,大家都愿意将之归功于他的“肯钻研”。
傍晚,林凡放下书本,看着院子里堆放的十几个制作完成的人工鱼礁组件和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心中充满了充实感。
虽然没有出海,没有收入,但这一天并非虚度。为渔场未来的改善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必要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收获。
他照例查看系统。
【当前气运值:5.9】
数值几乎没动。黑铁日,没有收获,没有交易,没有明显的人际提升,气运值的增长微乎其微,完全符合预期。但林凡并不失望。
他望向窗外逐渐暗下来的海平面,心里想着:明天,气运会轮转成什么呢?无论是青铜、白银,甚至是黄金,他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人工鱼礁组件等待投放,海藻移植计划等待实施,新的工具等待测试...
黑铁日的沉淀,是为了在未来更高气运的日子里,能爆发出更强劲的力量。这种掌控节奏、宠辱不惊的感觉,正是他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夜深人静,他仔细收好笔记本和工具,对明天充满了平稳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