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盟省同心商协同 大明统筹谋共富-《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均平三十年正月十六,京北全国议事会大厅的年味比昨日更浓了些——檐角的红灯笼下挂着各加盟省的特色挂饰:法兰西的鸢尾花织带、琉球的贝壳串、苏格兰的羊毛流苏、安北的兽皮挂坠,连厅内的长桌都按加盟省地域划分,桌上摆着各地的吃食:法兰西的麦香面包、琉球的烤鱼干、北天竺的咖喱豆、中亚的葡萄干,热气腾腾的汝吉村青稞粥放在中央,瓷碗里的粥面泛着油花,像一碗凝聚人心的暖汤。

  我穿着藏青色议事服,领口别着枚由各加盟省宝石拼缀的“同心”徽章——这是昨日法兰西代表皮埃尔特意送来的,说“每颗宝石代表一个盟省,拼在一起就是大明,缺了谁都不行”。站在厅前的台阶上,看着代表们陆续入场:法兰西代表穿着绣着鸢尾花的大明工装,袖口还沾着麦芒;琉球代表戴着传统的龙纹斗笠,斗笠边缘垂着渔民织的渔线;安北代表裹着厚实的兽皮袄,袄角绣着大明的“民生”字样;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议事会提前发的《民生政策汇编》,上面用各加盟省的文字标注了重点,连不识字的代表都配有图文手册,手册上画着百姓综合体、公社的样子,一目了然。

  朱静雯陪着次仁旺堆老人走在后面,老人怀里揣着袋新磨的青稞粉,布袋上用汉、藏两种文字绣着“汝吉村赠”。“韵澜姑母,盟省代表都到齐了,共十五个加盟省,一百零八位代表,符合议事会定下的‘加盟省协商会议’参会标准。”静雯帮老人理了理布衫,声音里带着暖意,“次仁旺堆老人说,要让盟省的百姓也尝尝汝吉村的青稞,知道大明和他们是一家人,吃的是同一片土地上的粮。”

  我点点头,敲响了桌上的铜铃——这铜铃还是去年百姓建设集团的工人亲手铸的,铃身上刻着“民为邦本”四个篆字,声音穿过大厅,像流水般漫过每个角落,瞬间安静下来。“各位加盟省代表,正月十六召开‘加盟省协商会议’,不是要给大家定规矩,是要跟大家一起商量:怎么让大明议事会定的民生计,落到每个盟省的百姓身上;怎么让‘百姓综合体’‘公社扩大’这些事,不仅惠及京北,也能让法兰西的农民多卖粮、琉球的渔民多赚钱、安北的牧民能穿暖衣、北天竺的佃户能吃饱饭。”

  我拿起桌上的《大明国宪典》,翻到“盟省协同”章节,指尖在纸页上轻轻划过:“《宪典》里写得清楚,各加盟省是大明不可分割的部分,坚持大明领导,不是让大家‘听令行事’,是要咱们拧成一股绳,一起解决百姓的难题。比如去年议事会定的‘百姓公社扩大’,大明本土已经建了两百三十个,今年要在每个加盟省至少建一个示范点——大明出资金、派技术员,你们出土地、听百姓意见,咱们一起把公社建成盟省百姓的‘家’,让每个百姓都能在公社里吃饭、看病、学手艺。”

  话音刚落,法兰西加盟省代表皮埃尔就站了起来。他手里拿着本《公社建设手册》,上面画满了批注,有的地方还用红笔圈出“食堂”“托儿所”的字样,都是他在大明考察时记的。“议事长,去年我去京北民生公社考察,看到农民通过公社卖小麦,比卖给粮贩子多赚三成,心里很受触动。法兰西的农民也有同样的难题——咱们种的小麦好,颗粒饱满,可粮商压价压得厉害,去年一亩地收的小麦,卖的钱还不够买种子和肥料。”

  皮埃尔说着举起手里的小麦样本,麦粒在烛火下泛着金黄的光:“这是去年的新麦,要是能通过公社卖,农民每亩能多赚五十明币——家里有孩子的,就能送他们去读大明的实务学堂,不用再跟着下地;老人也能在公社食堂吃热饭,不用再自己生火。我们愿意坚持大明领导,落实议事会的公社政策,想在巴黎周边建个‘法兰西小麦公社’,请大明派技术员教我们怎么搞‘统种统销’,怎么对接大明的供销社,让我们的小麦能卖到京北的百姓综合体,也能卖到其他盟省。”

  次仁旺堆老人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怀里的青稞粉袋晃了晃,洒出几粒青稞:“皮埃尔代表,俺给你提个醒!公社不是光卖粮,还得设托儿所、食堂,还有手工区!俺们汝吉村的公社,老人能在食堂吃热粥,孩子能在托儿所跟着先生识字,妇女能在手工区织羊毛毯,多赚点钱。你们建小麦公社,可得把这些都加上,大明的技术员会帮你们的,俺们村的老农民也能去教你们种青稞,两种粮一起种,百姓的日子更稳当!”

  皮埃尔立刻点头,掏出笔在手册上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格外清晰:“次仁旺堆老人说得对!俺们已经跟大明的公社专员商量了,食堂要做小麦粥,还要掺点青稞,像汝吉村那样;托儿所要教孩子认小麦和青稞的品种,让他们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手工区就教百姓编麦秆画,能卖给百姓综合体当装饰,多份收入。”

  琉球加盟省代表尚泰接着站起来,他的斗笠上系着水卫军送的“护渔”布条,布条上还绣着海浪纹。“议事长,陛下,琉球是海岛,百姓靠捕鱼为生。去年大明水卫军帮我们打跑了倭寇,渔民终于能安心出海了,可新的难题又来了——鱼卖不出去,鱼贩子压价,有时候捕的鱼太多,卖不掉就只能烂在海边。”

  尚泰从怀里掏出张渔网,渔网的线有些磨损,显然用了很久:“这是琉球渔民织的渔网,比大明的粗些,捕的鱼少,还容易破。我们想落实议事会的‘水产品供应链’政策,请大明派渔民去琉球,教我们织新渔网,再帮我们建‘琉球渔业公社’,把渔民的鱼统一收、统一卖,对接赢州的渔村,一起把鱼运到京北的百姓综合体。这样渔民就不用怕鱼卖不出去,也不用被鱼贩子欺负了。”

  “尚泰代表,这事包在俺们身上!”赢州渔民代表马大海突然站起来,他穿着沾满鱼鳞的工装,手里拿着本《渔网改进手册》,手册上画着新渔网的样式,“俺们赢州的渔民已经研究出了新渔网,用的是江南的桑蚕丝混着麻线,又结实又轻便,能多捕三成鱼,还不捞小鱼苗。俺们可以派十个老渔民去琉球,教你们织新网,再帮你们建鱼仓,用大明的‘盐渍法’存鱼,就算卖得慢,鱼也不会烂。”

  尚泰激动地握住马大海的手,渔网的线缠在了一起,像拧成一股的民心。“太好了!”尚泰的声音有些发颤,“要是能成,琉球的渔民就能多赚钱,能给孩子买实务学堂的课本,能给老人买棉袄,不用再冻着了。我们坚决听大明的话,议事会怎么定,我们就怎么干!”

  苏格兰加盟省代表威廉穿着件羊毛外套,外套上绣着大明的“民生”字样,他手里拿着把羊毛剪,剪刃上还沾着羊毛。“议事长,苏格兰的羊毛好,又软又暖和,可之前只能卖给本地的作坊,作坊给的钱少,织出来的羊毛毯也卖不出好价钱。去年听大明的商人说,百姓综合体要卖手工羊毛毯,我们就动了心思。”

  威廉把羊毛剪放在桌上,指着剪刃说:“这把羊毛剪是俺们祖上传下来的,剪羊毛慢,还容易伤着羊。我们想落实议事会的‘手工培训’政策,请大明派织毯师傅去苏格兰,教百姓织有大明花纹的羊毛毯——比如‘民生为本’的字样,还有江南的桑花纹、琉球的海浪纹,再通过大明的供销社卖到各地。这样牧民剪羊毛、织毯子,都能赚钱,日子就能好起来。”

  爱尔兰加盟省代表帕特里克紧接着发言,他手里拿着袋燕麦,燕麦的颗粒饱满,散发着淡淡的麦香。“爱尔兰的燕麦产量高,可储存技术差,每年要坏三成,遇到雨天,坏的更多。我们想落实议事会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请大明的农科院派技术员,教我们建粮库,用大明的‘风干法’存燕麦。”

  帕特里克倒出几粒燕麦在桌上:“要是能学会存燕麦,我们的燕麦就能运到大明本土,给公社食堂做燕麦粥,也能卖给其他盟省。去年冬天,爱尔兰有很多百姓没粮吃,要是粮库能存粮,灾年的时候百姓就不用饿肚子了。我们愿意跟着大明走,一起把燕麦种好、存好、卖好。”

  罗马加盟省代表马可穿着件传统的亚麻长袍,却别着大明的议事会徽章,他手里拿着本《罗马古迹保护手册》,手册上画着罗马的古建筑。“议事长,罗马有很多古迹,百姓也爱自己的文化,可之前没人管,很多古迹都坏了。我们想落实议事会的‘文化与民生结合’政策——在古迹旁边建百姓公社,公社的食堂做罗马风味的面包,手工区教百姓修古迹,既保护了文化,又让百姓有活干。”

  马可翻到手册的某一页,上面画着公社的设计图:“我们还想按议事会的要求,把罗马的旧学堂改成实务学堂,教孩子种葡萄、修水渠、做面包,不是光读古书。去年有个孩子跟我说,他想学会修水渠,这样家里的田就不会旱了——实务学堂能帮他实现这个愿望,也能帮更多罗马的孩子实现愿望。”

  朱悦薇突然跑到马可身边,手里拿着张广场设计图,图纸上画着罗马柱和大明的桑花:“马可叔叔,罗马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