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平三十四年四月十六日下午,暮春的阳光带着几分慵懒的暖意,透过京北第一考点的梧桐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的光影。相较于上午的紧张,此刻考点内多了几分即将收尾的庄重——这是本次自考的最后一场考试,科目为《大明社会分析学》,旨在考察考生对大明社会结构、基层治理、民生实践等议题的分析与思辨能力,题型依旧涵盖判断选择、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五类,论述题聚焦“青年责任与民生发展”,恰好契合了本场多数考生的身份——在校专科大学生。
下午13:20,我和朱静雯、老王已提前七十分钟抵达考点。刚走进考点大门,便看到公告栏前围满了年轻的考生,他们大多身着休闲装,脸上带着些许青涩与紧张,三三两两地交流着,话语中满是对“第一次参加自考”的好奇与忐忑。“听说自考比学校期末考试严多了,连手机都不能带?”“是啊,刚才安检老师说还要寄存,保温杯倒是能拿进去。”“我第一次考,承诺书怎么签啊?会不会漏填什么?”
听到他们的议论,我不禁想起之前和其他监考员闲聊时提到的薪酬——本次监考每场补贴245元,两天四场下来正好是245×4=980元,虽不足一千,但加上考点全包的午饭、晚饭和住宿,对不少在校大学生兼职监考员来说,已是相当可观的收入。而我们三人虽不图这份薪酬,却也能感受到这份兼职背后的责任——对考生而言,这是改变学历、提升自己的机会;对我们而言,这是守护教育公平的使命。
“姑母,今日下午是最后一场,考生多是在校专科大学生,第一次参加自考,对规则不太熟悉,我们要多些耐心提醒,尤其是安检和承诺书签署环节。”朱静雯一边整理着监考制服,一边对我说道,“薪酬和食宿的事考点已落实,昨晚的住宿条件不错,晚饭也合口味,刚才考务组还说,考完后会统一发放监考补贴,让我们放心。”
老王笑着补充:“可不是嘛,包吃包住还能有近一千块补贴,这样的兼职对大学生来说确实难得。但咱不能因为是兼职就放松要求,最后一场更要站好岗,确保圆满收尾。”我点点头,目光投向考点大门,此时已有更多考生陆续抵达,大门口的智能安检门早已开启,四名安检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引导考生排队,旁边整齐排列着数十个带锁寄存箱,上面标注着编号,方便考生存放手机等违禁物品。
13:30,大门口的安检工作正式开始。考生们依次排队,有的好奇地打量着智能安检门,有的紧张地摩挲着口袋里的证件,还有的手里提着保温杯,小心翼翼地生怕不符合要求。突然,队伍中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一名二十岁左右的男生,背着双肩包,手里拿着手机,走到安检门旁却不肯放下,对着安检人员疑惑地问道:“老师,不是用手机考试吗?我们学校期末考试都能查资料,自考也可以吧?”
周围的考生闻言,纷纷侧目,有的也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安检人员耐心地解释道:“同学,自考和学校期末考试不一样!自考是全国统一的公平考试,严禁携带手机、智能手表等通讯设备入场,更不能查资料作弊。请你把手机、电子手环等物品放进寄存箱,上锁后保管好钥匙,考试结束后凭钥匙领取。”
男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啊?这么严?我还以为和学校考试一样呢……”他有些不情愿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又翻出背包里的智能手表,嘟囔着:“早知道就不带了,还得寄存。”安检人员笑着回应:“同学,这是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对所有考生都负责。你看,寄存箱都是带锁的,钥匙自己保管,绝对安全。保温杯可以带进去,但要注意,不能是带图案、带文字的,也不能装饮料,只能装清水。”
男生点点头,按照要求将手机和智能手表存入寄存箱,锁好后把钥匙串在手腕上,然后走向安检门。安检门没有发出警报,他顺利通过,脸上的紧张稍稍缓解,快步走向考场区域。类似的小插曲还有几起:有女生想带口红、小镜子入场,被安检人员告知“非必要物品建议寄存”;有考生携带了带文字图案的保温杯,被要求换成考点提供的透明水杯;还有的考生忘记取下脖子上的金属项链,触发了安检门警报,经复检确认无禁带物品后才放行。
我和朱静雯、老王站在第一考场门口,准备执行第二次安检。此时,考生们已陆续通过大门口的安检,走向各自的考场,脸上的青涩依旧,但多了几分对规则的敬畏。“考生您好,请出示身份证和准考证,接受第二次安检。”朱静雯对着第一位走到考场门口的考生说道,语气温和却坚定。
这名考生是一名女生,身着白色T恤,手里提着一个银色的铁制保温杯,脸上带着紧张的笑容,递上证件后,便想直接走进考场。我连忙叫住她:“同学,等一下,你的水杯不能带入考场。”女生愣住了,疑惑地问道:“老师,大门口的安检老师说保温杯可以带啊?”
我指了指她的铁制保温杯,解释道:“同学,大门口允许带的是透明、无图案、无文字的保温杯,且只能装清水。你这个是铁制的,不透明,无法确认里面是否装有其他液体,也可能被用来夹带作弊工具,所以按规定不能带入考场。你可以把它放在考场门口的临时存放处,或者去大门口的寄存箱寄存,考试结束后再领取。”
女生脸上露出为难的神情:“啊?可是我早上特意装了热水,想着考试时能喝……这铁杯子是我最
下午13:20,我和朱静雯、老王已提前七十分钟抵达考点。刚走进考点大门,便看到公告栏前围满了年轻的考生,他们大多身着休闲装,脸上带着些许青涩与紧张,三三两两地交流着,话语中满是对“第一次参加自考”的好奇与忐忑。“听说自考比学校期末考试严多了,连手机都不能带?”“是啊,刚才安检老师说还要寄存,保温杯倒是能拿进去。”“我第一次考,承诺书怎么签啊?会不会漏填什么?”
听到他们的议论,我不禁想起之前和其他监考员闲聊时提到的薪酬——本次监考每场补贴245元,两天四场下来正好是245×4=980元,虽不足一千,但加上考点全包的午饭、晚饭和住宿,对不少在校大学生兼职监考员来说,已是相当可观的收入。而我们三人虽不图这份薪酬,却也能感受到这份兼职背后的责任——对考生而言,这是改变学历、提升自己的机会;对我们而言,这是守护教育公平的使命。
“姑母,今日下午是最后一场,考生多是在校专科大学生,第一次参加自考,对规则不太熟悉,我们要多些耐心提醒,尤其是安检和承诺书签署环节。”朱静雯一边整理着监考制服,一边对我说道,“薪酬和食宿的事考点已落实,昨晚的住宿条件不错,晚饭也合口味,刚才考务组还说,考完后会统一发放监考补贴,让我们放心。”
老王笑着补充:“可不是嘛,包吃包住还能有近一千块补贴,这样的兼职对大学生来说确实难得。但咱不能因为是兼职就放松要求,最后一场更要站好岗,确保圆满收尾。”我点点头,目光投向考点大门,此时已有更多考生陆续抵达,大门口的智能安检门早已开启,四名安检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引导考生排队,旁边整齐排列着数十个带锁寄存箱,上面标注着编号,方便考生存放手机等违禁物品。
13:30,大门口的安检工作正式开始。考生们依次排队,有的好奇地打量着智能安检门,有的紧张地摩挲着口袋里的证件,还有的手里提着保温杯,小心翼翼地生怕不符合要求。突然,队伍中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一名二十岁左右的男生,背着双肩包,手里拿着手机,走到安检门旁却不肯放下,对着安检人员疑惑地问道:“老师,不是用手机考试吗?我们学校期末考试都能查资料,自考也可以吧?”
周围的考生闻言,纷纷侧目,有的也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安检人员耐心地解释道:“同学,自考和学校期末考试不一样!自考是全国统一的公平考试,严禁携带手机、智能手表等通讯设备入场,更不能查资料作弊。请你把手机、电子手环等物品放进寄存箱,上锁后保管好钥匙,考试结束后凭钥匙领取。”
男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啊?这么严?我还以为和学校考试一样呢……”他有些不情愿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又翻出背包里的智能手表,嘟囔着:“早知道就不带了,还得寄存。”安检人员笑着回应:“同学,这是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对所有考生都负责。你看,寄存箱都是带锁的,钥匙自己保管,绝对安全。保温杯可以带进去,但要注意,不能是带图案、带文字的,也不能装饮料,只能装清水。”
男生点点头,按照要求将手机和智能手表存入寄存箱,锁好后把钥匙串在手腕上,然后走向安检门。安检门没有发出警报,他顺利通过,脸上的紧张稍稍缓解,快步走向考场区域。类似的小插曲还有几起:有女生想带口红、小镜子入场,被安检人员告知“非必要物品建议寄存”;有考生携带了带文字图案的保温杯,被要求换成考点提供的透明水杯;还有的考生忘记取下脖子上的金属项链,触发了安检门警报,经复检确认无禁带物品后才放行。
我和朱静雯、老王站在第一考场门口,准备执行第二次安检。此时,考生们已陆续通过大门口的安检,走向各自的考场,脸上的青涩依旧,但多了几分对规则的敬畏。“考生您好,请出示身份证和准考证,接受第二次安检。”朱静雯对着第一位走到考场门口的考生说道,语气温和却坚定。
这名考生是一名女生,身着白色T恤,手里提着一个银色的铁制保温杯,脸上带着紧张的笑容,递上证件后,便想直接走进考场。我连忙叫住她:“同学,等一下,你的水杯不能带入考场。”女生愣住了,疑惑地问道:“老师,大门口的安检老师说保温杯可以带啊?”
我指了指她的铁制保温杯,解释道:“同学,大门口允许带的是透明、无图案、无文字的保温杯,且只能装清水。你这个是铁制的,不透明,无法确认里面是否装有其他液体,也可能被用来夹带作弊工具,所以按规定不能带入考场。你可以把它放在考场门口的临时存放处,或者去大门口的寄存箱寄存,考试结束后再领取。”
女生脸上露出为难的神情:“啊?可是我早上特意装了热水,想着考试时能喝……这铁杯子是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