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户籍定基-《智霸大夏:从地主傻儿到开国大帝》

  “吴伯!”

  “老奴在!”吴管家躬身。

  “带上周墨这小子一起,着你统筹账房、仓房所有识字人手,并征募城中可靠秀才、账房先生,组成二十个‘核录组’。”

  “每组配两名护卫,随李捕头各队下到乡里,逐户、逐人、逐项,核对丁口、田亩、房舍、营生!”

  “登记造册,一式两份,一份留村公示七日,一份封存带回县衙!务必做到不遗一户,不漏一人,不错一项!所需钱粮笔墨,县衙一力承担!”

  周平安语速极快,条理清晰,将现代人口普查的严谨框架,套上了这个时代的躯壳。

  “老奴明白!定竭尽全力!”

  吴管家沉声应道,老眼中闪烁着精光。他深知此事干系重大,牵扯全县根本。

  “赵癞子!”

  “小的在!”

  赵癞子赶紧出列,腰弯得更低,姿态恭敬无比。

  经过县衙血战和擒拿探子,他已彻底成为周平安最忠实的鹰犬。

  “着你手下所有机灵、熟悉各乡道路的兄弟,充作‘向导’与‘眼线’,配合核录组行动。”

  “重点探查各偏远村落、山坳窝棚、废弃庙宇……凡有流民聚居、藏匿之处,即刻上报!”

  “若遇核查受阻或发现异常,亦可密报于你,直呈本县!”

  周平安给了赵癞子一个重要的位置,既是利用他的地下网络,也是将他的人手置于明处监督之下。

  “小的遵命!谢大人信任!小的和兄弟们定把眼睛擦得雪亮!”

  赵癞子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这是真正洗白上岸、融入体系的机会!

  “铁牛!”

  “俺在!”铁牛声如洪钟。

  “着你领二十名护卫,坐镇县衙,护卫安全,同时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听候调遣,支援各方!”

  周平安给予铁牛最信任的职责。

  “大人放心!有俺在,一只苍蝇也别想飞进来捣乱!”铁牛拍着胸膛保证。

  一道道指令如同水银泻地,将整个清河县的行政机器高效地调动起来。

  目标只有一个:彻底摸清家底,掌握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口!

  就在县衙大堂如火如荼部署之时,县衙后园僻静的一角。

  墨离依旧是一身素白,却不再是昨夜书房中的慵懒巨子,而是化身为一位气质清冷、眼神锐利的指挥者。

  她面前,肃立着十余名气质沉凝、动作干练的男女,正是墨家在外行走的核心子弟,荆烈赫然在列。

  “名单在此。”

  墨离将一卷薄薄的、写满蝇头小楷的素帛递给荆烈,声音清冷而清晰。

  “按既定路线,分散潜入流民聚集之地。隐去墨姓,谨记你们的新身份——或是逃荒的匠户,或是避祸的猎户,或是失地的佃农。”

  “户籍核查时,只需报上‘莫’姓及对应身份,自会有人接应登记。”

  “是,巨子!”

  荆烈等人低声应诺,接过名单,眼中没有丝毫犹豫,只有对巨子命令的绝对服从和对未来的一丝期盼。

  “记住,”墨离的目光扫过众人,“融入,观察,等待。清河,将是我们新的起点。”

  她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周平安,值得信任。”

  荆烈等人重重点头,随即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悄无声息地散入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朝着清河县各处的流民窝点、荒僻村落潜行而去。

  一场关乎近百人命运的“落户”行动,在阳光尚未普照大地之前,已在暗流中悄然启动。

  接下来的十余日,整个清河县如同一个巨大的蜂巢,彻底沸腾起来。

  官道上,衙役与核录组的人马往来穿梭;

  乡间小路上,穿着各色破旧衣衫的“流民”在“向导”的引领下,走向指定的核查点;

  各村晒谷场上,临时支起的桌子旁,老吏们挥毫泼墨,仔细询问登记,旁边张贴着巨大的告示。

  写明此次清查的意义与“既往不咎、落户安民”的承诺。

  铁牛带领的护卫队如同定海神针,不时策马驰过,威慑着潜在的混乱。

  赵癞子的手下则如同幽灵,在暗处警惕地扫视着一切可疑的动静。

  周平安更是身先士卒,几乎不眠不休。

  他时而坐镇县衙,处理汇总上来的海量信息,快速批阅;

  时而亲自带着护卫,策马深入最偏远的村落,现场查看登记情况,倾听民声,尤其是那些新“流民”的诉求,当场解决纠纷,树立新政威信。

  周平安甚至消瘦了些许,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墨离也并未置身事外。

  她换上了一身质地尚可但样式普通的靛蓝布裙,脸上略施易容,掩去了那份惊世骇俗的容颜,只留下干练与精明。

  她以“莫离”之名,一位来自北地、见多识广的女行商身份,带着几名同样低调的“伙计”,实则是墨家擅长经营的精干子弟,频繁出入县衙。

  与周平安“商谈”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生意”,比如采购些县衙修缮用的特殊石料,或是打听些商路消息。

  这层身份,完美地解释了这位“莫老板”为何能时常面见代县令,也为日后周平安不便直接插手的一些商业布局埋下了伏笔。

  忙碌与喧嚣中,时间飞快流逝。

  当最后一本加盖了清河县正堂大印、墨迹犹新的户籍黄册,被郑重地锁入县衙重新加固的机要库房时,已是半月之后。

  县衙后堂,周平安的书房内。

  烛光下,周平安疲惫地揉了揉眉心,但脸上却带着难以抑制的振奋。

  他面前摊开的,是最终汇总的全县丁口清册,以及一份特殊的名单。

  上面记录着数百个新落户的“莫”姓家庭,标注着他们登记的“特长”:木匠、石匠、铁匠、窑工、采药人、甚至几个标注着“略通奇巧”的模糊字样。

  “巨子,不,莫老板。”

  周平安看向坐在下首、恢复了清冷神色的墨离,嘴角带着笑意。

  “此番大功告成,全赖巨子鼎力相助!数千墨家,不,莫家子弟,自此便是清河县堂堂正正的良民了!”

  墨离微微颔首,冰眸中也有一丝轻松。

  “周县令运筹帷幄,雷厉风行,方有此效。墨……莫家上下,感念于心。”

  她特意强调了“莫”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