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火铳的设想-《宋骑天下》

  提及新式火药,赵佶的目光自然转向了站在工匠队列中、一身道袍略显突兀却无人敢小觑的林灵素。这位原本身份是道士的火药作负责人,如今已是将作监少监,专司火药及衍生武器研发。

  “林卿,”赵佶点名,“火药一道,近来可有新的心得?震天雷、霹雳炮威力虽已不俗,然朕以为,仍有精进之余地。”

  林灵素闻声出列,他虽为道士,但在将作大营日久,身上也沾染了几分工匠的务实之气,眼中闪烁着对爆炸与燃烧的专注光芒。

  “回禀陛下,”林灵素躬身道,“臣等奉旨,从未停止对火药配比之探索。近月以来,反复试验,发现若在硝、硫、炭基础之上,微量掺入特定矿物细粉,或可改变爆燃特性,或使烟幕更浓,或使毒焰更烈,然其稳定性与可控性尚需大量验证。”

  他顿了顿,继续汇报具体武器的改进:“至于震天雷,臣等已按陛下之前提示,成功试制出带稳定木柄之型号,投掷更远更准,且引信防潮处理亦有改进。霹雳炮则着重于外壳铸造,力求破片更均匀,杀伤范围更大。此外,臣等正在尝试制作超大型之‘轰天霹雳炮’,装药百斤,专为轰击坚城墙角或密集军阵所备,然其运输、放置及发射皆极为危险,尚在摸索安全规程。”

  赵佶认真听着,对火药研究的多元化方向表示认可:“嗯,思路可广,但安全第一。毒火、烟幕等方向,可用于特定战术,但核心仍在于提升纯粹爆破之威能与可靠性。” 他知道,在钢铁这样的基础材料和加工工艺取得突破前,火药的终极威力还难以完全释放。

  随即,他话锋一转,再次看向刚刚收下平炉、转炉图册,心情尚未平复的宇文恺。

  “宇文卿,红衣大炮之事,朕知你压力重大。炮管巨大,一体铸造、镗光,确非旦夕可成之功。”

  宇文恺连忙道:“陛下明鉴,臣等必尽全力……”

  赵佶抬手打断他,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意:“巨炮难成,何不先易后难?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说着,他又从那个仿佛无所不包的锦盒中,取出了第三本明显薄一些,却同样绘制精细的册子。

  “此物,名曰‘火铳’。”赵佶将册子递给宇文恺,“尔等可视其为‘红衣大炮’之微缩简化版本。”

  宇文恺与周围众人再次好奇地围拢过来。只见册子首页,绘着一根长约数尺的金属管,尾部有封闭的药室,侧面开有小孔,连接着一套简单的火绳击发机构,并配有木托以供手持肩抵。旁边配有分解图,详细展示了铳管、药室、引火孔、弹丸等结构。

  其原理注释更是清晰:将火药从铳口装入药室,压实,填入弹丸,通过侧方引火孔点燃火药,产生高压燃气,将弹丸从铳管中猛烈推出,射杀敌人。

  “此物……看似小巧,然若制成,岂非人人皆可持之,远距离毙敌?”一位负责弩机的大匠立刻看出了关键,倒吸一口凉气。这完全不同于需要长期训练才能使用的弓弩,更不同于笨重昂贵的床弩!

  “正是!”赵佶肯定道,“此火铳,虽射程或许不及强弓硬弩,精度初期也可能欠佳,然其优势在于:一,训练速成,普通士卒经短期练习即可操作;二,穿透力强,于近距离可破重甲;三,声势骇人,火光硝烟可震慑敌军人马。”

  他指着图纸对宇文恺道:“制造此火铳,其铳管远比红衣大炮短小,对铸造、镗光工艺要求相对较低,正可作为演练炮管技术的先行项目!尔等可先尝试以熟铁卷裹打造,或以青铜铸造,逐步摸索最适合的材料与工艺。一旦此火铳功成,不仅可装备军中,使我大宋步卒战力倍增,更能为日后铸造真正的红衣大炮,积累不可或缺的经验与技术!”

  宇文恺看着手中这本火铳册子,再回想那两本宏大的平炉、转炉图册,心中豁然开朗!陛下这是为他们指明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康庄大道!先以相对容易的火铳练手,攻克小型管状火器的技术难关,同时并行研究提升钢铁质量的平炉转炉法,待两者皆有所成,再合力攻关红衣大炮,无疑是更为稳妥高效的路径!

  “陛下圣明!此策大善!”宇文恺激动道,“臣等必先全力攻克此火铳之制造难关,以此为阶,迈向红衣大炮!”

  “好!”赵佶满意点头,“火药改进,火铳试制,此二事需紧密配合。林灵素,你火药作需研制出更适合火铳发射的、颗粒更均匀、燃烧更稳定的专用发射药。宇文恺,你负责铳管打造与整体组装。朕希望不久之后,能在校场上听到我大宋第一声火铳的轰鸣!”

  “臣等领旨!定通力协作,早日让此利器现世!”宇文恺与林灵素齐声应道,眼中都燃起了熊熊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