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七年十月初一,大朝会。
紫宸殿内,文武百官分列左右,庄严肃穆。当赵佶以平静却不容置疑的语气,宣布将于十月十五日御驾亲征西夏时,整个大殿先是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即,如同冷水滴入滚油,瞬间炸开了锅!
率先出列反对的,是礼部尚书白时中。他须发微颤,手持玉笏,声音带着急切与惶恐:“陛下!万万不可啊!天子乃万乘之尊,社稷之本,岂可轻蹈险地?昔日真宗皇帝澶渊之盟,亦是寇准力劝方至城下,陛下如今竟要深入不毛,直临战阵?若有不虞,国本动摇,臣等万死难赎其罪!请陛下三思!”
紧接着,御史中丞陈公辅也快步出班,言辞激烈:“陛下!西夏小丑,边陲之患,遣一大将征讨足矣!何须陛下亲征?昔日汉武帝频年征伐,虽拓疆土,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陛下励精图治,方有今日之中兴气象,正当休养生息,布德泽于民,岂可效仿汉武,穷兵黩武?此非明君所为也!”
更多文臣纷纷附和: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啊!”
“军中险恶,疫病、流矢,防不胜防!”
“太子年幼,陛下远离京师,若有宵小之辈……”
“还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收回成命!”
一时间,殿内劝谏之声此起彼伏,几乎所有的文臣都跪伏在地,力陈亲征之弊。而武臣队列,则以种师德、韩世忠、刘光世等人为首,虽目光炽热,心中支持皇帝亲征以鼓舞士气,但在文臣如此激烈的反对声浪下,也只能暂时保持沉默,等待圣意决断。
赵佶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地听着下方如潮的劝谏,直到声音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所有的嘈杂:“诸卿之意,朕已明了。尔等忧君忧国之心,朕心甚慰。”
他话锋一转,目光陡然变得锐利起来,扫过下方跪伏的众臣:“然,尔等只知天子坐不垂堂,可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西夏,非疥癣之疾,乃百年之患!朕非好大喜功,实欲借此一战,永定西陲,使我大宋百姓,再无西北烽火之忧!”
他站起身,一股强大的威势自然散发:“朕意已决,亲征之事,毋庸再议!朕离京期间,由太子赵桓监国理政!参知政事李纲、吏部尚书陈过庭、权知户部尚书事张克公、工部尚书苏启明等,悉留汴京,辅佐太子,总揽朝政,推行新政,不得有误!”
他看向吏部尚书陈过庭:“陈卿,着吏部即刻拟定随驾官员名单,总参谋司、六部相关曹司,皆需选派干练之员随军参赞!一应仪从,务求简朴,不得扰民!”
“臣……遵旨。”陈过庭见皇帝心意已决,只能躬身领命。李纲等人虽面露忧色,但也知无法改变,同样领旨。
赵佶最后看向满殿文武,声音沉雄:“朕此行,非为游猎,乃为社稷,为苍生!望诸卿在朝在野,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使朕无后顾之忧!待朕凯旋之日,再与诸卿,共庆太平!”
散朝之后,赵佶先是去了皇后郑氏宫中。
郑皇后已有数月身孕,小腹微隆,听闻皇帝要亲征,脸上顿时失了血色,眼中含泪,紧紧抓住赵佶的手:“官家……刀剑无眼,您……您一定要保重龙体,万事小心!臣妾和未出世的皇儿,在宫里等您平安回来。”她强忍着没有说出劝阻的话,但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赵佶心中柔软,轻轻揽住她,温言安抚道:“皇后放心,朕自有分寸。你在宫中好生养胎,勿要忧虑。待朕得胜还朝,正好可以见到我们的皇儿。”
安抚好皇后,赵佶又依次去了刘贵妃和李贵妃宫中。
刘贵妃性情依旧娇憨,得知消息,先是惊讶,随即嘟着嘴道:“官家又要出去打仗,把臣妾们丢在宫里,好生无趣。您可要快点回来,不然臣妾新学的曲子,都没人听了。”她虽不舍,却也知道军国大事非她可干涉,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牵挂。
李贵妃则柔顺许多,她细心地为赵佶整理并不凌乱的衣袍,低声道:“臣妾晓得官家是为了国家大事。只求官家记得,无论千里万里,宫中总有人日夜为您祈福,盼您旗开得胜,早日还朝。”她眼中水波流转,带着浓浓的情意与不舍。
赵佶与几位妃嫔一一温存话别,享受着这出征前最后的温柔。他并非铁石心肠,亦有眷恋,但他更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
紫宸殿内,文武百官分列左右,庄严肃穆。当赵佶以平静却不容置疑的语气,宣布将于十月十五日御驾亲征西夏时,整个大殿先是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即,如同冷水滴入滚油,瞬间炸开了锅!
率先出列反对的,是礼部尚书白时中。他须发微颤,手持玉笏,声音带着急切与惶恐:“陛下!万万不可啊!天子乃万乘之尊,社稷之本,岂可轻蹈险地?昔日真宗皇帝澶渊之盟,亦是寇准力劝方至城下,陛下如今竟要深入不毛,直临战阵?若有不虞,国本动摇,臣等万死难赎其罪!请陛下三思!”
紧接着,御史中丞陈公辅也快步出班,言辞激烈:“陛下!西夏小丑,边陲之患,遣一大将征讨足矣!何须陛下亲征?昔日汉武帝频年征伐,虽拓疆土,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陛下励精图治,方有今日之中兴气象,正当休养生息,布德泽于民,岂可效仿汉武,穷兵黩武?此非明君所为也!”
更多文臣纷纷附和: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啊!”
“军中险恶,疫病、流矢,防不胜防!”
“太子年幼,陛下远离京师,若有宵小之辈……”
“还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收回成命!”
一时间,殿内劝谏之声此起彼伏,几乎所有的文臣都跪伏在地,力陈亲征之弊。而武臣队列,则以种师德、韩世忠、刘光世等人为首,虽目光炽热,心中支持皇帝亲征以鼓舞士气,但在文臣如此激烈的反对声浪下,也只能暂时保持沉默,等待圣意决断。
赵佶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地听着下方如潮的劝谏,直到声音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所有的嘈杂:“诸卿之意,朕已明了。尔等忧君忧国之心,朕心甚慰。”
他话锋一转,目光陡然变得锐利起来,扫过下方跪伏的众臣:“然,尔等只知天子坐不垂堂,可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西夏,非疥癣之疾,乃百年之患!朕非好大喜功,实欲借此一战,永定西陲,使我大宋百姓,再无西北烽火之忧!”
他站起身,一股强大的威势自然散发:“朕意已决,亲征之事,毋庸再议!朕离京期间,由太子赵桓监国理政!参知政事李纲、吏部尚书陈过庭、权知户部尚书事张克公、工部尚书苏启明等,悉留汴京,辅佐太子,总揽朝政,推行新政,不得有误!”
他看向吏部尚书陈过庭:“陈卿,着吏部即刻拟定随驾官员名单,总参谋司、六部相关曹司,皆需选派干练之员随军参赞!一应仪从,务求简朴,不得扰民!”
“臣……遵旨。”陈过庭见皇帝心意已决,只能躬身领命。李纲等人虽面露忧色,但也知无法改变,同样领旨。
赵佶最后看向满殿文武,声音沉雄:“朕此行,非为游猎,乃为社稷,为苍生!望诸卿在朝在野,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使朕无后顾之忧!待朕凯旋之日,再与诸卿,共庆太平!”
散朝之后,赵佶先是去了皇后郑氏宫中。
郑皇后已有数月身孕,小腹微隆,听闻皇帝要亲征,脸上顿时失了血色,眼中含泪,紧紧抓住赵佶的手:“官家……刀剑无眼,您……您一定要保重龙体,万事小心!臣妾和未出世的皇儿,在宫里等您平安回来。”她强忍着没有说出劝阻的话,但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赵佶心中柔软,轻轻揽住她,温言安抚道:“皇后放心,朕自有分寸。你在宫中好生养胎,勿要忧虑。待朕得胜还朝,正好可以见到我们的皇儿。”
安抚好皇后,赵佶又依次去了刘贵妃和李贵妃宫中。
刘贵妃性情依旧娇憨,得知消息,先是惊讶,随即嘟着嘴道:“官家又要出去打仗,把臣妾们丢在宫里,好生无趣。您可要快点回来,不然臣妾新学的曲子,都没人听了。”她虽不舍,却也知道军国大事非她可干涉,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牵挂。
李贵妃则柔顺许多,她细心地为赵佶整理并不凌乱的衣袍,低声道:“臣妾晓得官家是为了国家大事。只求官家记得,无论千里万里,宫中总有人日夜为您祈福,盼您旗开得胜,早日还朝。”她眼中水波流转,带着浓浓的情意与不舍。
赵佶与几位妃嫔一一温存话别,享受着这出征前最后的温柔。他并非铁石心肠,亦有眷恋,但他更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