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御驾亲临炊烟处 心系将士口中食-《宋骑天下》

  政和七年十月十六日,辰时刚过,庞大的宋军营地便如同苏醒的巨兽,开始了它向西夏腹地进发的第一步。中军主力的开拔并非一蹴而就,各军依序而动,旗号传递,人马调度,光是前军、中军完全离开营寨,便耗费了近两个时辰。

  赵佶立于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望着下方如林的旗帜、如云的士卒、以及那些装载着震天雷、霹雳炮、床弩等利器的辎重车辆,浩浩荡荡,绵延不绝。阳光照耀在精良的甲胄和兵刃上,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寒光。这支融合了冷兵器时代巅峰技艺与早期火器力量的军队,是他数年来呕心沥血改革的成果。一股强烈的成就感与掌控历史走向的豪情在他胸中激荡,但随之而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必须带领他们走向胜利。

  临近午时,大军主力已远去,营地里只剩下部分后续部队和庞大的后勤民夫正在做最后的整理。赵佶并未急着追赶中军,而是带着梁师成、几名侍卫以及随军的工部官员郑樵等,信步走向营地一隅那升起袅袅炊烟的地方——部队的炊事区域。

  正在忙碌的伙夫们乍见皇帝陛下亲至,吓得魂飞魄散,手中的锅铲、木勺差点掉落,呼啦啦跪倒了一片,头都不敢抬。

  “都起来吧,忙你们的,朕就是随便看看。”赵佶语气温和,毫无架子,这反而让那些伙夫更加惶恐不安。

  他走到一口正冒着热气的大锅前,里面煮着浑浊的粟米粥,混杂着一些干菜叶。旁边堆放着一些硬邦邦、看起来能当砖头用的类似馒头、但更硬更干蒸饼和少量腌菜。这就是普通士卒日常的伙食。

  赵佶拿起一块蒸饼,用力掰了掰,感觉十分费劲,不由得微微蹙眉。他来自现代,虽知古代军粮艰苦,但亲眼所见,感触更深。回想北伐之时,他居于中军大营,饭菜都是专人专送,他也没有在意。而在龙骧军时,龙骧军作为他的亲卫和样板部队,伙食标准远超寻常部队,一部分费用甚至由他的内库补贴,有肉有菜,与眼前景象天差地别。

  “平日里,将士们就主要吃这些?”赵佶问一个看起来像是伙夫头目的老卒。

  那老卒战战兢兢地回答:“回……回陛下的话,是……是的。主要是粟米、菽豆,蒸饼、腌菜。偶尔……偶尔有些咸肉干,那都是逢年过节或者大战前才有的……”

  赵佶心中暗叹,自己之前确实有些“何不食肉糜”了。他放下蒸饼,对身边的梁师成和工部郎中郑樵说道:“将士们为国效死,跋涉远征,体力消耗巨大。仅凭这些,难以维持长久战力,更易滋生疫病。”

  梁师成连忙躬身:“陛下仁德,体恤将士。只是大军粮秣,转运艰难,易于储存的,往往便是这些干硬之物……”

  赵佶摇了摇头,脑中浮现出后世一些方便军粮的概念:“并非没有改进之法。如今朝廷府库充盈,麦磨之面(面粉)虽价比粟米稍高,亦非不可用。”

  他当即指示:“传朕口谕给留守的辎重官,自即日起,军中大量将麦面粉加盐等炒熟,便于保存和携带,吃时用水或汤冲调即可的炒面和用油煎炸过的面饼,能存放更久,口感也优于硬蒸饼油饼。此二物既能果腹,便于携带,亦能提供更多气力。所需多出银钱由内库拨付。”

  接着,他看向郑樵,提出了更长远的要求:“郑卿,军粮之事,关乎国战成败,不可视为小事。你工部需与格物院联手,成立一专门机构,就叫军粮作!”

  郑樵精神一振,知道这是皇帝又要推行新举了,连忙躬身:“请陛下示下!”

  赵佶一边思索一边说道:“军粮作专司研究、试制更耐储存、便于携带、并能提供充足营养之军粮。譬如……可否将熟肉或者蒸鱼、米麦,密封于陶罐之内,经特殊处理,使其长久不腐?朕称之为罐藏法。又或者,将肉类捣碎,混合香料、盐份,灌入肠衣,制成易于携带的肉肠?这些都可尝试!”

  他描述的概念让郑樵和梁师成听得目瞪口呆,密封陶罐使食物不腐?肉肠?这些都是闻所未闻的想法!

  赵佶也知道急不来,便道:“此非一日之功,可先从小规模试制开始。梁伴伴,你记下,立刻传信回京给太子与李纲,着工部与格物院,即刻筹办军粮作,拨付专款,招募巧匠,按朕所言方向,着手研究!待有成果,优先配给边军与远征之师!”

  “老奴(臣)遵旨!”梁师成和郑樵齐声应道。

  看着那些依旧惶恐又带着一丝感激的伙夫,赵佶知道,改善军粮,不仅仅是提升战斗力,更是凝聚军心的重要手段。一支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军队,谈何忠君爱国?他这位穿越者皇帝,正在从最细微处着手,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这个时代军队的面貌。而这“军粮作”的设立,或许将在未来,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战争的走向与无数士卒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