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历朝看到理塘之行的反应-《始皇的小公主在后世稿天幕直播》

  当嬴子慕一行人沉浸于格聂神山的壮美、毛垭草原的辽阔、以及勒通古镇的厚重文化之时,

  那面高悬于诸天万界之上的天幕,也同步将理塘的万千气象,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历朝历代无数观者的眼前。

  这几日的直播内容,在各时空中引发了持续不断的热议与震撼。

  秦汉百姓与士人

  对于身处嬴政、秦王政同时代和稍后的汉初百姓而言,

  天幕上展现的“世界高城”理塘,是完全超乎想象的异域。

  他们看着那需要仰视的雪山、那万马奔腾的场面、那色彩浓烈到极致的文化与信仰,大多目瞪口呆。

  “彼……彼方竟是何等世界?竟有如此高峻之城池,如此彪悍之民风?”

  许多儒生则对那迥异于中原礼乐的藏传佛教仪轨和歌舞感到困惑,但也有人开始思索“天下”之广袤,远超《禹贡》所载。

  唐宋的诗人与探险家

  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唐人与宋人,对这片土地则多了一份亲近与好奇。

  尤其是唐人,他们有人会联想到与吐蕃的交往,文成公主的故事让他们对高原多了一份浪漫的想象。

  一些胸怀壮游天下的文人墨客,看着那“格聂之眼”倒映雪峰,毛垭草原繁花似锦,不禁诗兴大发,

  恨不能亲临其境,写下媲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诗句。

  宋人则更惊叹于那藏寨建筑的规模(千户藏寨)和寺庙(长青春科尔寺)的宏伟,

  将其与汴京的繁华、西湖的秀美相比较,感慨天地造化之多元。

  元明清的统治者与学者

  这些朝代与藏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清朝更是在理塘设有粮台,对此地有更具体的认知。

  当他们通过天幕看到数百年后的理塘,道路平整,游客如织,古老的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碰撞中焕发新生,那种感受尤为复杂。

  帝王们在思考后世治理边疆、促进民族交融的策略。

  学者们则可能忙着考证天幕中出现的“丁真”、“哒野赛马”等新事物,

  试图将其与史料记载相对应,却发现历史在此处拐了一个奇妙的弯。

  无论哪个时代,最打动寻常百姓的,往往是那些最质朴的生活画面。

  藏族阿妈脸上淳朴的笑容,牧民与马匹之间的深厚情感,一家人围坐喝酥油茶的温馨,以及那千人共舞、万民同乐的节庆喜悦。

  这些跨越时代和民族的情感共鸣,让无数观者心生向往,原来在遥远的雪域高原,人们也过着这样有悲欢、有信仰、有热情的生活。

  而在与理塘处于同一片青藏高原人们,天幕所带来的冲击无疑是最为直接和强烈的。

  当格聂神山那独一无二的雄姿出现在天幕上时,无数生活在理塘及周边区域的藏民,无论他们处于哪个世纪,都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欢呼!

  那是他们的神山,是他们世代朝拜的“横断之心”!

  人们奔走相告,指着天幕,用藏语激动地呼喊着神山的名字,匍匐在地,虔诚叩拜。

  他们从未想过,能通过如此神奇的方式,如此清晰地仰望自己心中最神圣的存在。

  锅庄舞的热情、藏戏的古老苍劲、长青春科尔寺的庄严肃穆、藏寨独特的生活智慧、乃至一碗酥油茶、一块糌粑的日常……

  这些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与文化,被天幕如此细致、如此充满敬意地展现给古往今来无数时空的“观众”,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在每一位藏族观者心中油然而生。

  尤其是看到那位来自强大秦朝的始皇帝,也对他们的文化流露出欣赏和沉思时,这种自豪感更是达到了顶点。

  “看!我们的舞跳得多好!我们的马跑得多快!连始皇帝都来看,来称赞!”

  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自信,在雪域高原上无声地滋长。

  对于那些生活在相对贫困或动荡时代的藏民来说,天幕中展现的理塘——道路通达,游客络绎,人民生活安定富足,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简直如同佛经中描绘的香巴拉净土照进了现实。

  他们看着平整的公路、明亮的灯光、热闹的赛马节,眼中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原来……我们的家乡,在未来可以变得这样好?”

  这无疑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希望种子。

  藏民们尤其津津乐道于嬴政和秦王政在理塘的种种反应。

  看到嬴政小心翼翼地抱着睡着的小嬴政,他们会心地笑了,原来威严的皇帝也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看到两位帝王对骑射技艺的赞叹,自豪感更是爆棚,觉得自家的儿郎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认可。

  甚至嬴政品尝糌粑、小嬴政学跳锅庄的笨拙模样,都成了大家善意调侃和欢乐的源泉。

  “瞧,始皇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