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清历-《始皇的小公主在后世稿天幕直播》

  天幕并未因清朝历代皇帝的惊怒与恐慌而有丝毫停顿。

  那冰冷的、仿佛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声音与画面,依旧在诸天万界之前,无情地掀开历史的下一页。

  【『紫禁城易主,年幼的顺治帝福临在叔父多尔衮的辅佐下,开始了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统治。

  推行“剃发易服”令引发的持续抵抗与镇压,各种怀柔与高压并用的政策,以及权力顶层的暗流涌动。

  他一方面努力学习汉文化,试图稳定统治,另一方面又因董鄂妃之死而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有出家之念,最终早逝,留下一个尚未完全稳固的庞大帝国。

  时空流转,天幕聚焦于康熙时代。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一位在位长达六十一年的帝王。

  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噶尔丹、驱逐沙俄于雅克萨,奠定了清朝的疆域基础。

  重视河工、蠲免钱粮、组织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文化巨着。

  同时,他也出对西方科学有着的浓厚个人兴趣,向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

  然而,

  “他个人对西学的接纳,其对西方科技的学习,更多停留于个人兴趣与宫廷玩赏的层面,并未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未能推动形成系统性的引进、消化。

  所谓‘西学中源’说的提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文化优越感,将外来知识纳入自身固有的体系内进行解释,从而削弱了其颠覆性和紧迫性。

  这种局限于上层的、非制度化的接触,其影响力终究有限,未能改变整个帝国科技停滞、制度僵化的根本趋势。”』】

  这番评述,如同一盆冷水,尤其是清朝前期的臣民,心中泛起一丝凉意。

  紧接着,画面转向雍正朝。

  【『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一位在九龙夺嫡的腥风血雨中最终胜出的皇帝。

  天幕清晰地展现了他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康熙晚年,宽仁之下,吏治渐趋松弛,国库空虚,积弊丛生。

  雍正帝,可谓是一位收拾烂摊子的专家。

  创立密折制度,设立军机处(雏形),以极端勤政和严苛手段打击贪腐、结党,使得政务决策高度集中,行政效率提升。

  推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田亩税,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简化了税收程序,增加了国库收入。实行“火耗归公”,试图遏制地方官吏的额外盘剥。

  改土归流,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设流官,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雍正帝以近乎苛刻的勤勉和不容置疑的强权,为康熙晚年的盛世补上了国库的亏空,清厘了积年的弊政。

  他或许严苛、猜忌,树敌众多,但不可否认,正是他十三年的励精图治,为后继者留下了一个府库充盈、吏治相对清明、中央权威高度集中的帝国。

  他像一个严厉的管家,将父亲留下的有些凌乱、有些亏空的家业,重新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积攒下了一份厚厚的家底。

  这份“家底”,即将交到下一个皇帝,也是乾隆手中。

  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一位在位六十年,又当了三年多太上皇的皇帝。

  他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留下的基业——一个疆域辽阔、人口繁盛、国库充盈的庞大帝国。

  平定准噶尔、回部、大小金川,镇压林爽文起义等,巩固了边疆,将清朝的版图推向极致。

  文化上,《四库全书》的编纂,规模空前,但也隐约提及其中对典籍的审查与篡改。

  城市商业繁荣,瓷器、丝绸远销海外,园林建筑精美绝伦……一派“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盛景。

  然而,天幕的语调,却从之前的客观陈述,逐渐转向一种沉重。

  “就在乾隆皇帝沉醉于‘十全老人’的功绩,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之时,”

  天幕的声音顿了顿,仿佛在强调接下来的内容,

  “世界的另一端,一场即将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西方蓬勃兴起。”

  画面一分为二。

  一边是乾隆皇帝南巡的奢靡排场,木兰秋狝的浩大阵仗,以及宫廷内对西洋钟表、玩具的赏玩。

  另一边,则是英国等地,蒸汽机的轰鸣、纺织厂的林立、铁路的延伸、科学理论的突破……

  1793年,一个关键的年份。

  英国派出了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庞大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抵达中国。

  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活动,更是一次西方近代科技与工业文明的‘博览会’式的展示。

  天幕详细罗列了使团带来的部分“礼物”,每一件都代表着当时西方最前沿的科技。

  天体运行仪,精密的天文仪器,展示了哥白尼日心说的宇宙模型和精密的机械制造水平。

  火炮、步枪、装备110门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这几乎是赤裸裸地展示了西方在军事技术和造船工业上的绝对优势,是力量的直接炫耀。

  望远镜、气压计、热气球模型,代表光学、物理学和早期航空探索的成就。

  一辆精美的马车,看似普通,却包含了先进的悬挂系统和机械工艺。

  “这些礼物,几乎涵盖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军事科技等领域的核心成果。”天幕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惋惜,

  “它们本可以是敲开一个古老帝国现代化大门的神奇钥匙,是一次绝佳的、近距离了解并追赶世界潮流的历史机遇。”』】

  然而,接下来展现的画面,让无数时空的观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明末清初惨痛、或对强国有所期盼的人,感到了彻骨的冰凉和巨大的失望。

  【『清朝的统治者,特别是乾隆皇帝,以及他身边的大臣们,以一种居高临下、充满优越感的态度审视着这些代表新时代的产物。

  他们秉持着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心态,将这些凝聚了西方无数智者心血的科技结晶,轻蔑地视为“奇技淫巧”。

  在这些礼物中,清朝统治者看到的,不是可以富国强兵的技术,不是可以开阔眼界的学问,而是可以用来娱乐和赏玩的“贡品”,是彰显其“统御万邦”的象征物。

  他们认为,中国的儒家文明、农业经济模式才是立国之本,这些西方的玩意儿,不过是些无助于“治道”的机巧之物。

  画面展示了乾隆皇帝在回复英国国王的《敕谕》中那些着名的话语:“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接下来更为致命的是,正是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正式确立并严格执行。

  对外贸易被严格限制于广州一地(广州十三行),对外来思想、技术采取排斥和防范态度。

  这道无形的围墙,将种花家与正在发生剧变的世界隔离开来。

  画面再次对比,

  一边是英国使团带来的、代表工业革命前夜的科技成果被锁进圆明园的库房蒙尘。

  另一边是西方各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科技、工业、军事领域狂奔。

  然而历史的讽刺在于,仅仅几十年后,正是乾隆皇帝眼中那些不值一哂的“奇技淫巧”——由蒸汽机和先进冶金技术锻造出的坚船利炮,便无情地轰开了这个坚持“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的大门。

  而那场被傲慢错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差距,将让这个古老的国度,在接下来的百年里,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画面定格在鸦片战争前夕,中西力量对比那令人窒息的悬殊图上。』】

  无声的震撼,弥漫在所有时空。

  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在无数观者心中激荡。

  清朝的皇帝们,尤其是乾隆及其后的君主,脸色铁青,他们或许看到了未来的灾难,却已无力回天,不,应该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