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霜下来时,哑女正蹲在灶前烧火。柴草有点潮, ske(烟)呛得她直咳嗽,眼泪顺着眼角往下淌,落在灶膛边的青砖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我来吧。”小虎掀帘进来,手里还攥着刚从院里摘的白菜,菜叶上沾着白花花的霜,看着就冷。他放下菜,从她手里接过火钳,往灶膛里添了把干松针,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眉骨上的疤都亮了些。
哑女退到一边,看着他往灶膛里塞柴的动作。他总说自己笨,烧火都烧不旺,可每次她咳嗽,他都要抢着来,好像灶膛里的火能替她挡掉些寒气似的。
“今儿去村头看了,张大爷家的芝麻割了,说让咱明儿去帮忙打。”小虎往灶里添了根粗柴,“打完分咱两升,够你炸两回芝麻丸子了。”
哑女点点头,从灶台上拿起个布包,解开——里面是晒干的橘子皮,她攒了小半月,打算给小虎泡水喝。他最近总说嗓子干,听人说橘子皮泡水能润喉。
“对了,”小虎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块红糖糕,“早上赶集,王婶塞的,说她家闺女出嫁,分的喜糕。”
糕上还带着点温度,大概是他一直揣在怀里捂着。哑女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带着点姜味,暖得从舌尖一直热到心口。她把剩下的递回给他,他却摆手:“你吃,我不爱吃甜的。”
她知道他是骗她。上次李木匠家送的糖包,他偷偷藏在梁上,结果被老鼠啃了个洞,他心疼了好几天,说早知道给她吃了。
灶上的锅“咕嘟”响起来,是早上煮的玉米粥。哑女盛了两碗,又从腌菜缸里捞了小碟萝卜干,切成细细的丝,拌上点香油。两人坐在灶门前的小板凳上,头挨着头喝粥,热气模糊了眼镜片(如果有的话),倒也不擦,就那么笑着,看对方模糊的脸。
吃完粥,小虎要去给牛添草料。哑女跟在他身后,院里的霜还没化,踩在脚下“咯吱”响。牛棚里,老黄牛正嚼着干草,见人进来,“哞”地叫了一声。小虎摸了摸牛背,从墙角拎起半筐豆饼,撒进食槽:“多吃点,明儿还得拉芝麻杆呢。”
哑女靠在牛棚门框上,看他给牛梳毛。他总说这老黄牛通人性,去年他生病,它愣是三天没怎么吃草,就趴在牛棚里陪着,好像知道主人不舒服似的。
“明儿穿厚点,早上霜大。”小虎转过身,看见她站在风口,赶紧把自己的厚棉袄脱下来给她披上。棉袄上还带着他的体温,裹在身上,暖得让人想打瞌睡。
哑女拉了拉棉袄下摆,遮住自己露在外面的脚踝。她的棉鞋破了个洞,还没来得及补,刚才在院里踩霜,脚趾头早冻得发麻了。
夜里起夜时,哑女听见院里有动静。披衣出来看,月光下,小虎正蹲在石碾子旁,手里拿着针线,缝的是她那双破了洞的棉鞋。他的手粗,拿针的样子笨得很,好几次扎到手指头,却只是往嘴里吮一下,又继续缝。
她没出声,就站在门后看着。月光落在他背上,把影子拉得老长,像棵沉默的树。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他也是这样,在油灯下给她补袜子,针脚歪歪扭扭,却把破洞补得严严实实,说“这样就不冻脚了”。
回到屋里,哑女翻出藏在枕头下的布——是上次赶集换的月白布,她偷偷裁了样,想给小虎做件新棉袄。他那件旧的,袖口磨破了,棉花都露出来了,风一吹,准钻风。
第二天一早,哑女被冻醒时,发现身边的位置空了。披上小虎的棉袄出去,见他正扛着锄头往芝麻地走,肩上还搭着块麻袋片,大概是怕露水打湿衣服。
“等等。”哑女追上去,把昨晚缝好的布口袋递给他——里面是热乎的玉米饼,还有块红糖糕,“路上吃。”
小虎接过去,捏了捏她的手,冰凉的,赶紧往她手里哈气:“怎么不多睡会儿?天还早。”
哑女指了指他的棉袄,又指了指自己身上的,意思是“我不冷”。他笑了,把口袋往怀里一揣,大步往村头走,走了两步又回头,冲她挥挥手,像个孩子似的。
太阳升高些,霜渐渐化了。哑女坐在院门口,手里拿着鞋底,是给小虎做的新鞋。线穿过布底,发出“嗤”的轻响,像在数着时间。远处传来芝麻杆被打下的“噼啪”声,还有男人们的笑骂声,其中最响亮的那个,一定是小虎。
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鞋底,针脚还是有点歪,但比上次好多了。她想,等鞋做好了,给他穿上,他走在雪地里,就再也不会冻脚了。
檐下的冰棱开始往下滴水,一滴,两滴,落在青石板上,像在敲着小鼓。哑女抬起头,看见小虎扛着芝麻杆回来,肩上落了层细灰,却笑得一脸灿烂,老远就喊:“哑女,你看,分了这么多!”
阳光落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和芝麻杆的影子叠在一起,暖融融的。哑女忽然觉得,这檐下的霜再冷,也冻不住日子里的热乎气——有个人肯为你暖着糖糕,肯笨手笨脚地给你补鞋,肯在霜地里扛着芝麻杆朝你笑,这样的冬天,再长也不怕。
“我来吧。”小虎掀帘进来,手里还攥着刚从院里摘的白菜,菜叶上沾着白花花的霜,看着就冷。他放下菜,从她手里接过火钳,往灶膛里添了把干松针,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眉骨上的疤都亮了些。
哑女退到一边,看着他往灶膛里塞柴的动作。他总说自己笨,烧火都烧不旺,可每次她咳嗽,他都要抢着来,好像灶膛里的火能替她挡掉些寒气似的。
“今儿去村头看了,张大爷家的芝麻割了,说让咱明儿去帮忙打。”小虎往灶里添了根粗柴,“打完分咱两升,够你炸两回芝麻丸子了。”
哑女点点头,从灶台上拿起个布包,解开——里面是晒干的橘子皮,她攒了小半月,打算给小虎泡水喝。他最近总说嗓子干,听人说橘子皮泡水能润喉。
“对了,”小虎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块红糖糕,“早上赶集,王婶塞的,说她家闺女出嫁,分的喜糕。”
糕上还带着点温度,大概是他一直揣在怀里捂着。哑女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带着点姜味,暖得从舌尖一直热到心口。她把剩下的递回给他,他却摆手:“你吃,我不爱吃甜的。”
她知道他是骗她。上次李木匠家送的糖包,他偷偷藏在梁上,结果被老鼠啃了个洞,他心疼了好几天,说早知道给她吃了。
灶上的锅“咕嘟”响起来,是早上煮的玉米粥。哑女盛了两碗,又从腌菜缸里捞了小碟萝卜干,切成细细的丝,拌上点香油。两人坐在灶门前的小板凳上,头挨着头喝粥,热气模糊了眼镜片(如果有的话),倒也不擦,就那么笑着,看对方模糊的脸。
吃完粥,小虎要去给牛添草料。哑女跟在他身后,院里的霜还没化,踩在脚下“咯吱”响。牛棚里,老黄牛正嚼着干草,见人进来,“哞”地叫了一声。小虎摸了摸牛背,从墙角拎起半筐豆饼,撒进食槽:“多吃点,明儿还得拉芝麻杆呢。”
哑女靠在牛棚门框上,看他给牛梳毛。他总说这老黄牛通人性,去年他生病,它愣是三天没怎么吃草,就趴在牛棚里陪着,好像知道主人不舒服似的。
“明儿穿厚点,早上霜大。”小虎转过身,看见她站在风口,赶紧把自己的厚棉袄脱下来给她披上。棉袄上还带着他的体温,裹在身上,暖得让人想打瞌睡。
哑女拉了拉棉袄下摆,遮住自己露在外面的脚踝。她的棉鞋破了个洞,还没来得及补,刚才在院里踩霜,脚趾头早冻得发麻了。
夜里起夜时,哑女听见院里有动静。披衣出来看,月光下,小虎正蹲在石碾子旁,手里拿着针线,缝的是她那双破了洞的棉鞋。他的手粗,拿针的样子笨得很,好几次扎到手指头,却只是往嘴里吮一下,又继续缝。
她没出声,就站在门后看着。月光落在他背上,把影子拉得老长,像棵沉默的树。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他也是这样,在油灯下给她补袜子,针脚歪歪扭扭,却把破洞补得严严实实,说“这样就不冻脚了”。
回到屋里,哑女翻出藏在枕头下的布——是上次赶集换的月白布,她偷偷裁了样,想给小虎做件新棉袄。他那件旧的,袖口磨破了,棉花都露出来了,风一吹,准钻风。
第二天一早,哑女被冻醒时,发现身边的位置空了。披上小虎的棉袄出去,见他正扛着锄头往芝麻地走,肩上还搭着块麻袋片,大概是怕露水打湿衣服。
“等等。”哑女追上去,把昨晚缝好的布口袋递给他——里面是热乎的玉米饼,还有块红糖糕,“路上吃。”
小虎接过去,捏了捏她的手,冰凉的,赶紧往她手里哈气:“怎么不多睡会儿?天还早。”
哑女指了指他的棉袄,又指了指自己身上的,意思是“我不冷”。他笑了,把口袋往怀里一揣,大步往村头走,走了两步又回头,冲她挥挥手,像个孩子似的。
太阳升高些,霜渐渐化了。哑女坐在院门口,手里拿着鞋底,是给小虎做的新鞋。线穿过布底,发出“嗤”的轻响,像在数着时间。远处传来芝麻杆被打下的“噼啪”声,还有男人们的笑骂声,其中最响亮的那个,一定是小虎。
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鞋底,针脚还是有点歪,但比上次好多了。她想,等鞋做好了,给他穿上,他走在雪地里,就再也不会冻脚了。
檐下的冰棱开始往下滴水,一滴,两滴,落在青石板上,像在敲着小鼓。哑女抬起头,看见小虎扛着芝麻杆回来,肩上落了层细灰,却笑得一脸灿烂,老远就喊:“哑女,你看,分了这么多!”
阳光落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和芝麻杆的影子叠在一起,暖融融的。哑女忽然觉得,这檐下的霜再冷,也冻不住日子里的热乎气——有个人肯为你暖着糖糕,肯笨手笨脚地给你补鞋,肯在霜地里扛着芝麻杆朝你笑,这样的冬天,再长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