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秋晒谷场-《乡野奇途》

  秋阳把谷场晒得滚烫,金黄的稻穗堆成小山,风一吹,扬起细碎的金粉,落在人身上,像镀了层薄金。小虎拿着木锨,正把摊开的稻谷往中间拢,额角的汗顺着下颌线往下滴,砸在谷粒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歇会儿吧,”哑女提着水壶走过来,递给他一个粗瓷碗,“这日头太毒,再晒下去该中暑了。”

  小虎接过碗,仰头灌了大半,水顺着嘴角流进脖颈,浸湿了粗布短褂。“没事,这点太阳算啥?”他抹了把脸,指着谷场另一头,“你看张叔他们,比我干得欢。”

  哑女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张叔正带着几个后生用石碾脱粒,石碾子咕噜噜转着,稻壳被碾得簌簌往下掉。孩子们在谷堆旁追逐打闹,手里攥着稻穗当玩具,笑声比蝉鸣还亮。

  “今年收成比去年好。”哑女蹲下身,捡起一粒饱满的稻谷,放在指尖捻了捻,壳脆米白,沉甸甸的。

  “可不是嘛,”小虎凑过来,也捡起一粒,“我估摸着,咱家这几亩地,能多打两担米。留够口粮,剩下的卖了,给你扯块好料子做件新棉袄,再给张婶他们送点。”

  正说着,李大爷赶着牛车来了,车斗里装着满满一车黄豆。“小虎,帮我卸下车!”李大爷嗓门洪亮,“今年黄豆价好,我这一车,能换不少钱!”

  小虎赶紧放下木锨过去帮忙,哑女也跟过去搭手。黄豆装在麻袋里,沉甸甸的,两人抬一袋,脚步都得打晃。“大爷,您这黄豆晒得够干啊。”哑女擦了擦手,黄豆壳一捏就碎,透着干爽的香。

  “那是!”李大爷得意地拍着麻袋,“晒了整整七天,每天翻三遍,就等今儿个拉去镇上卖。对了,你家的稻谷啥时候去碾?我认识碾坊的王师傅,让他给你多碾点精米。”

  “过两天吧,等把这些都晒干了。”小虎拍着手上的灰,“到时候请您喝新米酿的酒。”

  日头爬到头顶时,谷场忽然热闹起来——张婶带着几个婆姨来了,手里挎着篮子,里面是刚烙好的饼和腌菜。“大伙儿先吃饭!”张婶吆喝着,把饼分给众人,“刚出锅的葱油饼,就着腌萝卜,管够!”

  孩子们最先围上来,手里拿着饼,又跑回谷堆旁,边吃边玩。小虎拉着哑女坐在谷堆边,递给他一张饼:“快吃,张婶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哑女咬了一口,葱油的香混着麦香在嘴里散开,她看着小虎狼吞虎咽的样子,忍不住笑:“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我得赶紧吃完,下午还得翻谷呢。”小虎含糊着说,“这稻谷得翻得勤,不然底下的晒不透,容易发霉。”

  正吃着,远处传来一阵铃铛响,是镇上的货郎来了。孩子们欢呼着跑过去,货郎的担子上挂满了玩意儿:竹蜻蜓、糖人、红头绳,还有女人们用的花钿。哑女眼睛一亮,看见担子角落有个桃木梳,梳齿上刻着简单的花纹。

  “想要?”小虎看出她的心思,站起身,“我去给你买。”

  他走过去,跟货郎讨价还价,最终用两个铜板换来了桃木梳。回来时,他把梳子往哑女手里一塞,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看着挺配你头发的。”

  哑女摸着梳齿上的花纹,心里暖烘烘的。谷场的风带着稻穗的清香,吹起她的发丝,小虎伸手帮她把头发别到耳后,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脸颊,两人都愣了一下,随即低下头,脸颊发烫。

  下午的谷场,多了几分悠闲。男人们坐在谷堆旁抽烟,聊着今年的收成和镇上的新鲜事;女人们凑在一起,手里拿着鞋底,说着家常;孩子们躺在谷堆上打滚,把稻谷压出一个个小坑。

  小虎和哑女并肩翻着稻谷,木锨碰在一起,发出“咔哒”的轻响。阳光透过云层,在谷场上投下移动的光斑,像一群跳跃的金雀。

  “等稻谷入仓了,咱去后山摘野柿子吧?”哑女忽然说,“去年摘的柿子,酿的酒甜得很。”

  “好啊,”小虎笑着应道,“再挖点冬笋,给你做冬笋炒腊肉。”

  风拂过谷场,稻穗沙沙作响,像在应和他们的约定。哑女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觉得,这秋阳下的谷场,这满场的金黄,这身边的人,就是最好的日子——不用轰轰烈烈,只要踏踏实实,就能酿出比蜜还甜的滋味。

  夕阳西下时,谷场被染成了橙红色。众人把晒干的稻谷装袋,扛上牛车。小虎扛着最重的那袋,脚步稳健,哑女跟在后面,帮他扶着袋口,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在谷场上交叠在一起,像一幅温暖的画。

  “回家喽!”有人吆喝了一声,牛车轱辘转动,载着满车的谷袋和欢笑,往村子里走去。

  哑女回头望了一眼空荡荡的谷场,夕阳的余晖洒在上面,仿佛还残留着稻谷的清香和孩子们的笑声。她握紧了手里的桃木梳,觉得心里也像被这秋阳晒过一样,暖融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