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雪已经停了。院门外的积雪没到小腿肚,踩下去“咯吱”响,像谁在暗处嚼着脆生生的冻梨。小虎裹紧了棉袄,领口的绒毛上结着层白霜,他回头看了眼屋里的灯,哑女应该还在补那件磨破了袖口的蓝布衫——昨晚说好了,他先去后山拾柴,等她把针线活收个尾,就来送饭。
后山的路被雪盖得严实,平日里熟悉的岔路口都埋在了雪里,只露出几截光秃秃的树枝,像水墨画里没干的墨痕。小虎踩着雪往前走,脚下的积雪被踩得紧实,发出规律的“咯吱”声,惊得枝头的雪“簌簌”往下掉,落在他的帽檐上,很快化成水,顺着脸颊滑进领口,凉得他缩了缩脖子。
“这雪下得,把柴都藏起来了。”他喃喃自语,弯腰拨开树根处的积雪,果然摸到几根被压弯的枯枝。雪水渗进手套,把指尖冻得发麻,他却咧着嘴笑——这枯枝被雪冻过,水分少,烧起来格外旺,比平日里拾的耐烧多了。
拾了半捆柴,他靠在棵老榆树下歇脚。树杈上积着厚厚的雪,像给老树戴了顶白绒帽。远处的山坳里,几只麻雀落在雪地上,啄着被风吹来的谷粒,见有人来,“扑棱棱”飞起来,翅膀带起的雪沫子像撒了把碎银。小虎看得入神,忽然想起去年雪后,他和哑女也是在这棵树下,她教他辨认哪些柴好烧,说“老榆树枝最耐烧,能焐一夜的炕”。
正想着,身后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回头一看,哑女拎着个布包走过来,头上裹着块蓝头巾,只露出双眼睛,睫毛上沾着雪粒,像落了层碎钻。“拾了这么多?”她把布包递给他,“刚烙的玉米饼,还热乎,就着咸菜吃。”
布包里裹着两张金黄的玉米饼,夹着腌萝卜条,热气透过粗布渗出来,带着股焦香。小虎接过来,咬了一大口,饼子的烫和咸菜的咸混在一起,暖得他直哈气。“你咋来了?针线活弄完了?”
“嗯,袖口缝好了。”哑女蹲下身,帮他把散落的枯枝归拢到一起,“看你走了半天没动静,怕你迷路。”她的手套上沾着雪,指尖却依旧灵活,把柴捆得结结实实,“这老榆树的枝子好,去年冬天全靠它焐炕,夜里都不冷。”
小虎嚼着饼子点头,忽然指着远处的坡地:“那边肯定有好柴,我昨儿听李大爷说,他前几日见那边倒了棵枯松,被雪压折的,松柴烧起来香得很。”
两人往坡地走,雪更深了,没到膝盖,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劲。哑女走得慢,小虎就回头拉着她的手,她的手冻得通红,像颗熟透的山楂,握在他手心里,慢慢就暖热了。“慢点,”他嘱咐道,“别摔着,这雪底下说不定有石头。”
果然,走了没多远,哑女脚下一绊,差点摔倒,小虎赶紧扶住她。低头一看,雪地里露出块青黑色的石头,上面还沾着点松脂。“这是松树下的石头,”哑女蹲下来,拂去石头上的雪,“你闻,有松香味呢。”
小虎凑过去闻了闻,果然有股淡淡的松脂香,像夏天在松树林里闻到的味道。“等下拾完柴,把这石头捎回去,压咸菜坛子正好。”他笑着说,心里却想着,去年哑女腌咸菜,总说坛子盖压不住,漏了好几次卤水。
再往前走,果然看见坡下倒着棵枯松,枝干被雪压得七扭八歪,却依旧透着股松木的硬气。小虎抽出别在腰后的柴刀,砍断几根粗枝,松脂的香味更浓了,混着雪的清冽,让人精神一振。“这柴好,”他把树枝往背上的柴捆里塞,“过年煮肉时烧这个,肉香里混着松香味,肯定好吃。”
哑女也帮着捡细枝,她的动作慢,却捡得干净,把沾着雪的细枝都捋掉雪,才往柴捆里放。“慢工出细活,”她抬头朝他笑,头巾滑落一角,露出冻得发红的耳朵,“这样晒几天,雪化了就干得快。”
拾够了柴,太阳已经爬到头顶,雪在阳光下亮得晃眼。小虎把柴捆背起来,沉甸甸的,却走得稳当。哑女跟在他身后,手里攥着那块带松脂的石头,一步一步踩着他的脚印走。“回去烧壶松针茶吧,”她忽然说,“前几日摘的干松针还在窗台上晾着呢。”
“好啊,”小虎回头看她,阳光落在她脸上,把她睫毛上的雪粒照得亮晶晶的,“再烤两个红薯,就着茶吃,暖和。”
雪地上的脚印一串跟着一串,像条歪歪扭扭的线,把两个身影连在一起。风刮过树梢,把积雪吹得“簌簌”落,却吹不散两人身上的暖意。小虎想着,这柴烧起来定是暖烘烘的,就像这日子,看着清苦,却藏着捡柴时的欢喜,烤红薯的甜,还有握着的手心里的温度,一点一点,把冬天都焐得热乎起来。
后山的路被雪盖得严实,平日里熟悉的岔路口都埋在了雪里,只露出几截光秃秃的树枝,像水墨画里没干的墨痕。小虎踩着雪往前走,脚下的积雪被踩得紧实,发出规律的“咯吱”声,惊得枝头的雪“簌簌”往下掉,落在他的帽檐上,很快化成水,顺着脸颊滑进领口,凉得他缩了缩脖子。
“这雪下得,把柴都藏起来了。”他喃喃自语,弯腰拨开树根处的积雪,果然摸到几根被压弯的枯枝。雪水渗进手套,把指尖冻得发麻,他却咧着嘴笑——这枯枝被雪冻过,水分少,烧起来格外旺,比平日里拾的耐烧多了。
拾了半捆柴,他靠在棵老榆树下歇脚。树杈上积着厚厚的雪,像给老树戴了顶白绒帽。远处的山坳里,几只麻雀落在雪地上,啄着被风吹来的谷粒,见有人来,“扑棱棱”飞起来,翅膀带起的雪沫子像撒了把碎银。小虎看得入神,忽然想起去年雪后,他和哑女也是在这棵树下,她教他辨认哪些柴好烧,说“老榆树枝最耐烧,能焐一夜的炕”。
正想着,身后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回头一看,哑女拎着个布包走过来,头上裹着块蓝头巾,只露出双眼睛,睫毛上沾着雪粒,像落了层碎钻。“拾了这么多?”她把布包递给他,“刚烙的玉米饼,还热乎,就着咸菜吃。”
布包里裹着两张金黄的玉米饼,夹着腌萝卜条,热气透过粗布渗出来,带着股焦香。小虎接过来,咬了一大口,饼子的烫和咸菜的咸混在一起,暖得他直哈气。“你咋来了?针线活弄完了?”
“嗯,袖口缝好了。”哑女蹲下身,帮他把散落的枯枝归拢到一起,“看你走了半天没动静,怕你迷路。”她的手套上沾着雪,指尖却依旧灵活,把柴捆得结结实实,“这老榆树的枝子好,去年冬天全靠它焐炕,夜里都不冷。”
小虎嚼着饼子点头,忽然指着远处的坡地:“那边肯定有好柴,我昨儿听李大爷说,他前几日见那边倒了棵枯松,被雪压折的,松柴烧起来香得很。”
两人往坡地走,雪更深了,没到膝盖,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劲。哑女走得慢,小虎就回头拉着她的手,她的手冻得通红,像颗熟透的山楂,握在他手心里,慢慢就暖热了。“慢点,”他嘱咐道,“别摔着,这雪底下说不定有石头。”
果然,走了没多远,哑女脚下一绊,差点摔倒,小虎赶紧扶住她。低头一看,雪地里露出块青黑色的石头,上面还沾着点松脂。“这是松树下的石头,”哑女蹲下来,拂去石头上的雪,“你闻,有松香味呢。”
小虎凑过去闻了闻,果然有股淡淡的松脂香,像夏天在松树林里闻到的味道。“等下拾完柴,把这石头捎回去,压咸菜坛子正好。”他笑着说,心里却想着,去年哑女腌咸菜,总说坛子盖压不住,漏了好几次卤水。
再往前走,果然看见坡下倒着棵枯松,枝干被雪压得七扭八歪,却依旧透着股松木的硬气。小虎抽出别在腰后的柴刀,砍断几根粗枝,松脂的香味更浓了,混着雪的清冽,让人精神一振。“这柴好,”他把树枝往背上的柴捆里塞,“过年煮肉时烧这个,肉香里混着松香味,肯定好吃。”
哑女也帮着捡细枝,她的动作慢,却捡得干净,把沾着雪的细枝都捋掉雪,才往柴捆里放。“慢工出细活,”她抬头朝他笑,头巾滑落一角,露出冻得发红的耳朵,“这样晒几天,雪化了就干得快。”
拾够了柴,太阳已经爬到头顶,雪在阳光下亮得晃眼。小虎把柴捆背起来,沉甸甸的,却走得稳当。哑女跟在他身后,手里攥着那块带松脂的石头,一步一步踩着他的脚印走。“回去烧壶松针茶吧,”她忽然说,“前几日摘的干松针还在窗台上晾着呢。”
“好啊,”小虎回头看她,阳光落在她脸上,把她睫毛上的雪粒照得亮晶晶的,“再烤两个红薯,就着茶吃,暖和。”
雪地上的脚印一串跟着一串,像条歪歪扭扭的线,把两个身影连在一起。风刮过树梢,把积雪吹得“簌簌”落,却吹不散两人身上的暖意。小虎想着,这柴烧起来定是暖烘烘的,就像这日子,看着清苦,却藏着捡柴时的欢喜,烤红薯的甜,还有握着的手心里的温度,一点一点,把冬天都焐得热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