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籽敲打着窗棂,发出细碎的声响,像谁在外面撒了把盐。屋里的炭火烧得正旺,红彤彤的火苗舔着炭块,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暖融融的。哑女往炉膛里添了块新炭,火星子“噼啪”跳出来,落在青砖地上,很快就灭了。
“来,尝尝这个。”小虎端着个粗瓷碗凑过来,里面是刚炖好的羊肉萝卜汤,油花浮在汤面,冒着白汽,“张婶给的羊腿,说冬至就得喝这个,暖身子。”
哑女接过碗,吹了吹,抿了一口。羊肉的醇厚混着萝卜的清甜,顺着喉咙滑下去,熨帖得五脏六腑都舒服了。她抬眼时,正撞见小虎盯着她笑,眼里的光比炭火还亮。
墙角的竹筐里堆着刚剥好的花生,壳子剥得干干净净,仁儿胖乎乎的。这是前几日两人一起剥的,哑女的指甲缝里还留着点红皮的印子。小虎伸手抓了一把,抛了颗进嘴里,“咯嘣”一声咬碎,“今年的花生真饱满,比去年的强多了。”
“可不是嘛,”隔壁的李婶掀帘进来,手里捧着个陶瓮,“我家那口子去镇上换了点新酿的米酒,来,给你们添点。”她把酒瓮放在桌上,陶盖一掀,一股淡淡的酒香就漫了开来,混着炭火气,格外醉人。
哑女起身去拿酒碗,手指刚碰到碗沿,就被小虎按住了。“你少喝点,这酒烈。”他自己倒是满满斟了一碗,仰头灌了一大口,喉结滚动着,脖子上的青筋都显了出来。
李婶看得直乐:“你这小子,护得也太紧了。”她转向哑女,“别听他的,抿一小口没事,暖暖手。”
哑女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指尖缠着衣角。小虎见状,赶紧打岔:“婶,您家今年的腊鱼腌好了?前儿听叔说,您腌的鱼比镇上卖的还香。”
“快了快了,”李婶拍了下手,“过几日就挂出来晒,到时候给你们送两条。对了,你们那菜地的萝卜长得咋样?我家的刚收了,脆得能当水果啃。”
“托您吉言,长得瓷实着呢,”小虎接话,“昨儿拔了几个,炖在汤里,甜得很。”他说着,给哑女碗里又添了块羊肉,“多吃点,补补。”
窗外的雪下得密了,簌簌地落,把屋檐都染白了。哑女往窗外瞥了一眼,院角的那棵老槐树,枝桠上积了层薄雪,像披了件白棉袄。去年这个时候,她和小虎就是在这棵树下堆了个雪人,鼻子用的是胡萝卜,结果被兔子啃了一半,两人笑了半天。
“雪下大了,”小虎也看见了,“明早起来,正好堆个雪人。”他眼里闪着期待,像个孩子。
哑女点点头,心里也盼着。她记得去年的雪人,小虎非要给它安上两撇胡子,结果像个小老头,被风吹化了半边脸,还心疼了好几天。
李婶喝了碗酒,脸上红扑扑的:“我家那小子说,开春想跟你们去山里采野菜,你们带上他呗?这孩子,整天闷在家里,都快闷出霉了。”
“没问题啊,”小虎爽快应下,“正好让他跟哑女学学辨认野菜,她认得准。”
哑女闻言,从墙角的竹篮里翻出本旧书,是她攒了好久的钱买的《野菜图谱》,上面画着各种野菜的样子,还有注解。她把书递给李婶,指了指其中一页,意思是这个季节适合采的。
李婶接过去,啧啧称赞:“你这丫头,心细得很。行,我让他好好看。”
酒过三巡,炭火渐渐弱了些。小虎添了炭,又往哑女手里塞了个暖炉,是铜制的,里面灌了热水,温温的正好焐手。“别冻着。”他低声说,气息拂过她的耳畔,有点痒。
哑女把暖炉抱在怀里,看着跳动的炭火,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炉炭火,看着不烈,却能一点点暖透心。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的人说着家常,酒气混着饭菜香,还有偶尔爆响的炭声,凑成了岁末里最安稳的模样。
小虎见她发愣,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她:“想啥呢?是不是困了?”
哑女摇摇头,往他身边凑了凑,肩膀挨着肩膀。炭火的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她忽然觉得,就这样挺好的,有暖炉,有热汤,有他在身边,再大的雪也不怕了。
李婶走的时候,雪已经没过脚踝了。小虎去送她,两人在门口说了几句话,回来时带进一股寒气。他拍了拍身上的雪,搓了搓手:“外头真冷,还是屋里暖和。”
哑女起身去给他舀了碗热汤,看着他咕咚咕咚喝下,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软软的。
夜深了,炭火烧成了红炭,屋里静悄悄的,只有雪籽打窗的声音。小虎把外套脱下来,盖在哑女身上,自己则靠在椅背上,没多久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哑女看着他的睡颜,嘴角微微翘着,许是做了啥好梦。她把暖炉往他那边推了推,然后也闭上眼,鼻尖萦绕着炭火、酒香和他身上淡淡的汗味,交织成一种让人安心的气息。
雪还在下,岁末的夜,很长,却也很短。短到不够细品这炉边的暖,长到能把往后的日子,都烘得热热乎乎的。
“来,尝尝这个。”小虎端着个粗瓷碗凑过来,里面是刚炖好的羊肉萝卜汤,油花浮在汤面,冒着白汽,“张婶给的羊腿,说冬至就得喝这个,暖身子。”
哑女接过碗,吹了吹,抿了一口。羊肉的醇厚混着萝卜的清甜,顺着喉咙滑下去,熨帖得五脏六腑都舒服了。她抬眼时,正撞见小虎盯着她笑,眼里的光比炭火还亮。
墙角的竹筐里堆着刚剥好的花生,壳子剥得干干净净,仁儿胖乎乎的。这是前几日两人一起剥的,哑女的指甲缝里还留着点红皮的印子。小虎伸手抓了一把,抛了颗进嘴里,“咯嘣”一声咬碎,“今年的花生真饱满,比去年的强多了。”
“可不是嘛,”隔壁的李婶掀帘进来,手里捧着个陶瓮,“我家那口子去镇上换了点新酿的米酒,来,给你们添点。”她把酒瓮放在桌上,陶盖一掀,一股淡淡的酒香就漫了开来,混着炭火气,格外醉人。
哑女起身去拿酒碗,手指刚碰到碗沿,就被小虎按住了。“你少喝点,这酒烈。”他自己倒是满满斟了一碗,仰头灌了一大口,喉结滚动着,脖子上的青筋都显了出来。
李婶看得直乐:“你这小子,护得也太紧了。”她转向哑女,“别听他的,抿一小口没事,暖暖手。”
哑女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指尖缠着衣角。小虎见状,赶紧打岔:“婶,您家今年的腊鱼腌好了?前儿听叔说,您腌的鱼比镇上卖的还香。”
“快了快了,”李婶拍了下手,“过几日就挂出来晒,到时候给你们送两条。对了,你们那菜地的萝卜长得咋样?我家的刚收了,脆得能当水果啃。”
“托您吉言,长得瓷实着呢,”小虎接话,“昨儿拔了几个,炖在汤里,甜得很。”他说着,给哑女碗里又添了块羊肉,“多吃点,补补。”
窗外的雪下得密了,簌簌地落,把屋檐都染白了。哑女往窗外瞥了一眼,院角的那棵老槐树,枝桠上积了层薄雪,像披了件白棉袄。去年这个时候,她和小虎就是在这棵树下堆了个雪人,鼻子用的是胡萝卜,结果被兔子啃了一半,两人笑了半天。
“雪下大了,”小虎也看见了,“明早起来,正好堆个雪人。”他眼里闪着期待,像个孩子。
哑女点点头,心里也盼着。她记得去年的雪人,小虎非要给它安上两撇胡子,结果像个小老头,被风吹化了半边脸,还心疼了好几天。
李婶喝了碗酒,脸上红扑扑的:“我家那小子说,开春想跟你们去山里采野菜,你们带上他呗?这孩子,整天闷在家里,都快闷出霉了。”
“没问题啊,”小虎爽快应下,“正好让他跟哑女学学辨认野菜,她认得准。”
哑女闻言,从墙角的竹篮里翻出本旧书,是她攒了好久的钱买的《野菜图谱》,上面画着各种野菜的样子,还有注解。她把书递给李婶,指了指其中一页,意思是这个季节适合采的。
李婶接过去,啧啧称赞:“你这丫头,心细得很。行,我让他好好看。”
酒过三巡,炭火渐渐弱了些。小虎添了炭,又往哑女手里塞了个暖炉,是铜制的,里面灌了热水,温温的正好焐手。“别冻着。”他低声说,气息拂过她的耳畔,有点痒。
哑女把暖炉抱在怀里,看着跳动的炭火,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炉炭火,看着不烈,却能一点点暖透心。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的人说着家常,酒气混着饭菜香,还有偶尔爆响的炭声,凑成了岁末里最安稳的模样。
小虎见她发愣,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她:“想啥呢?是不是困了?”
哑女摇摇头,往他身边凑了凑,肩膀挨着肩膀。炭火的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她忽然觉得,就这样挺好的,有暖炉,有热汤,有他在身边,再大的雪也不怕了。
李婶走的时候,雪已经没过脚踝了。小虎去送她,两人在门口说了几句话,回来时带进一股寒气。他拍了拍身上的雪,搓了搓手:“外头真冷,还是屋里暖和。”
哑女起身去给他舀了碗热汤,看着他咕咚咕咚喝下,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软软的。
夜深了,炭火烧成了红炭,屋里静悄悄的,只有雪籽打窗的声音。小虎把外套脱下来,盖在哑女身上,自己则靠在椅背上,没多久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哑女看着他的睡颜,嘴角微微翘着,许是做了啥好梦。她把暖炉往他那边推了推,然后也闭上眼,鼻尖萦绕着炭火、酒香和他身上淡淡的汗味,交织成一种让人安心的气息。
雪还在下,岁末的夜,很长,却也很短。短到不够细品这炉边的暖,长到能把往后的日子,都烘得热热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