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阳把田埂晒得发暖,玉米苗刚冒出两瓣嫩芽,嫩黄中带着点浅绿,像撒在地里的翡翠珠子。哑女蹲在苗垄间,指尖捏着棵刚冒头的狗尾草,轻轻一拔,草连根带土被拽出来,扔在田埂上——这些草得趁嫩除,不然长疯了,会抢玉米苗的养分,去年就是除草晚了,半亩地的苗被草缠得蔫头耷脑,最后减产了不少。
“慢点拔,别碰着苗。”小虎扛着锄头从另一头过来,裤脚沾着泥,锄头刃上还挂着片草叶,“你看这棵苗,刚展开的叶子嫩得像豆腐,碰坏了可惜。”他蹲下来,用锄头轻轻勾掉苗根旁的杂草,动作比绣花还轻,“去年我用锄头太猛,一下刨断了三棵苗,你还笑我‘跟草较劲不知轻重’。”
哑女嗔怪地拍了他手背一下,把拔下来的草归成一小堆。这些草晒蔫了能喂牛,老黄牛这几日吃了新草,毛色亮得像涂了油,每次见他们去田里,都要“哞”地叫两声,像是在催着干活。她想起开春时给牛添料,小虎总说“多喂点,春耕全靠它”,结果老黄牛胖了不少,拉犁时都显得有力气。
田垄边的水渠里淌着水,是前几日刚引的,清清清的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哑女拔到渠边时,发现几棵水稗草长得正旺,根须扎在泥里,拽了两下没拽动。小虎见状,放下锄头帮她,两人合力才把草拔出来,根须上带着湿漉漉的泥,甩在地上溅起小泥点,落在他的粗布褂子上,像开了几朵小黄花。
“歇会儿,喝口水。”小虎从田埂上的竹篮里拿出水壶,倒了半碗凉白开,里面放了点薄荷,是哑女前几日在院角种的,喝着清清凉凉的,能解乏。“你看张婶家的地,”他指着隔壁田垄,“她家的苗比咱的高半指,许是下的底肥足,回头咱也往苗根旁埋点草木灰。”
哑女接过碗,喝了口薄荷水,清凉顺着喉咙往下走,把身上的热意压下去不少。她看着张婶家的玉米苗,确实长得精神,叶片舒展得像小姑娘的裙摆。“张婶说她拌种时掺了骨粉,”她想起前几日张婶来串门时说的话,“是冬天攒的骨头,烧透了碾成粉,说能壮苗。”
小虎点点头,用锄头在自家苗根旁划了个小坑:“咱也试试,家里还有去年冬天腌肉剩下的骨头,回去烧烧碾成粉,埋在苗根下,准能追上她家的苗。”他说着,忽然看见不远处的苗垄上有只蚂蚱,青绿色的,正趴在叶子上啃,伸手一扣就抓住了,“你看,刚长的叶子就招虫,回头得找点烟叶泡点水,喷在苗上驱虫。”
日头爬到头顶时,两人已经锄完了半亩地。哑女直起身揉腰,后腰有点酸,小虎赶紧让她坐在田埂上,自己则拿起水壶给她扇风,壶底的凉意拂过脸颊,舒服得她轻叹了声。“我来除剩下的,”他拿起她拔草的小筐,“你在这儿歇着,看看有没有漏网的草。”
哑女摇摇头,从竹篮里拿出个麦饼,掰了一半递给他:“先垫垫,张婶给的,里面夹了咸菜,咸香得很。”麦饼是早上烙的,还带着点余温,混着泥土的腥气,吃着格外香。
小虎接过饼,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等除完草,去后山割点嫩柴,晾着当引火柴,比枯柴好烧。”他去年割的嫩柴没晾透,烧起来冒黑烟,呛得他直咳嗽,哑女在灶边帮他扇风,结果两人都成了“花脸猫”,对着笑了半天。
风拂过田垄,玉米苗轻轻晃,叶片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像在说悄悄话。哑女拔起最后一棵杂草,忽然发现苗根旁冒出棵小南瓜苗,不知是风刮来的种子还是去年落下的,叶片圆圆的像个小巴掌。她没舍得拔,而是用土围了个小圈,想着让它顺着田埂长,说不定秋天还能结个小南瓜。
“留着它?”小虎见了,有点疑惑,“不怕抢养分?”
哑女指了指南瓜苗,又指了指远处的篱笆,意思是等长高点移到篱笆边。小虎看明白了,笑着点头:“也好,去年的南瓜甜,今年多结几个,能晒南瓜干,还能做南瓜饼。”
日头偏西时,田里的草终于除干净了。玉米苗在风里站得笔直,像排整齐的小士兵,叶片上的水珠被阳光照得发亮,像撒了把碎钻。小虎把拔下来的草装了满满一筐,打算背回去喂牛,哑女则收拾着水壶和竹篮,田埂上的薄荷水喝完了,碗底还留着点叶片,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回家烧点绿豆汤,”小虎扛起锄头,筐子在他肩上晃了晃,“下午往苗根埋草木灰,明儿再去割柴。”
哑女跟在他身后,踩着田埂上的草,软乎乎的不硌脚。她看着干净的田垄,看着挺直的玉米苗,忽然觉得这除草的日子,就像这田地里的苗,看着普通,却在一拔一锄的耐心里,一锄一铲的细致里,慢慢长出希望。它们不像开花那样惹眼,却在泥土里扎着根,把汗水都吸进去,等着秋天结出沉甸甸的果。
回到家时,老黄牛已经在牛棚里等急了,见他们背着草回来,“哞”地叫了一声,声音里满是欢喜。小虎把草扔进牛槽,老黄牛立刻低下头啃起来,尾巴甩得欢快。哑女往灶房走,心里想着绿豆汤要多放些冰糖,凉透了喝才解渴,还得蒸几个南瓜饼,用去年剩下的南瓜面,掺点新磨的麦粉,准能让小虎多吃两个。
阳光穿过院角的槐树,落在他们身上,暖得像灶膛里的火,把这田畔的寻常日子,烘得热热乎乎的,透着股踏实的甜。
“慢点拔,别碰着苗。”小虎扛着锄头从另一头过来,裤脚沾着泥,锄头刃上还挂着片草叶,“你看这棵苗,刚展开的叶子嫩得像豆腐,碰坏了可惜。”他蹲下来,用锄头轻轻勾掉苗根旁的杂草,动作比绣花还轻,“去年我用锄头太猛,一下刨断了三棵苗,你还笑我‘跟草较劲不知轻重’。”
哑女嗔怪地拍了他手背一下,把拔下来的草归成一小堆。这些草晒蔫了能喂牛,老黄牛这几日吃了新草,毛色亮得像涂了油,每次见他们去田里,都要“哞”地叫两声,像是在催着干活。她想起开春时给牛添料,小虎总说“多喂点,春耕全靠它”,结果老黄牛胖了不少,拉犁时都显得有力气。
田垄边的水渠里淌着水,是前几日刚引的,清清清的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哑女拔到渠边时,发现几棵水稗草长得正旺,根须扎在泥里,拽了两下没拽动。小虎见状,放下锄头帮她,两人合力才把草拔出来,根须上带着湿漉漉的泥,甩在地上溅起小泥点,落在他的粗布褂子上,像开了几朵小黄花。
“歇会儿,喝口水。”小虎从田埂上的竹篮里拿出水壶,倒了半碗凉白开,里面放了点薄荷,是哑女前几日在院角种的,喝着清清凉凉的,能解乏。“你看张婶家的地,”他指着隔壁田垄,“她家的苗比咱的高半指,许是下的底肥足,回头咱也往苗根旁埋点草木灰。”
哑女接过碗,喝了口薄荷水,清凉顺着喉咙往下走,把身上的热意压下去不少。她看着张婶家的玉米苗,确实长得精神,叶片舒展得像小姑娘的裙摆。“张婶说她拌种时掺了骨粉,”她想起前几日张婶来串门时说的话,“是冬天攒的骨头,烧透了碾成粉,说能壮苗。”
小虎点点头,用锄头在自家苗根旁划了个小坑:“咱也试试,家里还有去年冬天腌肉剩下的骨头,回去烧烧碾成粉,埋在苗根下,准能追上她家的苗。”他说着,忽然看见不远处的苗垄上有只蚂蚱,青绿色的,正趴在叶子上啃,伸手一扣就抓住了,“你看,刚长的叶子就招虫,回头得找点烟叶泡点水,喷在苗上驱虫。”
日头爬到头顶时,两人已经锄完了半亩地。哑女直起身揉腰,后腰有点酸,小虎赶紧让她坐在田埂上,自己则拿起水壶给她扇风,壶底的凉意拂过脸颊,舒服得她轻叹了声。“我来除剩下的,”他拿起她拔草的小筐,“你在这儿歇着,看看有没有漏网的草。”
哑女摇摇头,从竹篮里拿出个麦饼,掰了一半递给他:“先垫垫,张婶给的,里面夹了咸菜,咸香得很。”麦饼是早上烙的,还带着点余温,混着泥土的腥气,吃着格外香。
小虎接过饼,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等除完草,去后山割点嫩柴,晾着当引火柴,比枯柴好烧。”他去年割的嫩柴没晾透,烧起来冒黑烟,呛得他直咳嗽,哑女在灶边帮他扇风,结果两人都成了“花脸猫”,对着笑了半天。
风拂过田垄,玉米苗轻轻晃,叶片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像在说悄悄话。哑女拔起最后一棵杂草,忽然发现苗根旁冒出棵小南瓜苗,不知是风刮来的种子还是去年落下的,叶片圆圆的像个小巴掌。她没舍得拔,而是用土围了个小圈,想着让它顺着田埂长,说不定秋天还能结个小南瓜。
“留着它?”小虎见了,有点疑惑,“不怕抢养分?”
哑女指了指南瓜苗,又指了指远处的篱笆,意思是等长高点移到篱笆边。小虎看明白了,笑着点头:“也好,去年的南瓜甜,今年多结几个,能晒南瓜干,还能做南瓜饼。”
日头偏西时,田里的草终于除干净了。玉米苗在风里站得笔直,像排整齐的小士兵,叶片上的水珠被阳光照得发亮,像撒了把碎钻。小虎把拔下来的草装了满满一筐,打算背回去喂牛,哑女则收拾着水壶和竹篮,田埂上的薄荷水喝完了,碗底还留着点叶片,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回家烧点绿豆汤,”小虎扛起锄头,筐子在他肩上晃了晃,“下午往苗根埋草木灰,明儿再去割柴。”
哑女跟在他身后,踩着田埂上的草,软乎乎的不硌脚。她看着干净的田垄,看着挺直的玉米苗,忽然觉得这除草的日子,就像这田地里的苗,看着普通,却在一拔一锄的耐心里,一锄一铲的细致里,慢慢长出希望。它们不像开花那样惹眼,却在泥土里扎着根,把汗水都吸进去,等着秋天结出沉甸甸的果。
回到家时,老黄牛已经在牛棚里等急了,见他们背着草回来,“哞”地叫了一声,声音里满是欢喜。小虎把草扔进牛槽,老黄牛立刻低下头啃起来,尾巴甩得欢快。哑女往灶房走,心里想着绿豆汤要多放些冰糖,凉透了喝才解渴,还得蒸几个南瓜饼,用去年剩下的南瓜面,掺点新磨的麦粉,准能让小虎多吃两个。
阳光穿过院角的槐树,落在他们身上,暖得像灶膛里的火,把这田畔的寻常日子,烘得热热乎乎的,透着股踏实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