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在窗棂上打了整夜的旋,天蒙蒙亮时,终于卷着雪籽落下来,“簌簌”地敲着窗纸,像谁在外面撒了把碎盐。哑女往灶膛里添了根松柴,火苗“腾”地窜起来,舔着锅底,把锅里的小米粥煮得“咕嘟”响,黄澄澄的粥面上浮着层米油,香得人直咽口水。
“再添把柴,”小虎从里屋出来,身上还带着被窝的暖意,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把炕烧得热乎点,张婶等会儿要来,她老寒腿,怕冷。”他往火盆里加了块新炭,炭火烧得通红,把他的侧脸映得发亮,“去年这时候,雪下得比今儿还大,李叔来送腌菜,冻得在火盆边蹲了半个时辰,脚才缓过来。”
哑女点点头,往灶膛里又塞了根干柴,松脂的香气混着粥香漫开来。她从碗柜里拿出个粗瓷碗,往里面盛了半碗粥,又卧了个荷包蛋——这是给张婶留的,张婶总说“哑女做的荷包蛋,嫩得像豆腐”。去年冬天,张婶生病,她每天都炖碗鸡蛋羹送去,张婶说“比药还管用”,其实她知道,那是老人疼惜她的心意。
炕桌上已经摆好了小菜:一碟腌萝卜条,脆生生的带着点辣;一碟酱豆,是秋里用新收的黄豆腌的,咸香下饭;还有一小碟炒花生,是前几日炒好的,用粗布袋装着,防潮。小虎把花生倒在碟子里,忽然笑了:“你看这花生,有两个还连着壳,像对小娃娃。”
哑女凑过去看,果然见两颗花生连在一根藤上,壳上的纹路像张笑脸。她想起秋收时摘花生的情景,两人蹲在地里,花生秧上的泥土蹭了满身,小虎却专挑双仁的花生往她兜里塞,说“吃了双仁的,来年能有好事”,如今看着这对连壳的花生,心里暖烘烘的。
院门外传来“吱呀”的开门声,接着是张婶的大嗓门:“小虎家的灯亮着呐!我就说你们起得早。”哑女赶紧迎出去,见张婶裹着件厚棉袄,手里拎着个竹篮,篮里装着块腊肉,油光锃亮的,是腊月里腌好的。
“快进屋烤火,”哑女接过竹篮,往屋里让,“外面雪籽打在脸上,跟小刀子似的。”
张婶跺了跺脚上的雪,搓着手往火盆边凑:“可不是嘛,这岁暮天,冷得邪性。”她看着炕桌上的粥,眼睛一亮,“刚熬的小米粥?闻着就香,我早上就喝了碗稀粥,这会儿正饿呢。”
小虎赶紧盛了碗粥递过去,又把荷包蛋推到她面前:“婶您尝尝,哑女特意给您卧的。”
张婶接过碗,吹了吹热气,抿了一口,咂着嘴说:“还是你们年轻人手脚勤,我家那口子,到这会儿还在被窝里蜷着呢。”她夹了口腌萝卜,又说,“前儿见陈老五家买了两尺新布,说是给娃做件新袄,你们家小虎也该添件新的了,去年那件棉袄,棉花都板结了。”
哑女往小虎碗里夹了颗花生,笑着没说话。她早备好了新棉花,是秋里从镇上换的,白得像雪,打算过几日就给小虎做件新棉袄,比旧的厚实些,领口再缀上圈青布边,看着精神。
雪籽渐渐变成了雪片,大片大片地往下落,把院墙外的柴垛盖得严严实实,像个白胖胖的馒头。小虎往火盆里添了块炭,火星子“噼啪”跳出来,落在青砖地上,很快就灭了。“等雪停了,去山上砍些柏树枝,”他忽然说,“张婶说柏枝能辟邪,插在门框上,来年顺顺当当。”
张婶点头:“是这话,去年我家插了柏枝,开春养的鸡就没闹病死,比往年多下了不少蛋。”她从怀里掏出个红布包,里面是枚铜钱,用红绳系着,“给哑女戴上,岁暮戴铜钱,能压住晦气。”
哑女接过铜钱,指尖触到张婶的手,粗糙却暖和,像老树皮裹着团火。她想起去年岁暮,张婶也给了她块花布,说“做个帕子擦汗”,如今那帕子还在用,边角磨得发毛,却舍不得扔。
锅里的粥喝完了,小虎又煮了壶热茶,是用秋里焙的野菊花泡的,清苦中带着点甜。三人围坐在火盆边,听着窗外的风雪声,说些家长里短:谁家的麦子种得早,谁家的鸡下蛋多,来年打算再种些什么菜。话不多,却像火盆里的炭,慢慢烧着,把岁暮的冷都烘得暖暖的。
张婶要走时,雪已经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雪地上,亮得晃眼。哑女往她兜里塞了把炒花生,又把那块腊肉切了一半让她带回去,“给叔下酒”。张婶推辞不过,笑着说:“你们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我看着都欢喜。”
送走张婶,小虎把院里的雪扫到墙根,堆成个小小的雪堆,说“开春化了能浇菜”。哑女坐在火盆边,手里摩挲着那枚铜钱,红绳在火光里泛着暖光。她看着小虎扫雪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岁暮围炉的日子,就像这火盆里的炭,看着不烈,却能把一整年的辛苦都焐热。有粥可喝,有火可烤,有亲友在旁,再冷的岁暮,也藏着说不出的暖。
暮色漫进屋里时,火盆里的炭还红着,炕是暖的,茶是热的。小虎坐在炕边编竹筐,篾条碰撞的“哒哒”声混着窗外偶尔的落雪声,把这岁暮的寻常,织得像床厚实的棉被,裹着日子里的甜,等着新一年的春,慢慢醒过来。
“再添把柴,”小虎从里屋出来,身上还带着被窝的暖意,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把炕烧得热乎点,张婶等会儿要来,她老寒腿,怕冷。”他往火盆里加了块新炭,炭火烧得通红,把他的侧脸映得发亮,“去年这时候,雪下得比今儿还大,李叔来送腌菜,冻得在火盆边蹲了半个时辰,脚才缓过来。”
哑女点点头,往灶膛里又塞了根干柴,松脂的香气混着粥香漫开来。她从碗柜里拿出个粗瓷碗,往里面盛了半碗粥,又卧了个荷包蛋——这是给张婶留的,张婶总说“哑女做的荷包蛋,嫩得像豆腐”。去年冬天,张婶生病,她每天都炖碗鸡蛋羹送去,张婶说“比药还管用”,其实她知道,那是老人疼惜她的心意。
炕桌上已经摆好了小菜:一碟腌萝卜条,脆生生的带着点辣;一碟酱豆,是秋里用新收的黄豆腌的,咸香下饭;还有一小碟炒花生,是前几日炒好的,用粗布袋装着,防潮。小虎把花生倒在碟子里,忽然笑了:“你看这花生,有两个还连着壳,像对小娃娃。”
哑女凑过去看,果然见两颗花生连在一根藤上,壳上的纹路像张笑脸。她想起秋收时摘花生的情景,两人蹲在地里,花生秧上的泥土蹭了满身,小虎却专挑双仁的花生往她兜里塞,说“吃了双仁的,来年能有好事”,如今看着这对连壳的花生,心里暖烘烘的。
院门外传来“吱呀”的开门声,接着是张婶的大嗓门:“小虎家的灯亮着呐!我就说你们起得早。”哑女赶紧迎出去,见张婶裹着件厚棉袄,手里拎着个竹篮,篮里装着块腊肉,油光锃亮的,是腊月里腌好的。
“快进屋烤火,”哑女接过竹篮,往屋里让,“外面雪籽打在脸上,跟小刀子似的。”
张婶跺了跺脚上的雪,搓着手往火盆边凑:“可不是嘛,这岁暮天,冷得邪性。”她看着炕桌上的粥,眼睛一亮,“刚熬的小米粥?闻着就香,我早上就喝了碗稀粥,这会儿正饿呢。”
小虎赶紧盛了碗粥递过去,又把荷包蛋推到她面前:“婶您尝尝,哑女特意给您卧的。”
张婶接过碗,吹了吹热气,抿了一口,咂着嘴说:“还是你们年轻人手脚勤,我家那口子,到这会儿还在被窝里蜷着呢。”她夹了口腌萝卜,又说,“前儿见陈老五家买了两尺新布,说是给娃做件新袄,你们家小虎也该添件新的了,去年那件棉袄,棉花都板结了。”
哑女往小虎碗里夹了颗花生,笑着没说话。她早备好了新棉花,是秋里从镇上换的,白得像雪,打算过几日就给小虎做件新棉袄,比旧的厚实些,领口再缀上圈青布边,看着精神。
雪籽渐渐变成了雪片,大片大片地往下落,把院墙外的柴垛盖得严严实实,像个白胖胖的馒头。小虎往火盆里添了块炭,火星子“噼啪”跳出来,落在青砖地上,很快就灭了。“等雪停了,去山上砍些柏树枝,”他忽然说,“张婶说柏枝能辟邪,插在门框上,来年顺顺当当。”
张婶点头:“是这话,去年我家插了柏枝,开春养的鸡就没闹病死,比往年多下了不少蛋。”她从怀里掏出个红布包,里面是枚铜钱,用红绳系着,“给哑女戴上,岁暮戴铜钱,能压住晦气。”
哑女接过铜钱,指尖触到张婶的手,粗糙却暖和,像老树皮裹着团火。她想起去年岁暮,张婶也给了她块花布,说“做个帕子擦汗”,如今那帕子还在用,边角磨得发毛,却舍不得扔。
锅里的粥喝完了,小虎又煮了壶热茶,是用秋里焙的野菊花泡的,清苦中带着点甜。三人围坐在火盆边,听着窗外的风雪声,说些家长里短:谁家的麦子种得早,谁家的鸡下蛋多,来年打算再种些什么菜。话不多,却像火盆里的炭,慢慢烧着,把岁暮的冷都烘得暖暖的。
张婶要走时,雪已经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雪地上,亮得晃眼。哑女往她兜里塞了把炒花生,又把那块腊肉切了一半让她带回去,“给叔下酒”。张婶推辞不过,笑着说:“你们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我看着都欢喜。”
送走张婶,小虎把院里的雪扫到墙根,堆成个小小的雪堆,说“开春化了能浇菜”。哑女坐在火盆边,手里摩挲着那枚铜钱,红绳在火光里泛着暖光。她看着小虎扫雪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岁暮围炉的日子,就像这火盆里的炭,看着不烈,却能把一整年的辛苦都焐热。有粥可喝,有火可烤,有亲友在旁,再冷的岁暮,也藏着说不出的暖。
暮色漫进屋里时,火盆里的炭还红着,炕是暖的,茶是热的。小虎坐在炕边编竹筐,篾条碰撞的“哒哒”声混着窗外偶尔的落雪声,把这岁暮的寻常,织得像床厚实的棉被,裹着日子里的甜,等着新一年的春,慢慢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