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片像揉碎的云,簌簌落了整夜,清晨推开门,院墙外的竹篱笆已经埋进半尺深的雪里。哑女踩着雪去灶房烧火,木柴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火光映得她脸颊发红,比去年此时更显丰润的轮廓,在暖光里柔和了许多。
“当心脚下。”小虎从外面进来,肩上扛着捆干柴,雪沫子从他的毡帽上抖落,在门槛边堆成小小的雪堆。他把柴靠在灶边,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水缸冻住了,我凿了半天才弄出点活水。”
哑女往灶里添了根粗柴,揭开锅盖,蒸腾的热气裹着玉米粥的甜香漫出来。“锅里温着红薯,你先垫垫。”她用木勺搅了搅粥,粥面上浮着层薄薄的米油,是用今年新收的玉米磨的面,比去年的陈粮更糯。
小虎没动红薯,反而凑到灶边烤手:“下午去山里看看?前几天下的套,说不定能套着只野兔。”他哈出的白气在鼻尖凝成霜,“去年这时候,你说想吃兔肉火锅,结果套了三天只套着只野鸡,今年运气定能好点。”
哑女笑着点头,往他手里塞了个烫手的红薯。去年冬天确实冷,山里的雪没膝深,他每天天不亮就去巡套,回来时睫毛上都挂着冰碴,最后拎回只肥野鸡,熬的汤却让她喝出了眼泪——不是咸的,是暖的。
吃过早饭,小虎背上弓箭和麻袋,哑女则揣了包煮熟的栗子,跟在他身后往山里走。雪深路滑,他走几步就回头扶她一把,掌心的温度透过棉手套传过来,比去年那双手套厚实多了——今年入秋时,她就给两人各做了双新棉手套,里子絮了新弹的棉花,暖得能焐化冰雪。
“你听。”小虎忽然停住脚步,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林子里静得只剩下雪落的声音,片刻后,传来“悉悉索索”的响动,一只灰兔从松树下窜出来,红眼睛在雪地里格外显眼。
小虎拉弓的动作比去年稳多了,箭矢“嗖”地飞出去,却擦着兔子的耳朵钉进了树干。灰兔受惊,一溜烟钻进了灌木丛。“可惜了。”他挠挠头,语气里带着懊恼,“去年那箭法明明准些。”
哑女捡起地上的栗子,剥了颗塞进他嘴里。栗子是前几日埋在灶灰里煨熟的,甜得绵密。“开春多练练就好了。”她比划着,去年他也是这样,套不着猎物就懊恼,却不知道她更在意的是他别冻着。
两人在山里转了半晌,野兔没见着,倒拾了些干柴。小虎把柴捆在背上,又从怀里掏出个东西:“给你。”是块冻得硬邦邦的野山楂,红得像团小火苗,“刚才在石缝里看见的,揣怀里暖着,现在能啃了。”
哑女接过来,山楂冻得像冰坨,咬下去却酸得人眯起眼睛,酸劲过后,是淡淡的甜。去年此时,他也摘过野山楂,却是青的,被她泡在糖水里腌了半个月才能吃,今年这颗,红透了,像他们过了一年的日子,慢慢熬出了甜味。
回到家时,日头已经西斜。小虎去劈柴,哑女则忙着准备晚饭。灶上炖着萝卜排骨汤,是前几日镇上买的肉,比去年自家养的瘦些,却炖得更烂乎。她往汤里撒了把自己晒的虾皮,鲜得能鲜掉眉毛——这是今年跟着李婶学的,去年只会清水炖萝卜。
“炖啥呢?这么香!”小虎掀开门帘进来,脸上沾着雪,手里却拎着个麻袋,“你看我套着啥了!”麻袋里动了动,发出“嘎嘎”的叫声,竟是只肥硕的野鸭。
“下午没找着套,回来时在河边捡的,冻僵在冰上了,还有口气。”小虎把野鸭拎到屋檐下处理,“今晚吃野鸭火锅,比兔肉还香!”
哑女笑着往灶里添柴,看他在雪地里忙活。去年冬天,他也是这样在雪地里杀鱼,手冻得通红,却非要自己弄,说“女人家别沾这些血腥”。今年他却喊她:“过来学两手,以后我不在家,你也能自己处理。”
暮色四合时,火锅在堂屋的方桌上支了起来。炭火“明明灭灭”舔着锅底,汤里翻滚着野鸭块、冻豆腐和白菜,咕嘟咕嘟的声响里,混着两人的说笑声。小虎给她盛了碗汤:“尝尝,比去年的野鸡汤浓不?”
哑女喝了一口,鲜得直点头。去年的野鸡汤是白水煮的,只放了把盐,今年她学着加了当归和枸杞,汤色更深,味也更厚了。
“开春想在院里搭个鸡棚,”小虎啃着鸭腿说,“李婶说芦花鸡下蛋勤,到时候给你天天煮鸡蛋吃。”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对了,前几日赶集给你买的。”
是支银簪,样式很简单,只在簪头刻了朵小小的梅花。去年他也送过东西,是根磨得光滑的桃木簪,说“能辟邪”,今年这银簪,在油灯下闪着柔和的光。
哑女把簪子插在发间,小虎看得呆了半晌,忽然红了脸,低头猛喝了口酒。酒是自家酿的米酒,比去年的烈些,却暖得更快,从喉咙一直暖到心里。
窗外的雪还在下,炉子里的火却越烧越旺。哑女看着小虎被酒气熏红的脸,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火锅,起初清汤寡水,添了肉,加了料,慢慢熬着,就成了最暖的滋味。
“明年,咱再种半亩地的谷子吧?”小虎忽然说,“今年收的不够吃,多打点,冬天就能天天喝小米粥了。”
哑女笑着点头,往他碗里夹了块鸭肝。油灯的光落在两人交叠的手背上,像撒了层金粉。去年此时,他们还在算计着过冬的口粮,今年却已经在想明年的收成了。
雪还在下,炉上的火锅还在咕嘟,屋檐下的冰棱在灯光里闪着光,像一串串透明的珠子。哑女想,日子就该这样,慢慢过,细细熬,总有一天,会像这锅里的汤,浓得化不开,暖得舍不得停。
“当心脚下。”小虎从外面进来,肩上扛着捆干柴,雪沫子从他的毡帽上抖落,在门槛边堆成小小的雪堆。他把柴靠在灶边,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水缸冻住了,我凿了半天才弄出点活水。”
哑女往灶里添了根粗柴,揭开锅盖,蒸腾的热气裹着玉米粥的甜香漫出来。“锅里温着红薯,你先垫垫。”她用木勺搅了搅粥,粥面上浮着层薄薄的米油,是用今年新收的玉米磨的面,比去年的陈粮更糯。
小虎没动红薯,反而凑到灶边烤手:“下午去山里看看?前几天下的套,说不定能套着只野兔。”他哈出的白气在鼻尖凝成霜,“去年这时候,你说想吃兔肉火锅,结果套了三天只套着只野鸡,今年运气定能好点。”
哑女笑着点头,往他手里塞了个烫手的红薯。去年冬天确实冷,山里的雪没膝深,他每天天不亮就去巡套,回来时睫毛上都挂着冰碴,最后拎回只肥野鸡,熬的汤却让她喝出了眼泪——不是咸的,是暖的。
吃过早饭,小虎背上弓箭和麻袋,哑女则揣了包煮熟的栗子,跟在他身后往山里走。雪深路滑,他走几步就回头扶她一把,掌心的温度透过棉手套传过来,比去年那双手套厚实多了——今年入秋时,她就给两人各做了双新棉手套,里子絮了新弹的棉花,暖得能焐化冰雪。
“你听。”小虎忽然停住脚步,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林子里静得只剩下雪落的声音,片刻后,传来“悉悉索索”的响动,一只灰兔从松树下窜出来,红眼睛在雪地里格外显眼。
小虎拉弓的动作比去年稳多了,箭矢“嗖”地飞出去,却擦着兔子的耳朵钉进了树干。灰兔受惊,一溜烟钻进了灌木丛。“可惜了。”他挠挠头,语气里带着懊恼,“去年那箭法明明准些。”
哑女捡起地上的栗子,剥了颗塞进他嘴里。栗子是前几日埋在灶灰里煨熟的,甜得绵密。“开春多练练就好了。”她比划着,去年他也是这样,套不着猎物就懊恼,却不知道她更在意的是他别冻着。
两人在山里转了半晌,野兔没见着,倒拾了些干柴。小虎把柴捆在背上,又从怀里掏出个东西:“给你。”是块冻得硬邦邦的野山楂,红得像团小火苗,“刚才在石缝里看见的,揣怀里暖着,现在能啃了。”
哑女接过来,山楂冻得像冰坨,咬下去却酸得人眯起眼睛,酸劲过后,是淡淡的甜。去年此时,他也摘过野山楂,却是青的,被她泡在糖水里腌了半个月才能吃,今年这颗,红透了,像他们过了一年的日子,慢慢熬出了甜味。
回到家时,日头已经西斜。小虎去劈柴,哑女则忙着准备晚饭。灶上炖着萝卜排骨汤,是前几日镇上买的肉,比去年自家养的瘦些,却炖得更烂乎。她往汤里撒了把自己晒的虾皮,鲜得能鲜掉眉毛——这是今年跟着李婶学的,去年只会清水炖萝卜。
“炖啥呢?这么香!”小虎掀开门帘进来,脸上沾着雪,手里却拎着个麻袋,“你看我套着啥了!”麻袋里动了动,发出“嘎嘎”的叫声,竟是只肥硕的野鸭。
“下午没找着套,回来时在河边捡的,冻僵在冰上了,还有口气。”小虎把野鸭拎到屋檐下处理,“今晚吃野鸭火锅,比兔肉还香!”
哑女笑着往灶里添柴,看他在雪地里忙活。去年冬天,他也是这样在雪地里杀鱼,手冻得通红,却非要自己弄,说“女人家别沾这些血腥”。今年他却喊她:“过来学两手,以后我不在家,你也能自己处理。”
暮色四合时,火锅在堂屋的方桌上支了起来。炭火“明明灭灭”舔着锅底,汤里翻滚着野鸭块、冻豆腐和白菜,咕嘟咕嘟的声响里,混着两人的说笑声。小虎给她盛了碗汤:“尝尝,比去年的野鸡汤浓不?”
哑女喝了一口,鲜得直点头。去年的野鸡汤是白水煮的,只放了把盐,今年她学着加了当归和枸杞,汤色更深,味也更厚了。
“开春想在院里搭个鸡棚,”小虎啃着鸭腿说,“李婶说芦花鸡下蛋勤,到时候给你天天煮鸡蛋吃。”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对了,前几日赶集给你买的。”
是支银簪,样式很简单,只在簪头刻了朵小小的梅花。去年他也送过东西,是根磨得光滑的桃木簪,说“能辟邪”,今年这银簪,在油灯下闪着柔和的光。
哑女把簪子插在发间,小虎看得呆了半晌,忽然红了脸,低头猛喝了口酒。酒是自家酿的米酒,比去年的烈些,却暖得更快,从喉咙一直暖到心里。
窗外的雪还在下,炉子里的火却越烧越旺。哑女看着小虎被酒气熏红的脸,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火锅,起初清汤寡水,添了肉,加了料,慢慢熬着,就成了最暖的滋味。
“明年,咱再种半亩地的谷子吧?”小虎忽然说,“今年收的不够吃,多打点,冬天就能天天喝小米粥了。”
哑女笑着点头,往他碗里夹了块鸭肝。油灯的光落在两人交叠的手背上,像撒了层金粉。去年此时,他们还在算计着过冬的口粮,今年却已经在想明年的收成了。
雪还在下,炉上的火锅还在咕嘟,屋檐下的冰棱在灯光里闪着光,像一串串透明的珠子。哑女想,日子就该这样,慢慢过,细细熬,总有一天,会像这锅里的汤,浓得化不开,暖得舍不得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