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爬到晒场西头的老槐树上时,小虎还在麦秸堆旁忙乎。他把白天没捆完的麦秸码成方垛,每一层都码得齐整,像用尺子量过似的,麦秸的金边在月光里泛着柔和的光。
“歇会儿吧,”哑女端着个粗瓷碗走过来,碗里盛着刚晾好的绿豆汤,上面漂着片薄荷叶,“再忙天就亮了。”她把碗往麦秸垛上一放,指尖碰到垛边的麦芒,痒得缩了缩手——去年收麦时,她也是这样碰了麦芒,结果手背肿了好几天,小虎那时还笨手笨脚地给她涂药膏,把药膏蹭得满手都是。
小虎直起身,捶了捶腰,月光在他汗湿的后背上淌成银线。“得码完,”他拿起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了把脸,“明儿预报有雨,不码好要发霉的。去年那堆没捆紧,一场雨下来烂了大半,你心疼得好几天没笑。”
哑女低头搅了搅绿豆汤,碗沿的影子在地上晃成圈。怎么会忘?去年雨来得急,麦秸堆塌了半边,湿麦秸在太阳下沤出酸气,她蹲在旁边捡还能用的麦秸,小虎就蹲在她对面,说“明年我一定码得比石头还稳”。如今看这方方正正的麦秸垛,果然比去年的扎实多了,边角都用细绳勒过,勒出深深的痕。
“汤凉透了,喝吧。”她把碗递过去,碗底还留着她的指温。小虎接过一饮而尽,喉结滚动时,喉间的汗珠顺着脖颈滑进衣领,像条会动的银线。“你煮的汤比去年的甜,”他咂咂嘴,“是不是多放了冰糖?”
哑女点头,忽然指着麦秸垛后的黑影笑:“张婶家的猫又来了。”一只狸花猫正缩在垛后,绿莹莹的眼睛盯着他们,去年这时候它还是只瘦小猫,总偷叼麦秸铺窝,如今胖得圆滚滚的,胆子也大了,见人看它,反而舔了舔爪子。
“给它留点吃的吧。”小虎从兜里摸出块干硬的麦饼,是下午剩的,掰了半块放在地上。狸花猫警惕地看了他们两眼,见没动静,才蹑手蹑脚走过来,叼起麦饼缩回垛后,咀嚼声在静夜里格外清晰。
“它倒比去年通人性了。”哑女说。去年喂它时,它总叼着饼就跑,今年却肯在原地吃,偶尔还抬头看他们两眼,像在道谢。
小虎重新拿起捆麦秸的绳子,手指在绳结上翻飞,动作比去年熟练多了。“前儿去镇上,见布铺有块新到的月白布,”他忽然说,“给你扯了半匹,做件新衬衣正好,比去年那件浆得硬邦邦的舒服。”去年的衬衣是用粗麻布做的,洗了几次就硬得像纸板,哑女总说“扎脖子”,他记到了现在。
哑女的脸在月光下有点发烫,伸手去帮他扶麦秸,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两人都像被烫着似的缩回手,麦秸“哗啦”掉下来几根。“笨手笨脚的。”小虎笑着骂,却弯腰把掉的麦秸捡起来,重新码好,动作轻得像怕碰疼了它们。
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大概是看场的老黄在巡夜。麦秸垛渐渐高起来,挡住了部分月光,在地上投下大片的阴影,像个沉默的巨人。哑女坐在阴影里,看着小虎忙碌的背影,他的胳膊肌肉绷得紧紧的,把麦秸往上递时,胳膊上的青筋像条小青蛇,比去年更明显了些——大概是今年割麦时累的。
“差不多了。”小虎把最后一捆麦秸码上去,拍了拍手上的灰,“你看这垛,暴雨来了都不怕。”他跳下来时没站稳,踉跄了一下,哑女赶紧伸手扶他,两人的影子在月光下叠在一起,像幅被拉长的画。
“去凉棚坐坐?”小虎指着不远处的凉棚,棚顶的麦秸在风里轻轻晃,“我泡了新茶,是李伯送的雨前龙井。”哑女点头,跟着他往凉棚走,脚踩在麦秸铺的地上,发出“沙沙”的响,像踩着满地碎银。
凉棚里的竹桌擦得锃亮,桌上的茶壶冒着热气,茶香混着麦秸的清香漫开来。小虎给她倒了杯茶,茶汤碧清,叶子在水里慢慢舒展,像一群刚醒的绿蝴蝶。“比去年的野茶淡些,”他说,“但更润喉。”
哑女抿了一口,舌尖先是微苦,很快就泛出回甘,确实比去年采的野茶顺口。她看着棚外的麦秸垛,月光在垛顶铺了层银霜,像盖了床软乎乎的被子。忽然想起去年此时,他们也是这样坐在晒场边,喝着野茶,看星星从麦秸垛后钻出来,小虎说“等明年麦收了,就给你打个银镯子”。
“镯子打好了吗?”她忽然问,声音轻得像月光。
小虎的脸一下子红了,从怀里摸出个布包,打开是只银镯子,样式简单,却磨得发亮。“前儿刚取回来,”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往她腕上套,“尺寸不知道合不合适……”镯子刚套到腕间,就被她的手温焐热了,贴着皮肤,暖得像团小火。
“合适。”哑女低头看着镯子,月光在上面晃出细碎的光,像落了星星。
远处的狗吠停了,狸花猫大概吃完了麦饼,悄没声地走了。凉棚里的茶香越来越浓,混着两人的呼吸,在月光里缠成线。小虎忽然握住她的手,镯子在两人掌心硌出浅浅的痕,他说:“明年,咱把麦秸垛再码高点,高到能摸着月亮。”
哑女抬头看他,他眼里的光比月光还亮,比去年说要码稳麦秸垛时,多了些说不清的东西,像麦秸堆里藏着的暖,捂得时间越久,越烫人。她没说话,只是把另一只手也覆上去,握住了他的手,握住了那只带着麦香和月光的银镯子。
月光慢慢移过凉棚,把两人的影子拉得更长,一直拉到麦秸垛旁,像要把这夜的暖,都织进麦秸的纹路里,等明年麦收时,再酿成更浓的甜。
“歇会儿吧,”哑女端着个粗瓷碗走过来,碗里盛着刚晾好的绿豆汤,上面漂着片薄荷叶,“再忙天就亮了。”她把碗往麦秸垛上一放,指尖碰到垛边的麦芒,痒得缩了缩手——去年收麦时,她也是这样碰了麦芒,结果手背肿了好几天,小虎那时还笨手笨脚地给她涂药膏,把药膏蹭得满手都是。
小虎直起身,捶了捶腰,月光在他汗湿的后背上淌成银线。“得码完,”他拿起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了把脸,“明儿预报有雨,不码好要发霉的。去年那堆没捆紧,一场雨下来烂了大半,你心疼得好几天没笑。”
哑女低头搅了搅绿豆汤,碗沿的影子在地上晃成圈。怎么会忘?去年雨来得急,麦秸堆塌了半边,湿麦秸在太阳下沤出酸气,她蹲在旁边捡还能用的麦秸,小虎就蹲在她对面,说“明年我一定码得比石头还稳”。如今看这方方正正的麦秸垛,果然比去年的扎实多了,边角都用细绳勒过,勒出深深的痕。
“汤凉透了,喝吧。”她把碗递过去,碗底还留着她的指温。小虎接过一饮而尽,喉结滚动时,喉间的汗珠顺着脖颈滑进衣领,像条会动的银线。“你煮的汤比去年的甜,”他咂咂嘴,“是不是多放了冰糖?”
哑女点头,忽然指着麦秸垛后的黑影笑:“张婶家的猫又来了。”一只狸花猫正缩在垛后,绿莹莹的眼睛盯着他们,去年这时候它还是只瘦小猫,总偷叼麦秸铺窝,如今胖得圆滚滚的,胆子也大了,见人看它,反而舔了舔爪子。
“给它留点吃的吧。”小虎从兜里摸出块干硬的麦饼,是下午剩的,掰了半块放在地上。狸花猫警惕地看了他们两眼,见没动静,才蹑手蹑脚走过来,叼起麦饼缩回垛后,咀嚼声在静夜里格外清晰。
“它倒比去年通人性了。”哑女说。去年喂它时,它总叼着饼就跑,今年却肯在原地吃,偶尔还抬头看他们两眼,像在道谢。
小虎重新拿起捆麦秸的绳子,手指在绳结上翻飞,动作比去年熟练多了。“前儿去镇上,见布铺有块新到的月白布,”他忽然说,“给你扯了半匹,做件新衬衣正好,比去年那件浆得硬邦邦的舒服。”去年的衬衣是用粗麻布做的,洗了几次就硬得像纸板,哑女总说“扎脖子”,他记到了现在。
哑女的脸在月光下有点发烫,伸手去帮他扶麦秸,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两人都像被烫着似的缩回手,麦秸“哗啦”掉下来几根。“笨手笨脚的。”小虎笑着骂,却弯腰把掉的麦秸捡起来,重新码好,动作轻得像怕碰疼了它们。
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大概是看场的老黄在巡夜。麦秸垛渐渐高起来,挡住了部分月光,在地上投下大片的阴影,像个沉默的巨人。哑女坐在阴影里,看着小虎忙碌的背影,他的胳膊肌肉绷得紧紧的,把麦秸往上递时,胳膊上的青筋像条小青蛇,比去年更明显了些——大概是今年割麦时累的。
“差不多了。”小虎把最后一捆麦秸码上去,拍了拍手上的灰,“你看这垛,暴雨来了都不怕。”他跳下来时没站稳,踉跄了一下,哑女赶紧伸手扶他,两人的影子在月光下叠在一起,像幅被拉长的画。
“去凉棚坐坐?”小虎指着不远处的凉棚,棚顶的麦秸在风里轻轻晃,“我泡了新茶,是李伯送的雨前龙井。”哑女点头,跟着他往凉棚走,脚踩在麦秸铺的地上,发出“沙沙”的响,像踩着满地碎银。
凉棚里的竹桌擦得锃亮,桌上的茶壶冒着热气,茶香混着麦秸的清香漫开来。小虎给她倒了杯茶,茶汤碧清,叶子在水里慢慢舒展,像一群刚醒的绿蝴蝶。“比去年的野茶淡些,”他说,“但更润喉。”
哑女抿了一口,舌尖先是微苦,很快就泛出回甘,确实比去年采的野茶顺口。她看着棚外的麦秸垛,月光在垛顶铺了层银霜,像盖了床软乎乎的被子。忽然想起去年此时,他们也是这样坐在晒场边,喝着野茶,看星星从麦秸垛后钻出来,小虎说“等明年麦收了,就给你打个银镯子”。
“镯子打好了吗?”她忽然问,声音轻得像月光。
小虎的脸一下子红了,从怀里摸出个布包,打开是只银镯子,样式简单,却磨得发亮。“前儿刚取回来,”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往她腕上套,“尺寸不知道合不合适……”镯子刚套到腕间,就被她的手温焐热了,贴着皮肤,暖得像团小火。
“合适。”哑女低头看着镯子,月光在上面晃出细碎的光,像落了星星。
远处的狗吠停了,狸花猫大概吃完了麦饼,悄没声地走了。凉棚里的茶香越来越浓,混着两人的呼吸,在月光里缠成线。小虎忽然握住她的手,镯子在两人掌心硌出浅浅的痕,他说:“明年,咱把麦秸垛再码高点,高到能摸着月亮。”
哑女抬头看他,他眼里的光比月光还亮,比去年说要码稳麦秸垛时,多了些说不清的东西,像麦秸堆里藏着的暖,捂得时间越久,越烫人。她没说话,只是把另一只手也覆上去,握住了他的手,握住了那只带着麦香和月光的银镯子。
月光慢慢移过凉棚,把两人的影子拉得更长,一直拉到麦秸垛旁,像要把这夜的暖,都织进麦秸的纹路里,等明年麦收时,再酿成更浓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