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时落起了小雨,淅淅沥沥打在窗棂上,像谁在用指尖轻叩玻璃。小虎扒拉完最后一口麦粥,刚要起身收拾碗筷,就被哑女拽住了衣角——他袖口磨破了个洞,白天割麦时勾住麦茬,撕开的口子被汗水浸得发僵,边缘还沾着点麦芒。
“坐着。”哑女比划着,把他按回板凳上,转身从炕柜里翻出针线笸箩。竹笸箩里整整齐齐码着线轴,红的绿的缠在小木架上,像捆着半院子的春天。她挑了根深靛蓝的线,穿针时眯起眼,睫毛在眼下投出小扇子似的影子,试了三次才把线穿进针孔,线头在嘴里抿湿了捻尖,动作熟稔得像做过千百遍。
小虎嘿嘿笑:“这点破洞,不用补,我换件就是。”他胳膊上还带着去年的疤,是打麦时被石碾蹭的,当时流了血也没当回事,此刻看着哑女认真的侧脸,倒有点不好意思了。
哑女没理他,把他的袖口拉到亮处,借着油灯的光细看。破口不算小,布丝被磨得乱糟糟,像蓬起的蒲公英。她用小剪子仔细剪掉毛边,指尖划过他粗糙的皮肤时,小虎下意识缩了缩,惹得她抬眼瞪了一下,眼里却带着笑。
雨下大了,砸在房顶上噼啪响,偶尔有风吹进来,吹得灯苗晃了晃。哑女的发丝被风拂到脸上,她偏头躲开,继续穿针引线。线在破口处来回穿梭,像只灵巧的小蛇,渐渐把裂开的布片连在一起。她的针法很特别,不是常见的平针,而是像编麦秆似的,绕出小小的菱形花纹,刚好能盖住破洞,远看倒像特意绣的图案。
“你这针法,跟谁学的?”小虎好奇地问。去年他也磨破过衣服,她补的是简单的十字针,没这么花哨。
哑女手上没停,另一只手往窗外指了指——村西头的王婆婆。上个月王婆婆来送新腌的咸菜,见她补衣服,就教了这招“锁边绣”,说“补得好看点,穿在身上也体面”。
小虎想起王婆婆,那是个厉害老太太,年轻时是绣娘,据说给大户人家绣过嫁衣,针脚比头发丝还细。“怪不得呢,跟王婆婆的手艺一样巧。”他凑近了些,能闻到她发间的皂角香,混着油灯的油烟味,竟格外好闻。
哑女忽然“呀”了一声,针扎在指尖,冒出个小红点。她赶紧把手指含在嘴里,眉头蹙了蹙,又立刻拿出来继续补,像是怕被他看笑话。
“别弄了,”小虎抓住她的手,“真不用补得这么好,我穿着干活,没多久又得磨破。”他的手掌比她大一圈,能把她的手整个包起来,掌心的温度烫得她指尖发麻。
哑女挣开他的手,把最后一针缝完,打了个小巧的结,用牙咬断线头,才把袖口抚平给他看。破洞处果然看不出痕迹,那些菱形花纹像缀在上面的小宝石,在灯光下闪闪的。“好了。”她比划着,眼里带着点邀功的得意。
小虎举起袖子对着灯照,光影里菱形纹路清晰又好看,忍不住笑:“你这哪是补衣服,是在绣花呢!穿出去人家得说我奢侈,破衣服还绣花纹。”话虽这么说,却把袖子捋得整整齐齐,舍不得再蹭到桌角。
雨还在下,屋檐下的积水顺着瓦当汇成小瀑布,映着油灯的光,像挂了串碎珠子。哑女收拾针线笸箩时,小虎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是块麦芽糖,用油纸包着,还带着点余温。“下午去李婶家换的,她家孙子过周岁,分的喜糖。”
哑女接过来,掰了一半塞进他嘴里,自己含着另一半。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化开,混着窗外的雨气,心里暖融融的。她忽然想起去年雨夜,也是这样,他冒雨从镇上带回块花布,说“看着适合做件新褂子”,结果被雨淋得感冒,躺了两天。那时她给他熬姜汤,也是坐在这盏油灯下,看着他昏昏沉沉的睡颜,心里又气又疼。
“明天要是雨停了,去把麦垛翻晒一下。”小虎含着糖说,声音有点含糊,“不然要发霉了。”
哑女点头,又指了指他另一件挂在墙上的衣服——那是件深蓝色的短褂,领口磨得发白。她比划着,意思是明天一起补了。
小虎笑了:“不用都绣花纹啊,简单补补就行,不然我成绣花枕头了。”
哑女被他逗得弯了眼,油灯在她眼里映出两团小光,像落了两颗星星。她拿起那件短褂,轻轻叠好放在笸箩旁,心里已经在想,领口用回字纹补,既结实又不惹眼,刚好配他干活穿。
雨渐渐小了,变成丝丝缕缕的毛毛细雨,敲在窗上像春蚕吃桑叶。油灯的光透过窗户,在湿滑的泥地上投下一片暖黄,把两个依偎的影子拉得很长,像被这雨夜的温柔,悄悄缝在了一起。小虎嚼着麦芽糖,看哑女把针线归置整齐,忽然觉得,日子就像这补过的衣服,有点破洞不算啥,只要有人用心缝补,照样能穿得暖和体面,甚至比新的更让人舍不得丢。
他想起王婆婆说的话:“过日子就像绣花,一针一线都得用心,看着麻烦,绣完了才好看。”当时不懂,此刻看着袖口的菱形花纹,看着灯下低头整理线轴的哑女,忽然就懂了。
窗外的雨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清辉落在院里的麦垛上,像撒了层银粉。哑女收拾完东西,抬头看见小虎在傻笑,伸手拍了拍他的额头,眼里的笑意比麦芽糖还甜。小虎抓住她的手,贴在自己脸上,感受着那点微凉的触感,心里想,明天翻完麦垛,得去给她买块新绣线,要最亮的那种,配得上她的好手艺。
这一夜,谁都没提明天的累活,也没说田里的麦子还有多少没割,只是听着雨后的虫鸣,守着一盏灯,让那些细密的针脚,把寻常日子缝成了蜜。
“坐着。”哑女比划着,把他按回板凳上,转身从炕柜里翻出针线笸箩。竹笸箩里整整齐齐码着线轴,红的绿的缠在小木架上,像捆着半院子的春天。她挑了根深靛蓝的线,穿针时眯起眼,睫毛在眼下投出小扇子似的影子,试了三次才把线穿进针孔,线头在嘴里抿湿了捻尖,动作熟稔得像做过千百遍。
小虎嘿嘿笑:“这点破洞,不用补,我换件就是。”他胳膊上还带着去年的疤,是打麦时被石碾蹭的,当时流了血也没当回事,此刻看着哑女认真的侧脸,倒有点不好意思了。
哑女没理他,把他的袖口拉到亮处,借着油灯的光细看。破口不算小,布丝被磨得乱糟糟,像蓬起的蒲公英。她用小剪子仔细剪掉毛边,指尖划过他粗糙的皮肤时,小虎下意识缩了缩,惹得她抬眼瞪了一下,眼里却带着笑。
雨下大了,砸在房顶上噼啪响,偶尔有风吹进来,吹得灯苗晃了晃。哑女的发丝被风拂到脸上,她偏头躲开,继续穿针引线。线在破口处来回穿梭,像只灵巧的小蛇,渐渐把裂开的布片连在一起。她的针法很特别,不是常见的平针,而是像编麦秆似的,绕出小小的菱形花纹,刚好能盖住破洞,远看倒像特意绣的图案。
“你这针法,跟谁学的?”小虎好奇地问。去年他也磨破过衣服,她补的是简单的十字针,没这么花哨。
哑女手上没停,另一只手往窗外指了指——村西头的王婆婆。上个月王婆婆来送新腌的咸菜,见她补衣服,就教了这招“锁边绣”,说“补得好看点,穿在身上也体面”。
小虎想起王婆婆,那是个厉害老太太,年轻时是绣娘,据说给大户人家绣过嫁衣,针脚比头发丝还细。“怪不得呢,跟王婆婆的手艺一样巧。”他凑近了些,能闻到她发间的皂角香,混着油灯的油烟味,竟格外好闻。
哑女忽然“呀”了一声,针扎在指尖,冒出个小红点。她赶紧把手指含在嘴里,眉头蹙了蹙,又立刻拿出来继续补,像是怕被他看笑话。
“别弄了,”小虎抓住她的手,“真不用补得这么好,我穿着干活,没多久又得磨破。”他的手掌比她大一圈,能把她的手整个包起来,掌心的温度烫得她指尖发麻。
哑女挣开他的手,把最后一针缝完,打了个小巧的结,用牙咬断线头,才把袖口抚平给他看。破洞处果然看不出痕迹,那些菱形花纹像缀在上面的小宝石,在灯光下闪闪的。“好了。”她比划着,眼里带着点邀功的得意。
小虎举起袖子对着灯照,光影里菱形纹路清晰又好看,忍不住笑:“你这哪是补衣服,是在绣花呢!穿出去人家得说我奢侈,破衣服还绣花纹。”话虽这么说,却把袖子捋得整整齐齐,舍不得再蹭到桌角。
雨还在下,屋檐下的积水顺着瓦当汇成小瀑布,映着油灯的光,像挂了串碎珠子。哑女收拾针线笸箩时,小虎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是块麦芽糖,用油纸包着,还带着点余温。“下午去李婶家换的,她家孙子过周岁,分的喜糖。”
哑女接过来,掰了一半塞进他嘴里,自己含着另一半。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化开,混着窗外的雨气,心里暖融融的。她忽然想起去年雨夜,也是这样,他冒雨从镇上带回块花布,说“看着适合做件新褂子”,结果被雨淋得感冒,躺了两天。那时她给他熬姜汤,也是坐在这盏油灯下,看着他昏昏沉沉的睡颜,心里又气又疼。
“明天要是雨停了,去把麦垛翻晒一下。”小虎含着糖说,声音有点含糊,“不然要发霉了。”
哑女点头,又指了指他另一件挂在墙上的衣服——那是件深蓝色的短褂,领口磨得发白。她比划着,意思是明天一起补了。
小虎笑了:“不用都绣花纹啊,简单补补就行,不然我成绣花枕头了。”
哑女被他逗得弯了眼,油灯在她眼里映出两团小光,像落了两颗星星。她拿起那件短褂,轻轻叠好放在笸箩旁,心里已经在想,领口用回字纹补,既结实又不惹眼,刚好配他干活穿。
雨渐渐小了,变成丝丝缕缕的毛毛细雨,敲在窗上像春蚕吃桑叶。油灯的光透过窗户,在湿滑的泥地上投下一片暖黄,把两个依偎的影子拉得很长,像被这雨夜的温柔,悄悄缝在了一起。小虎嚼着麦芽糖,看哑女把针线归置整齐,忽然觉得,日子就像这补过的衣服,有点破洞不算啥,只要有人用心缝补,照样能穿得暖和体面,甚至比新的更让人舍不得丢。
他想起王婆婆说的话:“过日子就像绣花,一针一线都得用心,看着麻烦,绣完了才好看。”当时不懂,此刻看着袖口的菱形花纹,看着灯下低头整理线轴的哑女,忽然就懂了。
窗外的雨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清辉落在院里的麦垛上,像撒了层银粉。哑女收拾完东西,抬头看见小虎在傻笑,伸手拍了拍他的额头,眼里的笑意比麦芽糖还甜。小虎抓住她的手,贴在自己脸上,感受着那点微凉的触感,心里想,明天翻完麦垛,得去给她买块新绣线,要最亮的那种,配得上她的好手艺。
这一夜,谁都没提明天的累活,也没说田里的麦子还有多少没割,只是听着雨后的虫鸣,守着一盏灯,让那些细密的针脚,把寻常日子缝成了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