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风裹着雪沫子,打在窗棂上“呜呜”地响,像谁在门外哼着老调子。春杏正蹲在灶前烧火,火钳拨了拨炉膛里的炭,火星子“噼啪”跳出来,映得她鬓角的白发亮了亮。锅里炖着的排骨萝卜汤翻滚着,油花浮在奶白的汤面上,香气顺着锅盖缝往外钻,把屋里的寒气都驱散了大半。
“娘,爹呢?”里屋传来小禾的声音,带着点少年人的清朗。他刚从县城放假回来,棉袄上还沾着路上的雪,正踮着脚往炕柜上瞅,那里摆着他从小到大得的奖状,最上面一张是省里农创大赛的二等奖,红底金字,格外显眼。
“在院里劈柴呢,说要给你那几个同学烧热炕。”春杏往灶里添了根松柴,松脂遇火冒出股清苦的香,“你同学啥时候到?我把西屋的被褥都晒过了,棉花是新弹的,保准暖和。”
小禾跑到灶房门口,倚着门框笑:“说好了后天到,他们都惦记着娘做的贴饼子呢,说在县城饭馆吃的,没咱家的麦香。”他凑到锅边,吸了吸鼻子,“真香!爹说您这次炖排骨放了晒干的山楂片,解腻?”
“你爹就是惯着你,知道你爱吃甜口。”春杏用锅铲轻轻敲了敲他的手背,“去,叫你爹进来喝碗热汤,别冻着了。”
小禾应着跑出去,没过多久,李二柱就搓着冻红的手进来了,棉袄肩头落着层薄雪,刚进门就被热气蒸得化了水。“外面雪下大了,我把院里的柴火都堆到棚子底下了,省得明天冻在雪里。”他接过春杏递来的汤碗,仰头喝了大半,喉结滚动着,呼出的白气在碗口散开。
“你同学来了,咱杀只芦花鸡吧,那鸡长得肥,炖汤最香。”李二柱抹了把嘴,“我去地窖看看,还有去年腌的腊鱼,拿出来蒸了,让他们尝尝咱这土味。”
“早给你备着呢。”春杏掀开旁边的缸盖,里面码着整整齐齐的腊鱼腊肉,油亮亮的泛着琥珀色,“前儿张奶奶送来些晒干的笋干,说跟腊鱼炖在一块儿,鲜得能掉舌头。”
小禾在一旁写回信,是给学堂的先生的,笔锋比去年稳了不少:“先生说,等开春了,带农科所的专家来咱村看看,说咱家的杂交麦种有推广价值……”他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爹,娘,到时候咱就能办个育苗场,让全县的麦子都用咱家的种!”
李二柱正擦着斧头的手顿了顿,咧嘴笑了:“好小子,有出息!爹没啥大本事,就会种庄稼,你要是能让更多人吃饱饭,比给爹买啥都强。”他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肩膀看着比去年更宽了些。
第二天一早,雪停了,太阳把院子里的雪照得晃眼。李二柱带着小禾去赶集,说是给同学买些稀罕物——县城里少见的冻梨、裹着芝麻的糖球,还有用新麦面做的糖火烧。春杏在家收拾西屋,把小禾带回来的农科书籍摆在炕桌上,有《作物遗传育种学》《土壤肥料学》,书页里夹着不少小禾画的麦穗草图,铅笔线勾得密密麻麻。
晌午时分,李二柱父子俩回来了,手里拎着大包小包。小禾献宝似的拿出个玻璃罐:“娘,这是县城新开的酱菜铺买的什锦菜,您尝尝,比咱家腌的酸黄瓜多了点甜味。”
春杏尝了一口,点头道:“是不错,回头咱也学着做,放些胡萝卜丁、芹菜段,给你带到学堂去。”她把冻梨泡在冷水里,“这梨得化透了才好吃,冰碴子带着甜,比冰棍解暑。”
傍晚时,西屋的炕烧得热乎乎的,李二柱把新做的棉褥子铺上去,用手按了按,软乎乎的。春杏在炕桌上摆了盘炒花生,又端来刚出锅的糖火烧,麦香混着芝麻香,在屋里漫开。
“你说这几个城里娃,住惯了洋楼,能睡得惯咱这土炕不?”春杏有点担心,手里的针线在布上缝得更密了——她在给每个枕头缝个新枕套,蓝布上绣着小小的麦穗。
“咋睡不惯?”李二柱往炕洞里添了最后一把柴,“咱这炕比啥都暖和,他们来了,我带他们去看菜窖,去猪圈看刚下的小猪崽,保证他们觉得新鲜。”他看着小禾贴在墙上的农科所照片,突然说,“等开春修水渠,让小禾的同学帮着看看图纸,他们懂文化,定比咱瞎琢磨强。”
小禾正在给同学写信,闻言抬头笑:“爹,他们都是学农的,正想找地方实践呢,您这水渠工程,刚好给他们练手。”
窗外的月亮爬上树梢,把雪照得像撒了层银粉。灶房里的排骨萝卜汤还在保温,香味时不时飘进来,和着炕洞里柴火的余温,在屋里织成一张暖融融的网。春杏看着炕上父子俩的笑脸,突然觉得这归期将近的日子,比任何时候都踏实——炕是热的,灶是旺的,孩子在身边,明天的盼头在心里,这就够了。
夜深时,李二柱起夜,见西屋的灯还亮着,推开门一看,小禾正趴在桌上画育苗场的草图,铅笔在纸上沙沙响,旁边放着块啃了一半的糖火烧。“快睡吧,明天同学来了,才有精神陪他们转。”李二柱把灯调暗些。
“爹,您看这儿,育苗场得建在向阳的坡上,排水方便……”小禾指着图纸,眼里的光比灯光还亮。
李二柱没说话,悄悄带上门。院里的雪在月光下泛着光,菜窖的棉帘安静地垂着,猪圈里传来小猪崽的哼唧声。他深吸一口气,冷冽的空气里带着雪的清和家的暖,心里突然敞亮得很——这日子就像这灶火,只要添柴,就总旺着,只要人在,就总有盼头。
“娘,爹呢?”里屋传来小禾的声音,带着点少年人的清朗。他刚从县城放假回来,棉袄上还沾着路上的雪,正踮着脚往炕柜上瞅,那里摆着他从小到大得的奖状,最上面一张是省里农创大赛的二等奖,红底金字,格外显眼。
“在院里劈柴呢,说要给你那几个同学烧热炕。”春杏往灶里添了根松柴,松脂遇火冒出股清苦的香,“你同学啥时候到?我把西屋的被褥都晒过了,棉花是新弹的,保准暖和。”
小禾跑到灶房门口,倚着门框笑:“说好了后天到,他们都惦记着娘做的贴饼子呢,说在县城饭馆吃的,没咱家的麦香。”他凑到锅边,吸了吸鼻子,“真香!爹说您这次炖排骨放了晒干的山楂片,解腻?”
“你爹就是惯着你,知道你爱吃甜口。”春杏用锅铲轻轻敲了敲他的手背,“去,叫你爹进来喝碗热汤,别冻着了。”
小禾应着跑出去,没过多久,李二柱就搓着冻红的手进来了,棉袄肩头落着层薄雪,刚进门就被热气蒸得化了水。“外面雪下大了,我把院里的柴火都堆到棚子底下了,省得明天冻在雪里。”他接过春杏递来的汤碗,仰头喝了大半,喉结滚动着,呼出的白气在碗口散开。
“你同学来了,咱杀只芦花鸡吧,那鸡长得肥,炖汤最香。”李二柱抹了把嘴,“我去地窖看看,还有去年腌的腊鱼,拿出来蒸了,让他们尝尝咱这土味。”
“早给你备着呢。”春杏掀开旁边的缸盖,里面码着整整齐齐的腊鱼腊肉,油亮亮的泛着琥珀色,“前儿张奶奶送来些晒干的笋干,说跟腊鱼炖在一块儿,鲜得能掉舌头。”
小禾在一旁写回信,是给学堂的先生的,笔锋比去年稳了不少:“先生说,等开春了,带农科所的专家来咱村看看,说咱家的杂交麦种有推广价值……”他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爹,娘,到时候咱就能办个育苗场,让全县的麦子都用咱家的种!”
李二柱正擦着斧头的手顿了顿,咧嘴笑了:“好小子,有出息!爹没啥大本事,就会种庄稼,你要是能让更多人吃饱饭,比给爹买啥都强。”他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肩膀看着比去年更宽了些。
第二天一早,雪停了,太阳把院子里的雪照得晃眼。李二柱带着小禾去赶集,说是给同学买些稀罕物——县城里少见的冻梨、裹着芝麻的糖球,还有用新麦面做的糖火烧。春杏在家收拾西屋,把小禾带回来的农科书籍摆在炕桌上,有《作物遗传育种学》《土壤肥料学》,书页里夹着不少小禾画的麦穗草图,铅笔线勾得密密麻麻。
晌午时分,李二柱父子俩回来了,手里拎着大包小包。小禾献宝似的拿出个玻璃罐:“娘,这是县城新开的酱菜铺买的什锦菜,您尝尝,比咱家腌的酸黄瓜多了点甜味。”
春杏尝了一口,点头道:“是不错,回头咱也学着做,放些胡萝卜丁、芹菜段,给你带到学堂去。”她把冻梨泡在冷水里,“这梨得化透了才好吃,冰碴子带着甜,比冰棍解暑。”
傍晚时,西屋的炕烧得热乎乎的,李二柱把新做的棉褥子铺上去,用手按了按,软乎乎的。春杏在炕桌上摆了盘炒花生,又端来刚出锅的糖火烧,麦香混着芝麻香,在屋里漫开。
“你说这几个城里娃,住惯了洋楼,能睡得惯咱这土炕不?”春杏有点担心,手里的针线在布上缝得更密了——她在给每个枕头缝个新枕套,蓝布上绣着小小的麦穗。
“咋睡不惯?”李二柱往炕洞里添了最后一把柴,“咱这炕比啥都暖和,他们来了,我带他们去看菜窖,去猪圈看刚下的小猪崽,保证他们觉得新鲜。”他看着小禾贴在墙上的农科所照片,突然说,“等开春修水渠,让小禾的同学帮着看看图纸,他们懂文化,定比咱瞎琢磨强。”
小禾正在给同学写信,闻言抬头笑:“爹,他们都是学农的,正想找地方实践呢,您这水渠工程,刚好给他们练手。”
窗外的月亮爬上树梢,把雪照得像撒了层银粉。灶房里的排骨萝卜汤还在保温,香味时不时飘进来,和着炕洞里柴火的余温,在屋里织成一张暖融融的网。春杏看着炕上父子俩的笑脸,突然觉得这归期将近的日子,比任何时候都踏实——炕是热的,灶是旺的,孩子在身边,明天的盼头在心里,这就够了。
夜深时,李二柱起夜,见西屋的灯还亮着,推开门一看,小禾正趴在桌上画育苗场的草图,铅笔在纸上沙沙响,旁边放着块啃了一半的糖火烧。“快睡吧,明天同学来了,才有精神陪他们转。”李二柱把灯调暗些。
“爹,您看这儿,育苗场得建在向阳的坡上,排水方便……”小禾指着图纸,眼里的光比灯光还亮。
李二柱没说话,悄悄带上门。院里的雪在月光下泛着光,菜窖的棉帘安静地垂着,猪圈里传来小猪崽的哼唧声。他深吸一口气,冷冽的空气里带着雪的清和家的暖,心里突然敞亮得很——这日子就像这灶火,只要添柴,就总旺着,只要人在,就总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