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渠边的冻土化得软乎乎的,踩上去能陷下半只脚。李二柱带着小禾和他的同学们往水渠工地走,手里拎着卷尺和木杆,嘴里念叨着:“咱先量量渠宽,按图纸说的得三米宽才够灌溉,窄了怕水流不过来。”
小禾的同学王磊扛着水准仪,镜片反射着晨光:“叔,我这仪器准得很,昨天校正好了,保证测出来的坡度分毫不差。”他把三脚架支在田埂上,调试着镜头,“您看,从渠头到渠尾,得有千分之三的坡度才合适,水流既快又不会冲坏渠壁。”
小禾蹲在渠边,用树枝扒拉着泥土,忽然喊:“爹,您看这土!”手里捏着把黑褐色的泥,“比去年肥多了,我同学说这是腐殖质含量高,种啥都长劲。”他回头冲王磊笑,“你说的那个‘土壤有机质检测’,咱今儿能测不?”
“当然能。”王磊从背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检测仪,“这玩意儿插土里就行,数值马上出来。”他把探头插进地里,屏幕上很快跳出数字:“哇,5.2%!远超标准值,叔您这地养得真好!”
李二柱咧着嘴笑,手里的木杆往渠边一戳:“那是,去年秋天咱往地里埋了不少秸秆,还有你娘攒的粪肥,能不好吗?”他望着蜿蜒的渠线,“等这渠通了水,东边那片洼地也能改造成水田,种上水稻,比种玉米强多了。”
春杏提着篮子送饭来,老远就喊:“歇会儿吃早饭喽!”篮子里是刚烙的葱花饼,还有一大壶绿豆汤。“王磊啊,快过来尝尝婶烙的饼,垫垫肚子再干。”
王磊放下仪器跑过去,拿起一张饼咬了一大口:“婶烙的饼比城里早餐店的香多了!”他含糊着说,“刚才测了渠深,得一米二才行,不然存不住水。”
小禾啃着饼,指着远处的坡地:“爹,那边是不是能挖个蓄水池?下雨时存水,天旱了就能抽去浇地。”王磊立刻接话:“这个主意好!我算过,一个五十立方米的池子,够灌三亩地呢,咱下午就画图纸!”
李二柱看着两个年轻人凑在一起比划,心里头热乎乎的。春杏挨着他坐下,递给他一张饼:“你看这俩,倒像是亲兄弟。”他咬了口饼,葱花的香混着麦香在嘴里散开,点头道:“年轻真好,脑子活,懂的也多。”
渠边的柳树抽出了嫩芽,嫩黄的枝条垂在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王磊的水准仪还在“滴滴”响着,小禾蹲在旁边记录数据,笔尖在本子上划过,留下一行行工整的字迹。李二柱望着他们,又望向远处待耕的田野,仿佛已经看见渠水哗哗流淌,稻田泛着绿光,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
春杏忽然指着天空:“你看那燕子!”一群灰黑色的身影掠过渠面,剪刀似的尾巴剪开晨雾。“燕子回来了,这渠啊,赶在清明前准能修好。”
李二柱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拿起铁锹往渠底挖了一铲:“对,赶在清明前通水,不耽误插秧。”泥土湿润,带着潮气,铲起来很顺手。他忽然觉得,这渠里流淌的不只是水,还有这些年轻人带来的新法子、新希望,像春信一样,让这片土地都活泛起来了。
王磊忽然喊:“叔,婶,你们快来看!这土壤检测报告出来了,咱这地太适合种有机稻了!”小禾举着打印出来的报告跑过来,脸上沾着泥也顾不上擦:“爹,咱种有机稻吧!能卖好价钱,同学说城里超市都抢着要!”
李二柱接过报告,虽然很多字认不全,但“合格”“优质”这几个字看得真切。他把报告递给春杏,春杏捧着报告,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面,眼里闪着光:“行啊,就听你们的!”
阳光越来越暖,渠边的泥土蒸腾出淡淡的水汽,混着草木的清香。李二柱抡起铁锹,一下下挖着渠底,每一下都像是在翻开新的生活篇章。他知道,这条渠不仅能引来活水,更能引来好日子——那些年轻的智慧和土地的质朴碰在一起,准能长出比往年更饱满的收成。
小禾的同学王磊扛着水准仪,镜片反射着晨光:“叔,我这仪器准得很,昨天校正好了,保证测出来的坡度分毫不差。”他把三脚架支在田埂上,调试着镜头,“您看,从渠头到渠尾,得有千分之三的坡度才合适,水流既快又不会冲坏渠壁。”
小禾蹲在渠边,用树枝扒拉着泥土,忽然喊:“爹,您看这土!”手里捏着把黑褐色的泥,“比去年肥多了,我同学说这是腐殖质含量高,种啥都长劲。”他回头冲王磊笑,“你说的那个‘土壤有机质检测’,咱今儿能测不?”
“当然能。”王磊从背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检测仪,“这玩意儿插土里就行,数值马上出来。”他把探头插进地里,屏幕上很快跳出数字:“哇,5.2%!远超标准值,叔您这地养得真好!”
李二柱咧着嘴笑,手里的木杆往渠边一戳:“那是,去年秋天咱往地里埋了不少秸秆,还有你娘攒的粪肥,能不好吗?”他望着蜿蜒的渠线,“等这渠通了水,东边那片洼地也能改造成水田,种上水稻,比种玉米强多了。”
春杏提着篮子送饭来,老远就喊:“歇会儿吃早饭喽!”篮子里是刚烙的葱花饼,还有一大壶绿豆汤。“王磊啊,快过来尝尝婶烙的饼,垫垫肚子再干。”
王磊放下仪器跑过去,拿起一张饼咬了一大口:“婶烙的饼比城里早餐店的香多了!”他含糊着说,“刚才测了渠深,得一米二才行,不然存不住水。”
小禾啃着饼,指着远处的坡地:“爹,那边是不是能挖个蓄水池?下雨时存水,天旱了就能抽去浇地。”王磊立刻接话:“这个主意好!我算过,一个五十立方米的池子,够灌三亩地呢,咱下午就画图纸!”
李二柱看着两个年轻人凑在一起比划,心里头热乎乎的。春杏挨着他坐下,递给他一张饼:“你看这俩,倒像是亲兄弟。”他咬了口饼,葱花的香混着麦香在嘴里散开,点头道:“年轻真好,脑子活,懂的也多。”
渠边的柳树抽出了嫩芽,嫩黄的枝条垂在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王磊的水准仪还在“滴滴”响着,小禾蹲在旁边记录数据,笔尖在本子上划过,留下一行行工整的字迹。李二柱望着他们,又望向远处待耕的田野,仿佛已经看见渠水哗哗流淌,稻田泛着绿光,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
春杏忽然指着天空:“你看那燕子!”一群灰黑色的身影掠过渠面,剪刀似的尾巴剪开晨雾。“燕子回来了,这渠啊,赶在清明前准能修好。”
李二柱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拿起铁锹往渠底挖了一铲:“对,赶在清明前通水,不耽误插秧。”泥土湿润,带着潮气,铲起来很顺手。他忽然觉得,这渠里流淌的不只是水,还有这些年轻人带来的新法子、新希望,像春信一样,让这片土地都活泛起来了。
王磊忽然喊:“叔,婶,你们快来看!这土壤检测报告出来了,咱这地太适合种有机稻了!”小禾举着打印出来的报告跑过来,脸上沾着泥也顾不上擦:“爹,咱种有机稻吧!能卖好价钱,同学说城里超市都抢着要!”
李二柱接过报告,虽然很多字认不全,但“合格”“优质”这几个字看得真切。他把报告递给春杏,春杏捧着报告,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面,眼里闪着光:“行啊,就听你们的!”
阳光越来越暖,渠边的泥土蒸腾出淡淡的水汽,混着草木的清香。李二柱抡起铁锹,一下下挖着渠底,每一下都像是在翻开新的生活篇章。他知道,这条渠不仅能引来活水,更能引来好日子——那些年轻的智慧和土地的质朴碰在一起,准能长出比往年更饱满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