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真的被宋河押中了-《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

  卢晚四人也跟着行礼,神情肃穆。

  周平连忙摆手,有些手足无措:“使不得,使不得……我不过是痴长几岁罢了。你们都是天之骄子,将来前途无量,可别忘了拉老哥哥一把。”

  他的话语里,带着期盼与落寞。

  宋河看着他,认真道:“周先生放心,若我们有幸上榜,定不忘先生今日教诲之恩。”

  ……

  转眼,府试之期已至。

  贡院门前,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考生们在家人的簇拥下,怀着忐忑的心情,汇入拥挤的人潮。

  宋河与卢晚四人,倒是显得格外镇定。

  五个半大少年,背着考篮,孑然而立,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老大,跟咱们在县里考时,阵仗完全不一样啊。”

  墨卿伸着脖子,四下张望。

  “人更多,官差更凶,考生的脸色……也更白。”

  赵雷补充道,还学着那些面色惨白的考生,做了个两股战战的搞怪表情。

  李魁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别贫了,准备进场!”

  有了周平的提前预警,和县试时的经验,五人从容不迫。

  轮到他们搜检时,他们主动解开发髻,脱下鞋履,将考篮里的笔墨纸砚一一取出,任由官差检查。

  那官差本是一脸凶神恶煞,见他们如此配合,又看他们年纪尚幼,神色不由缓和了几分,检查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顺利通过龙门,踏入贡院,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一排排号舍,如鸽子笼般整齐排列,狭窄,逼仄,散发着陈腐的霉味。

  一名小吏领着他们,按照考牌上的编号,将他们一一送入各自的号舍。

  “哐当。”

  号舍的木门从外面锁上。

  一方小小的天地,便是未来三天三夜的战场。

  宋河坐在冰冷的木板上,打量着这个不足方丈的狭小空间。

  一张木板是桌,放下是床。

  头顶一线天光,面前一堵高墙。

  与世隔绝。

  他闭上眼,调整呼吸,将外界的嘈杂与内心的纷乱,一并摒弃。

  当!

  开考的锣声响起,沉闷悠长。

  号军们迈着沉重的步伐,开始分发试卷。

  薄薄的纸张,却承载着无数人一生荣辱。

  ……

  另一间号舍里,卢晚的心跳得厉害。

  他毕竟是知府之子,这场考试,他比任何人都更输不起。

  若是考砸了,丢的不仅是自己的脸,更是宋河的脸。

  他深呼吸,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可颤抖的手,却出卖了他内心的紧张。

  他展开试卷,目光落在卷首。

  第一场,考经义、策论。

  经义题中规中矩,出自《礼记》,是宋河带着他们温习过的篇章。

  卢晚心中稍定。

  他的目光缓缓下移,落在了策论的题目上。

  两道题。

  其一:“论桑弘羊均输平准之法。”

  其二:“青州水患频发,何以治之?”

  当看清第一道题的瞬间,卢晚的瞳孔猛然收缩。

  大脑有那么一刻的空白。

  随后,他几乎要忍不住放声大笑!

  是这道题!

  真的是这道题!

  宋河押的三道策论题中,最核心,讲解最透彻,让他们反复辩论推演过无数次的一道题!

  他至今还记得,宋河当时是如何分析的。

  “王学政是实干派,最重经世致用之学。”

  “而本朝财政,一直依赖于农税,商税征收混乱,国库时有空虚。”

  “桑弘羊的理财之术,虽然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但其核心思想,对于当下的朝廷,极具借鉴意义。”

  “这道题,既考史学功底,又考经济见识,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格局。十有八九,会考!”

  当时他们还半信半疑,觉得宋河有些过于自信。

  现在看来,这哪里是自信,分明是神机妙算!

  卢晚激动得浑身发抖,他下意识地抬头,望向宋河号舍的方向,虽然隔着厚厚的墙壁,但他仿佛能看到那个少年淡定的脸庞。

  一股难以言喻的钦佩,油然而生。

  老大,你简直是我的再生父母!

  他再看第二道题。

  “青州水患频发,何以治之?”

  这题,宋河也提过。

  虽然没有作为重点押题,但宋河曾带他们去青州府的水利司,借阅过历年的水文档案。

  宋河当时说:“我们身为青州人,治水是绕不开的话题。就算不考,多了解一些,总没坏处。”

  没想到,竟然也考了!

  卢晚此刻的心情,已经不能用狂喜来形容。

  那是一种尘埃落定的安稳,一种胜券在握的从容。

  他仿佛看到,金灿灿的“秀才”功名,正在向他招手。

  他扭头,看向不远处李魁的号舍,又看了看另一边赵雷和墨卿的方向。

  他看到,那几个家伙,也都探出头来,脸上挂着同款的、压抑不住的、傻子一样的笑容。

  四人隔着长长的甬道,无声地对视了一眼。

  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们心中的紧张与不安,早已被巨大的惊喜冲刷得一干二净。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昂扬斗志。

  卢晚收回目光,拿起毛笔,饱蘸浓墨。

  笔尖落在纸上,稳如磐石。

  往日里那些被宋河逼着背诵的典籍,那些在争辩中逐渐清晰的观点,此刻汇入脑海,即将奔涌于笔下。

  他知道,这一战,稳了。

  ……

  三天三夜,是一场对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熬炼。

  第一天,考生们精神饱满,笔走龙蛇。

  到了第二天,许多人便已显出疲态。

  号舍狭小,无法安眠。

  夜里寒气侵体,白天暑气蒸腾。

  再加上精神高度紧张,不少人的身体开始吃不消。

  呕吐声、咳嗽声、梦呓声,在寂静的夜里此起彼伏。

  有考生受不住这般折磨,开始用头撞墙,哭喊着要出去,最终被号军拖走,前功尽弃。

  宋河所在的区域,就有一个考生崩溃了。

  那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在第二天夜里,突然开始撕扯自己的卷子,一边撕一边狂笑,状若疯魔。

  “十年了!十年了!我写这些有什么用!我老婆孩子都快饿死了!”

  凄厉的哭喊,响彻在每个考生的心上。

  宋河只是默默听着,手里的笔,没有片刻停顿。

  他的身体同样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