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呈始皇陛下:西域岁报并请策-《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臣赢欣谨呈陛下:

  自三月誓师西征,至今已九阅月。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西域拓土万里,诸事初定。现将岁末情状、来岁规划,详禀于下:

  一、疆土所至:西出葱岭,龙旗遍插

  臣率五军团西进,历大小战事七十余场,破西域三十六国中之二十五国,收服部落百余,拓土自河西定远至葱岭东麓,南北纵贯三千里,东西横亘五千里,折合秦制三十余郡之地。

  其中:

  - 第一军团取天山北麓车师、乌孙等十二国,控牧场五十万亩,设烽燧三十座;

  - 第二军团破楼兰、扜弥等八国,通孔雀河商道千里,收罗布泊盐泽一处;

  - 第三军团护粮道至葱岭,清剿沿途劫掠部落三十,拓耕地二十万亩;

  - 第四军团迫大月氏西迁三百里,控其旧牧地八十万亩,获汗血宝马繁育场一处;

  - 第五军团穿塔克拉玛干,取大宛贰师城,得其铁矿三、良马牧场二。

  现西域东麓诸城郭、牧场、耕地皆插玄鸟旗,设临时郡吏五十员,书同文、车同轨已试点推行,老弱妇孺皆知“大秦”二字。

  二、新城肇建:三城鼎足,以待民安

  臣于孔雀河沿岸择三地,肇建新城三座,今已夯土三尺,明春三月可毕:

  - 北曰“牧城”:聚大月氏、乌孙牧户十五万,圈草场百万亩,专司养马、育羊,已建马厩千间、羊圈万座,本月出栏羊羔五万只,可补军骑;

  - 中曰“农城”:集车师、姑师农夫十三万,引孔雀河水灌田五十万亩,冬麦已播,预计来岁收粟米三十万石,设粮仓二十座;

  - 南曰“工城”:汇楼兰织匠、车师铁匠八万,置工坊百处,已能仿秦式弯刀、织锦,日产铁器百件、锦缎十匹,设熔炉五十座。

  三城皆依秦制规划:街道宽三丈,民居配暖炕,设学堂、市集、医馆,每城可容三十万人,合计可纳百万众,足为西域根基。

  三、缴获清单:以半奉君,余充军实

  西征所得,皆为大秦之物,臣已清点造册,今拟分半呈送咸阳,另半留西域充军饷、济新户:

  - 粮草:粟米一百八十万石、稻二十万石、青稞十万石——拟送咸阳九十万石;

  - 牲畜:马八万匹(汗血宝马两千匹)、牛二十万头、羊四十万只、骆驼八千峰——拟送咸阳马四万匹、牛十万头、羊二十万只;

  - 财货:玉石三千斤、织锦五十匹、金银器百件、安息火油三百罐——拟送咸阳玉石千五百斤、织锦二十五匹;

  - 工匠:铁匠五千、织匠八千、驯马师两千——拟送咸阳铁匠两千、织匠四千,助关中工坊;

  - 土地:已丈量可耕之地两百万亩、牧场三百万亩——皆属大秦,臣已立界碑,待陛下派员勘定。

  另,臣已备驼队百支、马车千辆,待陛下旨意,即刻押解贡品东行。

  四、人口之策:通婚繁息,以固西疆

  西域新俘三十一万,其中适龄女子十万余(多为楼兰、车师良家女),皆已编户,通秦语者过半。臣以为,西域地广人稀,老秦子弟戍边者不足,需以通婚繁息固根:

  - 请陛下诏令关东诸郡:凡流民、无地者愿赴西域,不分秦楚齐赵,皆赐:

  - 房三间(带暖炕)、田十亩、牛一头、羊两只;

  - 粟米十石、钱五百(折秦半两);

  - 免徭役三年,婚娶西域女子者,由官府赠彩礼(布十匹、酒两坛)。

  - 鼓励生育:凡在西域生一子,赏银十两(折秦钱千文)、粟米五石;生三子者,赐田五亩、免役五年。

  三城可容百万众,今已迁来秦地流民五万,若陛下再迁五十万,三年可满,十年则西域皆秦语、秦俗,再无叛乱之虞。

  五、技艺之倡:设堂奖新,以强根基

  西域多奇技(如大宛驯马、安息炼油、楼兰织锦),臣拟设“西域技艺学堂”,分三科:

  - 农科:教新户用曲辕犁、堆肥法,改良西域稻种,聘关中农官十员主讲;

  - 工科:集秦与西域工匠,研连弩、火炉、冶铁新法,凡有创新(如改良马镫、省油火炉),赏钱千至万钱,录为“大秦巧匠”,传于天下;

  - 军科:教骑兵用高桥鞍、重骑破阵之法,编《西域战策》,推广连弩与陌刀协同之术。

  臣已选西域聪慧子弟千名、秦地菜鸟五百,待学堂建成即入学,期以十年,育西域 own 之工匠、农官、将才。

  六、请赐城名:以彰天威,永志开拓

  今建三城,皆为西域重镇,臣不敢擅名,谨请陛下赐名,以昭陛下开拓之德:

  - 牧城:控天山牧场,为军马之源,拟请名“天牧城”;

  - 农城:引孔雀河灌田,为粮仓之本,拟请名“河润城”;

  - 工城:聚百工之巧,为利器之基,拟请名“百工城”。

  若陛下有更妥之名,臣当即刻刊石立碑,传于万世。

  臣窃以为,西域之要,不在一时之征伐,而在长久之生息。今粮草足、城郭起、技艺兴,唯缺秦地之民以融之。若陛下迁民、奖技、赐名三事得行,则三年西域可安,五年可输粮于关中,十年则葱岭以西皆为秦土。

  臣赢欣谨待陛下圣裁,愿效犬马,永镇西疆。

  大秦某年某月某日 臣赢欣 顿首

  (附:西域舆图一卷、新户名册十卷、技艺学堂章程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