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盛会精神传播-《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大秦传声:各代表归乡传盛会,万民欢腾学精神

  润疆村·麦场:张老汉的“阿房故事”

  润疆村的麦场刚收完新麦,麦秸还带着金红的暖意,

  张老汉背着半袋新麦种,刚进村子就被乡亲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老妇人王婶攥着他的粗布衫问:

  “老张,阿房宫啥样?陛下见着你没?”

  张老汉把麦种往石碾上一放,清了清嗓子,声音比打麦时还亮:

  “见着了!

  陛下穿常服,没戴皇冠,还拍俺肩说‘这麦比去年的饱满’!”

  “真的?”

  人群里的后生狗蛋眼睛瞪得溜圆,“陛下没架子?”

  “啥架子!”

  张老汉蹲下来,抓出一把麦种,金黄的颗粒滚在掌心,

  “陛下在玄鸟殿说,阿房宫是咱百姓盖的,咱该来!

  还说谢谢俺种的麦——你们说,这要是五年前,俺敢想吗?

  那会儿俺还是逃荒的,吃草根都怕被抢!”

  王婶抹了抹眼角:

  “可不是嘛!五年前俺家娃连件完整的布衫都没有,

  现在穿的是王大娘染的红布袄。老张,大会上没说咋种麦能多收?”

  “说了!说了!”

  张老汉赶紧摸出怀里的小本子(扶苏给的简易农技手册),

  “扶苏公子教俺们‘高垄种麦’,把田垄垫高,下雨不烂根。

  明年开春,俺带你们试种,保准亩产再涨半石!”

  “半石?”

  旁边的李二叔凑过来,

  “那俺家十亩地,能多收五石麦?”

  “可不!”

  张老汉拍着大腿,“还有啊,朝廷要在各郡设农科站,派学生来教堆肥、选种,不要钱!

  俺还跟牡丹大人说了,咱村也建个技校,教娃们认粮种、算收成,将来都能当农官!”

  狗蛋跳起来:

  “俺要去!

  俺要学咋种耐盐麦,让俺家的地也能收五石!”

  人群里爆发出笑声,王婶把刚烙的麦饼塞给张老汉:

  “快吃块饼,再给俺们说说,陛下还说了啥?”

  张老汉咬了口饼,香得眯起眼:

  “陛下说,十年后要让咱的娃说‘俺爹种的麦,亩产十石’!

  俺信!

  咱大秦现在这光景,啥做不到?”

  麦场的风卷着麦香,乡亲们围着张老汉,你一言我一语地问,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满是盼头。

  巧成工坊·铁炉旁:李老铁的“蒸汽梦”

  巧成工坊的铁炉还没熄,火星溅在李老铁刚带回的蒸汽锤图纸上。

  工匠们围着他,手里的铁钳还沾着铁屑,二柱子急着问:

  “李师傅,阿房宫的工殿,真有比咱这还厉害的家伙?”

  李老铁把图纸往铁砧上一铺,指着上面的齿轮:“咋没有!

  蒸汽锻锤,一天能锻铁一千斤,比五十个壮汉还快!

  曹参大人说,两个月内给咱送零件,咱也能造!”

  “真的?”

  瘦猴(工匠里最年轻的)凑过来,手指戳了戳图纸上的“锅炉”,

  “这玩意儿烧煤就行?

  不用人拉?”

  “烧煤!”

  李老铁拍了拍瘦猴的头,“咱巧成城的煤有的是!

  以后咱打连弩、造铁锅,再也不用累死累活抡大锤了!”

  旁边的老周(以前是奴隶)揉了揉手上的茧:

  “李师傅,大会上没说咱工匠的工钱?俺现在一月三百钱,够养活全家了,还能给娃买算术本。”

  “还能涨!”

  李老铁笑得豪爽,“赢欣公子说了,以后造新器有奖励,谁造出好东西,给钱给爵!

  俺跟曹参大人说了,咱工坊先试造暖炕模块,

  拼起来就能用,各郡都等着要,到时候咱的工钱再涨五十!”

  “涨五十?”

  二柱子手里的铁钳“当啷”掉在地上,

  “那俺就能给俺媳妇买块彩布了!去年她见王大娘的红布袄,眼馋了好几天!”

  “不光这!”

  李老铁压低声音,“俺还见着胡亥公子了,他说以后谁敢克扣咱工钱,直接斩!

  上次阿房宫工地那俩小吏,就是因为私藏粮食,当场就斩了——咱现在是‘师傅’,不是以前的奴隶,谁也不能欺负咱!”

  工匠们都激动起来,瘦猴举着铁钳喊:“那咱赶紧学造蒸汽锤!

  将来咱巧成的器,要卖到罗马去!”

  铁炉的火更旺了,映着工匠们的笑脸,打铁声很快又响起来,

  比以前更有劲——他们知道,以后的日子,会像这铁炉里的火,越来越旺。

  关中村·医馆前:老吴的“药箱承诺”

  关中村的医馆前,老吴刚把药箱摆开,村民们就围了过来。

  张大娘抱着发烧的小孙孙,急着问:“吴大夫,你从阿房宫回来,有啥好药没?

  这娃烧了两天了。”

  老吴赶紧从药箱里拿出退烧药,递给张大娘:“给娃喝这个,一天两次,明天就好。

  大会上李老三大人说,以后每个村都有医疗点,再也不用怕娃生病找不到大夫了!”

  “真的?”

  张大娘接过药,手都在抖,“以前娃发烧,只能找巫祝跳大神,去年俺邻居家的娃,差点就没了……”

  “再也不用了!”

  老吴打开药箱,拿出青蒿汁、雪莲丸,一一摆开,“这是青蒿汁,治疟疾;

  这是雪莲丸,治高原病。朝廷要给各郡送十万份,咱村也有份!

  冬天还有冻疮膏,再也没人冻坏腿了!”

  旁边的巫祝刘老栓也凑过来,有点不好意思地问:

  “吴大夫,俺以前不懂事,瞎给人治病……大会上没说,俺能学医术不?”

  老吴愣了愣,随即笑了:

  “咋不能!

  朝廷要培训赤脚医生,你要是想学,俺教你!

  以后咱一起给村民看病,比跳大神管用!”

  刘老栓赶紧点头:

  “学!

  俺学!

  以后俺再也不跳大神了,跟着你学配药!”

  村民们都笑了,李大叔问:“吴大夫,那草原上的人咋办?

  冬天路不好走,看病难。”

  “朝廷要派流动医馆!”

  老吴指着远处的驰道,“用马拉着药箱,冬天也能去草原,保证巴特尔他们看病不用跑远路!”

  张大娘给老吴端来碗热水:“吴大夫,你真是咱村的活菩萨!

  以前俺们怕生病,现在不怕了,有你,有朝廷,咱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老吴喝了口热水,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药箱里装的不只是药,还有大秦给百姓的安心。

  西域部落·帐篷前:阿木的“课本骄傲”

  西域部落的帐篷前,阿木举着儿子嬴疆的课本,族人们都围过来看。

  阿古拉(以前是匈奴兵)凑过来,用生硬的秦话问:“阿木,这上面写的啥?

  是大秦的字不?”

  “是!”阿木翻开课本,指着上面的“大秦=家”,“嬴疆现在能认一百个秦字,还会算1 1=2!

  扶苏公子说,以后西域的娃,都能去咸阳太学读书,跟老秦人的娃一样!”

  “真的?”

  阿古拉的眼睛亮了,“俺家娃也能去?

  以前俺是匈奴兵,现在俺是大秦的牧人,俺娃也能当大秦的官?”

  “能!”

  阿木拍着阿古拉的肩,“陛下说,不管是老秦还是西域人,只要心向大秦,都是一家人!

  大会上俺还见着王翦将军了,他说要给咱部落送杂交羊,教咱青贮牧草,明年冬天羊再也冻不死了!”

  族里的老阿妈摸着课本,眼里满是泪:“俺们以前是奴隶,

  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有草场、有暖圈,娃还能读书——这都是大秦给的啊!”

  阿木把课本递给老阿妈,又从怀里掏出秦胡混纺布:

  “这是俺媳妇阿依莎织的,大秦的花纹,西域的羊毛,咸阳的商人说,要卖到罗马去!

  以后咱部落的羊毛,再也不愁卖了,咱也能像老秦人一样,盖砖房、买铁锅!”

  族人们都欢呼起来,阿古拉抱起嬴疆,举过头顶:

  “娃!

  好好读书!

  将来去咸阳当大官,给咱部落争光!”

  嬴疆抓着课本,大声喊:

  “俺要学算术!

  学种地!

  帮部落种耐盐麦!”

  帐篷前的篝火很快升起来,族人们围着篝火唱秦腔,虽然调子不准,却满是欢喜——他们知道,

  自己再也不是草原上的流浪者,而是大秦的子民,有了家,有了盼头。

  咸阳市集·布摊前:赵货郎的“商票热”

  咸阳市集的布摊前,赵货郎举着“大秦商票”,商贩们都围过来。

  卖粮的王掌柜问:“赵老弟,这商票真能在罗马兑换?

  俺以前去西疆,带铜钱都怕丢。”

  “能!”赵货郎把商票递过去,“吕掌柜说,

  现在商票能在三十个国家兑换,去罗马不用带铜钱,带这玩意儿就行!

  大会上赢侈大人说了,以后跨郡通商只收什一税,比以前少了一半!”

  “少一半?”

  卖菜的李婶眼睛瞪得溜圆,“那俺以后把菜卖到润疆,也能多赚点?

  俺家娃还等着买新算盘呢!”

  “不光这!”赵货郎压低声音,“吕掌柜要组‘大秦-罗马商队’,

  下个月就出发,带五万口铁锅、二十万匹彩布,卖到罗马能赚两倍!

  俺跟吕掌柜说了,咱小商贩也能加入,赚的钱能盖砖房!”

  “真的?”

  王掌柜赶紧问,“俺能把咱咸阳的粮卖到罗马不?”

  “咋不能!”赵货郎拍着胸脯,“吕掌柜说,只要是大秦的好东西,罗马人都想要!俺还见着胡亥公子了,

  他说以后市集上的公平秤,他亲自盯着,谁要是缺斤短两,当场就查!”

  商贩们都高兴起来,卖肉的张屠户喊:“那咱赶紧准备!

  俺把咱咸阳的好肉也卖到罗马去,让他们知道大秦的肉比安息的香!”

  赵货郎笑着点头,手里的商票被传得发烫——他知道,以后大秦的商队,

  会像这市集上的人一样,越来越多,把大秦的好东西,卖到四海八方。

  夕阳落在大秦的土地上,从润疆的麦场到咸阳的市集,

  从巧成的工坊到西域的部落,到处都是传声的代表,到处都是学习的人群。

  老秦人们脸上的笑容,比阿房宫的琉璃瓦还亮——他们以前不敢想的日子,现在就在眼前;

  他们以前不敢盼的未来,现在就在脚下。

  这股学习的热潮,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大秦的每一个角落,

  吹醒了田埂上的麦种,吹热了工匠们的铁炉,吹暖了百姓们的心——大秦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