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医道同心,共护大秦安康-《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咸阳宫议事:医道同心,共护大秦安康

  晨时·议事启:承农桑,谋安康

  咸阳宫章台殿的铜炉里,飘着李老三医官队送来的青蒿香,驱散了殿内的晨寒。

  前两日刚敲定军事整编与农业大计,今日议事桌案上便换了新物件——老吴带来的

  《民间病症册》、道教的《养生图谱》,

  还有巧成城新造的“简易听诊器”(木管制),透着“治未病、养身心”的暖意。

  嬴政坐于主位,目光扫过列阵的医官、道士与各郡民生官,

  声音温和却有力:“强军要粮,安民要康。

  第一个五年,大秦百姓从‘饿肚子’到‘吃饱饭’,现在要从‘怕生病’到‘少生病’。

  今日议医疗,既要靠医师治病,也要靠养生防病,

  医道两家需合力,让第二个五年,大秦百姓少受病痛苦。”

  赢欣站在侧首,接过话头:

  “第一个五年,咱有了500所医馆、1000名赤脚医生,

  但偏远村落还缺医少药,百姓生病仍靠巫祝;

  养生也只在咸阳、定远推了五禽戏。

  今日就听老吴与道教的法子,把‘治病’与‘养生’捏到一起,让安康传遍大秦。”

  话音落,医师老吴背着药箱、道教代表道长老握着《养生图谱》,一同出列躬身:

  “臣等定不负陛下所托,护大秦百姓安康!”

  巳时·医师老吴:以预防为先,以育人为本

  老吴把药箱放在案上,掏出《民间病症册》,

  册子上用简体字记满各郡常见病——润疆的风寒、

  北境的冻伤、岭南的疟疾,每一页都贴着对应的草药标本,他的声音带着走村串户的真切:

  “臣在民间行医五年,最明白百姓的苦:

  偏远村落的人,生了病要跑几十里找医馆,等赶到时,小病拖成大病;

  去年润疆有个娃,得了风寒没及时治,最后转成肺炎,差点没救回来。

  第二个五年,臣想从‘两方面’补医疗的短板:

  第一,多培养‘接地气’的医疗人员。

  光靠朝廷派医官不够,得让每个村都有‘自己人’会看病:

  - 设‘民间医校’:在各郡设30所医校,每校招50名学徒,

  优先选识字的农妇、退伍老兵,学制两年,教‘常见病诊治’(风寒、冻伤、腹泻)、‘急救法’(止血、催吐)、

  ‘卫生知识’(煮沸饮水、隔离病患),朝廷管吃管住,毕业就派回本村当‘村医’,每月给300钱工钱,不比种地少。

  - 搞‘老医带新徒’:让现有的1000名赤脚医生,每人带2个徒弟,边行医边教学。

  臣的徒弟王小丫,以前是润疆的农家女,

  跟着臣学了一年,现在能治风寒、包扎伤口,上个月还救了个被马踢伤的牧人。

  计划五年内培养1.5万名村医,让每个村至少有1个会看病的人,百姓生病不用再跑远路。

  第二,把‘预防’放在比‘治理’更前。

  百姓常说‘病来如山倒’,其实很多病能提前防:

  - 建‘村医点’:每个村医点配‘常见病药材箱’(装退烧药、冻疮膏、止血粉)、‘卫生宣传册’,

  村医每月走街串巷,教百姓‘勤洗手、晒被褥、喝开水’,遇到流感季,还会在村口煮‘防疫汤’(麻黄 甘草),

  让大家喝了预防。去年臣在关中某村推这个,流感人数比前年少了8成。

  - 储‘应急药材’:在各郡建‘药材储备库’,

  存够半年用的感冒药、疟疾药、冻疮膏,遇到沙暴、雪灾,村医能第一时间拿药去救灾。

  北境冬天冷,臣已让李老三医官队多造冻疮膏,明年冬天先给北境各村送,保证没人冻坏腿。

  臣还想求陛下恩准,让医校的学生跟着商队走—

  —商队到哪,学生就到哪,既给商队看病,也教沿途百姓卫生知识,一举两得。”

  老吴话音刚落,岭南民生官周大人就站起来急问:

  “老吴大夫,岭南多疟疾,村医能治不?

  俺们那去年有个村,一半人得了疟疾,苦不堪言!”

  老吴赶紧从药箱里拿出青蒿汁,递过去:

  “周大人放心!臣已教徒弟们用青蒿汁治疟疾,治愈率9成以上。

  明年开春,先给岭南派500名会治疟疾的村医,

  再送10万份青蒿汁,保准能控制住!”

  周大人接过青蒿汁,紧紧攥在手里,眼眶都红了:

  “有您这话,俺岭南百姓就有救了!”

  嬴政点头:“村医的工钱、医校的粮,朝廷都包了!

  老吴,你只管放手干,缺人缺药,随时找朕要。”

  午时·道教代表:以修身养性,以功法强身

  道长老展开《养生图谱》,上面画着八段锦、

  五禽戏的动作,每式旁都注着“功效”——“两手托天理三焦,

  能解肩颈酸”“鹿戏舒展能养气,适合老人练”,他的声音透着道家的平和:

  “道家常说‘上善若水’‘淡泊名利’,不是让百姓不干活,是让百姓少生气、多养身。

  臣在西疆看到,牧人常因丢了牛羊发怒,最后气出病;

  农妇因织布慢焦虑,落下腰疼的毛病。第二个五年,道教想从‘两方面’推养生:

  第一,传‘淡泊心’,少忧少病。

  臣会派500名道士去各郡,住在村医点旁,跟百姓聊‘养心’:

  比如教牧人‘丢了牛羊别着急,朝廷有牧畜保险’;

  教农妇‘织布慢没关系,多练几次就快了’,帮百姓解心结。

  去年臣在呼伦贝尔某部落,跟牧人聊了半个月,

  部落里因生气吵架的少了,生病的也少了——心顺了,病自然就少了。

  第二,推‘强身功’,练出好底子。

  八段锦、五禽戏动作简单,老人小孩都能练,臣等已做了‘三调整’,让功法适合全疆:

  - 编‘简化版’:把八段锦的八式,改成‘四式简易版’

  (托天、开弓、摇头、摆尾),农妇织布累了,在织机旁就能练;

  五禽戏选‘鹿戏、鸟戏’两式,老人晨起在院子里练,能舒展筋骨。

  - 分‘地域版’:北境严寒,编‘室内五禽戏’,不用出门就能练;

  岭南多雨,编‘避雨八段锦’,在屋檐下就能做;

  西域多风,编‘防风功法’,练时能护住口鼻,不吸风沙。

  - 搞‘养生日’:每月初一、十五,让道士在村头教功法,

  还会评‘养生能手’——谁练得好、身体棒,就送《养生图谱》当奖励。

  去年在润疆某村推,村民练了半年,风寒人数少了6成,农忙时干活也更有力气。

  臣还想把功法编进学堂课本,让娃们从小练,

  练出好身体,将来不管是种地还是当兵,都有好底子。”

  道长老边说边让道士演示简化版八段锦,

  只见两个道士抬手“托天”、转身“开弓”,动作缓慢却有力,

  北境民生官赵大人看得兴起,也跟着比划:“这动作简单,

  俺们北境人冬天在暖炕旁就能练,再也不怕冻出病了!”

  道长老笑着补充:“臣等还会给每户送‘功法口诀’,比如‘托天举一举,肩颈不酸痛;

  开弓拉一拉,胳膊有力量’,好记又好练。”

  未时·医道同心:治养结合,护民安康

  “光治病、光养生都不够,得让‘医’和‘养’凑在一起,

  才能让百姓真安康。”赢欣看着老吴与道长老,提议道,“第二个五年,可在村医点搞‘医养结合站’:

  村医管治病、教卫生,道士管养心、教功法,两人搭伙,让百姓既少生病,又会养病。”

  老吴当即响应:

  “臣举双手赞成!

  臣的徒弟王小丫,已跟着道士学了简易八段锦,现在给病人看完病,还会教他们练两式,说‘练了好得快’。

  去年有个老卒,得了风寒,小丫给他开药,道士教他练鹿戏,没半个月就好了!”

  道长老也点头:“臣等道士,也会跟着村医学‘急救法’—

  —遇到有人受伤,先包扎止血,再等村医来,不耽误救治。

  上个月在西疆,有个牧人被狼咬伤,臣的徒弟先帮他止血,

  村医赶来后很快治好,要是光等村医,人可能就没了。”

  这时,关中民生官刘大人站起来说:“俺们关中某村

  去年就试了‘医养结合’,村医教卫生,道士教功法,

  年底生病的人比前年少了7成,农忙时还没人请假——这法子真管用!”

  嬴政听着,脸上露出笑意:“就这么定!医养结合站,每个村都要建;

  村医、道士的经费,朝廷出;

  功法要进学堂,卫生要入农户。

  第二个五年,朕要看到大秦百姓,不仅吃得饱,还要少生病,个个有好身体!”

  申时·议事定:安康为基,大秦长兴

  议事接近尾声,老吴与道长老一同递上“医道合作计划书”:

  五年内建1.5万个村医点(每村1个)、培养1.5万名村医、派500名道士驻点教学;编《民间卫生册》

  《简易功法图》各100万册,分送各郡;

  每年春秋两季,搞“安康活动”,村医义诊、道士教功,

  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医疗、学养生。

  赢欣补充道:“巧成城会帮着造‘简易听诊器’‘药材储存箱’,

  天驷城会送‘养生草药’(枸杞、雪菊),确保村医点有工具、有药材,道士有养生材料。”

  嬴政站起身,从老吴手中接过青蒿汁,从道长老手中接过《养生图谱》,

  放在案上:“这青蒿汁,是治病的根;这图谱,是养生的本。

  医道两家拿着它们,要把安康送到大秦的每一个角落—

  —让润疆的牧人少受风寒,让北境的农夫少受冻伤,让岭南的百姓少受疟疾。”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百官:

  “百姓安康,大秦才能长兴。

  第二个五年,就靠你们了!”

  老吴与道长老单膝跪地,声如洪钟:

  “臣等定不负陛下!

  不负大秦百姓!”

  议事散时,阳光已漫过章台殿的窗棂。

  老吴背着药箱,匆匆赶往医校选址地——他要尽快定下30所医校的位置;

  道长老握着《养生图谱》,往巧成城赶,他要让工匠把图谱印得更清楚。

  他们知道,每培养一个村医、每教一个百姓练功法,都是在为大秦的安康添砖加瓦,

  都是在让“少生病、多干活”的日子,离百姓更近一步。

  而殿外的玄鸟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也在为这“医道同心护安康”的大计,喝彩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