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步步设防!-《名义:正义化身,开局先拷侯亮平》

  虽说汉东经济底子不薄,可许多关键环节仍需上级点头。

  就拿光明峰项目来说,他正打算申请设立新城区,

  借势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京州乃至全省的发展。

  可这特区能不能立起来,最终还得看国务院批不批。

  此刻望着那枚鲜红的大印,李达康内心震动不已。

  赵立春的影响力竟已深至此处?他脑中一闪念:要不要走一趟赵家门路?

  可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压了下去。

  形势再清楚不过——沙瑞金此番来汉东,本就是冲着赵立春来的。

  现在所有的政绩,都会记在沙书籍头上。

  赵老若不出手搅局,已是万幸,哪还能指望他助力?

  这种层级的事,岂是一个地市一把手能插得上话的?

  盯着那枚朱红印章良久,李达康终于起身,朝杨志伸出手去。

  “哎呀,杨主任,您早说啊,害我刚才还提心吊胆的。

  您可能不了解,现在京州那些开发商,一个个变着花样来找项目,我都快成香饽饽了。

  国有资源不能乱动,一点差池都不行,您多包涵。”

  语气热络了许多,脸上也堆满了笑。

  对李达康这番转变,杨志心知肚明。

  地方上的大员,哪个不是人精?

  人人都是戏台上的角儿。

  他知道对方已经猜到了自己的来头,

  所以才特意亮出这份文件,逼他正视现实。

  至于李达康嘴里的顾虑,他当然清楚。

  就连光明峰新区的报批材料,还是他亲手转呈的。

  发改委管的就是这些大事。

  他对李达康这个人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早有耳闻。

  在这个年代,大多数人只懂得搞开发、炒地皮、卖楼盘,

  可李达康偏偏敢想别人不敢想的——建经济特区。

  这在全国都少见,此人的确敢闯敢试。

  要是这事真成了,省掌的位置基本就稳了。

  这一点,在高层已有默契。

  但问题在于,这人是个“工作狂”。

  这是他唯一的短板,却又与众不同——

  他的拼命,并非作秀,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让人既佩服又头疼。

  杨志心里清楚,李达康不是好应付的角色。

  但他也没退缩,伸手握住对方的手,轻轻摇了摇,感慨道:

  “李书籍,早就听闻您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您这名字,在京城也是响当当的。

  那个经济特区的构想,还是我亲自递上去的。

  思路新颖,很有魄力。

  我一直想找机会拜访,今天总算见着了。

  您这干事劲头,果真不是虚传啊,真是开了眼界。”

  杨志出身发改委这样的中枢机构,说话自然讲究分寸。

  刚才李达康的态度明显带着防备,可他不在乎。

  他的任务只有一个——把事情办成。

  其他情绪、立场,都不重要。

  所以他适时提起特区项目,为的就是引起重视。

  果不其然,一听这话,李达康眼睛顿时亮了。

  他没想到,这位从京城来的干部,居然了解自己的计划。

  脑子一转,立刻明白过来——所有重大项目,都要经过发改委过手。

  自己那份方案,正是其中一项。

  想通这点,心中已然有数。

  李达康何许人也?一眼就看出杨志话中有意,

  想借项目牵住自己,多少施加些影响。

  但他会轻易就范吗?

  当即满脸惊喜地回应:

  “哎哟,您还真知道这事儿?我真是意外!

  原以为咱们基层报上去的东西,进了部委就石沉大海了。

  您这次下来,莫非也是冲着这个项目来的?

  快请坐,请坐!别站着了。

  小李!泡茶!杵在那儿干嘛?还不赶紧上茶!”

  李达康一边说着,一边拉着杨志坐下。

  此刻的杨志,在他眼里比亲爹还重要。

  因为项目的命运,就攥在这人手里。

  虽说最终拍板权不在他,但几句顺耳的话,却能左右大局。

  这点分量,李达康心知肚明。

  所以他态度格外谦和,低姿态摆得十足。

  杨志本就想看到这副模样,可真到了眼前,心里反倒有些不是滋味。

  前一秒还冷着脸,后一秒就满脸堆笑,转变之快让人不适。

  不过杨志早有准备,并未被这份热情裹挟进去。

  他知道这是场博弈,言语间步步设防。

  “李书籍,您那个项目,上面还在走流程。

  上头事务繁杂,我们也不好催得太紧。

  但您放心,回去之后我会跟进,一定给您一个答复。

  这次来,其实是想了解些情况,还请您多多配合。”

  李达康立刻点头应承,半点迟疑都没有。

  他清楚躲不过这一关。

  若非对方提了经济特区的事,他还未必这么痛快。

  毕竟李达康不是省油的灯,出了名的精明难缠。

  要不是被拿住了软肋,哪会轻易低头?

  “李书籍,这是我们跟大风厂新任厂长的谈话笔录,您先过目一下,稍后再交流。”

  一听“大风厂”三个字,李达康心头就一沉。

  这事是他心头一根刺——出力不讨好,最后还落了一身灰。

  陈岩石莫名其妙退场,郑西坡又打着沙瑞金的旗号四处活动,市里夹在中间没法推脱,只好把新厂给办下来了。

  他当时觉得背后有靠山,不会出大乱子,也就没太在意。

  可现在发改委的人来了,而且明显是有备而来。

  先是直奔大风厂摸底,接着拿出这份材料。

  他翻开一看,顿时头皮发麻。

  这哪是什么谈话记录,分明是一份针对他的罪证清单!

  违规批地、正府拨款补偿……每一句都像刀子,直插命门。

  他越看越恼火,目光落在记录末尾的名字上——郑乾。

  这名字,他记下了。

  当初他也设想过可能的风险,可真正摆在面前时,仍觉刺眼。

  那些事,哪个不是他亲自协调才办成的?

  如今倒好,随便来个人问一圈,全成了把柄。

  今天是发改委,明天要是纪检或是最高检上门,他还站得住脚吗?

  别说当书籍了,怕是早该卷铺盖走人了。

  杨志默默观察着李达康的表情,心中暗自佩服。

  单论这份镇定功夫,就值得敬重。

  换作旁人,早慌了神,可他脸色未变,连眼神都没乱。

  难怪能坐稳京州一把手的位置。

  尽管如此,杨志依旧开门见山:

  “李书籍,这位厂长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

  我们掌握的信息有限,具体情况还得听您说明。

  希望您坦诚相待,别让我们为难。”

  这话听着客气,实则锋利无比。

  若换个场合,简直等同于亮出调查令。

  李达康合上材料,神色如常,望着杨志缓缓开口:

  “大致情况没错,但有些细节并不完整。

  实际上,当初对接大风厂的是工会主席郑西坡,不是这位厂长,他对内情未必清楚。”

  这话一出,就连胸有成竹的杨志也微微一怔。

  原本以为证据确凿,足以将李达康逼入死角,甚至能牵出他向沙瑞金示好的动机。

  可眼下形势似乎悄然生变。

  李达康语气笃定,显然另有底牌。

  而他接下来的一句话,更是掀开了另一层棋局:

  “关于这个新大风厂,其实是光明峰工程的一部分。

  那块地,原本就要用于整体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