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未央宫,这处大汉的权力中心,哪怕意气风发的孙策和周瑜,也不由收敛起嘴角笑容,谨言慎行起来。
一直在他们面前的弟弟孙权,哪怕身上只有一个无实权的郎官身份,没有身旁两位兄长的才干,但他此刻,相较两位兄长,却显得轻松不少。
在长安的孙权,一直以来,也是属于离天子最近的人之一。
哪怕知道自己要谨言慎行,孙权也习惯了天子对他的优待,时常召他进宫过问他的功课的亲昵,以及知晓自己只要能考入太学,日后就能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的未来。
他离天子太近了。
未央宫的守将已经很习惯了孙权的到来,看见他,甚至大家还能叫上名字说笑几句。
三人进入未央宫后,在宫道上都没有言语,孙策和周瑜都发现了自己的紧张,还有孙权的从容。
孙策清楚,孙家底蕴一般,全靠父亲孙坚个人能力优秀,军功卓越,才能有孙家后来的局面。
而姨母的孩子,未央宫的主人,他血缘上的表弟,则是带给他们孙家全新荣耀的人。
因为天子,他们孙家一跃成为当朝外戚,再不会有出身寒微被人诟病,干出成绩被人无视这些往事。
自己二十不到就能成为庐江太守,父亲又能领兵,又能在南阳这样的地方做太守,更是灭掉袁术后直接封侯。
这些年来,他一直也在庐江发展自己势力,配合天子打压江东士族,也从过去被人轻视的孙坚之子,变成天子表兄,庐江太守孙策。
他一次都还没有来过长安,见过天子,对天子的印象,还是从父亲和弟弟口中勾勒而出。
一个临危不乱,自幼聪颖,能把弘农杨氏、颍川荀氏、京兆韦氏、杜陵杜氏都拿捏在手中,把汝南袁氏百年名声踩入尘埃,令显学儒门也退居而下,在天下屠戮士族,还能让天下人都夸耀他的大汉中兴之主。
周瑜对天子的勾勒,和孙策如出一辙。
与孙策不同,周瑜出身庐江周氏,江淮地区世家大族,父亲还做过洛阳令。他与孙策固然是有着少年友情,这份情谊在即将到来乱世,更是会因为彼此利益诉求和亲戚关系更加紧密。
在董卓入京后,聪慧的周瑜察觉到了天下将乱,手下有兵,还没有根基的孙家,就是很好的合作对象。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事,江东士族们没去,但也在为即将大变的天下做准备。
只是谁也没想到,灵帝遗诏定下的秦王,真的能拿下两京,平定董卓叛乱,又在两年后掀起浩浩荡荡的讨伐儒门活动,再次向以袁绍为首的地方军阀宣战。
而且他还都胜了。
皇帝越发强势,外戚也能跟着升天,江东大士族看见吴家人和孙家人,也不敢说重话了。
问题在于,算一算,周家也能算是外戚的,因为周瑜的舅舅也是吴景。
是的,孙策、周瑜与长安的天子,都有着同一个舅舅,吴景。
正经外戚是吴家,这是天子正经母族,舅舅还活着的那种,其他人是天子认了就能算。
而恰巧,在讨伐董卓这件事上,孙坚的站队天子的态度,还有他强悍的个人能力,让天子认可了这个外戚,孙家和吴家在天子眼里都是值得重用的外戚。
而周家既不是天子舅家,又不如孙家有勤王拥立之功,外戚的好处,周家一点没吃到,还得配合孙、吴两家在江东干活。
周瑜和孙策依然关系很好,只是从原本两家的合作关系,隐隐变成以孙家为首的依附关系,看见孙、吴两家吃尽外戚好处的周家肯定不干啊。
在讨伐袁术的战役中,周瑜也跟着孙策立了些功劳,只是长安那边完全公事公办的态度,让周瑜在想,皇帝到底对外戚是个什么态度。
总不能是天子完全不知道周家和孙家是连襟吧?
周瑜向来聪慧,也很能看得清楚形势。现在北方士族元气大伤,彻底变成寒门天下,益州也正在改天换地,下一步,就要到江东了。
作为江东士族的精英人才,他的立场是不希望朝廷管太多江东事的,宁可让吴家、孙家作为江东的代言人、领头羊。
但孙、吴两家现在身份今非昔比,人家是封了侯的外戚,可以轻而易举去富庶的长安,去更大的舞台建功立业,老家只要还在就行了,谁会愿意管老家其他人的死活。
董卓的西凉军很厉害,但也攻不下长安,袁绍的联军是废物,袁术更是废物,益州的情况甚至江东人都无从得知。
时代变了,周瑜纵使不太愿意,也不得不承认大汉朝廷的掌控力正在重新崛起,江东无法和朝廷抗衡。
因此,在孙策说他庐江太守做到期,去长安述职时,周瑜主动提议随他一起北上。
他们一路来到长安,看见了这里的繁华,也看见了繁华之后,每天都忙碌的朝廷府衙。
孙权为他们介绍了长安的趣事和现在的势力分布,现在,他和孙策一起在孙权的带领下,要见到大汉名义上的主人。
巍峨壮丽的未央宫,除了他们,还有很多行走的人。大家都是垂眸低首,步履匆匆,手上捧着文书,处理着关乎大汉某地甚至所有百姓命运的大小事。
天子并不在高大的宫室里,而是在沧池水边。
远远看去身着白色绣金袍服的青年人坐在水边,抬起双臂,手指比划着什么,身侧一个看上去年纪小些的青年安静听着,时不时张嘴说话,似乎是在附和着什么。
他们可能是在谈些诗赋,也可能是说些年轻人会说的无聊闲话,还可能说的是关乎天下走向的大事。
孙权轻声道:“那是诸葛亮,杨修走后最受宠的黄门侍郎,杜尚令也会时不时找他去尚书台。”
意思是皇帝不止宠,还真看重,连大汉权臣都找他干活,是真正的天子近臣,以后绝对会实权在握的的顶级潜力股。
孙权带着二人走近,能听见的声音就更清楚了,只不过听不明白那些“虹吸”、“质量”什么的。
孙权在一丈外的距离便停下,轻喊一声陛下,让年轻的天子停住谈话,侧首看向他们。
三人依礼稽首而拜,后天子让他们起身,诸葛亮很速度地让人去搬来案桌和胡凳,拿出外头价值千金,但在未央宫很不值钱的瓷器茶具,给这三人倒上枸杞泡水。
他们仨坐成一排,孙策坐在离天子最近的地方,旁边是孙权,再是周瑜。
枸杞是西凉来的,有一年小白给皇甫将军画了个图,后面又派了点农学生过去,现在那边的枸杞年年都晒干了往长安贩卖,皇帝自己带头喝,也送给重臣们喝,来帮助凉州发展农副产品。
他这个位置,也就天子和尚书台那几位能让他动手亲自端茶递水了,不过诸葛亮不太在意这些,递水的功夫,顺口夸一夸皇帝的表哥看着就英武不凡,一看就是能给大汉做贡献的人才。
孙策也很上道:“为大汉尽忠,是我等应尽的职责!”
这个“我等”,说的是他们臣子,还是他们孙家人,大家也都清楚。
小白看着他这位初次见面的表兄,笑了笑,递了个话头:“朕看过表兄如何破袁术军队的,很是精彩。”
孙坚主攻,孙策带人勇猛奇袭,他那个年纪,很是了不得了。
孙策于是好生说了一番讨伐袁术战场上的趣事,他的勇猛按下不表,父亲的赤诚大书特书,顺便踩踩袁术这个无能货色,骂一骂四世三公的袁家后代就这德性,最后才是略微带上了他身侧周瑜帮忙出力献策的部分。
周瑜一直都在旁边安静地听着,听孙策主动和皇帝的谈话,听孙权时不时配合孙策说两句话,从见到皇帝开始,只有孙权在为皇帝介绍孙策的时候,顺便说了一番周瑜的身份。
庐江郡都尉周瑜。
士族子弟的身份,在现在这位皇帝面前,是没有什么用的,皇帝只需要知道周瑜是什么官职,叫什么就够了。
周瑜在江东的身份地位可以高过郡都尉,和孙策不相上下,但来到长安,大汉的最高权力中心,外戚孙家的真正地位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但是周瑜相信,皇帝既然是能把大汉盘活成如此境地的人,用人定然是选贤任能,他周瑜的能耐,不会比孙策差。
他当然和孙策还是好兄弟,只是既然天下又稳定了,大家做不成创业伙伴,都只能是继续在大汉做臣子,那为了各自家族和各自的前程,周瑜不能一直屈居孙策之下,让周家变成孙家附庸,最后被当做孙家给皇帝的江东贡品。
小白听着孙策意气风发给他讲述战绩,目光瞥向一直含笑不语,很有点荀彧风格,但看上去就比荀彧要傲气,也更年轻英俊的周瑜,开始遗憾杨修不在了。
杨修在的话,估计会当场夸周瑜一句“王佐之才”,然后转头去尚书台在荀彧面前大夸特夸。
“朕知表兄英武,现在你还年轻,假以时日,超越姨父也不在话下。”
给了一番对孙策的最大赞扬,小白微笑起来。
“庐江任期已满,表兄是想继续在地方为官?还是来长安为朕分忧?”
目前来说,小白对外戚孙家,好感度还是很高的,无他,孙坚太能打了,孙策一看也是个厉害的,孙权天分不战场,他更适合朝堂。
这么能干的人,而且立场也在他这边,他向来是不乐意看有才者咸鱼的。
只是别管他是什么心思,其他人看来,纵使天子态度亲昵,轻飘飘的一句话,也不能让他们三人有任何懈怠。
这话是问孙策的,周瑜和孙权纵使有千万种想法,都只能安静闭嘴。
而孙策挺故意地愣住一下后,很快就笑着给了一个万能答案。
“都是为陛下分忧,在哪儿又有什么区别,臣都听陛下安排。”
他自己没选,小白就也先不说他了,看向孙策身旁的周瑜:“听表兄方才所言,周卿亦是我大汉英杰,为攻破袁术,献策颇多。
朕看他,一眼以为看见了文若,不过文若上不了战场。”
怕他们不知道说的是谁,诸葛亮贴心提示道:“周都尉风姿不凡,臣也瞧着有几分像荀令君。”
长安城的荀令君只有一个,中书台的中书令,四世三公,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彧。
而周瑜的想法是,皇帝叫孙家人都是表兄、表弟,叫自己是周卿,不是在挑拨他们的关系,那就是不认可周家为外戚的一员。
在场其他人都注意到了天子对孙、周两家亲戚的称呼,心里也各自有些计较。
只有诸葛亮,知道天子内核是个极其尊老爱幼,各方面道德都拉满,从不歧视人的谦逊仁君,认为天子肯定不会是有意不叫亲戚。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了。
但是诸葛亮并不会在人前说出这种有损皇帝颜面的话,所以你就辛苦担待一下吧,周都尉。
并不知道自己还有其他外戚的小白给了周瑜一个很难评的评价:“看着就是我大汉‘王佐之才’。”
这四个字,在小白这里,那属于是个人综合能力接近满分,但是家世太好,‘佐’什么需要打个问号的人。
不过在世俗意义上,“王佐之才”这个评价不是一般的高,尤其上一个有此称呼的人是荀彧,任谁听了都觉得这是皇帝在夸人。
周瑜完全不觉得一句话没说的他能被天子发现自己才能是个正常的事,但天子都夸了,他也受得住。
于是抬手一拜,“臣瑜叩谢陛下谬赞”。
接着言辞谦虚但语气骄傲道:“瑜对大汉有功,皆赖陛下知人善任,孙将军英武果决。”
小白接着夸道:“你比文若还强些,能掌兵。”
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周瑜的出道战就是跟着孙策一起讨伐袁术,也是有军功被记录。
孙策帮衬着夸道:“不止能文能武,公瑾还善音律呢,奏琴极好。”
这年头的人读书,谁还不会弹弹琴了,只是能弹和弹得好,这都两码事。
小白没想搭理这话茬,一个眼神,诸葛亮就接道:“未央宫中,最擅音律的就是蔡女史,若是有缘,周都尉可去蔡女史交流一番。”
但是现在不可以,因为蔡女士今天上值,忙得很。
却没想周瑜自己道:“琴者,桐木为面,梓木为底。桐梓合鸣,方成清音。恰如治国,文德与武功,缺一不可。”
无人接话,也无人制止,他便继续道:“臣有幸得见陛下,忽思《大风歌》。此曲乃高皇帝所做,昔日高皇帝其余草莽,其曲却声传九州。
陛下少年登基,诛董卓、平袁乱,如今定西凉,安益州,无需多时,天下回响,犹胜琴音。”
《大风歌》原本只是刘邦念叨的楚声短歌,后由乐府改编为琴曲,成为宫廷宴饮和士人雅集的必弹曲目,是大汉最政治正确的歌之一。
“臣有感于大汉有凤来仪之兆,效《箫韶》遗响,摹《大武》余韵,偶成新声,敢请君一听。”
以舜乐、周乐作比,这么谦虚委婉夸赞皇帝的正统地位,前面又直白地对皇帝大夸特夸,好听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本来没想接这个话茬的小白不得不让人去取琴来。
“孔明,你命人去崇明殿,找出那把朕去岁制的琴来。”
-小剧场-
周瑜:这是个想要搞死我们江东世家的皇帝,但也是我表弟,不过他不认,需要好好计较一番。
小白:又是王佐之才不含褒义的一天。
看穿一切的诸葛亮:就这几个亲戚,皇帝都不知道,我还是帮他藏好了吧。
地下,全场皇帝阿飘们都在思索外戚和江东怎么处置,以及为什么皇帝不待见周瑜,这不也是他外戚吗,他是要分化外戚集团,还是单纯不待见周家?
刘彻看看周瑜这一表人才的模样:外戚有这水平、这风姿的,他到底为什么不认一下啊?
就阿飘刘邦猖狂大笑:我就说我的大风歌好听吧!
一直在他们面前的弟弟孙权,哪怕身上只有一个无实权的郎官身份,没有身旁两位兄长的才干,但他此刻,相较两位兄长,却显得轻松不少。
在长安的孙权,一直以来,也是属于离天子最近的人之一。
哪怕知道自己要谨言慎行,孙权也习惯了天子对他的优待,时常召他进宫过问他的功课的亲昵,以及知晓自己只要能考入太学,日后就能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的未来。
他离天子太近了。
未央宫的守将已经很习惯了孙权的到来,看见他,甚至大家还能叫上名字说笑几句。
三人进入未央宫后,在宫道上都没有言语,孙策和周瑜都发现了自己的紧张,还有孙权的从容。
孙策清楚,孙家底蕴一般,全靠父亲孙坚个人能力优秀,军功卓越,才能有孙家后来的局面。
而姨母的孩子,未央宫的主人,他血缘上的表弟,则是带给他们孙家全新荣耀的人。
因为天子,他们孙家一跃成为当朝外戚,再不会有出身寒微被人诟病,干出成绩被人无视这些往事。
自己二十不到就能成为庐江太守,父亲又能领兵,又能在南阳这样的地方做太守,更是灭掉袁术后直接封侯。
这些年来,他一直也在庐江发展自己势力,配合天子打压江东士族,也从过去被人轻视的孙坚之子,变成天子表兄,庐江太守孙策。
他一次都还没有来过长安,见过天子,对天子的印象,还是从父亲和弟弟口中勾勒而出。
一个临危不乱,自幼聪颖,能把弘农杨氏、颍川荀氏、京兆韦氏、杜陵杜氏都拿捏在手中,把汝南袁氏百年名声踩入尘埃,令显学儒门也退居而下,在天下屠戮士族,还能让天下人都夸耀他的大汉中兴之主。
周瑜对天子的勾勒,和孙策如出一辙。
与孙策不同,周瑜出身庐江周氏,江淮地区世家大族,父亲还做过洛阳令。他与孙策固然是有着少年友情,这份情谊在即将到来乱世,更是会因为彼此利益诉求和亲戚关系更加紧密。
在董卓入京后,聪慧的周瑜察觉到了天下将乱,手下有兵,还没有根基的孙家,就是很好的合作对象。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事,江东士族们没去,但也在为即将大变的天下做准备。
只是谁也没想到,灵帝遗诏定下的秦王,真的能拿下两京,平定董卓叛乱,又在两年后掀起浩浩荡荡的讨伐儒门活动,再次向以袁绍为首的地方军阀宣战。
而且他还都胜了。
皇帝越发强势,外戚也能跟着升天,江东大士族看见吴家人和孙家人,也不敢说重话了。
问题在于,算一算,周家也能算是外戚的,因为周瑜的舅舅也是吴景。
是的,孙策、周瑜与长安的天子,都有着同一个舅舅,吴景。
正经外戚是吴家,这是天子正经母族,舅舅还活着的那种,其他人是天子认了就能算。
而恰巧,在讨伐董卓这件事上,孙坚的站队天子的态度,还有他强悍的个人能力,让天子认可了这个外戚,孙家和吴家在天子眼里都是值得重用的外戚。
而周家既不是天子舅家,又不如孙家有勤王拥立之功,外戚的好处,周家一点没吃到,还得配合孙、吴两家在江东干活。
周瑜和孙策依然关系很好,只是从原本两家的合作关系,隐隐变成以孙家为首的依附关系,看见孙、吴两家吃尽外戚好处的周家肯定不干啊。
在讨伐袁术的战役中,周瑜也跟着孙策立了些功劳,只是长安那边完全公事公办的态度,让周瑜在想,皇帝到底对外戚是个什么态度。
总不能是天子完全不知道周家和孙家是连襟吧?
周瑜向来聪慧,也很能看得清楚形势。现在北方士族元气大伤,彻底变成寒门天下,益州也正在改天换地,下一步,就要到江东了。
作为江东士族的精英人才,他的立场是不希望朝廷管太多江东事的,宁可让吴家、孙家作为江东的代言人、领头羊。
但孙、吴两家现在身份今非昔比,人家是封了侯的外戚,可以轻而易举去富庶的长安,去更大的舞台建功立业,老家只要还在就行了,谁会愿意管老家其他人的死活。
董卓的西凉军很厉害,但也攻不下长安,袁绍的联军是废物,袁术更是废物,益州的情况甚至江东人都无从得知。
时代变了,周瑜纵使不太愿意,也不得不承认大汉朝廷的掌控力正在重新崛起,江东无法和朝廷抗衡。
因此,在孙策说他庐江太守做到期,去长安述职时,周瑜主动提议随他一起北上。
他们一路来到长安,看见了这里的繁华,也看见了繁华之后,每天都忙碌的朝廷府衙。
孙权为他们介绍了长安的趣事和现在的势力分布,现在,他和孙策一起在孙权的带领下,要见到大汉名义上的主人。
巍峨壮丽的未央宫,除了他们,还有很多行走的人。大家都是垂眸低首,步履匆匆,手上捧着文书,处理着关乎大汉某地甚至所有百姓命运的大小事。
天子并不在高大的宫室里,而是在沧池水边。
远远看去身着白色绣金袍服的青年人坐在水边,抬起双臂,手指比划着什么,身侧一个看上去年纪小些的青年安静听着,时不时张嘴说话,似乎是在附和着什么。
他们可能是在谈些诗赋,也可能是说些年轻人会说的无聊闲话,还可能说的是关乎天下走向的大事。
孙权轻声道:“那是诸葛亮,杨修走后最受宠的黄门侍郎,杜尚令也会时不时找他去尚书台。”
意思是皇帝不止宠,还真看重,连大汉权臣都找他干活,是真正的天子近臣,以后绝对会实权在握的的顶级潜力股。
孙权带着二人走近,能听见的声音就更清楚了,只不过听不明白那些“虹吸”、“质量”什么的。
孙权在一丈外的距离便停下,轻喊一声陛下,让年轻的天子停住谈话,侧首看向他们。
三人依礼稽首而拜,后天子让他们起身,诸葛亮很速度地让人去搬来案桌和胡凳,拿出外头价值千金,但在未央宫很不值钱的瓷器茶具,给这三人倒上枸杞泡水。
他们仨坐成一排,孙策坐在离天子最近的地方,旁边是孙权,再是周瑜。
枸杞是西凉来的,有一年小白给皇甫将军画了个图,后面又派了点农学生过去,现在那边的枸杞年年都晒干了往长安贩卖,皇帝自己带头喝,也送给重臣们喝,来帮助凉州发展农副产品。
他这个位置,也就天子和尚书台那几位能让他动手亲自端茶递水了,不过诸葛亮不太在意这些,递水的功夫,顺口夸一夸皇帝的表哥看着就英武不凡,一看就是能给大汉做贡献的人才。
孙策也很上道:“为大汉尽忠,是我等应尽的职责!”
这个“我等”,说的是他们臣子,还是他们孙家人,大家也都清楚。
小白看着他这位初次见面的表兄,笑了笑,递了个话头:“朕看过表兄如何破袁术军队的,很是精彩。”
孙坚主攻,孙策带人勇猛奇袭,他那个年纪,很是了不得了。
孙策于是好生说了一番讨伐袁术战场上的趣事,他的勇猛按下不表,父亲的赤诚大书特书,顺便踩踩袁术这个无能货色,骂一骂四世三公的袁家后代就这德性,最后才是略微带上了他身侧周瑜帮忙出力献策的部分。
周瑜一直都在旁边安静地听着,听孙策主动和皇帝的谈话,听孙权时不时配合孙策说两句话,从见到皇帝开始,只有孙权在为皇帝介绍孙策的时候,顺便说了一番周瑜的身份。
庐江郡都尉周瑜。
士族子弟的身份,在现在这位皇帝面前,是没有什么用的,皇帝只需要知道周瑜是什么官职,叫什么就够了。
周瑜在江东的身份地位可以高过郡都尉,和孙策不相上下,但来到长安,大汉的最高权力中心,外戚孙家的真正地位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但是周瑜相信,皇帝既然是能把大汉盘活成如此境地的人,用人定然是选贤任能,他周瑜的能耐,不会比孙策差。
他当然和孙策还是好兄弟,只是既然天下又稳定了,大家做不成创业伙伴,都只能是继续在大汉做臣子,那为了各自家族和各自的前程,周瑜不能一直屈居孙策之下,让周家变成孙家附庸,最后被当做孙家给皇帝的江东贡品。
小白听着孙策意气风发给他讲述战绩,目光瞥向一直含笑不语,很有点荀彧风格,但看上去就比荀彧要傲气,也更年轻英俊的周瑜,开始遗憾杨修不在了。
杨修在的话,估计会当场夸周瑜一句“王佐之才”,然后转头去尚书台在荀彧面前大夸特夸。
“朕知表兄英武,现在你还年轻,假以时日,超越姨父也不在话下。”
给了一番对孙策的最大赞扬,小白微笑起来。
“庐江任期已满,表兄是想继续在地方为官?还是来长安为朕分忧?”
目前来说,小白对外戚孙家,好感度还是很高的,无他,孙坚太能打了,孙策一看也是个厉害的,孙权天分不战场,他更适合朝堂。
这么能干的人,而且立场也在他这边,他向来是不乐意看有才者咸鱼的。
只是别管他是什么心思,其他人看来,纵使天子态度亲昵,轻飘飘的一句话,也不能让他们三人有任何懈怠。
这话是问孙策的,周瑜和孙权纵使有千万种想法,都只能安静闭嘴。
而孙策挺故意地愣住一下后,很快就笑着给了一个万能答案。
“都是为陛下分忧,在哪儿又有什么区别,臣都听陛下安排。”
他自己没选,小白就也先不说他了,看向孙策身旁的周瑜:“听表兄方才所言,周卿亦是我大汉英杰,为攻破袁术,献策颇多。
朕看他,一眼以为看见了文若,不过文若上不了战场。”
怕他们不知道说的是谁,诸葛亮贴心提示道:“周都尉风姿不凡,臣也瞧着有几分像荀令君。”
长安城的荀令君只有一个,中书台的中书令,四世三公,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彧。
而周瑜的想法是,皇帝叫孙家人都是表兄、表弟,叫自己是周卿,不是在挑拨他们的关系,那就是不认可周家为外戚的一员。
在场其他人都注意到了天子对孙、周两家亲戚的称呼,心里也各自有些计较。
只有诸葛亮,知道天子内核是个极其尊老爱幼,各方面道德都拉满,从不歧视人的谦逊仁君,认为天子肯定不会是有意不叫亲戚。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了。
但是诸葛亮并不会在人前说出这种有损皇帝颜面的话,所以你就辛苦担待一下吧,周都尉。
并不知道自己还有其他外戚的小白给了周瑜一个很难评的评价:“看着就是我大汉‘王佐之才’。”
这四个字,在小白这里,那属于是个人综合能力接近满分,但是家世太好,‘佐’什么需要打个问号的人。
不过在世俗意义上,“王佐之才”这个评价不是一般的高,尤其上一个有此称呼的人是荀彧,任谁听了都觉得这是皇帝在夸人。
周瑜完全不觉得一句话没说的他能被天子发现自己才能是个正常的事,但天子都夸了,他也受得住。
于是抬手一拜,“臣瑜叩谢陛下谬赞”。
接着言辞谦虚但语气骄傲道:“瑜对大汉有功,皆赖陛下知人善任,孙将军英武果决。”
小白接着夸道:“你比文若还强些,能掌兵。”
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周瑜的出道战就是跟着孙策一起讨伐袁术,也是有军功被记录。
孙策帮衬着夸道:“不止能文能武,公瑾还善音律呢,奏琴极好。”
这年头的人读书,谁还不会弹弹琴了,只是能弹和弹得好,这都两码事。
小白没想搭理这话茬,一个眼神,诸葛亮就接道:“未央宫中,最擅音律的就是蔡女史,若是有缘,周都尉可去蔡女史交流一番。”
但是现在不可以,因为蔡女士今天上值,忙得很。
却没想周瑜自己道:“琴者,桐木为面,梓木为底。桐梓合鸣,方成清音。恰如治国,文德与武功,缺一不可。”
无人接话,也无人制止,他便继续道:“臣有幸得见陛下,忽思《大风歌》。此曲乃高皇帝所做,昔日高皇帝其余草莽,其曲却声传九州。
陛下少年登基,诛董卓、平袁乱,如今定西凉,安益州,无需多时,天下回响,犹胜琴音。”
《大风歌》原本只是刘邦念叨的楚声短歌,后由乐府改编为琴曲,成为宫廷宴饮和士人雅集的必弹曲目,是大汉最政治正确的歌之一。
“臣有感于大汉有凤来仪之兆,效《箫韶》遗响,摹《大武》余韵,偶成新声,敢请君一听。”
以舜乐、周乐作比,这么谦虚委婉夸赞皇帝的正统地位,前面又直白地对皇帝大夸特夸,好听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本来没想接这个话茬的小白不得不让人去取琴来。
“孔明,你命人去崇明殿,找出那把朕去岁制的琴来。”
-小剧场-
周瑜:这是个想要搞死我们江东世家的皇帝,但也是我表弟,不过他不认,需要好好计较一番。
小白:又是王佐之才不含褒义的一天。
看穿一切的诸葛亮:就这几个亲戚,皇帝都不知道,我还是帮他藏好了吧。
地下,全场皇帝阿飘们都在思索外戚和江东怎么处置,以及为什么皇帝不待见周瑜,这不也是他外戚吗,他是要分化外戚集团,还是单纯不待见周家?
刘彻看看周瑜这一表人才的模样:外戚有这水平、这风姿的,他到底为什么不认一下啊?
就阿飘刘邦猖狂大笑:我就说我的大风歌好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