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玄德公的大腿-《三国:大汉第一毒》

  方才慷慨陈词,请求出战的太史慈,此刻面色铁青地站在原地,双拳紧握。

  赤裸裸的不信任!

  孔融根本不信他能击败管亥,解都昌之围!

  堂上,孔融坐立不安,一向自视甚高的脸上,此刻只剩下惊惶与无助。他目光扫过堂下的一众文武,看到的却是一张张垂头丧气的脸。

  完了……

  难道我孔融一世英名,今日就要断送在这群黄巾贼寇之手?

  就在绝望的气氛几乎凝成实质的时候,角落里一个负责接待的文官,忽然想起了什么,眼睛一亮,连忙出列,颤声说道:“府君!府君!属下……属下想起一人!”

  “何人?”孔融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急声问道。

  “长安来的沈潇,沈子明先生啊!”文官激动地说道,“他可是刘玄德公麾下的主簿,传闻中,刘玄德公能得关中三州之地,皆是此人运筹帷幄之功!他乃是当世顶尖的智谋之士,或许……或许他有办法!”

  “对啊!”

  孔融猛地一拍大腿,整个人都从席位上弹了起来,苍白的脸上涌起一抹病态的红晕。

  “我怎么把他给忘了!沈子明!刘玄德的头号智囊就在我这都昌城中!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他此刻哪里还有半点大儒的矜持和傲慢,急得在堂上团团转,连声催促:“快!快去请!用最快的速度,把子明先生给我请过来!”

  一刻钟后。

  当沈潇在赵云的陪同下,不紧不慢地踏入太守府正堂时,看到的就是一副大难来临的景象。

  孔融和一众属官,一个个面如死灰,唉声叹气。

  “子明先生!”

  孔融小跑着冲了过来,一把抓住沈潇的胳膊。

  “子明先生,救我!救我北海啊!”

  沈潇心里直乐。

  刚才还一口一个“刘玄德”,现在直接喊“玄德公”,连敬称用上了。刚才还对我爱搭不理,现在就差抱着我大腿喊救命了。

  这脸变得,比翻书还快。

  沈潇脸上一副郑重而沉稳的表情,反手扶住孔融,用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说:“孔北海稍安勿躁,潇已听闻城外之事。”

  “先生有何良策可退敌?”孔融急切地问。

  沈潇没有故弄玄虚,他知道对付孔融这种人,给他画大饼讲长远战略都没用,必须给他一剂见效最快的猛药,让他先安心下来。

  他微微侧身,将身后一直沉默不语,却如渊渟岳峙般的赵云,介绍给孔融。

  “孔北海,我来为你介绍。”

  “这位,乃是我兄弟,常山赵云,赵子龙。”沈潇的语气带着骄傲,“有万夫不当之勇。”

  他又补充道:“而在馆驿之中,还有我另一位兄弟,西凉马超,马孟起,其勇武亦不在子龙之下。”

  赵云闻言,对着孔融微微颔首,目光自有一股令人心悸的威势。

  孔融的目光落在赵云身上,只觉得此人身形挺拔,气度沉稳,那双眼睛里仿佛藏着星辰,与自己麾下那些武将截然不同。

  “城外那黄巾将领管亥,不过一勇之夫罢了。”沈潇的声音斩钉截铁,“明日一早,潇便让子龙或孟起出城挑战,午时之前,必将解决危局!”

  这番话,掷地有声!

  孔融听得是热血沸腾,眼中的惊慌瞬间被狂喜所取代。

  这才是他想听到的!

  简单!直接!有效!

  “好!好啊!”孔融激动地连连拍手,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有子明先生此言,融,便可高枕无忧了!”

  他大手一挥,对着堂下所有人宣布道:“从此刻起,都昌城防务,全权交由子明先生统筹!我与诸位,明日就在这府中,静候先生佳音!”

  说完,他竟真的就拉着一群幕僚,准备回后堂喝茶压惊去了。

  沈潇看得目瞪口呆。

  我靠!

  大哥你认真的?

  这就直接把指挥权给我了?你就不怕我直接把你城给卖了?

  这甩锅的本事,真是清新脱俗,让人叹为观止啊!

  不过,沈潇心里却是乐开了花。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孔融退场,沈潇便当仁不让地成了现场的指挥官。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了墙角那个身影落寞的年轻武将身上。

  “太史慈将军。”沈潇开口道。

  一直被晾在一边的太史慈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惊讶。

  “府君不信你,我信。”沈潇走到他面前,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明日,我需一员大将,在城上为子龙掠阵,以防黄巾贼寇耍诈。此事,非你莫属。”

  太史慈浑身一震。

  他看着沈潇真诚的眼神,心中的郁结与不甘,瞬间消散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

  他抱拳,郑重一揖:“慈,愿听先生调遣!”

  “好!”

  沈潇点点头,随即又对赵云和太史慈交代了明日出战的一些细节,比如出城时机,如何接应,如何应对敌军变阵等等。

  条理清晰,安排妥当,让一旁旁听的武安国和北海国众将,无不心生敬佩。

  商议完毕,众人陆续散去。

  太史慈心中激荡,正准备出府回营,身后却传来了沈潇的声音。

  “子义将军,请留步。”

  太史慈停下脚步,回头不解地看着沈潇。

  沈潇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行,月光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子义将军,可知今日孔北海为何不允你出战?”沈潇看似随意地问道。

  太史慈沉默片刻,声音里带着不忿:“无非是嫌我年轻,信不过我罢了。”

  “这只是其一。”沈潇摇了摇头,“更重要的,是孔融根本看不起武人。”

  “看不起武人?”太史慈皱起了眉。

  “是。”沈潇笑了笑,“你为报母恩而来,于孔融而言,你只是一个帮手,一个随时可以离开的外人。他既不了解你的真正实力,也不想在你身上投入太多,更怕你万一战败,折损了他本就不多的兵马。”

  “所以,他宁可用宗宝那种废物,也不敢用你。”

  这番话,一针见血,说得太史慈哑口无言。

  “孔融此人,重名而轻实,爱惜羽毛胜过一切。今日黄巾围城,他想的不是如何破敌,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名声。此等人物,可为座上宾,却绝非可托付终身之主公。”

  沈潇的语气,充满了诱惑力。

  “子义将军,你是一头雄鹰,北海这小小的池塘,留不住你。你可曾想过,去更广阔的天空,一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