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这才是真正的阳谋-《三国:大汉第一毒》

  一炷香后,汝南府衙。

  属于刘辟的帅案,此刻,年仅十二岁的诸葛亮正襟危坐。

  下方,是刘辟麾下十余名校尉、都尉。

  此刻,他们却都屏息凝神,七分惊疑,三分敬畏,盯着帅案后稚气未脱的少年。

  就在刚才,刘辟已经用最简单粗暴的语言,向他们宣布了两件事。

  第一,他刘辟,连同整个汝南的黄巾军,降了!

  投效当世仁主,大汉皇叔刘备!

  第二,从现在起,这位年仅十二岁的诸葛亮先生,便是全军唯一的指挥者!

  他的话,就是刘辟的话!

  就是军令!

  将官们面面相觑,这转变快得让他们根本反应不过来。

  而沈潇,则与赵云、马超等人,安静地站在一旁,当起了彻头彻尾的看客。

  “诸位将军。”

  诸葛亮清朗的声音响起,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亮今日召集各位,只为一事。”

  他微微一顿,那双洞悉人心的眸子,缓缓扫过下方每一张惊疑不定的脸。

  “为主公麾下,再添十万户籍,三万兵!”

  一言既出,满堂哗然!

  一个满脸络腮胡的校尉猛地站出来,瓮声瓮气地吼道:“诸葛先生,这是什么意思?俺们前脚刚投降,后脚就要被拉去当炮灰吗?!”

  此话一出,瞬间引爆了所有人的情绪,一片附和之声。

  他们不怕打仗,但怕被当成外人,用完就扔的炮灰!

  刘辟脸色剧变,正要张口呵斥,却被诸葛亮一个眼神制止。

  少年看向那名校尉,没有半分怒意,反而微微一笑,如春风拂面。

  “这位将军问得好,想必,这也是诸位心中共同的疑虑。”

  “亮可以明确地告诉各位。”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字字铿锵,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主玄德公,视百姓如子,视士卒如手足!麾下从不以出身论英雄,凡投效者,皆为兄弟!”

  “此次迁徙,非是让各位去送死!”

  “恰恰相反,是让大家,去过真正的好日子!”

  他伸出一根修长的手指。

  “其一,分田!主公治下,耕者有其田!只要去了长安,每一户,都能分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再也不用挨饿受冻,为人奴仆!”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其二,授功!主公麾下,论功行赏,法度严明!只要敢战,人人皆可凭军功封妻荫子,博一个封侯之志!”

  第三根手指。

  “其三,安家!汝南是四战之地,今日不知明日事。而主公刘备治下,有雄关天险,兵精粮足!你们的妻儿老小,将在那里得到最安稳的庇护,永世无忧!”

  一番话,没有半句虚言,全是实打实的利益!

  分田地!

  给军功!

  保安全!

  大厅内的气氛,瞬间从猜忌和抗拒,变得无比火热。

  那络腮胡校尉的眼睛瞪得像铜铃,搓着一双蒲扇般的大手,嘿嘿笑道:“先生,您……您说的都是真的?真给俺们分地?”

  “君无戏言。”

  诸葛亮淡淡吐出四个字,却重若泰山。

  “好!俺干了!”

  校尉把胸膛拍得震天响,“别说迁徙,就是让俺现在去捅袁绍的屁股,俺也敢去!”

  “我等,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其余将官也纷纷起身,群情激昂,恨不得现在就插上翅膀飞到长安。

  沈潇在旁边看得叹为观止。

  太厉害了!

  三言两语,就将一群桀骜不驯的骄兵悍将,收拾得服服帖帖。

  甚至让他们觉得,背井离乡去投降,反倒是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

  这手腕,这口才,这画大饼的艺术……

  自己这个首席大忽悠,怕是真的要失业了。

  诸葛亮对这个结果似乎早有预料,他平静地压了压手,待众人安静下来,才继续下令。

  “即刻起,全军整备,清点人口,打包物资!”

  “刘渠帅,你负责统筹全局,弹压军心!”

  “其余诸将,各司其职,安抚百姓,三日之内,必须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三日后,大军开拔,目标,长安!”

  “喏!”

  众将轰然应诺,领命而去,整个府衙瞬间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待所有人都走后,刘辟才一脸谄媚地凑上来:“诸葛先生,您看……还有什么吩咐?”

  诸葛亮看了他一眼,缓缓说道:“刘渠帅,迁徙十余万人,声势浩大,路上恐有变故,你一人之力,怕是难以周全。”

  刘辟一愣,如同小鸡啄米般连连点头:“先生说的是!先生说的是!这……这可如何是好?”

  沈潇知道,该自己出场了。

  他上前一步,笑道:“此事,我已有安排。”

  他从怀中掏出两封早已写好的信。

  “我已命徐盛、阎行二位将军随行。有他们在,帮你指挥部队,足以保证迁徙队伍的安全。”

  刘辟一听有大将陪同,顿时大喜过望,连声道谢。

  沈潇心中却在暗忖,这哪里是帮忙,分明就是监军。刘辟这种人,必须要有自己人盯着,才能把这十几万人的身家性命,安安稳稳地送到长安。

  他又拿出另一封信,递给一名亲卫。

  “此信,八百里加急,送往兖州,亲手交给我岳父,吕布。请他看在我的面子上,在境内行个方便,护送一段。”

  听到“吕布”两个字,刘辟的双腿又是一软,差点没站稳。

  那可是闻名天下的杀神!

  这位沈先生,竟然是吕布的女婿?!

  这刘备集团,到底都是些什么怪物啊!

  一个首席谋士,是杀神吕布的女婿。

  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军师,算计起自己家人眼都不眨一下。

  这大腿,自己抱得太对了!太值了!

  诸葛亮看着沈潇的安排,眼中闪过赞许。

  这位沈先生,看似温和,实则心思缜密,手段老辣,将所有环节都考虑得滴水不漏。

  “还有一事。”

  诸葛亮转向刘辟,语气变得格外郑重。

  “我叔父及家人的‘护送’,你必须亲自负责,挑选最可靠的亲兵,日夜不离。”

  “路上,要大张旗鼓,务必让沿途所有人都知道,我琅琊诸葛氏,是感念玄德公仁德,举族来投!”

  刘辟一个激灵,把胸膛拍得山响:“先生放心!此事我亲自去办!保证办得漂漂亮亮!就算绑,我也把诸葛太守他们绑到百姓面前,让他们亲口承认,是心甘情愿去长安的!”

  沈潇听得眼皮直跳。

  好家伙,这刘辟的觉悟,提升得也太快了。

  一切安排妥当。

  三日后,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离开了汝南城。

  三万兵马护卫着十万百姓,扶老携幼,拉着全部家当,宛如一条无尽的长龙,朝着兖州方向缓缓移动。

  队伍的最中间,几辆马车被一队精兵严密看守着。

  车帘偶尔被风吹起,能看到里面端坐着几位衣冠楚楚的读书人,正是诸葛玄、诸葛瑾和年幼的诸葛均。

  他们的脸上,带着三分无奈,三分茫然,还有四分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后的生无可恋。

  每到一处人多的集镇,刘辟都会扯着嗓子,热情洋溢地向围观百姓宣传。

  “看一看!瞧一瞧啊!这位是前豫章太守诸葛玄老先生!”

  “老先生深感玄德公乃旷世仁主,特地带着全家老小,举族投奔长安去啦!”

  “琅琊诸葛氏,忠义无双啊!”

  诸葛玄气得胡子都在发抖,诸葛瑾面沉如水,只有诸葛均还小,好奇地探头探脑。

  可任凭他们如何解释,在百姓眼中,在这数万黄巾军的“簇拥”下,这出“真心投效”的戏码,已是铁板钉钉。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快地传遍了中原大地。

  ……

  队伍行至兖州边境。

  沈潇站在一处山坡上,看着那条望不到头的长龙,缓缓进入吕布的势力范围。

  有徐盛、阎行压阵,有吕布的暗中关照,这十几万人的迁徙,基本稳了。

  他转过头,看向身旁的少年。

  “孔明,此去长安,路途遥远,你叔父他们,就交给刘辟了。”

  诸葛亮遥望着远去的车队,眸光平静,轻轻点头。

  “亮,信得过先生的安排。”

  沈潇心中暗叹。

  这小子,一旦下定决心,心是真的硬。

  他收回目光,回到营帐,在一张崭新的白纸上,饱蘸浓墨,笔走龙蛇。

  他要写一封信。

  一封足以奠定诸葛亮未来地位的信。

  “主公亲启:”

  “潇幸不辱命,于汝南说降黄巾渠帅刘辟。今刘辟已率麾下兵马三万,裹挟百姓十万,尽数归附。此十三万生民,可为我军新得之凉、并二州,充实户籍。”

  “然,潇此行最大之获,非兵马钱粮,而是一人!”

  “琅琊诸葛亮,字孔明。此子年方十二,然胸藏万卷,有鬼神不测之机,经天纬地之才!”

  “此人就是历史上,你未来的丞相,为你的蜀汉鞠躬尽瘁到死的那个人。”

  “此外还在徐州招得徐盛、潘璋都有大将之才,还有鲁肃也是历史上未来东吴第二任大谋主。”

  “此天赐主公,以成大业!望主公重之!爱之!信之!”

  写完,沈潇轻轻吹干墨迹,将信纸小心折好,装入信封,用火漆封缄。

  他唤来一名最精锐的亲卫。

  “此信,交予主公。记住,八百里加急,人歇马不歇,星夜兼程!”

  “若信有失,提头来见!”

  “喏!”

  亲卫接过信,揣入怀中,神情肃穆地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