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收拾残局的管家”-《港片:78年,我先赚它一亿!》

  他只是提出一个想法。

  他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早上刚接到父亲的电话。

  从他个人角度来说,其实也不觉得这件事有多严重。

  这里是港岛,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统治者是他们英国人,华人只是被管理的一方。那时候的他们,还活在过去那个“日不落帝国”的幻觉中。

  大多数老派港府官员都持相同看法。

  麦理浩却不一样。

  这位港督1971年抵港履职,是港岛上任期间影响最深远的殖民长官之一。

  那段黑白难分、贪腐猖獗的“五亿探长”时期,正是在他的主导下终结。

  而如今影响深远的廉政公署,正是他亲手推动建立的机构。

  他执政期间,被后人称为“麦理浩黄金时代”,港岛经济在那几年飞速发展。

  他处事风格理性,从不偏袒英资或华资任何一方。

  若偏向英资,容易引发华人群体反弹。早年华资尚弱时,这种倾向尚可接受。

  但如今形势早已不同,华资力量壮大,若继续偏袒英资,只会增加治理难度。

  就像今天下午发生的事。

  怡和财团在与秦系资本的交锋中节节败退,最终向港府求助。

  殖民时代的企业遇到竞争,总会习惯性寻求政府支援。

  麦理浩的态度却含糊不清。

  甚至隐约透露出不愿插手的意思。

  原因在于,麦理浩与凯瑟克家族素无深交。

  怡和所支持的政党和麦理浩所属政党立场对立,双方长期处于竞争状态。

  虽然港府在管理港岛时需借助怡和这样的英资力量,但那也仅限于商业层面。

  港岛的稳定同样依赖于华资财团的支持。

  所以对于这两大势力的争斗,麦理浩选择冷眼旁观,不轻易站队。

  值得一提的是,华资能在港岛崛起,与麦理浩及其继任者卫羿信有直接关系。

  这两位港督,堪称港岛历史上对华人最有贡献的殖民长官。尤其卫羿信任内,华资得以迅速成长。

  历史中,麦理浩还将在明年前往东国访问,成为战后首位正式到访的港督。

  这样一位人物,自然不会对华人存在偏见。

  特别是这位华人,竟在伦敦拥有一定声望。

  不仅与查尔斯王储私交甚笃,还与八顿伯爵相识。

  几位司长还在反复讨论,麦理浩已失去耐心。

  一想到今晚宫主已六次询问秦迪下落,

  再回想近期从伦敦传来的种种风声——有关“贵族拯救者秦”的传闻已在政商界流传。

  这让麦理浩倍感压力。

  他与那些港府官员不同,长期在伦敦积累大量人脉资源。

  这段时间,多位伦敦政界好友都主动提及一位名叫“秦迪”的华人商人,

  且语气中透露出明显的友善与欣赏。

  麦理浩一向嗅觉灵敏,察觉到伦敦对秦迪的态度过于友善,心中便有猜测——恐怕秦迪在伦敦那边做了些手脚,才换来这般礼遇。

  他果真去问了自己在伦敦的后台,对方回话说:

  “秦迪在伦敦砸了七亿美元。不少濒临破产的贵族都靠他翻身。甚至有传言说,女王都动了见他一面的念头。”

  “他和查尔斯王储、八顿伯爵私交甚笃,常常一起外出打猎。”

  相比之下,李查斯、唐明知和路明德对此一无所知,安博德虽略有耳闻,却也不知全貌。

  唯有麦理浩明白秦迪背后蕴藏的能量。作为港督,他终于忍不住动怒:

  “不管你们用什么方式,是请也好,求也罢,今晚必须把秦迪请回酒会!而且要让他态度和善,别在宫主殿下面前提些不该提的事!”

  “如果办不到,等宫主殿下再问起秦迪为何还没来,我就只能告诉她,是他被你们赶走的!”

  话音刚落,麦理浩甩头就走。

  事实上,这几位司长并不归他直接管辖。

  港督府各大部门的人事权在伦敦,麦理浩能做的,也只是提建议、做监督。

  说白了,他现在像个收拾残局的管家。

  他发火,其实是在找插手的借口。若几位司长搞不定,麦理浩就能顺势把责任推过去。

  接下来的处理权,自然也就落到他手里,谁也插不了嘴。

  四位司长面面相觑。

  谁也没料到港督翻脸比翻书还快。行政司司长李查斯率先开口:

  “督府的意思是,他认为这个华人会拒绝港府的邀请?”

  “他真做得出来。”唐明知开口,“这人眼里容不得事。”

  路明德皱眉:“难道真要我们四位司长,去请一个华人回来赴宴?”

  安博德则因早先听闻伦敦的一些传闻,对麦理浩的态度产生疑虑。

  沉思片刻,他低声说道:

  “在想出对策之前,有些事我得先说明白。”

  众人目光投向他。

  安博德继续道:

  “秦迪这个人,很可能是伦敦那些大人物在港岛的代理人。”

  “前段时间,我父亲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对港岛的监管机构施压,让他们对某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他又打来一通电话,叫我务必和这个华人维持友好关系。”

  “因为他在伦敦,与许多重量级人物都有联系。”

  “我父亲之所以打第一个电话,是因为八顿伯爵当时就在他身边。那个电话,是八顿伯爵让他打的。”

  路明德顿时明白了。

  “难怪你今天几次为他说情。要知道,平时你可是最……”

  “最什么”没有说出口。

  不过,没说出口的话,另外两位司长和安博德自己心知肚明。

  因为安博德过去在港府内部,是以对华人态度苛刻出名的。

  今天却多次为一个叫秦迪的华人说话,几位同僚一开始都感到费解。

  现在才明白,原来是背后有伦敦的影子。

  在座的都不是普通人,能坐到这个位置,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头脑。

  从安博德的态度出发,几位司长几乎同时想起了今晚麦理浩总督那反常的举动。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港督反常,是因为宫主那边的关系。

  毕竟那一晚,宫主多次询问秦迪的状况,他们有时也在场……

  现在被安博德这么一“点拨”,

  四位司长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可能性——“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