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办一所大学?-《港片:78年,我先赚它一亿!》

  目光扫过秦迪身后的凯拉,他轻摇了摇头:“我稍后会注册两家公司,股权怎么安排?”

  “各出一千万,各占百分之五十。我的那一半,会送给阿璇。”秦迪答得干脆。

  “没问题。你们先谈,我去跟藿生聊聊。他手上还有一家玩具厂,最近在出售,我想办法接过来,之后可以整合扩大。”

  秦迪点头。

  陆英石走后,凯拉笑盈盈地靠近,语气带着几分调侃:“女人多了,总归麻烦,尤其是那些身份不凡的,是不是?”

  “这种麻烦,我喜欢越多越好。”秦迪一手揽住她的腰,凑近她耳边轻声道:

  “胖胖的爸爸和阿璇的爸爸,我都给了他们发财的机会。我亲爱的**书,你觉得我表现怎么样?”

  “要不要把你爸也接到港岛来?我可以让他成为亿万富翁。只要他愿意,他女儿给我生个孩子就行。”

  凯拉轻轻敲了他一下,脸带笑意。

  她嘟囔着说:“我爸是个老书呆子,只爱研究各种国家的法律条文。我妈呢,她一心只想当牛津大学的校长。你这个本事,可帮不上她。”

  “牛津大学校长……确实有点难度。就算我成了世界首富,也不见得能办成。不过,要是他们愿意来港岛,校长位置也不难安排。”秦迪笑着回应。

  “港岛这边又没有好大学。最好的中文大学,在国际上也不算什么,他们根本看不上。”凯拉摇头。

  她这番话,却让秦迪心头一震。

  她说得没错。

  港岛的高等教育,别说现在,就是将来,也难以在全球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而且学科发展极不平衡,金融、财经、商管这些还算拿得出手,理科、高科技这些却差得远。

  这其实和港岛作为世界级都市的地位,是严重不匹配的。

  可没办法,其他世界名校背后,都是国家级的人才支撑,而港岛不过几百万人。

  这边的大学,招生门槛又高得离谱,几乎不对外地生开放。失去了最勤奋、最聪明,也是数量最庞大的学生群体,生源就成了大问题。

  再加上历史原因,能有一所像样的中文大学,已经算是不错了。

  以前,这些事秦迪懒得管。但现在,他已经把港岛当成自己的地盘。

  而他自己的地盘,却没有一所能培养顶尖人才的高校。

  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这种差距可能会成为一种短板。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陆地区的人才储备确实逊色于其他强国。

  直到21世纪,内陆才真正开始大批量地输出高质量人才。

  到那时,即使港岛本地培养不出足够的人才,也能依靠广袤的内陆资源。

  但现实很残酷,现在是1979年,距离新世纪还有整整二十一年。

  这二十年的空白期该怎么填补?

  在他的长远计划中,科研力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但港岛在这方面几乎为零。

  有没有可能……

  自己办一所大学?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

  那么建一所大学需要什么?

  第一,要有充足的资金。初期投入大概要十个亿起步,之后每年也要几千万的运营费用,越大手笔越好。

  第二,选址必须在大都市或者交通方便的区域,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政·府关系。

  第三,必须做好二三十年内无法盈利的心理预期。

  而这三点,秦迪竟然都基本满足。

  仔细想想,似乎并不是一件不可行的事?

  如果现在就在港岛建立大学,趁着八九十年代冷战白热化阶段,米国在人才流动上的限制相对宽松。

  可以高薪聘请欧美学术界的大牛来任教。

  再过十年,还有一个绝佳窗口——红熊解体时,大批顶尖人才流离失所,正是吸纳的最好时机。

  学校还可以面向内陆招生,从人口最多的国家挑选最聪明的年轻人。

  毕业后,留下最优秀的部分为己所用,其余鼓励他们回去建设祖国。

  一举两得。

  在原本的历史中,港岛被定义为国际金融和旅游中心。

  但这一世不同了,秦迪来了。

  他觉得,可以在金融城市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科研创新中心的标签。

  挑战巨大,但他有钱,又有系统支持,秦迪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到。

  如果这所大学能办成,秦迪认为,至少百年之内,没人能真正撼动自己的根基。

  世界级的教授坐镇——内陆加港岛的优质生源——打造港岛成为科研重地——背后还有内陆的广阔市场和人才资源……

  反复思量,秦迪越发觉得这件事前景无限。

  “想什么呢?都不理我。”凯拉看他出神,拉起他的手轻轻撒娇。

  这一幕,在刚才的酒会上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女宾们都悄悄望向贺朝琼,想知道她作何反应。

  这可是她的情敌啊!

  在场的名媛、淑女、千金小姐们大都这么想。

  然而贺朝琼只是淡淡扫了一眼,脸上毫无波动。

  秦迪轻声笑着,安慰凯拉:“我在想点事情。比如说,如果我在港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你妈妈会不会愿意来做校长?”

  一个牛津法学院的教授,要是愿意来港岛,担任一所全新大学的负责人,前期的手续和审批应该不会遇到太大麻烦。港府对这类项目,向来支持力度很大。

  “你到底在说什么?”凯拉听得有些迷茫。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秦迪说。

  这所大学,他决定亲自建起来。

  游艇酒会从晚上七点开始,九点左右就散场了。

  毕竟是在海上,又是港岛一月,寒意逼人,谁也不会真待太久。

  这样的酒会,在港岛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是这个富豪主办,就是那个富豪张罗。

  举办宴会,从来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连接资源。

  为了生意。

  秦迪在今晚的酒会上,敲定了两笔合作,还有一笔初步达成意向。

  第一笔,是林白欣的丽新集团服装业务,正式并入LEZU集团。

  第二笔,是陆英石即将启动的玩具厂项目和连锁经销店的合作。

  至于那笔意向性合作,则是包玉港为首的天庭会成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LEZU的重要股东。

  当一个人站在财富的高点,这种聚会就变得格外重要。它是资本运作的温床,是顶级圈层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