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幼年失怙:孤松初长-《历史奇人传》

  第二章 幼年失怙:孤松初长

  谯郡铚县的冬日,寒风掠过嵇山上的松林,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就在嵇康还未来得及记住父亲嵇昭的容颜时,命运的第一次重击便已降临——父亲因病去世,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儿子。

  那一年,嵇康约莫四五岁光景。他站在庭院中,看着身穿素服的宾客来来往往,还不完全明白“死亡”的含义。比他年长许多的二哥嵇喜,此时已然像个大人般忙碌着接待吊唁的宾客。母亲郑氏强忍着悲痛,将小嵇康揽在怀中,轻声说: “叔夜,从今往后,我们母子更要相依为命了。”

  父亲的离世让这个原本还算殷实的家庭顿时陷入了困境。嵇昭为官清廉,并未留下多少家产。家中最重要的遗产,是那一屋子他精心收集的书籍。这些竹简、帛书被整齐地陈列在书房中,仿佛在等待着下一个有缘人的开启。

  在家道中落的日子里,母亲郑氏展现出了不凡的坚韧。她本是书香门第的闺秀,通晓文墨,如今却要独自撑起整个家庭。白天,她亲自操持家务,督促佃户耕种那不多的田产;夜晚,她便在灯下教孩子们识字读书。

  “娘亲,为什么我们要读这些书?”年幼的嵇康指着竹简上的文字问道。

  郑氏轻抚儿子的头,目光温柔而坚定:“你父亲生前常说,钱财田产终有尽时,唯有学问可以传家。这些书,是他留给你们最宝贵的财富。”

  正是在母亲的引导下,嵇康第一次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很快就将母亲所教的《孝经》、《论语》等经典熟记于心。然而,与一般孩童不同的是,他从不满足于简单的背诵,总是要追问字句背后的深意。

  “娘亲,仁者爱人,为何世上还有那么多相互残杀之事?”七岁的嵇康如是问。

  郑氏一时语塞,她发现这个幼子的思虑,已经超出了寻常孩童的范畴。

  随着嵇康渐渐长大,嵇喜开始在他的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嵇康年长十余岁的嵇喜,早已立下经世致用之志,走的是传统的儒家仕途。他被举为秀才后,即将出仕为官。临行前,他将弟弟叫到书房,郑重其事地交代:

  “叔夜,我即将远行。你天资聪颖,更当勤勉向学。父亲留下的这些典籍,你要好生研读。他日光耀门楣,重任就在你的肩上。”嵇康恭敬地行礼:“弟弟谨记兄长教诲。”

  然而,与嵇喜期望的不同,嵇康在学问上的追求很快就显露出独特的轨迹。他确实如饥似渴地阅读父亲留下的藏书,但却不拘泥于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兵法医卜,无不在他的涉猎范围。更让嵇喜不解的是,弟弟对当时开始流行的老庄之学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

  “你这是不务正业!”一次归家省亲时,嵇喜看见嵇康正在研读《庄子》,忍不住训斥道,“老庄之学,虚无放诞,于治国平天下毫无益处。你当以圣人之道为立身之本。”

  嵇康放下书卷,神色平静:“兄长,圣人之道固然可贵,但天地之大,岂止一途?庄子所言,亦有其理。”

  这样的对话在兄弟之间屡屡发生。嵇喜走的是踏实稳重的仕途,讲究经世致用;而嵇康却向往精神的自由,追求思想的超越。这两种不同的取向,恰恰反映了魏晋之际士人面对乱世的两种典型选择。

  在自我探索的求学过程中,嵇康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