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考试升级,厨艺擂台引热议-《厨神觉醒:从摆烂到美食巅峰》

  穿西装的男人拿着预约单站在门口,陈砚舟抬眼看了看,手里的勺子在水汽氤氲的锅边顿了顿。水滚了,白雾袅袅上升,他没作声,只将火调小了些。

  小张从后厨快步走来,压低声音:乔振海那颗冬瓜的检测报告出来了,里面的神经毒素成分,和三年前味耕堂查封案里发现的一模一样。

  陈砚舟点点头,将安神粥缓缓盛入保温桶,盖上盖子。看来有人还是不肯罢休。他语气平静,那就让规矩更硬些。

  第二天上午十点,店门前早已围得水泄不通。

  红底金字的横幅在门框上方轻轻晃动:心味厨艺擂台·首战开擂。几张长桌拼成的评委席摆在露天操作台前,七把椅子还空着,桌上整齐摆放着评分卡和笔。喇叭里循环播放着规则:每日一场,主题轮换;凡热爱烹饪者皆可报名;创意、口味、情感三项打分,缺一不可。

  人群议论纷纷。

  这不就是做饭比赛?一个穿花衬衫的男人抱着手臂,昨天考答题,今天考炒菜,明天是不是还得考背菜谱?

  旁边的大妈接过话:人家说了,是为了让更多人明白什么是用心做菜。你要是只会颠勺不会用心,上来也是白搭。

  说得神乎其神的,我看就是作秀。花衬衫嗤笑一声,真公平?评委都是熟人吧!那个沈警官、唐记者、余大明星,哪个不是跟他关系好?

  话音刚落,手机里传出一条匿名帖的截图,在几个人之间悄悄传看。标题赫然写着:内部消息:擂台选手已内定,第一名是老板亲戚。

  陈砚舟站在操作台后,将这些议论尽收耳中。他没有解释,只拿起银汤勺,在瓷盘上轻敲三下。

  叮——叮——叮——

  清脆的声响让全场顿时安静下来。

  我知道有人不信。他说,所以今天七个评委里,五个在线上远程打分,我只占一席。分数当场公布,全程直播。若觉得不公,欢迎现场举手质疑。

  他略作停顿,继续说道:而且第一个主题很简单——创新家乡菜。不需要多高级,就做一道你小时候吃过,但现在再也尝不到的味道。

  人群又开始窃窃私语。

  报名者陆续上台抽签。八位参赛者,每人五分钟准备时间,现场完成一道菜。

  第一位登台的是个年轻女子,利落的短发,黑色厨师服,袖口卷到手肘。她一言不发,先将小铁锅烧热,倒油,爆香姜蒜,接着从保温盒里取出一块暗红色的肉,切片下锅。

  动作干净利落。

  随后她打开一个小袋子,倒入些许碎巧克力,又撒了一把干辣椒粉。

  有人惊呼:她要做什么?辣子鸡配巧克力?

  锅里滋滋作响,香气混着焦甜味飘散开来。她快速翻炒,最后淋上一勺深色酱汁,装盘时巧妙地摆成花朵形状。

  这道菜叫离乡辣吻她说,小时候,我爸总在年夜饭时偷偷往回锅肉里加一点巧克力,说是川味洋吃。后来他出国打工,再也没回来。这道菜,是我记得的最后一次团圆饭。

  她话音落下,评委席上的评分卡陆续亮起。

  陈砚舟注视着盘中的肉片,夹起一小块送入口中。

  甜味先涌上来,浓郁得像是糖浆包裹着舌尖。接着辣意袭来,从喉咙直冲脑门。最后留在唇齿间的,是一抹淡淡的苦涩,像是谁强撑着笑完最后一句告别。

  他写下分数:创意9分,口味8分,情感……7.5。

  情感分为什么不高?女子紧盯着他问。

  因为你太想让人记住这个味道。陈砚舟说,真正的思念,不会这么用力。

  女子眼神闪烁了一下,没有反驳,默默收拾工具离开了。

  第二位是个中年大叔,做的是扬州炒饭。蛋液金黄,米饭粒粒分明,葱花翠绿。看起来无可挑剔。

  但他端上来时,手微微发抖。

  这是我老伴最爱吃的。他说,她去年走了。医生说她在最后时刻还在念叨,想再尝一口我炒的饭。可我一直不敢做,怕做不好。今天,我想试试。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几乎听不清。

  陈砚舟尝了一口。咸淡适中,火候到位,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他写下分数:创意6,口味8,情感9。

  你炒得很好。他对大叔说,但她要是还在,一定会说少放点盐

  大叔一怔,眼圈顿时红了。

  接下来的几位选手水平参差不齐。有学生模样的孩子做了妈妈牌的番茄炒蛋,可惜糖放多了;有个阿姨带来自制酸菜鱼,但火候过了,鱼肉老了。

  争议最大的是第三位选手。

  他又高又瘦,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上台时不看人,也不说话,径直打开背包,取出一套银光闪闪的小型厨具。

  最特别的是,他带了一瓶蜂蜜和一小包辣椒面。

  他在锅里煎了一块豆腐,待两面金黄后取出,刷上蜂蜜,再撒一层细如粉尘的辣椒。

  接着点燃喷枪,轻轻炙烤表面。

  蜜糖遇热融化,包裹住辣粉,形成一层琥珀色的脆壳。

  这道菜叫。他摘下口罩,声音低沉,有些人伤害你,还笑着说这是为你好。就像这辣意,裹着糖衣而来,等你察觉时,已经晚了。

  全场寂静。

  陈砚舟夹起一块送入口中。

  先是极致的甜,甜得像是小时候过年时长辈塞进嘴里的糖果。随后辣意渐渐浮现,不是呛人的辣,而是慢慢渗透,越嚼越烫,最后化作压在舌根的刺痛。

  他放下筷子,凝视着那盘豆腐。

  这不是普通的调味搭配。这种甜与辣的比例,精准得不像是即兴发挥,倒像是……反复演练过很多次。

  他抬头看向那人。

  对方也在看他,嘴角微微上扬。

  评分卡亮起,多数给了高分。陈砚舟打了创意9.5,口味8.5,情感……6。

  情感分偏低。那人挑眉,你不觉得这道菜很有故事吗?

  故事太完整了。陈砚舟说,真实的情感,通常不会这么工整。

  那人轻笑一声,收拾东西离开。经过评委席时,脚步顿了半秒。

  陈砚舟低头整理评分表,指尖在两个字上轻轻划过。

  小张凑过来:要不要查查他的背景?刚才阿阮那边发来消息,说远程评分系统收到异常Ip探测,可能有人想干扰打分。

  先按兵不动。陈砚舟说,让他再露些马脚。

  第四位选手是个胖小伙,做了红烧肉加鹌鹑蛋,说是奶奶的秘方。第五位是退休老师,蒸了一碗鸡蛋羹,说这是哄孙子睡觉的法宝。

  两人的分数都中规中矩。

  第六位上场的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带了个迷你电陶炉,煮了一锅潮汕牛肉丸汤。汤清肉弹,一看就是下过苦功的。

  第七位是位老太太,颤巍巍地端出一碗阳春面。面条细软,汤底清亮,上面撒着一小撮翠绿的葱花。

  我没别的本事。她说,但我丈夫临走前说,这辈子最忘不了的就是我煮的这碗面。他说汤里有太阳的味道。

  陈砚舟喝了一口。

  没有特别的技法,也没有稀有的食材。但那口汤滑入喉咙的瞬间,他想起了母亲灶台上常年温着的那一小碗高汤。

  他打了三个满分。

  第八位是最后一位,也是唯一空手而来的男人。他站在台上,两手一摊:我没带食材。

  人群一片哗然。

  但我带了记忆。他说,请给我一碗白饭,一双筷子,我要做的菜,叫饿过的童年

  陈砚舟示意小张递上一碗刚出锅的米饭。

  男人接过,坐下,低头吃饭。

  他就这样一口一口地吃着,不吃菜,不喝水,也不说话。五分钟后,时间到了,他放下筷子,鞠了一躬,转身下台。

  没有人鼓掌。

  空气仿佛凝固了。

  陈砚舟凝视着那碗还剩三分之一的米饭,久久没有动笔。

  最后他在评分卡上写下:创意10,口味——无,情感10。

  直播弹幕瞬间炸开了锅。

  这也能算菜?

  可我看着看着怎么就哭了?

  他吃得太认真了,像是每一口都在救命。

  所有分数统计完毕,第一名是做的选手,第二名是老太太,第三名是空碗吃饭的男人。

  结果公示时,有人喊道:黑幕!那个辣巧克力根本不像正经菜,凭什么第一?

  陈砚舟拿起话筒:因为规则没有规定必须好吃才算数。它只要求——能让人记住。

  他站起身,走到操作台中央。

  今天的擂台结束了,但规矩才刚刚开始。他说,以后每周更换主题,任何人都可以来。你可以输,可以做得难吃,可以被人笑话。但只要你心里有那份想要传达的味道,这里就给你一口锅,一盏火。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有人举起手机拍摄,有人默默点头,还有人已经开始询问下周的主题是什么。

  陈砚舟回到主评委席,手中握着银汤勺,轻轻敲了敲瓷盘。

  叮。

  阳光洒在操作台上,油锅正热,香气翻腾。

  助手走过来低声说:下一个选手已经在候场了。

  陈砚舟抬起头,望向通道尽头。

  一个穿灰风衣的身影正朝这边走来,手里提着一个密封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