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吴帝英魂踞古巷-《开局鬼界小透明,系统降临我无敌》

  江南市的午后总裹着层温软的风,拂晓鬼屋前的人流渐次散去。

  风卷着游客留下的笑声掠过门廊,落在汪晓指尖时,还沾着几分刚出炉的桂花糖粥香气。

  那是巷口老奶奶推着小车叫卖糖炒板栗的香味。

  从开园卖到闭园,成了这平淡日子里最熨帖的烟火气。

  他靠在前台旁,看着陈倩倩低头核对当日的营收报表,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陈倩倩把报表叠好,抬头冲汪晓笑了笑,眼底却藏着几分难掩的倦意。

  这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要忙到闭园才能休息。

  汪晓伸手替她揉了揉太阳穴,指尖触到她皮肤时,声音放得很轻:“等下闭园让员工收尾就行,你先回去睡会儿,我晚上要出去一趟。”

  陈倩倩的手顿了顿,抬头盯着他的眼睛,语气里满是担忧:“又要出去?昨晚才刚把苏前辈他们三位请入聚魂幡,你连歇都没歇,今晚又要跑,不累吗?”

  她知道汪晓一直记挂着西湖封印处大恐怖,以及收编另外八区阴域势力的事。

  “放心,这次只是去探探情况,不跟人动手。”汪晓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蹭过她的指腹,“聚魂幡里现在有九位前辈在,真遇到危险也有他们照应。”

  陈倩倩盯着他看了几秒,终究还是点了点头。

  等陈倩倩拎着帆布包离开,汪晓才转身进了鬼屋深处的休息室。

  这里没开灯,只有通风窗透进的暮色,在地面投下长条形的光斑。

  他靠在墙角,抬手召出万灵聚魂幡。

  淡金色的幡面在昏暗中展开,像一片揉碎了的星光,里面隐约能看到九道魂韵各得其所。

  白居易正与文天祥围坐在石桌旁,就着魂光讨论诗稿。

  苏轼站在水镜前,指尖蘸着魂气临摹书法,笔锋里还带着几分随性。

  岳飞、穆桂英两位武将在魂阵里切磋招式,魂气碰撞间竟没半点戾气。

  苏小小坐在桃树下拨弄琴弦。

  武松与高仙芝则在一旁静静听着。

  “枝枝,调出孙权英魂资料。”汪晓在心底唤道。

  “好的,宿主!”枝枝的声音带着几分软萌,很快便有淡蓝色的投影在虚空中展开,“孙权英魂盘踞于江南市富扬区平江路历史街区,核心位置在报恩寺遗址旁的吴地香供香烛铺后巷。他本是富扬人,生前虽定都建业、毕生经营吴地,但其家族根脉始终在富扬,且他病逝后,家乡百姓为缅怀这位出身本地的英雄,便在祖宅旧地附近立起牌位供奉。百年间,富扬百姓代代相传,香烛香火从未断绝。正是这份源自根脉之地的持续供奉,让他的英魂未散,反而挣脱了安葬之地的束缚,一路循着香火牵引,回到了富扬,最终在平江路这处香火最盛的地方安定下来,并修成了鬼帅级实力。”

  投影画面切换,露出香烛铺的实拍图:青石板路尽头,一间挂着黑底金字木牌的小店半掩着门。

  “吴地香供”四个字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门楣上的红灯笼随风轻晃。

  店后巷口摆着方青石牌位,刻着“吴大帝孙权之位”。

  牌位前的石案上,香烛还燃着微光,旁边摆着刚换的橘子和糕点,看得出来供奉的人很用心。

  “重点来啦!”枝枝的声音陡然拔高,投影上跳出几行加粗的字,“孙权是‘割据型高阶英魂’,实力已达鬼帅级。比岳飞元帅他们高一个大境界!麾下还有五位生前旧部,全是鬼将级:周瑜(鬼将巅峰)、鲁肃(鬼将中期)、吕蒙(鬼将中期)、陆逊(鬼将中期)、黄盖(鬼将中期),都是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人,忠诚度特别高。”

  汪晓盯着画面里的牌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沿:“鬼帅级……还有五位鬼将辅助。”

  他想起岳飞曾说过,鬼帅级能调动周遭阴气形成领域,寻常阴魂连靠近都难。

  “不过现在有九位英魂在幡中,真要动手,倒也未必没胜算。”

  他轻声自语,眼底闪过一丝决然。

  等天色完全暗下来,汪晓收起万灵聚魂幡,换了身便于行动的黑衣,走出鬼屋拦了辆出租车。

  “师傅,去姑苏区平江路报恩寺遗址。”

  他报地址时,司机师傅手上的方向盘顿了顿,笑着搭话:“哟,去富扬区啊?那得绕段高速。平江路晚上是热闹,不过听那边乘客说,报恩寺后面那巷子里阴嗖嗖的,晚上别往里乱钻啊。”

  汪晓笑着应下,指尖轻轻抵在车窗上。

  他当然知道,司机说的凉快其实是英魂盘踞多年留下的魂韵。

  车子缓缓驶出江南市主城区,路灯从密集的霓虹渐变成稀疏的光晕,没多久便拐上了高速。

  夜里的高速车流不多,车灯劈开夜色往前冲,仪表盘上的时速稳定在九十码。

  约莫四十分钟后,车子下了高速,又沿着城郊的省道行驶了十几分钟,才驶入富扬区街道。

  这里的路灯多是复古的灯笼样式,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比主城区少了几分喧嚣,多了些慢节奏的烟火气。

  路边的小吃摊冒着热气,摊主的吆喝声混着游客的谈笑声,一派鲜活的景象。

  又穿过两条挂着红灯笼的老街,司机缓缓停下车:“到了,前面拐进去就是平江路,报恩寺遗址的牌子就在巷口,很好找。”

  汪晓付了钱,推开车门,晚风带着桂花的甜香扑面而来。

  这里的气息,比主城区多了几分厚重的历史感。

  越靠近平江路,周围的建筑越有古意。

  白墙黛瓦的老房子连成片,灯笼的暖光映在青石板路上。

  游客们三三两两逛着小店。

  叫卖声、笑声此起彼伏。

  他绕到香烛铺后侧,果然看到了那条窄巷。

  巷口没有路灯,只有牌位前的两盏长明灯发出微弱的光,把周围的阴气染成了淡青色。

  汪晓放缓脚步,指尖凝出一缕鬼气探向巷内。

  刚靠近牌位三米远,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弹了回来。

  魂气形成的屏障像铜墙铁壁,连他的鬼气都渗不进去。

  汪晓收回指尖,看着那道无形屏障在夜色里泛着淡青色的微光,心里没半分急躁。

  巷口外的平江路正是最热闹的时候,游客举着糖葫芦和糖画穿梭在老街里。

  卖桂花糖粥的小摊前排着长队,蒸腾的热气混着甜香飘得老远。

  这时候要是硬闯,别说会惊扰到孙权的英魂,怕是先引得路人围观,反倒坏了正事。

  他往后退了两步,混进人流里,目光扫过街边的店铺,最后落在一家挂着“富扬老馄饨”木牌的小店上。

  店面不大,只摆着四张方桌,靠窗的位置还空着一个座。

  汪晓掀开门帘走进去,带着暖意的馄饨香瞬间裹住了他。

  店主是个五十来岁的大叔,围着藏青色围裙,正低头麻利地包着馄饨。

  见他进来,抬头笑着招呼:“小伙子,虾仁鲜肉馄饨来一碗?我们这馄饨皮都是自己擀的,鲜得很。”

  “好,再来一碟小菜。”汪晓在靠窗的位置坐下,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上。

  照片里是几十年前的平江路,青石板路两旁还没有这么多商铺,只有几间矮房。

  最显眼的就是巷口那方孙权牌位,旁边围着几个拎着香烛的老人。

  “大叔,您这照片有些年头了吧?”汪晓指着照片问道。

  店主把一碗刚出锅的馄饨端过来,汤面上飘着翠绿的葱花:“可不是嘛,这是我父亲年轻时拍的,得有四十多年了。那时候啊,平江路没这么热闹,但来上香的人一点不少,尤其是逢年过节,牌位前的香烛能从早烧到晚。”

  汪晓用勺子舀起一个馄饨,咬开薄皮,鲜美的汤汁在嘴里散开。

  他顺势问道:“我听人说这巷子里供奉的是孙权?没想到富扬这边还这么多人记得他。”

  “那可不!”店主放下手里的活,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旁边,语气里满是自豪,“咱富扬是吴大帝的老家,他当年在江东建功立业,多少人跟着他过了安稳日子?老辈人都说,他是英雄,就算走了也会护着家乡。你看这平江路,这么多年没出过啥大事,老一辈都说是吴大帝在保佑呢。”

  “那您知道,这牌位在这儿立了多久了?”汪晓目光落在窗外巷口的方向,隐约能看到有人拎着香烛往巷子里走。

  店主摸了摸下巴,想了想说:“具体多久说不清了,我小时候就有。那时候香烛铺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个老奶奶守着,每天天不亮就开门,把牌位前的石案擦得干干净净。后来老奶奶走了,接手香烛铺的人换了两三个,但都没断过供奉。你别说,还真邪门,有一年香烛铺着了场小火,别的地方都烧黑了,就牌位那一块完好无损,后来大家更信了,来上香的人也越来越多。”

  汪晓点点头,又跟店主聊了几句,从平江路的变迁说到附近的故事。

  店主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还提到每到农历五月初五,巷口会摆上供桌,放着粽子和米酒,说是孙权当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