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秦念跟随陆野及“山魈”尖兵班,潜入茫茫林海。
她背着装有备用天线、电池和维修工具的特制背包,体重成为了队伍负重的一部分。侦察兵们的行进依旧无声而迅捷,秦念咬紧牙关,肺部火辣,双腿沉重,但她强迫自己模仿着战士们的节奏,不让自己掉队。
初始阶段,“蜂鸟”在平缓林地表现惊艳。加密通话悄无声息地调动着队形,效率远超手势。
然而,随着深入地形复杂的峡谷,问题如同潜伏的野兽,骤然扑出。
距离,是第一个敌人。 当小队分头侦查峡谷两侧时,耳机里传来了令人心焦的断续杂音。“巢穴…巢穴…听到请…嘶啦——” 在实战中,这几秒钟的失联,可能就意味着牺牲。
秦念的心脏猛地揪紧,指导战士移动至高处,手动调整天线角度,通讯才勉强恢复。所有人的表情都凝重了几分。
续航,是第二个敌人。
高强度使用下,一台“蜂鸟”在第二天下午就发出了低电警告。在需要绝对静默的野外,更换电池的动作显得格外笨拙和危险。
最大的考验,在第二个夜晚降临。
小队奉命夜间渗透一处模拟“敌”控隘口。山林漆黑如墨,仅有微光夜视仪提供着狭小的视野。秦念趴在冰冷的岩石后,能清晰听到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
突然,侧翼警戒战士的急促低吼在加密频道炸响:“注意!两点钟方向!疑似脚步声!距离不明!数量不明!”
“唰——”
整个小队瞬间凝固,如同融入阴影的岩石。秦念的呼吸骤停,感觉血液瞬间冰凉。
耿彪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钢铁般的冷静:“能分辨吗?方向和数量?”
耳麦里陷入死寂,只有令人心焦的轻微电流声和…被声码器过滤后依然存在的、呜呜的风声。几秒钟后,响起战士压抑着懊恼和一丝慌乱的声音:“…分不清!风声太大,目标音太模糊…像是…不止一个方向…”
轰!
一股寒意从秦念的尾椎直冲天灵盖!在真实战场上,这瞬间的误判与信息缺失,足以导致整个小队覆灭!她紧紧攥住胸前冰冷的岩石,指甲几乎崩断。
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手中诞生的造物,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联着眼前这些鲜活生命的存亡。
时间一秒秒流逝,每一秒都漫长如年。
隘口的风声如同鬼魅呜咽,折磨着每个人的神经。
最终,那“脚步声”被证实是一只被惊扰的獾子,窸窣着跑远。
虚惊一场。
队伍重新集结时,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
每个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耿彪抹了把脸,走到秦念面前,他的眼神复杂,没有指责,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属于一线战士的直白:
“秦工,这东西是个宝贝,比我们用的所有老家伙都强!但山里头,它不能‘哑火’,也不能‘耳背’!信号得再硬点,电池得再扛用点,晚上,得让咱们的耳朵变成狼耳朵!”
秦念迎着他的目光,脸上没有丝毫被冒犯的气馁,只有一种被点燃的、灼灼的斗志。她重重点头:“我记下了。”
返回研究所,秦念立刻投入工作。
问题越是致命,突破后的价值就越大。
她带领团队,发起了三轮攻坚战:
“触角”升级: 他们设计了一套可快速拆换的“双模式天线”,一种用于开阔地带,另一种专为复杂山林优化,由张海洋带着钳工组用极细的磷铜丝手工绕制。
“耐力”提升: 她对电路进行“瘦身”,利用系统对材料的深层理解,挖掘低电压下的稳定潜力,将待机功耗成功降低了15%。同时,一个利用体感发电的“备用电源腿包”的疯狂构想被提出,虽前景不明,却展现了绝境下的想象力。
“听觉”锐化: 结合郑老送来的声学资料和大量的野外录音,她改进了拾音和滤波算法,重点增强对特定战斗声音(脚步声、金属刮擦)的捕捉,压制环境噪音。
就在改进紧锣密鼓进行时,陆野深夜到访,带来了新的消息。
“秃鹫”的活动更加猖獗,他们似乎动用了更深埋的棋子,试图接触海外专家,对“炮兵雷达”的贪婪已毫不掩饰。
“鱼,咬钩很深。”陆野低语,眼中闪烁着猎手的光芒,“安全部门的网已经撒开。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毒饵’的效力。
‘蜂鸟’必须尽快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秦念看着工作台上正在改进的样机,感受着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暗处的威胁并未直接降临,却像一把悬顶之剑,为她的工作注入了更强烈的紧迫感。
一个月后,三台经过大幅优化的“蜂鸟-乙型”样机诞生。秦念直接要求进行第二轮、更苛刻的野外测试。
测试地点,就在上次那个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的隘口。
这一次,结果截然不同。
新的天线显着提升了信号稳定性。优化后的续航,基本满足了一次高强度任务的需求。而最让侦察兵们称道的,是夜间听觉的改善。
在一次模拟夜间遭遇战中,佩戴“蜂鸟”的尖兵,提前数秒清晰捕捉到了“敌人”小队细微的装备刮擦声,并准确判明了方向和大致人数。
“十点钟方向,三人,间隔五米,正在接近!”
清晰、冷静的报点通过加密频道传来。
“山魈”小队得以提前设伏,打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反伏击”!
带队教官在复盘时,用力拍着“蜂鸟”的外壳,对秦念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秦工!现在这东西,不是易碎的金疙瘩了,是能救命的‘顺风耳’!好家伙!”
秦念抚摸着手中这台布满划痕却运行稳健的样机,仿佛能听到它经过山野淬火后,那更加坚韧、更加清越的初啼。
真正的利刃,已在磨刀石上迸发出火花。而暗处的秃鹫,仍在对那块虚幻的肥肉垂涎欲滴。
她背着装有备用天线、电池和维修工具的特制背包,体重成为了队伍负重的一部分。侦察兵们的行进依旧无声而迅捷,秦念咬紧牙关,肺部火辣,双腿沉重,但她强迫自己模仿着战士们的节奏,不让自己掉队。
初始阶段,“蜂鸟”在平缓林地表现惊艳。加密通话悄无声息地调动着队形,效率远超手势。
然而,随着深入地形复杂的峡谷,问题如同潜伏的野兽,骤然扑出。
距离,是第一个敌人。 当小队分头侦查峡谷两侧时,耳机里传来了令人心焦的断续杂音。“巢穴…巢穴…听到请…嘶啦——” 在实战中,这几秒钟的失联,可能就意味着牺牲。
秦念的心脏猛地揪紧,指导战士移动至高处,手动调整天线角度,通讯才勉强恢复。所有人的表情都凝重了几分。
续航,是第二个敌人。
高强度使用下,一台“蜂鸟”在第二天下午就发出了低电警告。在需要绝对静默的野外,更换电池的动作显得格外笨拙和危险。
最大的考验,在第二个夜晚降临。
小队奉命夜间渗透一处模拟“敌”控隘口。山林漆黑如墨,仅有微光夜视仪提供着狭小的视野。秦念趴在冰冷的岩石后,能清晰听到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
突然,侧翼警戒战士的急促低吼在加密频道炸响:“注意!两点钟方向!疑似脚步声!距离不明!数量不明!”
“唰——”
整个小队瞬间凝固,如同融入阴影的岩石。秦念的呼吸骤停,感觉血液瞬间冰凉。
耿彪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钢铁般的冷静:“能分辨吗?方向和数量?”
耳麦里陷入死寂,只有令人心焦的轻微电流声和…被声码器过滤后依然存在的、呜呜的风声。几秒钟后,响起战士压抑着懊恼和一丝慌乱的声音:“…分不清!风声太大,目标音太模糊…像是…不止一个方向…”
轰!
一股寒意从秦念的尾椎直冲天灵盖!在真实战场上,这瞬间的误判与信息缺失,足以导致整个小队覆灭!她紧紧攥住胸前冰冷的岩石,指甲几乎崩断。
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手中诞生的造物,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联着眼前这些鲜活生命的存亡。
时间一秒秒流逝,每一秒都漫长如年。
隘口的风声如同鬼魅呜咽,折磨着每个人的神经。
最终,那“脚步声”被证实是一只被惊扰的獾子,窸窣着跑远。
虚惊一场。
队伍重新集结时,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
每个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耿彪抹了把脸,走到秦念面前,他的眼神复杂,没有指责,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属于一线战士的直白:
“秦工,这东西是个宝贝,比我们用的所有老家伙都强!但山里头,它不能‘哑火’,也不能‘耳背’!信号得再硬点,电池得再扛用点,晚上,得让咱们的耳朵变成狼耳朵!”
秦念迎着他的目光,脸上没有丝毫被冒犯的气馁,只有一种被点燃的、灼灼的斗志。她重重点头:“我记下了。”
返回研究所,秦念立刻投入工作。
问题越是致命,突破后的价值就越大。
她带领团队,发起了三轮攻坚战:
“触角”升级: 他们设计了一套可快速拆换的“双模式天线”,一种用于开阔地带,另一种专为复杂山林优化,由张海洋带着钳工组用极细的磷铜丝手工绕制。
“耐力”提升: 她对电路进行“瘦身”,利用系统对材料的深层理解,挖掘低电压下的稳定潜力,将待机功耗成功降低了15%。同时,一个利用体感发电的“备用电源腿包”的疯狂构想被提出,虽前景不明,却展现了绝境下的想象力。
“听觉”锐化: 结合郑老送来的声学资料和大量的野外录音,她改进了拾音和滤波算法,重点增强对特定战斗声音(脚步声、金属刮擦)的捕捉,压制环境噪音。
就在改进紧锣密鼓进行时,陆野深夜到访,带来了新的消息。
“秃鹫”的活动更加猖獗,他们似乎动用了更深埋的棋子,试图接触海外专家,对“炮兵雷达”的贪婪已毫不掩饰。
“鱼,咬钩很深。”陆野低语,眼中闪烁着猎手的光芒,“安全部门的网已经撒开。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毒饵’的效力。
‘蜂鸟’必须尽快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秦念看着工作台上正在改进的样机,感受着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暗处的威胁并未直接降临,却像一把悬顶之剑,为她的工作注入了更强烈的紧迫感。
一个月后,三台经过大幅优化的“蜂鸟-乙型”样机诞生。秦念直接要求进行第二轮、更苛刻的野外测试。
测试地点,就在上次那个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的隘口。
这一次,结果截然不同。
新的天线显着提升了信号稳定性。优化后的续航,基本满足了一次高强度任务的需求。而最让侦察兵们称道的,是夜间听觉的改善。
在一次模拟夜间遭遇战中,佩戴“蜂鸟”的尖兵,提前数秒清晰捕捉到了“敌人”小队细微的装备刮擦声,并准确判明了方向和大致人数。
“十点钟方向,三人,间隔五米,正在接近!”
清晰、冷静的报点通过加密频道传来。
“山魈”小队得以提前设伏,打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反伏击”!
带队教官在复盘时,用力拍着“蜂鸟”的外壳,对秦念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秦工!现在这东西,不是易碎的金疙瘩了,是能救命的‘顺风耳’!好家伙!”
秦念抚摸着手中这台布满划痕却运行稳健的样机,仿佛能听到它经过山野淬火后,那更加坚韧、更加清越的初啼。
真正的利刃,已在磨刀石上迸发出火花。而暗处的秃鹫,仍在对那块虚幻的肥肉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