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的日子,天公作美,碧空如洗。
“星火”研究所内外,安保等级提升至最高。肃穆的警戒和井然有序的准备工作正在依次展开。
上午九时整,一个由五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悄无声息地驶入研究所大门。车门打开,几位神情不怒自威的老将军,在郑文渊和总部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迈步下车。
为首的,正是“泰山”首长。他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目光扫过前来迎接的赵康、秦念等人,微微颔首,没有多余寒暄:“直接去车间,看东西。”
“是!首长请!”赵康深吸一口气,在前引路。
一行人径直走向“猫眼”的总装车间。
隔着巨大的隔音玻璃墙,车间内灯火通明,一条半自动化的流水线正在平稳运行。穿着防静电服的技术工人们在全神贯注地操作,没有人因外面的动静而分心。机械臂精准地搬运着部件,检测仪器发出规律的蜂鸣。
“这里是光学耦合工序,”秦念作为主要讲解人,声音清晰稳定地传入每位首长耳中,“我们采用了自主研发的纳米气凝胶填充技术,实现了镜组与像管之间分子级别的光学接触,彻底消除了传统胶合工艺可能产生的气泡和应力形变,这也是‘猫眼’图像如此清晰、无光晕的关键之一。”
一位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的将军,是主管装备的副总参谋长,他凑近玻璃,仔细看着里面工人戴着放大镜操作的场景,问道:“良品率如何?战时能否保证快速补充?”
“报告首长!”李文军立刻上前一步,声音洪亮,“目前耦合工序良品率已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二以上!并且,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战时应急生产预案和零部件储备方案,关键岗位实行双岗备份,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也能维持不低于平时百分之七十的产能!”
副总参谋长满意地点了点头。
来到电源模块组装区,陈帆向首长们展示了那个小巧的“微光高压堡”和严苛的老化测试流程。
“泰山”首长拿起一个成品,在手里掂了掂:“这么小?比我们现役的电源模块轻了至少一半。输出稳定吗?”
“稳定!”陈帆信心十足,指着测试数据,“纹波系数低于万分之五,效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五,并且内置了过压、过流、短路多重保护,安全可靠!”
当队伍走到结构组件加工区时,场面最为震撼。张海洋带着他的钳工团队,正在用那几套土法上马的冲压模具和仿形夹具加工“龙鳞甲”外壳。
虽然引入了工具,但很多精细的修边和抛光,依然依赖老师傅们的手艺。小锤敲击的叮当声、锉刀摩擦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感和金属质感的劳动乐章。
“这是……纯手工雕刻?”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如鹰的老将军(负责后勤装备的)忍不住问道,他俯下身,仔细看着一位老师傅正在用刻刀精修一片“龙鳞”的轮廓,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传世艺术品。
“报告老首长!”张海洋挺起胸膛,声音带着自豪,“最初是的!但为了量产,我们搞了这些土模具和夹具,效率提上来了!但这最后一道精修,还得靠老师傅的手感和经验,保证每一片‘龙鳞’都立得住、导得了热!咱们这叫‘土洋结合’,又好又快!”
老将军看着那布满细腻纹路、在灯光下泛着冷硬光泽的“龙鳞甲”,又看看张海洋那双布满老茧和伤痕的手,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仿佛想起了当年战争年代,兵工厂里老师傅们用简陋工具修复枪炮的场景。
他重重拍了拍张海洋的肩膀,声音有些低沉:“好!好一个‘龙鳞甲’!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匠心’!”
完整的生产线视察结束,首长们脸上的表情都缓和了许多,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接下来,是重头戏——实兵演示。
演示场设在研究所后山的模拟实战训练场。时近黄昏,光线逐渐暗淡。
观察台上,将星闪耀。秦念、陆野等人陪同在侧。一旁架设的数台厚重军用级cRt监视器,屏幕正闪烁着幽绿色的光,准备实时转接演示画面。
首先上场的是装备了现役二代夜视仪的一个步兵班,进行夜间搜索与突击课目演示。
透过监视器转接的夜视图像,可以看到视野狭窄、图像模糊、噪点明显, 士兵们的动作显得有些迟疑,对远处伪装目标的识别也很困难。
接着,换上了“猫眼”的“暗影”小队登场。
当演示命令下达,观察台前的几台监视器屏幕瞬间切换为“猫眼”传回的画面时,现场响起了一片低低的惊呼!
清晰!锐利!开阔!
仿佛夜幕被无形的手悄然揭开。“暗影”队员们在复杂地形中穿梭自如,动作迅猛果断。远处草丛中隐藏的模拟靶标,被迅速识别、锁定、“击毙”。整个进程行云流水,效率与之前的演示形成了天壤之别。
随后,演示进入了高潮——“盲区”清除。
训练场一角,模拟了一个废弃的、没有任何光源的室内结构。“暗影”小队潜入其中。
监视器的屏幕上,“猫眼”的画面切换到了被动微光模式,图像亮度下降,但轮廓依然清晰可辨。 当小队进入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时,陆野(作为现场指挥)对着话筒低沉下令:“启动‘特殊模式’。”
刹那间,屏幕上的图像骤然变得明亮、细节丰富起来! 房间内的布局、障碍物、甚至角落里一个极其隐蔽的诡雷装置,都清晰无比地呈现出来!而所有队员的装备,没有任何可见光发出!
“这……这是……”那位后勤装备老将军猛地站起身,扶着观察台的栏杆,身体前倾,死死盯着屏幕。
“报告首长,”秦念适时解释道,“这是‘猫眼’集成的特殊红外补光模式。
它发射的是人眼和普通夜视设备无法探测的特定波段红外光,只为自身成像系统提供照明,实现了在绝对黑暗环境下的‘单向透明’。”
“单向透明……好一个单向透明!”副总参谋长目光灼灼,连连赞叹,“这等于给我们的战士在夜里配了一把看不见的‘手电筒’,还是只有自己能用的!”
演示结束,“暗影”小队全员返回,在观察台前列队,如同一柄柄出鞘的利刃,无声地展示着与“猫眼”结合后形成的强大战斗力。
“泰山”首长缓缓站起身,走到观察台前,目光缓缓扫过台下肃立的战士,扫过他们头盔上那些闪烁着幽冷光泽的“猫眼”,又回头看了看站在他身后的秦念、赵康,以及研究所的代表们。
他沉默了片刻,整个演示场鸦雀无声。
终于,他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如同黄钟大吕,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今天,在这里,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几件性能卓越的新装备。”
“我看到的,是我们国防科技工作者,在封锁和困境中,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战士打造的无畏勇气和必胜信心!”
“我看到的,是我们的人民军队,一旦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利器,所爆发出来的、足以让任何敌人胆寒的雷霆之力!”
他的手重重一挥:“‘猫眼’,必须加快列装!‘星火’的经验,要认真总结,全面推广!我们要让更多的部队,更多的战士,都能拥有这样一双能在黑夜中刺破迷雾、决胜千里的‘眼睛’!”
掌声,如同积蓄已久的暴雨,骤然倾泻,经久不息。
“星火”研究所内外,安保等级提升至最高。肃穆的警戒和井然有序的准备工作正在依次展开。
上午九时整,一个由五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悄无声息地驶入研究所大门。车门打开,几位神情不怒自威的老将军,在郑文渊和总部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迈步下车。
为首的,正是“泰山”首长。他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目光扫过前来迎接的赵康、秦念等人,微微颔首,没有多余寒暄:“直接去车间,看东西。”
“是!首长请!”赵康深吸一口气,在前引路。
一行人径直走向“猫眼”的总装车间。
隔着巨大的隔音玻璃墙,车间内灯火通明,一条半自动化的流水线正在平稳运行。穿着防静电服的技术工人们在全神贯注地操作,没有人因外面的动静而分心。机械臂精准地搬运着部件,检测仪器发出规律的蜂鸣。
“这里是光学耦合工序,”秦念作为主要讲解人,声音清晰稳定地传入每位首长耳中,“我们采用了自主研发的纳米气凝胶填充技术,实现了镜组与像管之间分子级别的光学接触,彻底消除了传统胶合工艺可能产生的气泡和应力形变,这也是‘猫眼’图像如此清晰、无光晕的关键之一。”
一位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的将军,是主管装备的副总参谋长,他凑近玻璃,仔细看着里面工人戴着放大镜操作的场景,问道:“良品率如何?战时能否保证快速补充?”
“报告首长!”李文军立刻上前一步,声音洪亮,“目前耦合工序良品率已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二以上!并且,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战时应急生产预案和零部件储备方案,关键岗位实行双岗备份,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也能维持不低于平时百分之七十的产能!”
副总参谋长满意地点了点头。
来到电源模块组装区,陈帆向首长们展示了那个小巧的“微光高压堡”和严苛的老化测试流程。
“泰山”首长拿起一个成品,在手里掂了掂:“这么小?比我们现役的电源模块轻了至少一半。输出稳定吗?”
“稳定!”陈帆信心十足,指着测试数据,“纹波系数低于万分之五,效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五,并且内置了过压、过流、短路多重保护,安全可靠!”
当队伍走到结构组件加工区时,场面最为震撼。张海洋带着他的钳工团队,正在用那几套土法上马的冲压模具和仿形夹具加工“龙鳞甲”外壳。
虽然引入了工具,但很多精细的修边和抛光,依然依赖老师傅们的手艺。小锤敲击的叮当声、锉刀摩擦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感和金属质感的劳动乐章。
“这是……纯手工雕刻?”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如鹰的老将军(负责后勤装备的)忍不住问道,他俯下身,仔细看着一位老师傅正在用刻刀精修一片“龙鳞”的轮廓,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传世艺术品。
“报告老首长!”张海洋挺起胸膛,声音带着自豪,“最初是的!但为了量产,我们搞了这些土模具和夹具,效率提上来了!但这最后一道精修,还得靠老师傅的手感和经验,保证每一片‘龙鳞’都立得住、导得了热!咱们这叫‘土洋结合’,又好又快!”
老将军看着那布满细腻纹路、在灯光下泛着冷硬光泽的“龙鳞甲”,又看看张海洋那双布满老茧和伤痕的手,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仿佛想起了当年战争年代,兵工厂里老师傅们用简陋工具修复枪炮的场景。
他重重拍了拍张海洋的肩膀,声音有些低沉:“好!好一个‘龙鳞甲’!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匠心’!”
完整的生产线视察结束,首长们脸上的表情都缓和了许多,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接下来,是重头戏——实兵演示。
演示场设在研究所后山的模拟实战训练场。时近黄昏,光线逐渐暗淡。
观察台上,将星闪耀。秦念、陆野等人陪同在侧。一旁架设的数台厚重军用级cRt监视器,屏幕正闪烁着幽绿色的光,准备实时转接演示画面。
首先上场的是装备了现役二代夜视仪的一个步兵班,进行夜间搜索与突击课目演示。
透过监视器转接的夜视图像,可以看到视野狭窄、图像模糊、噪点明显, 士兵们的动作显得有些迟疑,对远处伪装目标的识别也很困难。
接着,换上了“猫眼”的“暗影”小队登场。
当演示命令下达,观察台前的几台监视器屏幕瞬间切换为“猫眼”传回的画面时,现场响起了一片低低的惊呼!
清晰!锐利!开阔!
仿佛夜幕被无形的手悄然揭开。“暗影”队员们在复杂地形中穿梭自如,动作迅猛果断。远处草丛中隐藏的模拟靶标,被迅速识别、锁定、“击毙”。整个进程行云流水,效率与之前的演示形成了天壤之别。
随后,演示进入了高潮——“盲区”清除。
训练场一角,模拟了一个废弃的、没有任何光源的室内结构。“暗影”小队潜入其中。
监视器的屏幕上,“猫眼”的画面切换到了被动微光模式,图像亮度下降,但轮廓依然清晰可辨。 当小队进入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时,陆野(作为现场指挥)对着话筒低沉下令:“启动‘特殊模式’。”
刹那间,屏幕上的图像骤然变得明亮、细节丰富起来! 房间内的布局、障碍物、甚至角落里一个极其隐蔽的诡雷装置,都清晰无比地呈现出来!而所有队员的装备,没有任何可见光发出!
“这……这是……”那位后勤装备老将军猛地站起身,扶着观察台的栏杆,身体前倾,死死盯着屏幕。
“报告首长,”秦念适时解释道,“这是‘猫眼’集成的特殊红外补光模式。
它发射的是人眼和普通夜视设备无法探测的特定波段红外光,只为自身成像系统提供照明,实现了在绝对黑暗环境下的‘单向透明’。”
“单向透明……好一个单向透明!”副总参谋长目光灼灼,连连赞叹,“这等于给我们的战士在夜里配了一把看不见的‘手电筒’,还是只有自己能用的!”
演示结束,“暗影”小队全员返回,在观察台前列队,如同一柄柄出鞘的利刃,无声地展示着与“猫眼”结合后形成的强大战斗力。
“泰山”首长缓缓站起身,走到观察台前,目光缓缓扫过台下肃立的战士,扫过他们头盔上那些闪烁着幽冷光泽的“猫眼”,又回头看了看站在他身后的秦念、赵康,以及研究所的代表们。
他沉默了片刻,整个演示场鸦雀无声。
终于,他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如同黄钟大吕,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今天,在这里,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几件性能卓越的新装备。”
“我看到的,是我们国防科技工作者,在封锁和困境中,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战士打造的无畏勇气和必胜信心!”
“我看到的,是我们的人民军队,一旦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利器,所爆发出来的、足以让任何敌人胆寒的雷霆之力!”
他的手重重一挥:“‘猫眼’,必须加快列装!‘星火’的经验,要认真总结,全面推广!我们要让更多的部队,更多的战士,都能拥有这样一双能在黑夜中刺破迷雾、决胜千里的‘眼睛’!”
掌声,如同积蓄已久的暴雨,骤然倾泻,经久不息。